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田宏  邵麟惠  熊军波  张鹤山  刘洋 《种子》2016,(10):83-86
以江夏扁穗雀麦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扁穗雀麦种子发芽和休眠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期新收获的扁穗雀麦种子几乎不发芽,风干种子发芽率最高为4%,存在严重的休眠现象.随着种子干燥贮藏时间的延长,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逐渐增加,发芽开始时间提前.贮藏63d种子萌发出现急剧变化,发芽率达51.33%,与前期处理差异显著(p<0.05);78~81d发芽率超过85%,休眠解除,发芽开始时间提前至第6天.不同成熟期收获的扁穗雀麦种子在解除休眠后发芽特性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成熟度高的种子在贮藏3个月后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较高.  相似文献   

2.
小麦籽粒黑胚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有互格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麦根腐德氏霉(Drechslerasorokiniana)和镰孢霉(FusariumSPP.)三种病原菌,其中,互格链格孢是最常见的黑胚病原菌,黑胚病原菌多于籽粒发育期间侵染种子,通常,面团期是侵染的最佳时期。黑胚抗性由一对或几对主基因控制,在分离群体中对黑胚抗性进行选择是有效的。通过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黑胚最有效的途径。黑胚的发生既受遗传控制,同时又受环境影响,小麦籽粒发育期间的降雨、灌溉和露水强烈地影响着黑胚的发生,氮肥和花粉对黑胚的发生也有影响。由不同的病原菌引起的黑胚对种子发芽率、粒重和产量的影响不同,互格链格孢对上述三因素基本上无影响,由麦根腐德氏霉引起的黑胚其大多数种子不能发芽,由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种子基本上无发芽力,黑胚使出苗率和幼苗活力降低,由麦根腐德氏霉和镰孢霉引起的黑胚其籽粒重量显著低于正常籽粒的粒重,从而导致产量的显著降低,黑胚影响小麦品质,使出粉率和面团稳定性降低,使面粉色泽度增加(白度降低)、籽粒的α-淀粉酶活性提高,黑胚的控制除了通过选育抗病的品种外还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黑胚病在我国主要麦区普遍发生,已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对东北春小麦品种克旱18号黑胚籽粒与健粒进行发芽实验,结果表明,黑胚对发芽率影响不明显,对发芽势有一定的影响。结合实验结果对黑胚病的发生,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不同小黑麦品种萌发期抗盐性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别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15个小黑麦品种种子,测定其发芽率、盐害指数、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和胚根长度。结果表明,随着NaC l浓度增大,对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在供试的15个小黑麦品种中,不同小黑麦品种种子发芽受盐胁迫抑制的程度不同,其中抗盐性强的品种有NTH1048和中饲828,抗盐性弱的品种为黔中3号、劲松49、97455、澳洲黑麦。  相似文献   

5.
对菜用大黄3个品种种子的吸水过程、发芽特性以及种子表皮的显微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菜用大黄种子在12 h内吸水饱和,其吸水量为种子重量的0.79~1.1倍;种子在滤纸上总平均发芽率为88.8%,能反应出种子的发芽特性,但不同品种间种子萌发率有显著差异,其中Officinal品种发芽率最高(96.3%),Guards man品种的发芽率最低(80.1%);显微观察显示,3个品种种子的种皮细胞结构、细胞的形状及大小都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杂交水稻制种不育系穗上发芽特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杂交水稻制繁种生产中,经常发生穗发芽现象.本试验对以培矮64S、协青早A、珍汕97A、K17A等7个不育系为母本,以中9308、明恢63、中2070等17个恢复系为父本,对杂交种子进行田间穗上发芽的测定、新收种子室内发芽试验及种子α-淀粉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种子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指数具有显著差异;平均穗上发芽率和穗发芽  相似文献   

7.
以5个对黄萎病抗性不同的棉花品种及10个棉花杂交株系为材料,在黄萎病田连续3年种植,与常规田种子进行发芽率、发芽指数及带菌率对比测定,对结果做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田种子带菌率明显增高,由平均带菌率0.499%上升到2.28%,增加了1.781%;发芽率相较常规田种子相差不大,常规田种子平均发芽率为98.49%,病田种子平均发芽率为97.78%;而病田种子发芽指数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发芽指数由49.436降至45.719.杂交株系M 37与M44相比,杂交株系M 37种子对黄萎病菌感染耐受能力较强,病田种植3年种子平均带菌率为1.502%,比杂交株系M44低1.498%.  相似文献   

