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优8086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学院用自育不育系T80A与明恢86配组而成的杂交稻新组合。2004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6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3年开始在福建及广东、安徽、河南等地大田试种和高产栽培示范,表现出产量高、生育期适中、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为了更好地发挥T优8086的高产潜力,本文总结3年来各地试验示范和高产栽培的产量结果,针对该组合主要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高产(≥10t/hm^2)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T优8086是福建省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用不育系T80A与明复恢86配制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中、晚籼稻新组合。2004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6年通过福建省审定。该品种具有生长繁  相似文献   

3.
于2006年,收集多家种子公司计划推广的21个后备水稻新组合进行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组合均表现较好的丰产性、抗病性和适应性;丰产性表现突出、产量超过对照汕优63的组合有K优818、D奇宝优527、特优175、粤泰优527、D优6号、T优300、科力2号、协优527、冈优3551、T优8086等,适合在南平市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T优551是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与福建省种子总站合作,利用T55A与强恢复系晚R-1配制的新组合。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具有制种纯度高、杂种优势强、丰产性好、抗病性强等特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籼爪杂交育种技术育成了亚恢627,与福建农林大学选育的T55A配组,育成了亚种间杂交中稻新组合T55优627。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等特点。2007年1月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介绍了T55优627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和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水稻优质不育系T80A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地谷B为优质亲本与龙特浦B和珍汕97B复交,选育出优质、柱头外露率高的株系,并以此与珍汕97A连续多代成对回交,育成优质不育系T80A.该不育系米质好,不育性稳定,配合力高,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特性好,于2000年7月通过福建省科技厅鉴定.用T80A与亚花1号、明恢86、R527等配组的杂交稻组合T优801、T优8086、T优8027等产量高,米质好,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刘会荣 《吉林农业》2011,(12):95-95
五丰优T025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用五丰A与昌恢T025配组育成的晚稻杂交组合,2008年3月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0年3月通过农业部超级稻认定,2010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南昌县于2009年引进,通过三年试验示范推广,该组合表现优质、高产、综合性状好特点,该品种作为南昌县2011年晚稻主导品种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T78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福建农林大学育成的优质不育系T78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明恢2155为父本育成的优质杂交早籼新组合。T78优2155已通过福建、广西和广东梅州市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1)产量表现。该组合2003~2004年参加福建早稻迟熟组区试,平均亩产分别为4  相似文献   

9.
提高水稻三系不育系T98A制种产量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98A是国家杂交水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于1998年选育出的三系不育系,2001年2月通过了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率高、配合力强等优点。从1999年起,先后以T98A为母本配组了T优402、T优77、T优晚三、T优207、T优63、T优300、T优82、T优441等组合,均表现出较大的增产优势。但是,该不育系在制种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营养生长期短、穗蘖生长不整齐、易倒伏、千粒重低等多种障碍因素,抑制了T优系列制种高产潜力的发挥,制种产量总在3.36t/hm2上下徘徊。针对上述多种障碍因素,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  相似文献   

10.
选用性状互补的地谷B、珍汕97B和龙特浦B配制成珍汕97B/地谷B//龙特浦B复交组合,采用系谱法复交F4选优株与珍汕97A测交,并后代连续选性状似龙特浦B的优株与珍汕97A回交至BC5,育成T55A。用它与恢复系晚R-1配制成杂交稻组合T优551,具有高产、稳产、抗性好等特性,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根据GB/T 8086—2008规定的测定方法,分析了测定过程中的随机效应与系统效应,计算这两种效应对测定过程导致的不确定度和,最终对本方法所产生的不确定度给予综合评定。  相似文献   

