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渭北旱塬保护性耕作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渭北旱塬免耕和传统耕作条件下不同覆盖方式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渭北旱塬春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参考。【方法】在渭北旱塬以春玉米"沈单10号"为供试材料,以传统耕作不覆盖为对照,研究了传统耕作+秸秆覆盖、传统耕作+地膜覆盖、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免耕不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免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时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作用,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其株高增长19.82%,穗位高增长47.55%;免耕和覆盖均可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其中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产量最高,达9 219kg/hm2,比传统耕作不覆盖增产28.89%;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显著提高春玉米的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作不覆盖相比,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0.28%,传统耕作秸秆地膜双覆盖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6.81%。【结论】免耕秸秆地膜双覆盖可以明显提高春玉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对春玉米的农艺性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春玉米高产栽培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陕西渭北早塬合阳甘井试验站,采用大田9个品种比较试验和3个品种的多因素(品种、密度等)正交设计试验,筛选适宜渭北旱塬高产的春玉米品种,研究与其配套的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结果表明:在我们试验研究条件下,对春玉米产量影响的因素顺序为品种>密度>施肥>灌水,即品种、密度的选择比施肥、灌水更为重要;郑单958、沈玉17、竣单20、豫玉22、登海115个品种表现良好,产量相对较高,适合该区种植,可推广应用.密度以52 5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3.
渭北旱塬包括陕西延安、铜川、渭南、成阳、宝鸡五地市的23个县(市、区),有1500多万亩耕地,其中玉米常年种植面积约占50%。本区多年平均降水量540~720mm,降水集中在7、8、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有利于春玉米生长;年均气温7~13.3℃,≥10℃积温2500~4123℃,无霜期150~226天,热量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具有东南燥热干旱、西北冷凉湿润的特点。境内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1900~2536小时.年辐射总量120.03~123.9千卡/cm^2.光照条件可以满足春玉米高产需要。  相似文献   

4.
试验以渭北旱塬农区——陕西省渭南市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同覆膜年限春玉米地膜残留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出大田土壤中残膜重量、数量及形态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调查区域玉米田土壤中地膜残留量,3 a的最小为28.2 kg·hm-2;5a的残留量为51.5 kg·hm-2;2 a未捡拾的68.1 kg·hm-2,是3 a的2.4倍;6 a在经过人工仔细捡拾后的为39.7 kg·hm-2,比5 a的降低了23.0%。残膜主要集中在地表耕层0~15cm土壤中,是15~30 cm土层中的1.6~2.5倍。残膜单片面积数量3 a以上的表现趋势一致,4 cm2的占最多为56.7%~64.1%,4~25 cm2的占25.9%~33.2%,25 cm2的占最少为5.6%~10.6%。在此次调查中发现,残膜数量2 a未捡拾的比3 a的增加了91.3%,6 a经过人工仔细捡拾后的比5 a的降低了18.0%,此现象说明人工捡拾在残膜治理过程中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应用优良品种和增加种植密度是获得玉米高产的两个重要措施。进一步发挥品种和栽培技术的增产优势,才能增强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点开展玉米新品种和密度试验,为进一步大面积推广筛选优良品种和适宜密度提供科学依据。参试品种中表现最好的为陕单609和陕单618,适宜在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增加密度到5 000株/667m2进一步推广种植。先玉335产量表现较好,但密度增加后产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论渭北旱塬春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渭北旱塬气候、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科学地阐明了本地区地膜玉米的生产现状、增产原理、栽培技术。并通过试验、示范,论证了渭北旱塬旱地春玉米高产原因。针对本地区旱塬旱地春玉米生产环境,提出了适宜渭北旱塬生产的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塬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在玉米高产创建项目实施中,通过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氮肥分施、地膜覆盖、耐密品种、增加密度、宽窄行种植等高产栽培技术,渭北旱作雨养型农业万亩连片春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68.1 kg,为提升渭北旱塬春玉米生产水平,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保护性耕作蓄水保墒效果与增产增收效应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目的】探索渭北旱塬春玉米田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及其与不同施肥处理组合的增产增收效应。【方法】在2007—2009年通过大田试验,测定冬闲期和玉米生育期秸秆还田免耕、深松和翻耕处理土壤湿度,分析各耕作处理在平衡施肥、无肥和常规施肥处理下春玉米产量和经济收益。【结果】2年冬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0—200cm土层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3.4和31.1mm,2年玉米生育期免耕和深松处理平均土壤贮水量分别较翻耕处理高36.3和37.3mm;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年平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达到10341.0kg.hm-2和24.89kg.hm-2.mm-1,平衡施肥免耕次之,平衡施肥翻耕处理位居第三位。【结论】无论在何种施肥处理下,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增产增收效应均为深松免耕传统翻耕处理。平衡施肥深松处理组合效益最好,为渭北旱塬较适宜的春玉米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一线工作实践探究,简述了渭北旱塬玉米实现高效增产的措施途径。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与施肥模式对春玉米田土壤养分、水分利用效率、养分利用效率、作物产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保护性耕作和施肥模式,为渭北旱塬农田培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增加玉米产量提供技术支撑。2013-2014年在渭北旱塬开展田间试验,设置农户常规模式(翻耕+低肥)、现有高效模式(免耕+高肥)和创新高效模式(深松+平衡施肥)3种处理,测定玉米播前和收后土壤养分变化,各生育时期、休闲期土壤水分变化和作物产量。结果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与"免耕+高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提高土壤0~60cm土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其中0~20cm土层增加显著;2013年"免耕+高肥"模式对土壤养分增加量较"深松+平衡施肥"模式高,2014年"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免耕+高肥"模式和"翻耕+低肥"模式高,在0~20cm土层增加显著。"深松+平衡施肥"模式较"翻耕+低肥"模式2a平均增加产量11.23%,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2.3%,且显著提高氮磷肥利用效率。综合分析表明,"深松+平衡施肥"模式在增加土壤养分质量分数、提高水分和养分利用效率及增加产量方面优于其他2种模式,是适合渭北旱塬春玉米增产的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测定了渭北塬区(白水、宝鸡)56个苹果园0~20、20~40cm土层中有机质和有关养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0~20cm土层分别为12.17±1.87g/kg和0.74±0.09g/kg;20~4Ocm土层分别为11.39±1.65g/kg和0.69±0.10g/kg,都属较低水平;土壤有效氮、磷、钾的供应状况是钾>磷>氮。土壤普遍缺氮,约40%土壤缺磷,而钾素含量丰富;土壤有效锌含量较高,锰次之,有效铁、铜相对较缺。  相似文献   