8.
以黔西南州普遍种植的白壳薏苡为材料,探讨不同种子处理方法对白壳薏苡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壳薏苡最适发芽温度为30℃,去壳处理发芽率高于未去壳处理;大于6 mm粒径的发芽率最高为85%;变温处理25℃8 h/35℃16h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90%;其发芽率与出苗率无明显相关,发芽率与成苗率呈显著正相关,出苗率与成苗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分析常规库存条件下,贮藏春小麦种子发芽能力变化特点,为春小麦种子长时间贮藏提供实践依据。试验用15份春小麦材料,连续测定了2009—2017年间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并对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小麦种子在常规库存条件下,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增加逐年降低,发芽势的年降速率快于发芽率的年降速率;小麦品种间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存在差异性;同一小麦品种,会受到品种和收获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在不同环境下种植与收获,发芽势和发芽率随贮藏年限的变化会有不同。由此认为在检测库存小麦种子发芽力时,应按照不同贮藏年限、不同品种、同一品种不同来源等,对种子分批逐个检测,不能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10.
不同芽床对花生种子发芽试验结果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成 《种子》2005,24(7):81-82
本文以8130花生品种为材料,研究了纸床和砂床对花生种子的发芽、活力影响情况及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芽床花生种子的发芽率、活力有差异,砂床明显高于纸床;同时,在砂床中种子的不同放置方式、纸床中纸间和纸上法之间,试验结果也有区别.因此,同一品种,发芽方法不同,发芽结果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豆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了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的作用。研究的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感染灰斑病菌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比对照增加;而感病品种接种后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对照下降。这表明多酚氧化酶在大豆抗灰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活性的大小与大豆抗病性成正相关,可以作为大豆品种抗性鉴定的一个重要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不同小麦品种对氮素吸收利用差异及其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山东省不同时期的30个主推小麦品种为材料,在高、低2种肥力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间氮素吸收和分配利用效率的差异,并对氮高效型品种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整株和茎叶、颖壳、籽粒中氮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高、低2种肥力下的最高值比最低值分别提高22.62%和42.58%,58.18%和78.67%,70.15%和59.92%,24.26%和42.64%;而且各器官的氮含量随着土壤肥力的提高而提高,各品种在高肥土壤中种植的平均氮含量分别比低肥提高12.47%,30.16%,9.83%,5.47%。各品种在2种地力下的平均氮素分配比例:籽粒为72.13%和74.14%,茎叶为21.61%和18.70%,颖壳为6.25%和7.16%。低肥地颖壳和籽粒的分配率分别比高肥地提高14.56%和2.79%,而茎叶则降低了13.47%。采用类平均法聚类,筛选出烟农19号、鲁麦21号、山农8355和鲁麦15号4个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均较高的品种;同时还筛选出济麦20号、淄麦12、山农12、红蚰包4个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和小偃6号、烟农15两个仅适于低肥种植的高氮收获指数型品种;鲁麦14和鲁麦22号2个高氮利用效率型品种。  相似文献   

13.
薛菁芳  蔡永盛  陈书强 《作物杂志》2021,37(4):86-16409
为节约水资源,筛选适合黑龙江省栽培的优质耐旱水稻品种,实现水稻可持续生产,以黑龙江省主栽的16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节水灌溉(WI)和常规灌溉(TI),研究2种灌溉方式对稻米加工品质、营养品质和淀粉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WI处理使10个品种的糙米率提高0.56%~6.94%;8个品种的精米率提高0.88%~8.09%;11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降低0.81%~8.15%;9个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降低0.34%~5.21%;8个品种的食味评分提高1.33%~13.06%。对稻米淀粉RVA谱分析表明,WI处理使11个品种的峰值黏度升高,5个品种的热浆黏度和冷胶黏度降低,9个品种的崩解值升高,10个品种消减值降低。以精米率和食味评分为主要衡量指标,并综合其他品质指标来看,WI处理稻米品质改善的品种有绥粳4号、绥粳15、绥粳17、龙粳39、龙粳47、龙粳1525和龙粳1437。  相似文献   

14.
高产旱作玉米品种的光合性能及物质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6个玉米品种在旱作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高产旱作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 (LAI)大 ,衰退慢 ,成熟时LAI仍在 2 0以上。吐丝后光合势明显提高 ,较低产品种平均增加4 6 8%。总光合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r =0 8867 )。叶片光合速率增强 ,干物质积累增多 ,向外转移减少。群体穗数与产量无明显相关 ,但单株穗粒数与群体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r =0 874 7)。  相似文献   