12.
13.
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甘蓝型油菜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杂种优势机理,以期为最终揭示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积累试验数据。【方法】应用拟南芥cDNA芯片,以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为材料,分析杂种和亲本在花蕾中的基因差异表达。【结果】杂种和母本8086A之间,有83个上调的转录本和331个下调的转录本;杂种和父本7-5之间,有94个上调表达的转录本和423个下调表达的转录本。在上调表达的转录本中,存在较多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讨论了这些基因和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杂种优势之间的关系。磷酸核酮糖(PRK)的Northern印迹结果与芯片显示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基础代谢基因对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的形成影响较大。拟南芥cDNA芯片可以广泛应用于甘蓝型油菜及其近源物种的基因表达分析。  相似文献   

14.
钾肥和顶调剂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烤烟品种吉烟9号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钾肥水平下烟株打顶后喷施顶调剂对烤烟质体色素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和卷烟感官评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绿素总量在不同处理间的大小顺序为:T5T4T1T2T3T8T6T7T9,类胡萝卜素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T5T1T6T2T8T4T3T9T7;叶绿素的降解产物新植二烯含量以T2和T5较高,T7最低,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总量以T6、T4和T5较高,T9最低.在施钾量为219.15 kg/hm2水平下,喷施顶调剂2烤后烟叶挥发性香气物质总量最高,评吸结果表明,该处理烟叶杂气和刺激性小,香气质较纯净,香气量较足,余味较舒适,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因此,施钾量为219.15 kg/hm2水平下,喷施顶调剂2可使延边烟区烤烟香气质量提高,为改善延边烟区烟叶质量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玉米抗旱栽培,以先玉335为材料,采用大田小区对比试验,开展吐丝期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影响的研究。通过对土壤含水量、玉米叶片形态和生理、果穗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干旱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0~20cm、20~40cm和40~60cm,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显著差异(P0.05),无干旱胁迫(T2)干旱胁迫5d(T3)干旱胁迫10d(T4)干旱胁迫15d(T5)自然生长(T1)。叶片卷曲度T1T5T4T3T2。叶片保绿性、相对含水量、SPAD值均为T2T3T4T5T1。T2叶片相对含水量分别比T1、T3、T4、T5高55.38%、5.31%、24.17%和37.91%,T2的SPAD值分别比T1、T3、T4、T5高38.70%、9.45%、18.97%和27.10%。干旱胁迫对玉米性状及产量具有影响,干旱导致玉米穗长缩短,秃尖变长,穗粗、行粒数减少,产量下降(P0.05),T2产量分别比T1、T3、T4和T5高50.25%、8.94%、15.06%和28.12%。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施氮方式和灌水量对甘蔗生长、养分累积及产量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水肥资源实现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新台糖22号(ROC22)为试验材料,设不施氮肥、不灌水(CK),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灌水750 mm(T1),氮肥作基施一次性施用、灌水1000 mm(T2),氮肥作基施一次性施用、灌水1250 mm(T3),氮肥分3次施用(基肥30%、分蘖肥30%、攻茎肥40%)、灌水750 mm(T4),氮肥分3次施用、灌水1000 mm(T5)和氮肥分3次施用、灌水1250 mm(T6)7个处理,测定各处理甘蔗农艺性状、各部位养分含量、产量和蔗汁锤度等指标,研究不同施氮方式和灌水量对甘蔗生长与产量的影响.[结果]中、高灌水量(1000和1250 mm,下同)时,分3次施氮处理甘蔗的株高高于一次性施氮处理,在5~7月差异显著(P<0.05).在甘蔗成熟期,茎干重表现为T1>T2>T3、T6>T4>T5、T1>T4、T2>T5和T3T4、T2>T5和T3T2>T3、T6>T4>T5、T1>T4、T2>T5和T3T1>T2、T4>T6>T5、T1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揭膜方式及秸秆覆盖方式对早植烟红花大金元烟株生长及产质量的影响.[方法]进行了揭膜不覆盖处理(T1)、揭膜全覆盖处理(T2)、揭膜隔行覆盖处理(T3)、不揭膜不覆盖处理(T4)、不揭膜全覆盖(T5)、不揭膜隔行覆盖处理(T6)的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结果]不同处理下产量产值T2>T5>T3 >T6 >T1 >T4,其中在揭膜处理中T2 >T3 >T1,且T2与T1之间差异显著,在不揭膜处理中T5 >T6 >T4,T5与T4之间差异显著,T6与T4之间差异较小.在全覆盖处理中T2>T5,差异显著,半覆盖处理中T3>T6,差异显著,不覆盖处理中T1明显大于T4.