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在我国是一项全新的工程项目,对库区发展和耕地保护事业的开拓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的背景和基本概况,详细论述了工程的实施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实施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论文对于防止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的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三峡水库蓄水,库区大量良田被淹没,导致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形势.在此背景下,库区在土地整理中实施了"移土培肥工程",创新了土地整理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移土培肥"经验和工程设计可供参照的情况下,总结了这一土地整理模式所包括的工程设计,并以湖北省兴山县峡口镇为例,研究了其中所特有的取土、覆土培肥工程设计与关键的"坡改梯"工程设计,以期为三峡库区土地整理实践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同时,对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实践中积极探索建设占用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利用方面,也能起到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为例,通过对该工程特点的分析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学性、可操作性等原则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绩效指标体系和成效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绩效评价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成效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向量为0.875 1,绩效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向量为0.617 0。按最大隶属度原则,该工程无论是成效评价还是绩效评价均属于优质工程。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移土培肥工程通过对淹没区表层土壤资源的二次分配和有效利用,对工程覆土区的生态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有重要的影响。采用差异显著性及相关性等统计学原理的方法,对比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开县4种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覆被条件下,土壤颗粒、养分及其耦合效应的移土培肥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采用移土培肥和未采用移土培肥相比较,4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养分整体均值的增加范围为5.3%~142.9%;土壤颗粒分布中,粉粒含量的总体均值减少了3.8%~32.7%,而粘粒增加了30.1%~325.2%;土壤可蚀性K值总体均值的比值在(1∶1.042)~(1∶1.440)之间。(2)养分均值在组间和组内都大致表现出差异显著(P<0.05);土壤颗粒分布在组间比较中,除收割地外的其他3种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土壤,仅粘粒含量存在差异显著,而在组内比较中,砂粒和粉粒都表现出差异显著;在土壤可蚀性K值的组间和组内比较中,仅有收割地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显著性。(3)在采用移土培肥工程措施后,豌豆地、红薯地以及柑橘地这三类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土壤颗粒分布对土壤侵蚀敏感强度的影响要高于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影响;而对于收割地,则是其土壤整体养分的含量对土壤抗侵蚀能力的贡献比土壤颗粒分布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5.
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特征及类型区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土流失是三峡库区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重庆市三峡库区的水土流失问题则更为严重.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重庆市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数量特征、强度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及水土流失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研究区的水土流失类型进行分区,并对每一分区的水土流失特征进行分析与描述,提出水土流失治理与防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低产田的形成原因与培肥改良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低产田是由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耕作制度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培肥改良中低产田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深厚的土壤熟化层,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常用于中低产田改良的有播种绿肥,秸还田,增离有机肥,防治水土流失4种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事关库区生态环境改善成败和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大事。湖北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面积8 517.6 km2,轻度以上流失面积约为4 600.3 km2,总侵蚀量为1 280.1万t。水土流失导致土壤退化、旱涝灾害频繁、河床抬高、水利设施被毁等问题,已成为影响湖北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水土流失成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二是人为因素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程度。针对湖北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主要成因,提出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对策。2009年底,湖北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总面积6 775.8 km2,比2008年增加111.1 km2,其中小流域4 829 km2,"十一五"累积治理水土流失265.3km2,成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类型划分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对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相似性与差异性原则对库区水土流失进行了类型划分,将三峡库区划分为三峡库区东段中低山、中段低山丘陵、西段低山丘陵3个水土流失类型一级区,将3个一级区又划分为9个二级水土流失类型区,并结合各水土流失区域特征提出了分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柑橘园生态复合经营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三峡库区农业支柱产业,库区柑橘园在抗旱排涝、物种搭配、果园管理、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存在一定问题。三峡库区柑橘园生态复合经营模式包括坡地+排水沟的土地整治方式、柑橘+间作套种的物种配置技术和少耕免耕及柑橘病虫害生态防治的管理措施,可在投入低、充分利用资源的前提下达到抗旱排涝、固土保肥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生态目标,增加库区柑橘园经济产出。  相似文献   

