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苏州地区后季稻生长季节较为紧迫,常遇低温、阴雨等不同程度的自然灾害,影响其稳产高产。七十年代后季稻全地区亩产386~631斤,十年平均亩产521斤,极差245斤,变异系数13.4,产量不稳定。本文分析了夏凉影响早发,减少有效穗数;秋冷在减数分裂、抽穗开花两个时期对结实率造成危害;灌浆期间的低温、阴雨天气使千粒重下降等农业气象灾害;试作了气候对产量影响的估测;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为制定适宜的栽培技术措施,夺取后季稻的稳产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再生稻头季不同施氮水平的双季氮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再生稻头季不同施N水平的双季N素吸收及产量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双季稻株吸N量与头季稻施N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以头季稻穗发育阶段吸N速率最高 ,头季稻分蘖末期、结实期和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齐穗期次之。稻株总吸N量中土壤N吸收量所占比率随施N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化肥N吸收量则与施N量呈抛物线形关系 ,结实期营养器官转移N是籽粒N素积累的主要来源。双季稻株干物质积累量与头季稻施N量也呈抛物线形相关 ,超过施N限额后净同化率显著降低 ,群体生长率下降 ,干物质净积累量减少。稻谷产量与干物质总积累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尤其与水稻生长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 ,再生季稻产量与头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极密切相关。头季稻施N 2 2 5~ 30 0kg hm2 并加施适量芽肥处理 ,头季稻和再生季稻中后期干物质净积累量及稻谷产量均最高 ,头季稻产量达 1 0 91 3~ 1 1 30 0万kg hm2 ,再生季稻产量达 75 6 5~ 7878kg hm2 。  相似文献   

3.
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不同施N水平、不同品种再生稻根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与产量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 ,再生稻头季稻产量与根系干物质量及根系活力密切相关 ;再生稻再生分蘖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头季稻残留的根系 ,再生季稻穗数及产量与头季稻成熟期和再生季稻齐穗期的根系机能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并与芽肥施用量呈抛物线形相关  相似文献   

4.
我国早在1700多年就有再生稻的记载。近年来由于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收割的推广,使"头季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得到较快发展。头季稻关键技术:选用适宜品种,早季播种,重施基肥,早施蘖肥,适施穗肥,中期重晒田,后期保持湿润,重点防治纹枯病、稻飞虱,控制倒伏,成熟期保根系、茎秆活力,叶青籽黄收割。再生稻关键技术:头季稻收割前10~12 d追施腋芽萌发肥,留桩高度30~40 cm,收后当天灌水保桩,及早重施发苗肥,浅水或湿润管水,保持活秆成熟收割。  相似文献   

5.
长江中下游至珠江三角洲一带,江河纵横,湖泊众多,素称水网地区,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水热丰富,生长季节在200天以上,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但农业生产仍以单一的小农经济结构为主,对建立农林结构的农田生态系统,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水网地区的气候资源得天独厚,但它主要受季风控制,气候多变不稳,灾害性天气频繁,如春季的倒春寒、秋季的低温冷害,是水网地区后季稻产量不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具有时迟效应的Logistic修正模型,对上海市早稻、单季稻、后季稻群体密度增长过程进行了动态模拟。结果表明修正模型比原模型更接近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不同栽培模式早稻-再生稻头季干物质积累运转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试验研究不同栽培模式(超高产栽培模式和常规栽培模式)对再生稻头季稻株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运转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秧苗移栽大田后,超高产栽培模式头季稻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比常规栽培模式的高,在生长中、后期尤其显著,分别高10.77%和63.2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群体干物质累积总量在头季稻整个生育期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83%~38.17%,茎鞘物质运转率、茎鞘物质转换率分别比常规栽培模式高10.60%和13.88%,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比常规栽培模式多21.43%,穗粒数多1.88%,产量比常规栽培模式高24.22%.  相似文献   

8.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马静 《土壤学报》2020,57(6):1365-1377
再生稻作为一种特殊的水稻耕作模式,种一茬可收获两次,对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有重大意义。综述了中国再生稻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再生稻种植的关键影响因子,阐释了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提出在种好头季稻的前提下,适当高留桩,在头季稻齐穗后15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促芽肥,头季稻收割后3 d施用尿素150 kg·hm-2作为发苗肥,同时配施磷钾肥,可在保证土壤养分平衡的基础上使再生稻获得高产,最后讨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认为未来的研究需重点关注再生稻产业化、土壤养分管理、高产栽培技术、稻米品质、温室气体和水体质量,以促进再生稻的发展并为国内同行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再生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在不同生态区的差异,并从淀粉结构与性能角度揭示其差异机理,本试验以杂交稻甬优4149、晶两优1468为供试材料,按再生稻栽培模式分别种植于肇庆、长沙、信阳3个生态区,研究了再生季齐穗后温光条件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RVA 谱特性及淀粉热性能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肇庆试验地区的再生季稻米蒸煮食味品质优于长沙、信阳,其直链淀粉含量适中,胶稠度长,糊化温度较低,总淀粉含量较高。再生季齐穗后温光条件与稻米胶稠度、糊化特性以及淀粉热性能和相对结晶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籽粒灌浆初中期的温度和光照对再生季稻米淀粉的糊化性能与热性能影响较大;淀粉的相对结晶度受中后期的日均温度影响最为显著。本研究将有助于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优质稻米的生产。  相似文献   