[结论]及时揭膜与适当覆盖稻草有利于提高烟株生长与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宁夏设施土壤连作障碍、碱化度高等问题,以连作黄瓜10 a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施用鸡粪(CK)、鸡粪+有机酸性改良剂(T1)、含氮量与鸡粪相等的柠条堆肥(T2)、含氮量相当于鸡粪75%的柠条堆肥(T3)、含氮量相当于鸡粪50%的柠条堆肥(T4)、含氮量与鸡粪相等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5)、含氮量相当于鸡粪75%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6)、含氮量相当于鸡粪50%的柠条堆肥+有机酸性改良剂(T7)对连作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总体上添加有机酸性改良剂可降低土壤pH值,提高土壤EC及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增强土壤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缓苗期,T1、T5、T6处理土壤pH值较CK显著下降;T1、T7处理土壤EC较CK显著提高;T6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106.61%,T5处理次之;T6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较CK显著提高42.78%,T7处理次之;T7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较CK显著增加103.54%,T1、T6处理次之;T6处理土壤脲酶活性较CK显著增加;T6、T7处理土壤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均较高,均显著高于CK;T7和T1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CK;T5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多,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放线菌数量最高,T2、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1处理土壤真菌数量最多,T7、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盛果期,T6处理土壤pH值最低,T7处理次之,均显著低于CK;T6处理土壤EC最高,T1、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均最高,T6处理较高,均显著高于CK;T6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1和T7处理土壤脲酶活性最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较高,T6和T7处理土壤磷酸酶活性最高,均显著高于CK;T6处理土壤放线菌数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6处理土壤真菌数量最高,T5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高,T6、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拉秧期,T5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7和T3处理土壤速效氮含量较高,均显著高于CK;土壤蔗糖酶活性以T1处理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T6和T7处理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与CK差异不显著;T7处理土壤细菌数量最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真菌数量T6处理最高,T7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放线菌数量T5和T7处理较高,T6处理次之,均显著高于CK。综上,柠条堆肥和有机酸性改良剂配合施用的T6和T7处理可以有效调节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综合成本考虑,以T7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19.
设置T1(60 d)、T2(55 d)、T3(50 d)、T4(45 d)和T5(40 d)5个苗龄处理,研究其对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甜椒穴盘苗老化程度与苗龄大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T1、T2木质素含量、MDA含量明显高于T3、T4、T5。木质素和MDA决定着植株老化程度的严重性。因此,T1、T2老化程度加重。T1、T2抗寒性电解质渗透率分别较T3、T4、T5下降了21.03%、16.65%,10.53%、5.57%,6.45%、1.25%。说明老化的甜椒幼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下降。但是T4、T5由于甜椒幼苗各个器官发育不健全,壮苗指标低于T3,并且达到显著差异性水平。试验研究得出,在50孔穴盘育苗的情况下,甜椒最佳育苗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20.
林昌华  白音  刘友光  石海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265-15267
[目的]明确N、K配施对田七种苗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布置田间试验,凯氏定氮法测全N,火焰光度计法测全K。[结果]田七种苗干物质的积累来看,所有处理配方对田七种苗干重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其总体表现为T2〉T3〉T5〉T4≥T1;主根鲜重的表现为T3〉T4〉T2〉T5〉T1,其中T3、T4、T2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全株N吸收量为T3〉T2〉T4〉T5〉T1,其中T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N吸收量提高了36.19%;全株K吸收量为T2〉T3〉T4〉T5〉T1,其中T2和T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其K吸收量分别提高38.78%和37.42%。[结论]N、K合理配施不仅能够提高田七种苗的质量,而且也有利于田七种苗对N、K等矿质营养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