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了制备具有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抗肿瘤效果的新制剂,试验以明胶-环糊精聚合物为载体、阿霉素为药物制备阿霉素纳米制剂,并对其性质进行考察。采用Zetasizer Nano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阿霉素纳米制剂的粒径、多分散性指数(PDI)和Zeta电位,HPLC法测定其包封率,重量法测定纳米制剂载药量,透射电镜法观察纳米制剂形态,透析法测定纳米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明胶-环糊精聚合物与药物比例10∶1、室温搅拌6 h、探头超声10 min条件下制备的纳米制剂粒径较小且粒径大小最均一,其粒径为(148.60±4.20)nm,PDI为0.13±0.01,Zeta电位为(-2.68±0.03)mV,包封率为(98.66±0.07)%,载药量为(8.98±0.04)%,纳米制剂形态为球形,且大小较为均匀。说明该制剂具有明显缓释效果,具有良好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为了制备能增加药物溶解度、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增强抗菌效果的异甘草素纳米新制剂,并对制剂的性质进行分析,试验以壳聚糖-环糊精聚合物为载体制备异甘草素纳米制剂,并对其性质进行表征,利用NANOSAQLA纳米粒度测定仪测定异甘草素纳米制剂的粒径和Zeta电位,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重量法测定纳米制剂载药量,透射电镜法观察纳米制剂形态,动态透析法测定纳米制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并考察纳米制剂分别在4℃和室温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可以用壳聚糖-环糊精聚合物制备异甘草素纳米制剂,异甘草素纳米制剂的粒径为(219.91±1.23)nm,Zeta电位为(41.43±0.63)mV,包封率为(78.07±0.93)%,载药量为(4.460±0.230)%,纳米制剂形态为球形,且粒径分布较为均匀,其在4℃和室温下均较为稳定,且具有明显缓释效果。说明试验制备的异甘草素纳米制剂具有良好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小菌落变异体(SCVs)感染,分别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明胶为阴、阳离子载体,通过静电作用制备一种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以溶胀率为指标,筛选最优配方;以外观性状、扫描电镜图、包封率(EE)、载药量(LC)、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进行质量评价;通过溶血性试验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评价硫酸头孢喹肟原料药、市售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和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对SCVs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当明胶500 mg、羧甲基纤维素钠200 mg、三聚磷酸钠0.5 mg时为最优配方,为均一淡黄色;扫描电镜图显示硫酸头孢喹肟被明胶、羧甲基纤维素钠和三聚磷酸钠所交联的网络结构所包裹,网络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75.72±2.62)nm, Zeta电位为(-0.010 2±0.001 4)mV,EE和LC分别为(85.68±2.41)%和(22.35±1.93)%;且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在3 h内均未有溶血现象发生;硫酸头孢喹肟原料药、市售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和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对SCV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2、1和0.5μg/mL。故本研究所制备的硫酸头孢喹肟纳米凝胶具有较小的纳米尺...  相似文献   

4.
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制备工艺以及体外释放。方法 以pH梯度法制备替米考星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优化其制备工艺,观测其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多层囊状脂质体,测得三批替米考星脂质体的平均包封率为96.93%,平均粒径112.3 nm,平均Zeta电位为+9.9 mV,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释放规律。结论 替米考星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包封率高、成型良好,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试验旨在制备一种能在局部递送盐酸米诺环素的络合物温敏凝胶。【方法】将盐酸米诺环素与Ca2+形成的络合物装载入泊洛沙姆407(P407)与泊洛沙姆188(P188)制备形成的温敏凝胶中,对其温敏性、表征结构、药物含量、稳定性、体外释放效果及抗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本研究制备的盐酸米诺环素温敏凝胶,在其组方为每50 mL凝胶中含米诺环素0.25 g、P407 8 g、P188 1.5 g、CaCl2 0.01 g、乙酸调pH至4.0±0.2、其余量为去离子水时,外观性状显示为淡黄色澄清溶液,透明度均匀,无沉淀及药物析出,温敏性能良好(31℃即可发生胶凝);扫描电镜下可见该凝胶形成的网格孔洞结构致密且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1.5 nm,Zeta电位为-3.8 mA;体外释放药物时间长达48 h,与原料药相比明显延长;在抗菌性能检测中,与原料药相比,同浓度盐酸米诺环素络合物温敏凝胶的抑菌能力没有降低,且体外抑菌时间明显延长,抑菌效果良好。【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一种盐酸米诺环素络合物温敏凝胶,通过模拟体外释放试验及体外抑菌曲线表明该凝胶能显著延长药物作用时间,提高药物利用率,可为临床使用盐酸米诺环素提供一种新的给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纳米蜂胶的体外药剂学性质。方法:采用β-环糊精包埋制备纳米蜂胶,检验其载药量、包封率和粒径,考察其体外释放度。结果:纳米蜂胶包封率达到98%以上,平均粒径为210nm,体外释放24h达68%。结论:所制得的纳米蜂胶的理化性质优良,具有缓释效应。  相似文献   

7.
