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氮肥用量对日光温室黄瓜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日光温室黄瓜为供试材料,系统研究了氮肥用量(225,450,675和900 kg/hm2)对黄瓜生长发育及其果实和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增加氮肥的用量能促进黄瓜的生长发育、提高黄瓜产量;但当氮肥用量超过675 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明显,甚至导致减产;氮肥用量与土壤和黄瓜果实中硝态氮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在黄瓜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而黄瓜果实中硝态氮含量先升高在后期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在潮土、褐土、砂盖黑土3种土壤上,分别自1980和1981年选点布置了氮、磷、钾定位试验。在各个处理中分别从0-20,20-40,40-60,60-80,80-100cm5个剖面层次中垂直取土样,然后进行室同内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施肥处理、单施氮处理、氮磷配施处理、氮磷钾配施处理,NO3^--N累积量以砂盖黑土为最多,潮土次之,褐土最少。硝态氮在土壤中分布不仅与施氮量有关,而且还与土壤类型有直接关系。不同土壤类型直接影响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移动。  相似文献   

3.
氮肥对甘蓝产量、硝酸盐含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为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北京地区甘蓝产量、品质以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0~60 cm土层中3个采样周期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氮肥量级增加而升高,并且随着作物的生长,0~30 cm土层中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30~60 cm土层中基本呈现上升的趋势;60~90 cm土层中变化较小;(2)随着氮肥投入增加,甘蓝产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氮肥的添加量为240 kg/hm2时产量最高;(3)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升高,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添加氮肥处理的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均显著高于不添加氮肥处理,并且施用氮肥的处理中甘蓝叶片硝酸盐含量显著高于不施氮肥处理,并且不同供氮水平叶片硝酸盐含量变化各不相同。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可知,氮肥的添加对0~60 cm土层中硝态氮含量的影响较大,并且适量的氮肥添加量(240 kg/hm2)能够有效提高北京地区甘蓝的产量以及甘蓝对氮素的吸收量等。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于2015—2019年以晋杂34、辽杂27、晋饲2号、晋糯3号和汾酒粱1号为研究对象,设0(N0)、75(N75)、150(N150)、225(N225)、300(N300)、450 kg hm^-2(N450)6个氮素水平,调查其对产量性状、淀粉含量和土壤硝态氮以及氮素利用特性指标的影响,以探讨高粱合理的氮素施用方案。结果表明,高粱的产量、穗粒数及植株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趋势,其中以N75处理增幅最大,较N0处理最大增幅分别可达23.68%、48.05%和51.86%;籽粒淀粉含量、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5年叠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素5年叠加表观回收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N75处理下5年叠加氮肥利用率为63.01%,较N150处理提高了76.91%;籽粒淀粉产量则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连续施氮4~5年后,施氮量≥225 kg hm^-2,残留的硝态氮在60~200 cm土层逐年累积,且在0~200 cm土层存在明显的累积峰,硝态氮淋失风险加剧。施氮量75~150 kg hm^-2之间,在满足高粱植株基本生长需求的同时,可以弥补了土壤氮库的消耗,有效降低了土壤硝态氮的淋失,亦有利于高粱产量和籽粒淀粉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控释氮肥和普通氮肥不同用量对棉花植株N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年控释氮肥处理植株N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在苗期和蕾期小于普通氮肥,但花期以后超过后者,并维持较高水平,2009年的N素吸收量控释氮肥始终高于普通氮肥,同时,控释氮肥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在施氮量...  相似文献   

6.
