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分析全省土壤水分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变化,探讨了土壤水分的预报方法。利用东南太平洋(东经130~150°,北纬20~25°)1962~1984年13个点的海水温度与本省泰来站1962~1984年6月0~30cm 土层贮水量进行相关计算,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泰来站6月o~30cm 土层的水分预报方程,经初步验证,可得到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一些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土壤湿度和气候资料,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土壤水分分区。根据土壤湿度测站合理布局的原则,按照随机取样等方法确定了代表各区土壤水分状况的土壤湿度站,从而得出全国(除台湾、西藏外)国家级土壤湿度测站的合理布局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的分析了安徽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用相关分析法筛选出0~50cm 土层年平均贮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年降水可能蒸发差等三个因子为分区指标,应用模糊聚类方法,划分出安徽省土壤水分分区,并分别对各区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山西省农田土壤湿度各因子的时空变化,对各因子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选出独立性较强年降蒸差、4~5月降水量≤100mm 的概率和生长季内0~50cm 土层含水量为分区指标,应用180DATA 模糊聚类—自组织分析技术将本省分成10个土壤水分区,并作了详细的分区评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统计整理了58个台站30年左右的气象资料和1981~1985年土壤湿度资料,应用谐波分析方法,研究土壤水分周期变化,并揭示了土壤水分的地域分布;依据作物生长期(8~11月)内降水可能蒸发差的分布,阐明了主要作物的水分盈亏程度。最后,根据能综合反映地区气候特征、水分盈亏和作物水分供应情况的分区指标集,运用模糊等价聚类方法,并考虑地形、地势、土壤类型等实际情况,综合作出了全省土壤水分分区。  相似文献   

6.
本文结合黄土高原农业生产特点将土壤水分分区指标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表示农田土壤含水量水平,第二类表示土壤供水状况,第三类表示旱期长短。各类指标又有生长期内和春、秋两关键时期三个指标。对每一类三个指标应用类平均聚类方法得到三个分区方案。在此基础上以第一类指标所得方案为主,进行协调,将黄土高原划分出4个土壤供水类型区,12个土壤干旱类型亚区。最后对各水分区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7.
采用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汉中市汉台区汉中国家基站气候站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2010年的降水分布特征下,土壤水分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6月份土壤水分含量达到全年最低值18.35%。10月份土壤水分达到全年的最高值22.88%,补给效果明显;②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分布表现为降低型,变异系数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逐渐减小;③表层(10cm)土壤水分的波动最为剧烈,20cm,5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波动幅度相对平缓。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季节变化均呈现出波动型,但略有差异,降雨对土壤水分的补偿在该降雨年型下表现充足。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年降蒸差和干旱季节0~50cm 土层贮水量等指标,运用均值聚类方法将宁夏划分出4个土壤水分区,并对各区进行了评述。试用结构函数确定测站布局。对川区和山区土壤湿度观测时间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南宁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及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宁0-100cm土层土壤湿度资料进行分析,得出了南宁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土壤水分有效利用措施,供农业生产及管理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0.
对旱作农业区和河西灌溉农业区分别选用不同的指标,用模糊聚类方法,将本省划分成7个水分区,13个亚区,并对各区进行了评述,指出了土地利用的方向。牧区以定性方法设置测站,农区采用分层对称等距法布设测站。以随机抽样方法求得农区测站总数,以降蒸差变异系数和耕地而积系数求算各水分分区权重,并依此确定各区测站数,在此基础上按面积等距法确定测站位置。从抽样误差,代表耕地面积等方面论证了测站布局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我省降蒸差和土壤水分分布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做出了全省土壤水分区划,评述了各区的气候和农业气候等特征。根据随机抽样理论中的分层抽样方法,在上述分区的基础上,计算和确定了全省国家级土壤湿度测站。  相似文献   