10.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治理是事关库区生态环境改善的成败和三峡工程长久安全运行的大事。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必须走“保护与治理”相结合之路 ,主要对策是尽快制定《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条例》 ,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增加水土保持专项投入等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水土流失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已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研究通过15°、25°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的定位试验,探讨了三峡库区紫色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状况、侵蚀泥沙的颗粒组成及养分特征。结果表明紫色土坡耕地流失的泥沙中<0.02mm的颗粒大量富集,是养分流失的主要载体。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以果—植物篱复合、粮经果复合垄作模式的水土保持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减少入库泥沙和提高三峡工程综合效益的关键,而如何高效识别优先小流域,则是提高治理资金效益和科学决策的基础。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在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基础上,提出了水土流失面积法、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法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3种优先小流域识别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坡度-水土流失面积法识别的优先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占比接近于水土流失面积法,同时又将坡度较大以及耕地、园地和采矿用地面积占比较大的小流域识别出来,纳入优先小流域中,是3种方法中最优的识别方法。研究结果可为三峡库区或同类型地区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规划与实施顺序决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嘉陵江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月红  汪岗 《水土保持研究》2001,8(4):133-135,145
嘉陵江流域人口密集,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不仅影响当地工农业的发展,而且其输沙量大还制约着长江三峡工程及下游的经济发展。分析了水土流失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初期土壤物理性质及金属含量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取三峡库区消落带内的两种植被类型,沿海拔梯度划分为已淹区段、未淹区段以及对比样带,对其土壤的物理性质和重金属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区段内,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减少、土壤通气度较差,说明季节性水淹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土壤质量逐渐变差;土壤pH值整体呈现微酸性,但水淹有使土壤pH值增大,且呈中性的趋势;水淹区段与未淹区段、对比样带相比较,全铜、全铁、全锰、全锌等重金属的含量分别降低了54.97%,2.19%,17.86%,35.29%和66.62%,11.29%,40.93%,18.41%,说明经过水淹后,土壤释放的重金属含量大于从水中吸附的含量,重金属元素流失严重;水淹区段的碱性金属如:全钙、全镁、全钠的含量分别比未淹区段升高了9.1%,8.0%,21.15%;全镁、全钠的含量比对比样带升高了4.5%,25.7%,全钙的含量降低了30.4%.方差分析表明.三峡库区土壤的理化性质随海拔梯度和土壤层次都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没有形成一致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4种重金属之间表现为极显著的正相关;3种碱性金属没有表现出相关性;PH值与重金属之间都表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土壤可蚀性K值有助于宏观判断和定量分析三峡库区土壤侵蚀的特点。依据重庆市和湖北省的第2次土壤普查资料,建立三峡库区各土种的理化性质数据库,并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方法对不同粒径标准的土壤质地进行转换,然后采用几何平均粒径模型修正公式计算出三峡库区各土种的可蚀性K值,经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三峡库区11类土壤的可蚀性K值,最后在分类分级基础上,探讨土壤可蚀性K值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变化于0.00720.019 2 t.hm2.h/(MJ.mm.hm2)之间,其中在0.015 00.019 0t.hm2.h/(MJ.mm.hm2)之间的中高可蚀性和高可蚀性土壤面积占库区总面积的74.49%;三峡库区存在很大的土壤侵蚀风险,国外已有的K值经验算式不能直接照搬,而采用几何平均粒径修正模型对三峡库区土壤可蚀性K值进行估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土壤参数控制了水和空气在土壤界面的运动,对区域内水分循环产生主要影响。三峡库区土壤种类众多,区域分异明显,且同一种土壤在不同地区的理化性质也不尽相同。为了能更加精确地模拟库区径流过程,基于SWAT模型,采用了高精度的土壤空间数据,系统研究了土壤属性参数的确定方法,建立了高精度的土壤数据库。用LH-OAT方法、SWAT-CUP软件及SUFI-2算法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率定、模型验证和不确定性分析,对三峡库区2010—2013年的日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对径流模拟影响最明显的5个土壤参数为SOL_AWC,SOL_Z,SOL_K,SOL_CBN和SOL_BD。6个水文站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平均确定性系数、平均纳什效率系数、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818,0.798,6.778%,流量模拟值与实测值过程线总体拟合程度较好。研究揭示了土壤参数对径流模拟的潜在影响作用,为大尺度流域水文模拟和区域水量平衡研究可提供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消落带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水淹强度下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其主要的影响因子,选取不同海拔高程(水淹强度)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消落带土壤为研究对象,定量解析土地利用方式与水淹强度对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分析土壤活性有机碳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水淹强度的增强而减小。土地利用、水淹强度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影响的解释度分别为22.1%,13.7%,9.3%;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主要受土地利用、土地利用与淹水强度交互作用的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影响对应的解释度分别为3.9%,0.6%;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颗粒有机碳主要受淹水强度的影响,其方差解释度分别为65.1%,5.5%。多元因子分析(MFA)结果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MBC含量主要与EC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不同水淹强度可能影响土壤理化性质中TN和C∶N,进而影响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DOC分布。土壤POC含量与SOC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OC可被用来衡量消落带不同水淹强度下有机碳库变化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将1995年、2004年的卫星遥感影像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三峡库区重庆段各级强度水土流失的马尔科夫转移概率,分析各级强度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并对水土流失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揭示10 a期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面积之和占库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70.84%,年均土壤侵蚀模数高达3 766 t/(km^2.a),均高于临近的贵州省和湖北省;2004年水土流失面积占库区土地总面积的51.71%,高于全国37%的平均水平,也高于长江流域31.2%的平均水平,更高于与之邻近的四川、贵州和湖北3省;1995—2004年,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水土流失面积减幅高达22%,水土流失强度也有明显下降,其中减幅最大的是中度侵蚀面积,其次是极强度侵蚀和强度侵蚀;三峡库区重庆段侵蚀好转程度与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总体来看,三峡库区重庆段的水土流失基本得到了遏制,生态环境正向良性发展的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19.
 引水灌溉工程开发建设项目,在施工中产生的水土流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以青海省湟水北干渠扶贫灌溉一期工程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为例,对建设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的特点及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等进行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分类整治的方法,提出治理方案。这对其他同类工程水土保持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