15.
陕南柑橘在近年来持续受到周期性大面积冻害,本研究对不同柑橘砧木幼苗抗冻性进行比较,为陕南地区抗冻柑橘砧木品种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以‘枳壳’、‘大叶香橙’、‘香橼’3种柑橘砧木幼苗为试材,研究-7℃冷冻胁迫对柑橘砧木幼苗形态和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比较3种柑橘砧木的抗冻能力。结果显示:-7℃冷冻处理36 h后,3种柑橘砧木幼苗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失水萎焉,与对照组相比,植株鲜重和干重、叶片鲜重和干重均显著降低。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显著升高,丙二醛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大叶香橙’增加最高,分别为1.28倍和1.59倍。另外,与对照组相比,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升高趋势,但脯氨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枳壳’和‘香橼’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均明显升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枳壳’抗冻能力最强,‘香橼’次之,‘大叶香橙’最弱。-7℃冷冻胁迫对柑橘砧木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均有明显的影响,根据综合分析结果,柑橘砧木‘枳壳’和‘香橼’品种可在陕南地区实践栽培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赤霉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苗MDA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不同赤霉病抗性小麦品种对赤霉菌粗毒素胁迫的生理生化反应的差异及其与抗病性的关系,用赤霉菌粗毒素处理赤霉病抗性不同的小麦品种的幼苗,在0.5~4天内测定各品种的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增率。结果表明,处理后感病品种幼苗的MDA含量增率高于抗病品种和中抗品种。各品种幼苗的SOD活性先增加后下降,抗性强的品种SOD活性的增率大,活性下降慢;抗性较弱的品种SOD活性的增率小,活性下降快。各小麦品种幼苗叶片的POD活性增率在1~4天内均呈升高趋势,抗性强的品种POD活性的增率小,抗性弱的品种POD活性的增率大。对MDA含量增率、SOD及POD活性增率的第2天测定值和第2~4天测定均值作方差分析表明,三种不同抗性品种间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were investigated on seven Scandinavian varieties of oat. Three landraces (before 1920), two varieties of intermediate‐age (1920‐1940), and two recent varieties (after 1940) were exposed to two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s (approx. 380 and 700 ppm). Elevated CO2 increased the yield 7% on average but with large variation between varieties. The yield‐response was variety specific and not related to the age of the variety. The mean seed number increased about 11%, with an increase in the landraces and diverging responses within the other age groups. The mean seed weight was reduced about 5.5%, with small changes within the landraces and diverging results within the two other age‐groups. The mean dry biomass was increased about 20%; the landraees had a marked increase in dry biomass, while the response in the other varieties ranged from a large increase to a small decrease. These different responses among varieties provide a spectrum of trait‐combinations desirable in breeding oats for different purposes. The quality of the seeds was not affected by the elevated CO2.  相似文献   

18.
收获期对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油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的收获期试验,来研究收获期对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油分及产量的影响。采用分期收获的方法对6个不同生育期高油大豆品种进行处理,利用近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进行油分分析,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数据处理。试验表明,收获期对大豆油分含量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从初熟期开始,随着收获期的延迟,各品种油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有规律的变化趋势,6个品种的油分含量变化幅度为0.37-0.87个百分点,每个品种都有一个最佳的收获时期以获得最高的油分含量,但油分含量变化情况和品种的生育期相关性不大,是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的。播期对产量也有较明显的影响作用,四个生育期相对较长的品种黑农44、垦农19、合丰48号和合丰47号产量变化较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两个早熟品种的产量变化较小,不显著,产量变化总体趋势是晚熟品种>中熟品种>早熟品种。不同生育期的高油品种适期收获能获得较高的油分和产量。  相似文献   

19.
高温对玉簪品种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进行了正常温度和高温条件下,6个不同耐热性玉簪品种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其电导率和自由水/束缚水比值的上升与其耐热性呈负相关,而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其耐热性呈正相关。上述生理指标均可作为玉簪品种耐热性筛选指标,也为其它园林植物的耐热筛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以选育时期不同(两个选育时代)的1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于施氮量为0,225,300 kg/hm~2纯氮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下两选育时代的水稻品种产量、物质生产积累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产量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有所提高,并随施氮量的增加两时代产量表现不同,早期品种中有83.3%的水稻基因型的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当代品种产量则有一半基因型在225 kg/hm~2氮肥水平下产量达最大,说明早期品种对氮肥反应较当代品种敏感.农艺性状中的株高和穗长随着育种时代的更替有矮化和减小的趋势,着粒密度有所增加.干物质和氮素平均积累量在生育时期各阶段均表现为当代品种大于早期品种,氮素利用效率亦表现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抽穗、成熟期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拔节期关系不密切.氮素利用效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和穗长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选育时代的更替,水稻产量、吸氮量及氮素利用效率有所提高,株型趋于矮化,穗型由散穗向密穗型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