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史料中尚没有发现对茶与儿童关系的专门而明确的记载,所以本文从各个方面搜集相关零星的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系统梳理,尝试以社会学的视角来把握和分析在传统社会中茶与儿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刘术永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53-7555
在阐述绅士的含义及来源的基础上,剖析了绅士在乡村社会自治中的作用,探讨了绅士自治在我国传统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意义,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湖北茶业资源丰富。饮茶历史固为悠久。荆楚先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首先发现茶和利用茶。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由于茶具有多种效用,为贫富人家所共珍。促进了茶的开发利用。各地不少优质名茶,脱颖而出。成为湖北出口贸易之大宗,社会经济一大支柱。  相似文献   

4.
蔡定益 《农业考古》2015,(2):161-168
清代民歌很大程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俗。清代民歌反映,茶在日常饮食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常以茶、饭,茶、酒或茶、烟并称;茶与礼仪发生密切关系,以茶表敬意;茶与情爱产生紧密联系,女子向男子献茶是一种情爱的表达,男女共饮茶是情感的交流,清代民歌常用茶作为情爱的比喻;茶也是婚姻的符号,女子订婚被称为吃茶;清代茶区流行一种特殊类别的民歌,即采茶歌,采茶歌对茶区民俗亦多有反映。丰富多彩的清代民歌,提供了透视清代社会特殊面貌的另一个角度;以茶为视角,很大程度上也是试图从一般民众切身的似乎琐细之物着手,去讨论清代日常生活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界定和描述了传统的概念实质,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格局和统治秩序,探讨了在当代中国建立法治社会和培养公民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并分析了传统文化对于建立法治社会的利与弊.本文还对如何合理利用传统的优势建立法治社会和塑造公民意识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6.
虫茶     
虫茶是云桂湘等地苗族人民的一种传统饮品。它并非真是茶,而是一种名为“化香夜蛾”的粪便。因其饮用方法与饮茶相近,故将其称作“茶”。作为一种有地方特色的传统饮品,虫茶极具开发潜力。[产品特色]虫茶约米粒大小,黑褐色,盛一碗开水,撒入10余粒,初时,只见茶粒漂于水面,继而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水稻是明清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食物依赖,唐宋以来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由水稻作为主体的农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美洲作物传入中国以后,没有改变水稻在其中所占的主体地位。作者认为,水稻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包括正面和负面两个方面,涉及经济结构、技术进步、环境变化、文化特征等多个方面。其正面作用主要是养活了大量人口,成为多熟种植的主体作物,使得江南稻作产区成为经济与文化中心,促成了稻鱼共生系统的发展与梯田农业的演进;与此同时,水稻生产的特殊原因与其它因素共同作用,又限制了工具,特别是犁的进步,此外,还因为挤占了洪水泄洪的空间,促成了南方雨季洪灾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田富强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20-7722
介绍了中国传统社会父母生育子女数量的影响因素及传统社会家庭子女的回报函数,运用博弈论对中国传统社会父母与子女的博弈以及子女合理反哺的比例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传统社会子女数量的弹性与约束条件。结果表明:生育子女数量多且父慈子孝时,传统社会总效用达到最大 (Br-C,-Br)是子女合理反哺博弈模型的均衡解 传统社会孝道与人口增长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2004,(4):53-53
我国传统的食物搭配,从营养学角度来看,有些恰恰是于人体健康无益,甚至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0.
杨颖 《甘肃农业》2005,(6):81-82
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发展要以理智、冷静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谨防其缺陷和糟粕的盛行和泛滥,并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引导农民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缺陷和糟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发生战乱或其它不安定的社会状态时,清代皖江圩区依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水利组织,组织团练,保家自卫,在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上出现独特的社会应对。这时的圩区由基层行政组织和水利组织发展成为军事组织。战争结束后,团练转化为维护地方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正如生产力发展格局具有不平衡与不充分特征一样,农村法治文明的发展具有时空不平衡性。由于传统乡村社会分化导致的法律矛盾呈现区际差异、同一主体内部差异与不同时间轴差异的特征,充分体现了法的演进具有生产力最终决定性、演化阶段性、价值取向阶梯性、行为规则与信仰体系博弈性等特点,也表明法治的实现途径具有灵活性、多元化等特点,法治是一个涉及法社会学、法人类学、法经济学等诸多子学科的综合命题。针对农村地区的不同社会结构分化与法律矛盾关系模式下存在的具体法律矛盾,我们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通过扶贫、普法、对口法治支援、发掘本土公序良俗、规则置换、教育与惩罚示范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等方式,将农村法治文明建设作为立体格局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在西藏有其普遍性,也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茶文化符号差异在阶层中主要表现在寺院阶层、贵族阶层、农牧民阶层与农奴雇工阶层之间。在茶的文化符号中,除了文化自身魅力之外,也让我们进一步看清了西藏传统社会中的阶层。看似社会正常现象的阶层实际是一种赤裸裸的等级关系,充斥压榨与剥削,也充斥着对人格的歧视与的践踏。而这些压榨与剥削根植于社会制度深层。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范,茶文化出现在人们传播视野中的形象,总是带着诸如传统、古典、历史等一些旧的陈规的文化符号.<中国茶谣>与我们常见到的文化表演,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是泡茶,“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自古…  相似文献   