市售伊维菌素制剂存在生物利用度低,释药峰谷浓度差异大等问题,本文以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伊维菌素长效注射微胶囊油混悬剂。以微胶囊的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为制备工艺的优化指标,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微胶囊内药物含量及包封率。结果显示:最佳工艺制备的微胶囊的平均包封率为63.2%,载药量为18.3%,微胶囊的正圆度高、表面平滑,粒径分布在20~50 μm,药物呈缓慢持续释放,体外累计释放率18 h为30.0%,44 h后仅为51.0%。伊维菌素微胶囊制剂可大大增加体内留存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缓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制备玫瑰总黄酮脂质体(RTF-L),优化其处方,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以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RTF-L,采用超速离心-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包封率,以包封率为主要考察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处方,并通过最优处方下制备的RTF-L的外观形态、粒径、粒度分布(PDI)、Zeta电位、体外累积释放率等评价其性质。结果显示,制备RTF-L的最佳处方为磷脂浓度0.3%,药物与磷脂比1∶15,水相介质pH 6.5,胆固醇与磷脂比1∶2;所制得的RTF-L包封率为(77.0±0.2)%,粒径为(155.40±2.11)nm, Zeta电位为(-21.03±1.24)mV,PDI为0.035±0.003,稳定性良好;体外累积释放试验结果显示,玫瑰总黄酮(RTF)溶液在6 h累积释放率为85.15%,基本释放完全,而RTF-L在6 h累积释放率为76.42%,与原药相比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结果表明,优选处方稳定可行,所制备的RTF-L包封率高,粒径小且均匀,为RTF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其新剂型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恩诺沙星肺靶向明胶微球的制备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制恩诺沙星肺靶向明胶微球(ENR-GMS)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恩诺沙星肺靶向明胶微球,油镜下观察微球粒径大小及形态,并用显微照相机(Olym-pusDP12-2)拍照做记录。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微球中恩诺沙星(ENR)的含量,进而计算得出其载药量和包封率,并通过溶出度测定法探讨其体外释放规律。制成的恩诺沙星肺靶向明胶微球为淡黄色粉末,油镜下大小较均匀,形态圆整、分散性较好,其内可见被包裹的黄色ENR粉末,平均直径约10.26μm。就粒径分布而言,5~12μm的微球占86.66%,载药量为4.51%,包封率为31%,在pH7.4的PBS缓冲液中的释药符合缓释特征,t1/2约为3.8h,比单纯的ENR延长3个多小时。体外释放实验显示前2.5h时释药量约37.02%,至第5.0h之间释药量达80.87%,之后逐步释放,至10h时药物释放累积量占总药量的87.96%。结果表明,制备出的恩诺沙星明胶微球符合肺靶向给药系统的要求,具有较好的缓释性和肺靶向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出最佳工艺条件,共考察微球的形态、粒径、载药量、包封率以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选用聚乳酸-聚乙二醇(PLA-PEG)嵌段共聚物作为包载材料,采用复乳法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优选最佳工艺条件。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微球的形态、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及分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研究其体外释放性质。[结果]采用复乳法制备的载药球电镜扫描结果外形圆滑,颗粒大小均匀,平均粒径873nm,包封率78%,释放率高达79.17%,释放时间较长为10天,且释放平缓,突释率较低。[结论]采用MPEG-PLA二氯甲烷溶液作为油相、黄芪多糖水溶液作为内水相,PVA水溶液作为外水相制备黄芪多糖MPEG-PLA嵌段共聚纳米微球的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
