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繁育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对杉木优良无性系的组培繁育试验,筛选出一组广谱、高效的培养基和组培苗最佳移栽期及移栽后的培育管理方法;营造了组培苗与实生苗及各种源无性系不同繁殖方式的对比试验林,进一步研究其造林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组培苗造林在树高、地径等性状上均高于实生苗及常规无性繁殖苗。  相似文献   

2.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开展杉木优良无性系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开展了杉木外植体清毒、无菌材料增殖试验、无菌材料生根试验、瓶苗移栽等方面的研究,繁殖了一批苗木。试验结果表明,杉木不同无性系在同一培养基上增殖表现差异显著;杉木优良无性系I不定芽增殖比较好的配方是0.5MS+6BA0.2mg/L+NAA0.2mg/L,生根诱导较好的配方是GGR60.4mg/L+根太阳1.2mg/L;无性系D比较好的生根诱导配方是IBA0.4mg/L+根太阳1.4mg/L。  相似文献   

3.
对云南省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快繁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从不同的材料采集和诱导培养、继代增殖培养、壮苗培养、生根培养、炼苗和移栽等方面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苗木的移栽效果,为杉木无性系组培快繁育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杉木无性系发育技术体系,以广西杉木为试验材料,选择树势基本相同、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杉木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案是使用70%酒精浸泡15 s,灭菌后采用无菌水洗涤3次,再用0.1%升汞浸泡消毒8 min后采用无菌水洗涤5次;(2)初代诱导最佳培养基为1/2MS+6-BA0.6 mg·L-1,该培养基有利于增加培养基的诱导率和萌芽率,提高培养基的培养效果;(3)增殖诱导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0.6 mg·L-1+IBA0.3 mg·L-1,获得的组培苗芽多,茎粗壮;(4)生根最适培养基为1/2MS+IBA0.8 mg·L-1+IAA0.1 mg·L-1;(5)杉木组培苗移栽的最适基质是泥炭土∶菜园土∶蛭石=4∶2∶1,其幼苗成活率达到91.93%,幼苗健壮,叶色深绿。  相似文献   

5.
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扩繁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杉木优良无性系建立资源圃,从资源圃中选取的无性系外植体接种到1/2MS BA0.75 IBA0.25诱导培养基及White NAA0.5 H3BO414g/L Clg/L生根培养基上可获得组培苗。试管苗移栽应注意移栽时间、基质、移栽空间湿度及基质的含水量。利用组培苗建立采穗圃时,采穗株应采用主干压弯埋压等方式进行促萌并适时扦插,可提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6.
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杉木优良无性系繁育技术是加速杉木造林良种化进程一条有效途径。首先是育种周期短,头年选优定植采穗圈,第二年就可扦插育苗;第二是通过忧中选优,起点高,因而繁育出来的苗木具有较高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7.
不同杉木优良无性系组培诱导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9个高遗传增益的杉木优良无性系进行组织培养、诱导发芽试验,结果表明:MS培养基适用于杉木组织培养;不同无性系对激素敏感性不同,在同样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中有效苗梢占有量差异显著,但绝大多数无性系适用于6BA0.6mgL-1+IBA0.3mgL-1左右配比的MS培养基,每一个无性系都有最佳的激素配比,偏离此配比,发芽率、有效苗梢占有率都降低,但下降幅度的快慢因不同无性系而异。  相似文献   

8.
为营造杉木速生丰产林提供优质苗木,加速杉木优良无性繁殖工作,贵池区苗圃建立优良无性系原种圃2亩,无性系测定圃3亩,采穗圃13亩,扦插繁殖圃12亩,预计可采优良无性系穗条120多万根,繁殖优良扦插苗木40多万株,每年可供营造  相似文献   

9.
杉木无性系造林效果及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进12个杉木无性系扦插苗作2片造林对比试验,8年生时无性系间的高生长、胸径生长存在显著差异,高生长9个超过对照,胸径生长4个超过对照。本省12个优良家系无性繁殖造林对比试验,6年生树高间差异显著,高生长7个超过对照。可提供采穗圃或良种选育材料。  相似文献   