12.
13.
渭北旱塬“赤霞珠”葡萄浆果膨大期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山地和平地赤霞珠葡萄(Vitis viniferaL.cv Cabernet Sauvignon)的光合作用特性,为形成持续发展的葡萄与葡萄酒生产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分析了陕西省耀州区山地和平地两个葡萄园中赤霞珠葡萄浆果膨大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等生理生态指标。【结果】山地和平地赤霞珠葡萄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相似,均表现出双峰曲线,首峰出现在上午10:00,次峰小于首峰,出现在下午15:00以后;山地和平地赤霞珠葡萄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导度差异不显著,在光响应曲线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4.40μmol/(m2.s),0.036和12.58μmol/(m2.s),0.035,在CO2响应曲线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羧化效率分别为23.99μmol/(m2.s),0.061和18.43μmol/(m2.s),0.059,模拟曲线的R2值都大于0.94;不同海拔条件下净光合速率与PAR、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胞间CO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山地条件下葡萄具有高光效和高产的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13.8%和10.2%;在春玉米生产年度,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10.2%和6.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6%和8.2%,翻耕/免耕与连续翻耕处理平均产量接近,水分利用效率接近。【结论】综合可知,3种轮耕模式中,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深松/翻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差,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而免耕/深松轮耕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耕层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效应最佳,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塬不同覆盖措施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渭北旱塬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秸秆加地膜覆盖及传统耕作保墒方式的土壤水分含量及动态变化 ,结果表明秸秆覆盖方法的保墒效果最好 ,2 m土层的有效水达 2 74.3 mm,比对照增加 3 3 .3 mm,降雨可下渗到 1 .6m。9月 1 5日分析 ,秸秆覆盖的表层土壤含水 2 9.9% ,地膜覆盖的 1 8.6% ,对照只有 1 3 .8%。  相似文献   

16.
春玉米不同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三个春玉米主要推广杂交种在不同群体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低密度条件下亩穗数是限定产量的主要因素;在适宜密度范围内,穗粒数和千粒重对产量影响较大;在高密度条件下千粒重则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文章最后就春玉米在不同群体条件下提高产量的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张玉娇  李军  郭正  岳志芳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4):2730-2746
【目的】渭北旱塬是中国北方典型雨养旱作农区,干旱缺水是当地粮食生产主要限制因素,降水偏少且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生长及发育,导致其产量低而不稳。研究旨在探索长周期下渭北旱塬连作冬小麦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麦田的土壤蓄水保墒和作物增产效应。【方法】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长周期定量模拟研究了1980-2009年渭北旱塬连作麦田连续翻耕、免耕/深松轮耕、翻耕/深松轮耕、免耕/免耕/深松轮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不同保护性轮耕方式下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效应。【结果】在30年模拟研究期间,随着降水量的逐年趋势性减少,不同轮耕方式下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年度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免耕/深松、翻耕/深松、免耕/免耕/深松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4.4%、12.2%、2.4%和3.2%,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产量最高,30年平均值为3.53 t×hm-2;免耕/深松、翻耕/深松、免耕/免耕/深松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6.36%、6.13%、6.40%和6.41%,以免耕/免耕/深松轮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好,30年平均值为8.68 kg×hm-2×mm-1;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干旱年型免耕/深松、翻耕/深松、免耕/免耕/深松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耗水量明显增加,平水年型和丰水年型各耕作处理间耗水量差异不显著,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麦田耗水量高于其他轮耕方式。冬小麦田0-3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呈现季节性波动降低趋势;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免耕/深松轮耕、翻耕/深松轮耕、免耕/免耕/深松轮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麦田土壤有效含水量分别高28.7%、27.2%、26.8%和26.7%;免耕/深松轮耕处理蓄水保墒效果最好,0-3 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平均为107.1 mm,翻耕/深松轮耕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次之,连续翻耕最差。麦田0-1 m土层土壤湿度随季节降水而上下波动性变化,在降水较多或者较为干旱的年份1-1.5 m土层土壤湿度也会发生变化,1.5-3 m土层土壤湿度较为稳定,不同轮耕处理间差异不大;免耕/深松轮耕土层土壤湿度较其他耕作处理稍高。【结论】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翻耕/深松产量和土壤蓄水保墒效果较好,但水分利用效率稍低。免耕/免耕/深松和免耕/翻耕/深松轮耕处理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蓄水保墒效果较好,但产量较低。综合考虑麦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在长期连作冬小麦田,免耕/深松轮耕处理为渭北旱塬麦田最适宜保护性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