为检测纳米载体对表达重组质粒的保护效果,本实验构建了鸡γ干扰素(IFN-γ)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AGGS-ChIFN-γ;并将其与200μg/mL壳聚糖醋酸溶液制备成DNA/壳聚糖纳米颗粒(CNPs)。透射电镜观察CNPs呈不规则球形,光子相关色谱(PCS)仪测定显示CNPs的平均粒径为172.6nm±5.1nm;Zeta电位为20.8mV±2.9mV;CNPs重组质粒包埋效率和载药量分别为91.21%±2.54%和31.93%±0.16%。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体外转染实验表明:携带的外源基因能在CEF中释放、表达,其表达效率约为阳离子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TM 2000转染后的16.3%,同时CNPs对细胞基本无毒性。CNPs稳定实验也证实其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蚕蛹壳聚糖复合水凝胶的抗菌性能及对创伤的愈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蛹壳聚糖、蜂蜜和明胶等为基质制备医用复合水凝胶。对以不同配比制备的蚕蛹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单纯蚕蛹壳聚糖水凝胶、蜂蜜水凝胶的抗菌性能进行比较试验,并以大耳白兔为受试动物,采用切片法检测蚕蛹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对烫伤伤口的愈合作用。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为0.25%的蚕蛹壳聚糖和质量分数为20%的蜂蜜制成的复合水凝胶的杀菌作用明显高于市售烧伤膏和单纯蚕蛹壳聚糖或蜂蜜水凝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24 h内的抑菌率均达到100%,且持久性好;大耳白兔烫伤伤口经0.25%蚕蛹壳聚糖+20%蜂蜜复合水凝胶处理后12 d可基本愈合,切片观察愈合的伤口表皮无溃疡,局部毛囊增生,且有新生表皮细胞生成。研究结果显示,蚕蛹壳聚糖复合水凝胶具有广谱抗菌性能,可用作创伤敷料。  相似文献   

13.
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将鸡堆型艾美耳球虫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3-1E包封,采用水包油包水(W/O/W)双重乳化方法制备pcDNA3-3-1E/PLGA微球。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PLGA微球制备工艺,考察PLGA浓度、聚乙烯醇(PVA)浓度、超声功率、复乳搅拌时间对评价指标(即微球粒径大小、包封率、载药量)的影响,确定制备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测定微球的形态、粒径、完整性、质粒DNA包封率、载药量和释放程度;进行体外模拟鸡胃液和肠液试验,观察微球体外释药效果。结果显示,当PLGA浓度为8%、PVA浓度为1.5%、超声功率为60W、复乳搅拌6h为微球制备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光镜下呈散在圆形,粒径小于12μm。微球的包封率、载药量分别为84.25%和4.46%,裸质粒与微球中质粒超螺旋比例差距不显著,这表明在包被过程中的超螺旋质粒未发生明显的降解。在模拟鸡的胃肠液累积释放试验中,它的累积释放能力依次为pH 3.0〉pH 7.4,载药微球在模拟鸡的胃肠液中24h释放26.8%,模拟肠液中24h释放11.2%,30d时体外累积释放率为81.7%,表明微球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考察槲皮素纳米粒的体外特性,试验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了槲皮素纳米粒,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法(XRD)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结果表明:薄膜分散法制备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51.5±5.9)nm,平均包封率为(89.13±3.97)%,平均载药量为(2.87±1.91)%;槲皮素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分散在纳米粒中;槲皮素纳米粒体外释放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说明槲皮素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阿维菌素缓释明胶微囊制备工艺及其体外释药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阿维菌素明胶微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所得微囊粒径在2~70μm,其中20~50μm的占78%.药物包封率为(87.61±1.41)%,载药量为(15.77±0.23)%.体外释药试验,微囊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t1/2=9.2d,比原药提高5.4倍,表明所制备的明胶微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以生物可降解材料明胶为囊材,采用单凝聚法制备了阿维菌素明胶微囊,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微囊制备工艺进行了优选,所得微囊粒径在2~70μm,其中20~50 μm的占78%.药物包封率为(87.61±1.41)%,载药量为(15.77±0.23)%.体外释药试验,微囊释药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t1/2=9.2 d,比原药提高5.4倍,表明所制备的明胶微囊具有一定的缓释药物效应.  相似文献   

17.