不同水分、施氮量对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和灌水量情况下土壤中硝态氮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土壤剖面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施氮量水平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硝态氮含量递减。在冬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中,拔节期的追肥灌水有助于硝态氮向土壤深处移动,甚至有可能淋洗出根层,对地下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施氮量对垄作小麦氮肥利用率和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平作为对照,研究了垄作种植方式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利用、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以及产量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施氮量,小麦的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氮的贡献率降低,小麦植株内的氮素积累量增加,收获指数提高,产量增加。低氮(0~66 kg hm-2)条件下,小麦生育期间土壤硝态氮淋洗损失的可能小,小麦收获后0~100 cm土体内不会累积大量硝态氮。施氮量在165~264 kg hm-2时,60~100 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增加,出现硝态氮下移趋势。种植方式影响小麦的氮肥利用效率,垄作种植小麦氮肥利用率和产量均高于平作小麦。垄作种植麦田60~80 cm土体内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而平作种植麦田80~10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高。种植方式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大于施氮量的影响, 但施氮量对氮素收获指数、籽粒产量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大于种植方式的影响。本试验条件下,2种种植方式在施氮量为纯氮165 kg hm-2时可以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平作小麦氮肥利用率为35.75%~36.41%,而垄作小麦为45.32%~47.25%; 但2种种植方式的小麦都是施氮量为纯氮264 kg hm-2时获得最高产量, 平作和垄作小麦的最高产量分别达8 078.31 kg hm-2
8 212.27 kg hm-2。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伊犁河谷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及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的耕作方式,2017年进行了复播大豆农田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硝态氮及大豆产量影响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加深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土壤孔隙度呈现出与土壤容重相反的规律,0~20 cm,20~40 cm土层中,NT处理土壤容重均达最大值、孔隙度值均表现为最小,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各处理各生育时期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逐渐增大,表现为TPSTNT;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容重相同,且各处理各生育时期也表现为STPTNT;各处理土壤容重、孔隙度、含水量、硝态氮含量均在0~40 cm土壤范围内差异明显。TP处理的产量最高,达3 185.96 kg/hm~2,分别较S、T、NT处理的高12.33%,20.04%,26.19%,且较后三者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未覆膜处理中,S处理较T、NT处理高6.86%,12.35%,并与NT处理达到显著差异(P0.05)。因此,在伊犁河谷地区,翻耕覆膜是大豆高产的最佳耕作方式,深松耕则是保证较高的大豆产量,并能减少土壤硝态氮残留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氮素的经济效益,减少氮素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子牙河流域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氮肥利用效率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相比,优化施肥措施在氮素总量降低30%、磷钾肥用量不变的基础上,冬小麦产量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优化施肥措施的4个处理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其中氮肥利用率比习惯施肥提高了18.95%~51.21%。与习惯施肥相比,冬小麦收获期1.2 m土层硝态氮残留,优化施肥、优化施肥+有机肥、优化施肥-秸秆还田、缓控肥+有机肥分别减少116.25,70.80,63.81,108.95 kg/hm2。综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施氮量减少30%的优化施肥和施氮量减少53%的控释氮肥措施均比农民习惯施肥更合理,是值得推荐的氮肥措施方式。  相似文献   

10.