10.
选择福建省作为研究区域,根据地形特点划分了3个水稻种植区,选取17个样点及9个代表性品种,采用2006—2007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及同期区试产量资料对作物的遗传参数进行了调试;根据IPCC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中的A1B方案,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构建的气候变化情景文件与作物模型(CERES-Rice)耦合,采用雨养与灌溉两种方式,并综合考虑未来CO2浓度增加带来的直接增益效应,模拟了未来2020s及2040s气候变化对福建省水稻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雨养方式还是灌溉方式,未来全省各稻区水稻生育期在两种情景下都将缩短,单季稻生育期天数减少幅度最大,2040s情景下达到20 d以上。未来双季稻种植区早稻与单季稻均表现为减产。2020s情景下闽东南稻区早稻减产率达到12.4%(雨养)和11.3%(灌溉);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减产程度略小。单季稻区雨养水稻7.1%及灌溉水稻2.1%的减产主要来自中熟品种的负贡献。2040s减产幅度将进一步加大。与此相反,未来两种情景下双季稻区后季稻均表现为增产,但产量波动性较大。2020s情景下闽西北双季稻区灌溉后季稻产量增产达到21.0%,增产幅度大于闽东南地区的10.6%;雨养方式下后季稻增产幅度略小。2040s各稻区后季稻增产幅度将减小。未来水稻生长季的土壤水分条件将变得不如目前湿润,与之相关各稻区灌溉需要量均有所增加。总之,由于大气CO2肥效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未来气候变化下后季稻产量,全省水稻总产近期将有所增加,雨养与灌溉方式下分别增长0.4%及1.7%,但变化趋势是随着未来温度的增加总产将减少,负贡献主要来自于单季稻和早稻。  相似文献   

11.
水稻灌浆结实期阴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明了江苏早稻灌浆结实期阴害大约10年5遇;中、晚稻阴害约10年4~5遇。水稻遭受阴害后,植株体内糖氮比例失调,叶片叶绿素(a+b)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阻,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下降。然而,不同品种的耐阴特性各异,阴害使籼稻类型品种植株的可溶糖和淀粉含量下降多;含氮量的增加,籼(杂交)粳稻无明显差异,剑叶叶绿素含量、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减少率,品种间差异颇大。随着施氮量和肥料的组合不同,水稻耐阴特性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正>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其稻种耐冷资源之丰富,类型之繁多,可谓世界之最,已受到国内外育种者的广泛重视。云南高原稻种耐冷性主要表现在开花对低温的特殊适应性,能耐受17℃左右,持续3~5天的低温,这样的开花温度比我国东北稻种约低3~5℃。如何利用高原稻种的  相似文献   

13.
麦田CO_2通量密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红外CO_2分析系统,对麦田CO_2浓度和通量密度进行观测。计算了光合作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CO_2通量密度与净辐射、风、交换系数之间的关系,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对耐冷性不同的籼稻品种桂朝2号和Lemont枝梗表面温度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它与气温、冠层叶叶表温度、茎部衰老叶片叶表温度、茎秆表面温度、水温、日照日变化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气候因素对棉铃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播期棉株同部位棉铃的有关性状对铃重和衣分率直接贡献的大小。分析了棉铃各性状与主要气候因素的关系,得出了铃期温度是影响棉铃发育的最重要气候因素,并进一步对铃期平均昼温、夜温、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及铃发育前期和后期的日均温对铃重、衣分率、籽指和衣指直接影响的大小程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一个表示降水年内分配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表示降水年内分配的新概念,即降水集中指数。降水集中指数是指日均温稳定≥10℃期间平均每日雨量与全年平均每日降水量的比值。这种表示降水年内变化的方法在农业气候研究和自然地理研究中将证明是有用的。作者计算了美国中东部温带地区和我国华北、东北地区的降水集中指数。  相似文献   

17.
<正> 塑料薄膜保温全旱育苗(旱做床、旱管理),是我国北方稻区近年来开始采用的一种新的育苗方法。可分为常规窄床旱育苗和启闭式宽床旱育苗两种形式。启闭式旱育苗能克服窄床旱育苗温度难于控制、秧苗容易徒长或生长不齐等弊病,而且秧苗利用率高,管理方便,是发展省水稻作,培育耐旱壮秧,低成本,高效益的育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棉铃发育与气候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几年对棉铃发育与气候条件的系统研究结果,初步明确了棉铃有关经济性状的具体热量指标:≥15℃活动积温值1500~1500度-日为棉铃正常吐絮的积温指标,棉铃正常吐絮不得少于1100度-日,铃期与铃期内日平均气温呈高度负相关(r=—O.9087)。15℃为棉铃能否正常吐絮的最低临界温度,单铃籽棉率与50日龄内≥18℃的天数及其积温值相关显著,35天和800度-日为单铃籽棉率的最低临界指标,平均气温低于20℃,成熟棉籽不足30%,纤维品质优劣与花期早迟及水、热、光等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安阳棉花有效开花的终止期为8月20日,要使棉花优质高产,必须以伏桃为主体,力争早秋桃,尽量减少秋桃在三桃中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由微气候“数据记录仪”(Datalogger)自动收集的资料,探讨了稻田在水稻灌浆期的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直立叶品种比平展叶品种在冠层以下15cm处光量子相差1倍左右;植株温度及冠层叶面温度品种间差别较小,稻田1.5m高处空气湿度品种间不存在差别。初步认为直立叶型品种能更充分利用光能,这是直立叶型品种产量高于水平叶型品种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对Datalogger所获得的田间气候资料可靠性进行检验、肯定。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南方水稻生产中,如何开辟新肥源以改良土壤、增产粮食是个重要课题.增辟肥源途径很多,其中探讨水稻田的养分循环,研究以田养田的技术措施是有价值的.本文拟在讨论水稻田水层的氮素循环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对水浮莲(Pistia stratiotes L.)在稻田放养和利用的技术及其效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