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评估兔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对兔出血综合征(RHD)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将未知感染HEV的兔接种RHD疫苗,对其产生的RHD特异性抗体水平、丙氨酸转氨酶(ALT)、淋巴细胞增殖、IL-2、IFN-γ及HEV基因残留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兔产生兔出血综合征病毒(RHDV)和HEV的抗体水平较低;血清中ALT含量显著升高;淋巴细胞增殖、IL-2、IFN-γ的水平降低;接种疫苗后7,14 d检测到HEV基因,而21 d未检测到该病毒基因。结果表明,HEV在兔体内残留时间较长,对RHDV免疫水平具有一定的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2.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过去曾被认为是一种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1983年Balagan等应用免疫电镜技术从一名志愿受试者粪便中观察到直径为27~30nm的病毒样颗粒,从而证实该病毒为新型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对人类健康具有严重危害性[1].1989年Reyes[2]等应用分子克隆技术得到了该病毒的基因克隆,同年东京国际会议正式将这一类型的肝炎及其相关病毒分别命名为戊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病毒(HEV).戊型肝炎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发展中国家人群中发生比较普遍,在一些地区可占到急性病毒性肝炎的50%,是导致发病和病死的重要因素,尤其对孕妇可造成有20%以上的病死率[3].1986~1988年在我国新疆的爆发流行,造成了20多万人的发病,孕妇的平均死亡率为13.46%.戊型肝炎病毒(HEV)主要经粪便-口传播,在人群中可以通过饮用HEV污染的水引起暴发流行.近年来许多国家都对戊肝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加强了对戊型肝炎的预防控制,同时对戊型肝炎的疫苗也进行了探索,随着不同地区HEV基因的成功克隆,全世界对戊型肝炎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3.
戍型肝炎病毒(HEV)是一种无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基因全长约7.2kb。HEV属于戊型肝炎病毒科,主要分为4个型,可以引起人和多种动物感染。基因Ⅰ和Ⅱ型只感染人,是卫生条件较差的发展中国家爆发和流行的主型;基因Ⅲ和Ⅳ型可以感染人、猪及其他多种动物,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都存在散发的情况。禽HEV是引起鸡肝脾肿大综合征的主要病原,其遗传性和抗原性与哺乳动物HEV相关联,独立划为一个新的基因型。最近从猪和禽中分离和报道的HEV动物毒株证实了HEV可以跨物种传播,引起了人们对HEV人兽传播带来的潜在公共卫生影响的关注。已经证实基因Ⅲ和Ⅳ型可以引起人和猪相互感染。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HE是一种人兽共患病,而猪和其他动物是HEV的宿主。防制HEV尚无疫苗可用。  相似文献   

4.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肠道传播,临床表现与甲型肝炎类似,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中关洲的发展中国家.急性肝损坏和散发急性肝炎病例中50%以上由戊型肝炎引起.这使戊型肝炎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猪HEV的发现,禽HEV于2001年由美国的Meng博士领导的研究室发现和鉴定.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与Meng博士研究室合作对禽HEV结构蛋白(ORF2)的B细胞抗原表位做了较系统的研究,鉴定出两个中和抗原表位,证明了禽HEV ORF2基因重组抗原免疫后能够产生中和抗体并可以防止禽HEV的感染.我们同时阐明了在禽HEV ORF2抗原内至少有一个禽HEV特异的抗原表位,一个人、猪和禽HEV三种病毒共有的抗原表位,至少有一个禽、人HEV共有的抗原表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禽HEV ORF2蛋白的抗原表位可以作为有效的免疫诊断抗原,用来鉴别人和禽HEV感染.我们最近对健康人群HEV血清抗体检测结果表明抗禽HEV ORF2抗体阳性率约为1%,其中约4.5%的人群血清中含抗人HEV抗体.在对鸭群的血清学检测证明健康鸭群的抗禽HEV ORF2抗体阳性率约为20%.这些研究结果提示人可能被禽HEV感染.  相似文献   

5.
戊型肝炎(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急性的自限性病毒性疾病,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在全球范围内呈暴发流行或散发传播,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疾病。随着对戊型肝炎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HEV动物宿主被证实,这促进了更多动物模型的建立。常见的实验动物模型有非人灵长类动物、猪、兔、啮齿类动物等。HEV动物模型在研究HEV传播、致病机制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HEV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限性疾病,病毒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暴发和流行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常因饮用水被污染而引起,散发病例呈全球分布。1997年,发现了动物源性的戊型肝炎病毒,随后,各发达国家及印度等国陆续都有猪HEV的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7.
猪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无包膜的正义链RNA病毒,直径为27~32 nm,表面粗糙,呈不规则球型.由于HEV组织培养困难,难以研制减毒或灭活疫苗,因此,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重组抗原,研制多肽疫苗成为戊型肝炎研究的热点[4].  相似文献   

8.
戊型肝炎病毒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引起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的病原体,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呈全球分布,戊型肝炎病毒不仅可以感染人类,而且可以跨物种在多种动物中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人畜共患病,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疫苗研制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正>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引起的一种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常因饮用水源被污染导致暴发流行,散发病例呈全球分布。HE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HEV除感染人外,还能感染多种动物,猪是其最主要的动物宿主[1-2],曾有学者对新疆部分地区381份猪血清检测HEV抗体,结果阳性率达52.55%,HEV[3-4]1997  相似文献   