施氮对墨西哥玉米植株硝态氮累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微区试验研究了2个施氮水平(中氮,300 kg/hm2;高氮,600 kg/hm2)下2种施肥方式(一次基施和平均3次分施)对墨西哥玉米(Euchlaena mexicana)植株硝态氮(NO3--N)累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墨西哥玉米叶片中NO3--N含量以新生叶较高,全展叶较低,老叶居中;茎鞘和根系的NO3--N含量在不同收获期表现为第一收获期低于叶片,第二期仅比新生叶低,第三期则高于叶片。随着收获次数增加,NO3--N含量在叶片中呈降低趋势,在茎鞘和根系中先降后升。高氮水平和分次施肥是造成同一类型叶片NO3--N累积的主要原因;高氮分次施肥处理(N2-3)第二期收获的新生叶NO3--N含量最高,为92.66 μg/g,这一数值尚未达动物摄食的潜在致毒剂量。氮素用量增加,其生产效率降低,但高氮(600 kg/hm2)一次性基施处理的干物质产量和粗蛋白质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上所述,较高的氮肥用量一次性基施能够实现墨西哥玉米的高产且不会影响其产品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黄瓜温室土壤溶液中钾含量的变化特征,以河北永清县黄瓜主产区的黄瓜温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黄瓜温室整个生育期根层(35~40 cm)和非根层(95~100 cm)不同深度土壤溶液中钾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土壤中钾的淋失特征。结果表明,根层(35~40 cm)各处理土壤溶液钾含量为47.7~114.0 mg/L,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趋势;在非根层(95~100 cm)土壤溶液中,常规施钾处理(施钾量为3 022 kg/hm~2)的钾含量(40.3~105.0 mg/L)动态变化规律与根层相似,而对照处理(不施钾)的钾含量(49.6~66.5 mg/L)和推荐施钾处理(施钾量为600 kg/hm~2)的钾含量(30.6~42.8 mg/L)随时期无明显变化。土壤淋溶液中钾的浓度随施钾量的增加呈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其浓度为27.9~65.1 mg/L,黄瓜整个生育期土壤钾的总淋失量为154 kg/hm~2。综上所述,该试验区黄瓜温室存在一定程度的钾淋失风险,推荐600 kg/hm~2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可以降低钾素的淋失,可有效增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甘蓝型优质杂交油菜获得高产的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模式,以‘油研599’和‘三北98’为材料,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不同时期施氮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油研599’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98.211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89.27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101.12 kg/hm2,施氮总量为310.39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28.76%、38.66%、32.58%;‘三北98’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70.14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37.55 kg/hm2,施氮总量为277.55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43.24%、43.24%、13.53%。2个品种合并后获得最高产量指标(2813.82 kg/hm2)时的各个因素组合为活棵肥120 kg/hm2,开盘肥120 kg/hm2,腊肥76.23 kg/hm2,施氮总量为316.23 kg/hm2,活棵肥、开盘肥、腊肥所占比例分别为37.95%、37.95%、24.11%。  相似文献   

13.
不同土壤及氮肥条件下水稻氮利用效率和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60,自引:4,他引:60  
在土培池条件下,研究了2种土壤(砂土和黏土)和4种施氮水平下4个水稻品种(组合)施用氮利用效率、增产效应及吸氮特性。结果表明,(1)在砂土和黏土上施用氮肥均能显著提高水稻产量,但黏土上的产量显著高于砂土上的,而砂土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显著高于黏土。(2)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对氮肥的利用情况不同。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理利用率呈砂土>黏土的趋势,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而氮肥农艺利用率则因水稻基因型不同在不同土壤上表现有所差异。(3)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氮素收获指数、氮肥农艺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和土壤氮素依存率,在2种土壤条件下,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而氮肥表观利用率在砂土条件下呈一直上升趋势,以高肥处理最高,在黏土条件下则呈现先上升,至中肥最大,高肥显著下降的趋势。(4)秸秆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和总吸氮量均呈黏土>砂土的趋势,但差异相对较小。(5)在不同土壤条件下,水稻施用氮肥的增产效应、氮肥利用效率和对氮素的积累与分配均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潮土和黑土条件下氮肥施用量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参考。试验于2020-2021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温室进行,以强筋冬小麦品种中麦578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设置2个土壤条件,5个施氮量处理。结果显示,同一施氮量处理下,花后整个时期小麦旗叶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籽粒长、籽粒宽、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表现为黑土优于潮土,而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则表现为潮土优于黑土。在同一土壤条件下,施氮量的增加减缓了小麦旗叶SPAD值的下降速率,延长有效光合功能期;籽粒长、籽粒宽、千粒重、穗粒数、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等指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升高。综上所述,在本试验基础养分条件下,每盆施入2g尿素,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达到最大值。  相似文献   

15.