12.
根据年降蒸差、年降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等指标,运用类平均聚类分析方法,将京、津、冀地区划分出5个土壤水分区,并作了评价。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全区测站密度,在此基础上又依据各区田间持水量的变异程度,面积大小和农业指数,计算出各区的权重,以确定测站的布局和落点。分析了济南、密云等8个站的多年0~100cm 土层各层土壤湿度的极差和变异系数,对土壤湿度测定深度提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土壤水分平衡原理,统计分析了黄淮海地区132站自建站以来至1985年的气象资料和1980~1985年土壤湿度资料,在研究了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分布的基础上,确定了土壤水分分区指标集,并用类平均聚类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作出土壤水分分区,对各分区作了简要评述。然后,在土壤水分分区的基础上,采用分层抽样法和土壤湿度测站合理布局的定性原则,对全区测站进行了合理布局和误差估算。  相似文献   

14.
中部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中部半干旱地区农田土不分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夏秋雨季(7月至9月)是农田土壤迅速增墒期,秋冬(10月至11月)为农田土壤缓慢减墒期,冬季(12月至翌年3月)为农田土壤稳墒期,而春夏(4月至6月)既是农田土壤严重失墒期,也是作物水分供需矛盾最突出的时期。根据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中部半干旱地区防旱抗旱主要技术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河流故道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流故道区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区内土壤剖面及地下水深进行了分组测试、分析,发现试验区内土体沙粘排列多变,1m到2m土体内,多数存在厚度5~20cm不等的粘土层,2m以下土层中有土壤水分逐年减少的趋势。并对7年生梨树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2m土体有效水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0~80cm土体水份含量季节性变化剧烈,且有不规律的土壤供水不足现象,80cm以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6.
采用定位监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省城固县农气站2007-2010年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①2007-2010年基本上都属于降水正常年,但年内各月降水量分布差异十分明显,呈多波动性分布;②年降雨量与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正相关,且降水对土壤水分的补给又具有相对滞后性;③就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而言,在雨季7月份表现为降低型,而在旱季1月份则表现为增加型;④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大量蒸发阶段、雨季土壤水分恢复阶段和冬季土壤水分缓慢蒸发阶段。  相似文献   

17.
陇东南天水市地区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过渡区域,境内沟壑纵横,地貌地形比较复杂.河谷属长江、黄河两大水系,其中黄河流域面积占81.5%,多为雨养旱作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尤其20世纪末10年间,大气降水不足,干旱频仍,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本文旨在研究该地域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掌握化运动规律,从而为减少无效蒸发、节约用水,充分利用珍贵的水资源,实现现代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研究北京地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方法]选取北京地区3种典型质地土壤观测站近5年的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对土壤水分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黏土平均土壤含水率最大,壤土次之,砂壤土最小;3种质地土壤水分的季节变化均可分为4个时期,即初春短暂增墒期、春季失墒期、雨季增墒期和秋季失墒期;在雨季,砂壤土各层土壤水分随着降雨和蒸发而迅速变化,且变幅较大,黏土的变化最为平稳,但在少雨期黏土变化幅度较大。[结论]不同质地土壤水分在非冻结期内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相似,而随降水量变化的幅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对承德围场地区紫花苜蓿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和不同茬次根系生长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壤层次水分变化有所不同,深层土壤80 ̄120cm土壤含水量变化最大,表层0 ̄20cm次之,20 ̄80cm土层为相对稳定层;根系生长在不同茬次变化很大,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其中0 ̄30cm土层内的根量相当大,占到75% ̄95%之间。苜蓿根重密度与土层深度之间呈指数递减关系,20 ̄30cm土层根量在生长期间逐渐增加。总之,在苜蓿生长期间,水分消耗以表层为主;由于该地地下水位较浅,而苜蓿的主体根系分布的土壤层次在逐渐扎深,因此建议在充分利用相对稳定层土壤水分的基础上,适度控制苜蓿生长年限,达到苜蓿生长与水分利用“双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