用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硫氰酸红霉素明胶微球的处方,以期得到分散性好、粒径符合要求的明胶微球。本研究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备,以明胶浓度、油水比例、乳化剂浓度为自变量,微球的平均粒径、载药量、包封率、跨距为因变量对自变量的各水平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和二项式拟合。根据因变量效应面法选取较佳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制备了硫氰酸红霉素微球,且进行了优化处方的验证。结果显示,二项式模型拟合效果较多元线性回归要好,最佳优化处方为明胶浓度0.156g/mL、油水比例12∶2、乳化剂浓度0.03g/mL,根据优化工艺制备的微球分散性好,平均粒径、载药量、跨距、包封率分别为12.51μm、21.28%、1.51和84.39%。体外释药特性研究表明,该微球符合一级方程规律,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成功建立了处方优化模型,且预测性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为奶牛乳房炎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透皮给药制剂,并考察其体外透皮给药的行为特点。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藤素柔性纳米脂质体(PFL),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测定包封率,透射电镜(TEM)观察PFL的结构、激光粒度仪(LPSA)测定PFL的粒径和表面Zeta电位;然后将PFL制备成水凝胶贴剂(PFL-HP),并采用立式双室扩散池考察PFL-HP体外透皮给药的行为特点,并同药物水凝胶贴剂(P-HP)与加入5%氮酮的水凝胶贴剂(P-A-HP)进行对照。结果表明,PFL对黄藤素的包封率为(79±2.23)%,PFL为圆球形层状囊泡结构,粒径为(190±24)nm,Zeta电位为(-54±2.65)m V;PFL-HP膏体柔软、膏面平整光洁,黏附性良好可48 h黏附于奶牛乳房而不脱落;24 h时,PFL-HP的药物累积透过量是P-HP与P-A-HP的2.12倍(t-test,P0.05)与1.13倍(t-test,P0.05),同时,PFL-HP组中药物在皮肤组织的滞留量(即"储库效应")也高于P-HP与P-A-HP(t-test,P0.05)。黄藤素柔性纳米脂质体水凝胶贴剂(PFL-HP)药物透皮吸收效率高、黏附性良好、使用方便,奶牛对其具有良好的依从性。PFL-HP可作为治疗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新型高效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9.
以海藻酸钠(SA)和淀粉(ST)为原料制备盐酸小檗碱(BH)复合凝胶珠,以期为BH的临床应用和制剂开发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滴制法制备BH复合凝胶珠,考察SA与ST复合对凝胶珠的溶胀率和BH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A与ST复合能明显影响凝胶珠对BH的载药量和释放性。SA与ST质量比为3∶1时,复合凝胶珠的载药量为8.2%,而单纯SA凝胶珠载药量为3.5%;该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2.1的缓冲溶液中1.5 h时,BH累积释放率为27.01%,而单纯SA凝胶珠累积释放率为52.83%;该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6.8的缓冲溶液中1.5 h时,累积释放率为43.56%,而单纯SA凝胶珠累积释放率为69.38%;在0~3.5 h内复合凝胶珠在pH值为2.1的缓冲溶液中体外释放以药物扩散和骨架溶蚀协同作用为主,符合零级释放模型,而单纯SA凝胶珠BH释放遵循Higuchi方程。结果提示,SA与ST复合制备的凝胶珠能明显延缓BH的释放,其制备工艺简单,具有pH依赖性。  相似文献   

20.
为实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graphene oxide,GO)和多种羧基化碳纳米管(carboxylated carbon nanotube,CNTs)复合物的制备及载药性能研究,首先将壳聚糖(chitosan,CS)共价修饰于各碳纳米材料表面,进一步缩合用于示踪的异硫氰酸荧光素(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FITC)及负载羟基喜树碱(hydroxycamptothecin,HCPT),随后采用Zeta电位和透射电镜进行碳纳米载药复合物的表征,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进行载药性能及药物体外释放的研究,CCK-8法测定其对细胞的毒性。结果显示:相比多种CNTs纳米复合物,GO纳米复合物有较高的载药量(LC)和载药效率(LE),LC和LE分为1.24 mg/mg和92.7%;药物释放量与pH值相关,酸性条件(pH=5.8)下,36 h时HCPT累计释放量达到56.15%,中碱性条件(pH=7.4和pH=8.0)下,HCPT累计释放量分别是12.58%和7.35%;CCK-8显示GO纳米载药复合物在50μg·mL~(-1)范围内使用时,无细胞毒性。提示:以GO为载体合成的纳米复合物在生物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