16.
李娟 《农业考古》2006,(5):49-53
茶从日常生活的饮品,到成为“一日不可无此君”的精神享受,与古代文人直接参与茶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在漫长的茶文化形成过程中,由于他们对茶情有独钟,用自己的文化素养、审美追求,对茶和饮茶过程进行艺术化打磨,使茶和饮茶习惯,从单纯满足生理需要的物质层面,提升到茶德,茶道  相似文献   

17.
透过清代以工代赈捐纳筹资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兼具救荒与兴修工程双重功效的以工代赈的资金来源,除了赈捐、河工捐这些暂行事例外,还有常例。在清代公开的国家制度保障下,运行数百年的捐纳制度,为遇到临时的或长期的财政困境的朝廷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以工代赈资金提供了保障。有清一代,捐纳资金为朝廷顺利实施以工代赈提供了程度不等的持久的正向支撑力,帮助朝廷履行灾荒赈救职责,修复灾毁急要险重工程,吸纳最具潜在不稳定因子的青壮年灾贫民到工劳动,化解社会危机。即使在光绪初年以民捐民办为突出特征的义赈兴起之后,清廷仍旧通过诸种措施增加捐纳资金,用于兴办工赈,强撑起了官赈的“面子”。评价捐纳制度的利弊得失,应以其社会效果为基本标准,而不是简单地斥其为滋弊的温床。  相似文献   

18.
紫砂壶与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具作为饮茶品茗的器具,也同样历史久远.茶与茶具相伴相生,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乡贤与"新乡贤"一脉相传,是不同时代村民自治的重要力量。笔者从传统农村自治社会内部视角,综合乡贤对内对外为本社会自治单元所起到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益五个维度分析乡贤的角色内涵:集体利益代言人、文化活动组织者、内部矛盾调解员、传统秩序维护者、公益事业领导者。通过对传统乡贤的理解,推进"新乡贤"在当代农村村民自治社会中的正确定位和积极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小说由于体裁及题材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祈向。据此路径思考,不同题材的传统小说中描写茶事的侧重点亦有不同:在历史军事小说中,茶一般作为一种社交礼仪与写作程式,其文化内涵未做过多展开;在英雄奇侠小说中,从总体上来看,描写茶的具体内容较之历史军事小说有所增加,但茶仍然不是小说书写的主线;在神魔鬼怪及世情小说中,茶的线索性作用及精细化描写得以体现,茶事受到了更多关注。但由于传统小说的题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茶很难突破传统题材的园囿成为小说描写的绝对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