10.
以杉木T-c 07无性系组培苗的无菌不定芽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增殖培养基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和IBA对杉木T-c07无性系组培苗多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发和生长影响较大,以DCR+0.30mg·L-16-BA+0.01 mg·L-1IBA+30 g·L-1蔗糖+6.80 g·L-1卡拉胶培养基配方的优化增殖效果最好,能使已经25代增殖培养的不定芽萌芽率达到100%,增殖倍数提高至3.25倍,而且叶色嫩绿、茎干健壮,长势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杉木嫩茎为实验材料,建立组织培养体系。结果表明,杉木嫩茎用HgCl2 试剂消毒11min效果最好,污染率和死亡率极低。最佳诱导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5mg/L +3%蔗糖。最适宜杉木组培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6-BA0.5mg/L+IBA2.0mg/L+2%蔗糖。移栽30d后,成活率达到88%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从杉木外植体的选择、消毒、诱导、增殖、生根及移栽等方面对杉木组织培养技术体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目前杉木组织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杉木组织培养今后研究重点和方向,为进一步开展杉木组织培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陈山红心杉优良无性系组培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陈山红心杉20个红心比例达70%以上的优良无性系基部萌条为外植体,建立了组培高效繁育体系。优化条件筛选结果表明:MS BA2.0mg/L(单位下同) NAA0.5为最佳诱导培养基;1/2MS BA1.5 NAA0.5 适量有机物为最佳增殖培养基,苗木叶色嫩绿,生长正常,增殖系数可达4.5;1/2MS NAA0.2 IBA0.5为最佳生根培养基,生根率达89.3%。  相似文献   

14.
植物激素对杉木组培苗增殖和生根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NAA、IBA和6-BA对杉木组培苗增殖及生根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6-BA与NAA、IBA的比例适宜时能明显促进杉木组培苗生长和芽分化,适宜浓度的IBA比NAA更利于根的形成和生长,但激素浓度过高会抑制苗木生长。苗木质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增殖培养时,应选择利于芽分化和生长的培养基;生根培养时,应选择利于提高生根率、根数量、根长等的培养基。综合比较后以MS+NAA 0.05mg/L+6-BA 0.3 mg/L+琼脂7 g/L+蔗糖30 g/L为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1/2MS+IBA 0.7 mg/L+琼脂7g/L+蔗糖25 g/L为较好的生根培养基。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组织培养培技术对金线莲茎段组培苗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金线莲茎段为外植体,用0.1%升汞溶液消毒10 min效果比较好,杀伤力小,容易获得无菌材料,消毒之前剥开叶柄基部鞘状抱茎消毒效果好;芽增殖培养基用MS+糖30 g·L~(-1)+琼脂粉4.5 g·L~(-1)+马铃薯汁10 g·L~(-1)+激素以6-BA3.0 mg·L~(-1)+NAA0.5 mg·L~(-1)有利于金线莲的增殖与生长;在生根阶段以1/2MS+糖30 g·L~(-1)+琼脂粉4.5 g·L~(-1)+马铃薯汁10 g·L~(-1)+活性炭0.5 g·L~(-1)+NAA1.0mg·L~(-1)效果最理想,生根率达95%,根系发达,叶子展开墨绿色;种植理想的基质为泥炭土∶椰糠∶细沙=5∶3∶2,种植成活率高达97%,幼苗生长旺盛。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脯氨酸在杉木胚性愈伤组织超低温冷冻保存过程中的作用,本试验以继代14 d的杉木愈伤组织为材料,在预处理阶段设置不同浓度的脯氨酸,采用TTC法测定相应的细胞存活率。结果表明:预处理阶段,脯氨酸浓度为0.5 g·L-1时,细胞存活率相对最高。说明了在预处理阶段添加适宜浓度的脯氨酸可提高超低温冷冻保存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罗田垂枝杉优树选择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田垂枝杉是杉木优良变异类型,其显著特征是7 a以上老枝自然脱落,树干通直,可通过密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获得优良繁殖材料,在分布于不同地点的5片罗田垂枝杉人工林中初步选出64株优树,入选比率在3.10%~4.03%之间。分析结果表明:罗田垂枝杉不同无性系间主要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变异,其中材积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天堂寨林场及薄刀峰林场的献旗岭、铁岭坳和麻栗坪人工林中初选优树平均材积分别是其林分材积均值的1.59,1.44,1.67和1.96倍。  相似文献   

18.
出于探索更高效的杉木丰产林培育技术的目的,在连山首次开展杉木优良无性系造林。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引入6个杉木无性系,营林700亩,各无性系造林面积100亩-150亩,成活率94%-96.6%;3年的树高、胸径生长量分析显示无性系及本地普通种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各无性系优于本地普通种,无性系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为筛选适合本地的杉木无性系提供依据。同时开展的杉木无性系造林培训,共培训人员达120人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