10.
猪戊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的经肠道传播的急性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而戊型肝炎病毒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病毒。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戊型肝炎病毒(HEV)4型感染远交群(SD)大鼠的全过程,试验将HEV阳性猪粪便上清液接种33只SD大鼠,动态观察动物感染前后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KP)、总胆红素(TBIL)水平的变化及血清、粪便中HEV RNA的产生,病理组织学变化及HEV在各脏器中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接种后TBIL水平均正常,感染后血清ALT、AST、ALKP水平均同步上升;肝脏组织出现肝细胞变性、肿胀等变化;脾脏组织出现多核巨噬细胞增多,淋巴细胞稀少等变化;淋巴结无病理变化。感染第5天在肝脏、脾脏、淋巴结细胞核内均检测到HEV病毒抗原。粪便和血清中均能检测到HEV RNA,第28天没有检测到病毒,说明SD大鼠是HEV 4型的易感动物。  相似文献   

12.
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是一种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该可导致人戊型肝炎的发生.目前,我国有报道HEV在猪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河南地区猪戊型肝炎感染情况,同时掌握该地区猪感染戊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对来自河南新乡、平顶山、南阳等地区不同商品猪场血清、肝脏、粪样品,采用ELISA技术检测猪血清中抗HEV特异性抗体水平,并使用套式RT-PCR检测肝脏和粪便中猪戊型肝炎病毒核酸。结果显示530份样品中HEV抗体阳性率0.6%,HEV RNA均为阴性,推测目前河南省猪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率较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在我国爆发,造成家禽行业严重的经济损失。病毒感染引起死亡率高,临床剖检可见明显的心包积液综合征的症状。病毒极具传染性,可垂直及水平传播,通过受感染肝脏组织匀浆可以分离和检测病毒。目前实验室诊断主要通过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限制酶分析、聚合酶链式反应、实时荧光定量PCR、高分辨率的融化曲线分析等进行检测。疾病预防主要通过灭活疫苗的接种,而减毒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也相继被开发。对FAdV-4的流行病学、发病特征、病毒诊断方法以及预防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FAdV-4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应用HEV ORF2蛋白McAb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HEV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抗猪戊型肝炎病毒(HEV)ORF2蛋白单克隆抗体和猪戊型肝炎病毒多克隆抗血清对感染猪戊型肝炎病毒的A549细胞培养物进行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病原的比较研究。单克隆抗体(McAb)进行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后,HEV感染细胞培养物中多数细胞在其胞浆和细胞膜上出现黄绿色荧光,未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物被伊文思蓝染成红色,未见有黄绿色荧光染色的细胞存在;多克隆抗血清对接种病毒的细胞培养物染色后,荧光强度高,呈现亮绿色,但未接种HEV的细胞培养物亦有一定的非特异性荧光反应。结果表明,利用所研制的抗HEVORF2蛋白McAb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病原检测具有很高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HEV)感染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戊肝以其水源性暴发流行和急性散发为特点,呈全球分布,是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历史上先后在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和西非以及墨西哥等国发生50余次疫情。中国是戊肝的高发地之一,迄今为止已暴发11次,其中以1986年~1988年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发生戊型肝炎水型流行最为严重,共计发病119280例,死亡707例,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戊型肝炎流行,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和经济损失。人群感染后死亡…  相似文献   

17.
戊型肝炎(Hepatitis E)是由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virus,HEV)引起的以黄疸为主的急性病毒性肝炎。戊型肝炎主要经粪一口途径传播,有流行和散发两种形式。流行主要发生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发展中国家,因水源被污染引起。散发则主要发生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8.
对GenBank中基因3型猪戊型肝炎病毒(HEV)代表毒株基因进行序列分析,最终选定ORF3基因的部分序列为目的基因,运用生物信息学软件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扩增获得目的片段,并构建重组载体pUC-19-ORF3。梯度稀释重组质粒制备标准品,初步建立检测基因3型HEV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建立的检测方法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验证。结果表明,标准品浓度在10~8~10~2 copies/μ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6。特异性试验结果显示,其它几种常见猪病病原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瘟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未见典型扩增曲线。敏感性试验证实本方法的最低检测下限为10~1 copies/μL。重复性试验表明该方法对3个标准品检测结果的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低于2%。用该方法抽检59份进境猪肉样品,同时用普通RT-PCR方法对这些样品进行符合性试验,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不仅适用于进境猪肉样品中基因3型HEV的监控检测,而且还可用于基因3型HEV的早期临床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9.
贡嘎  崔立 《畜牧与兽医》2008,40(5):90-93
建立针对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的具有较高敏感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的检验方法,对戊型肝炎(HE)患者和患畜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控制食源性戊肝病毒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目前检测HE病毒及其特异性抗体的不同方法和特点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四川地区猪源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的感染情况,采集四川13个地区屠宰场的358份生猪组织样品,采用荧光RT-PCR进行HEV检测,对阳性样品进行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两部分序列测序、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猪感染HEV的阳性率为4.75%,17个毒株ORF2部分序列之间同源率为85.4%~99.4%,均属于基因4型,其中4a亚型8株、4b亚型3株、4d亚型6株。与人、猪等不同宿主的HEV参考毒株比较,四川猪源HEV与我国主要流行的人源HEV遗传关系密切,其中10株与人源毒株同源率超过95%。结果表明:四川地区生猪HEV流行毒株以基因4型为主,具有较大的人畜共患风险,应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对其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