土壤速效氮水平是土壤供氮能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大豆植株的氮素积累和产量形成。以黑农40大豆品种为材料,采用框栽和分期追氮的方法,研究了土壤速效氮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速效氮水平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加大豆植株叶、茎部氮素含量,以苗期最为显著;而且明显促进大豆植株前期的氮素积累,对后期影响不明显;完熟期(R8)随着土壤速效氮水平的增加,叶、茎部氮素分配比例提高,芙果的氮素分配比例下降,根部变化不明显;供试的四个土壤速效氮水平,其大豆产量顺序是:N15(125.65±7.67mg/kg)>N5(39.03±2.64mg/kg)>Nl0(75.08±5.14mg/kg)>N0(16.89±2.22mg/kg),N,S,N,o,N、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N0处理,说明土壤速效氮在较低水平(16.89±2.22mg/kg)时,提高土壤速效氮水平具有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施肥方式对马铃薯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作为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提高马铃薯产量和水肥资源的利用率,对于满足人们粮食需求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了探索一种高效的马铃薯灌溉施肥的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滴灌、微喷灌和大水漫灌)和施肥量(525、600、675、750 kg/hm2)对马铃薯产量和水肥资源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处理相比,滴灌处理使提高马铃薯出苗成活率显著提高10%;在相同施肥的情况下,滴灌处理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偏生产力;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滴灌处理达到了节水37%,节肥55%的效果。综上可见滴灌对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资源利用率都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滨海盐碱地不同培肥方式对作物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滨海盐碱地区土壤培肥及作物高产高效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滨海盐碱地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为例,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高效有机肥、改良剂不同配比对小麦、玉米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滨海盐碱地上种植冬小麦施用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均可提高籽粒产量,且三者增产幅度分别为9.52%~29.52%,2.30%~17.82%,2.19%~11.48%;玉米季施用氮肥、有机肥均可提高玉米产量,增产幅度分别为29.37%~45.74%,1.69%~11.15%,小麦改良剂的后效对玉米也有明显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3.50%~8.33%。盐碱地施用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明显,其中O3(N_2O3A2)效果最佳,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均最高;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含量。通过建立施肥效应模型,获得本试验条件下周年小麦玉米总产量最高可达16 770.46 kg/hm~2,对应的氮肥、有机肥、改良剂周年施用量分别为763,2 250,3 167 kg/hm~2。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模式施肥应重视氮肥、有机肥及土壤改良剂的配合施用,可获得一定的作物高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明海藻肥及不同施肥方式的氮素养分释放规律和对作物吸收的影响,采用土壤盆栽试验,研究了等氮量施用海藻肥(S)与有机肥(M)、化肥(NPK)等不同施肥处理对菜园土壤氮矿化和春白菜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氮矿化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土壤矿化的无机氮含量变化主要受土壤硝态氮(NO3--N)含量高低的影响,土壤铵态氮(NH4+-N)含量始终保持较低含量水平,且变化幅度较小。各处理春白菜采收期干物重为:施化肥(NPK)>施海藻肥(S)>有机肥与海藻肥配施(MS),除有机肥与化肥配施(MNPK)外,其他处理间的干物重差异不显著。供试条件下,土壤氮素表观净矿化率和春白菜的吸氮量均为NPK>S>MS>CK,M和MNPK低于不施肥(CK)处理。氮肥利用率以NPK处理最高,达到67.7%,S和MS处理分别为46.9%和4.8%。各处理春白菜采收期干物重与吸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9213,n=18),说明作物吸氮量对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S与NPK处理在相同施氮量条件下对春白菜增产作用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豫北地区高肥力地块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在安阳市北关区壤质潮土上开展了冬小麦不同施氮量试验,设常规施磷钾肥(W1,CK)、常规施肥减施氮肥30%(W2)、常规施肥减施氮肥15%(W3)、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W4)、常规施肥(W5)和常规施肥增施氮肥5%(W6)6个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减少冬小麦主茎叶龄、次生根数、茎蘖数、株高及穗长等农艺性状呈下降趋势,以W6处理最佳。冬小麦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W5、W6处理与W1处理相比增幅分别达48.7%、48.9%、49.1%,W4、W5、W6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W2、W3处理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氮量处理经济效益较W1处理均有不同程度增加,W4较W1处理净增效益5 869.80元/hm 2,较W5处理净增效益24.45元/hm 2。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和土壤容重有显著影响,但对pH影响不显著。土壤全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W4处理土壤容重最低。综合分析,以常规施肥减施氮肥5%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