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靖江段刀鲚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6-2011年每年1—5月,选择靖江市新桥和新港的沿岸作为采样地点,采用4艘刀鲚捕捞渔船,捕捞网具为42和48口刀鲚捕捞流刺网,网目60mm。分别对0.1kg/尾以下小刀鲚,0.1~0.15kg/尾的中刀鲚和0.15kg/尾以上大刀鲚进行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1—3月份刀鲚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明显下降,由2006年的9.45%、14.96%和28.35%下降至2011年的1.58%、4.11%和15.19%。4—5月份的刀鲚产量占当年总产量的百分比上升,以5月份的上升最为明显,从2006年16.53%上升至2011年41.14%。刀鲚总产量从2006年1270kg下降至2011年的316kg。刀鲚渔获物中,小刀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最低年份为2006年12.70%,最高年份为2009年16.45%,中刀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大刀鲚所占比重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鲍宝龙 《水产学报》2006,30(3):353-358
单根方是吕泗渔场一种主要的定置作业渔具,其产量占江苏海洋捕捞产量一定的比重。根据监测,自4月份开始,主要经济鱼类幼鱼开始在渔获物中出现,随着时间推移,幼鱼比例逐渐增加。6月份单根方渔获样品中经济鱼类幼鱼尾数比例1990—2004年期间年平均为48.63%,重量比例为35.86%,其中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银鲳(Pampas argent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尾数合计比例年平均为45.21%,重量合计比例年平均为33.29%。7、8月份样品中主要是小黄鱼、银鲳幼鱼,9月份鱼类幼鱼比例降至20%左右。本文着重对6月份单根方作业经济幼鱼进行了分析,建议对定置作业休渔时间进行调整,以利于保护经济鱼类幼鱼资源。  相似文献   

3.
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渔获变化及群体组成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以来,我省定置作业多次调查表明,这一作业损害带鱼幼鱼位居各经济鱼类幼鱼的首位,泉州湾南部定置作业区,损害带鱼幼鱼最为严重,多数年份幼带占定置作业渔获量的20%以上。因此,历次的定置网调查,均在该海区设立周年或季节性的定点观测。本文根据历年调查资料,对该海区南部定置作业带鱼幼鱼的渔获变化情况及群体组成,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进一步为带鱼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繁殖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一、材料来源与方法收集整理1979年5—9月,闽东、闽中渔场定置网渔获主要经济鱼类幼鱼调查,1980—1981年福建定置作业桁位分布和渔获物组成调查,1985—1986年闽中渔场南部定  相似文献   

4.
关于保护长江口刀鲚资源的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历史上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资源极其丰富,长江中下游最高年产量为1973年的3945t,其中仅长江口就达390t,此后年产量不断下降,1982年虽稍有回升,但仍不及1973年的二分之一;特别是1989年以后,刀鲚幼体受到鳗苗网、深水定置张网等有害渔具的过度捕捞,资源每况愈下,目前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为了保护长江刀鲚资源,我们对上海市崇明县1975年以来长江口刀鲚产量变化情况作一个简要的分析和回顾。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刀鲚的渔汛特征及渔获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究鄱阳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渔汛特征和渔获物现状,为有效地保护其种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在鄱阳湖设置3个调查点,对刀鲚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共取样986尾、41.54 kg,随机抽样调查不同捕捞网具的整船次鄱阳湖刀鲚渔获物数据,测量体长、体重等生物学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刀鲚单船日渔获重量WB与水文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17.9~38.1 cm,其中21.2~23.6 cm是优势体长组,占总个体数的37.02%;体重范围为14.3~198.2 g,其中25~40 g是优势体重组,占总个体数的57.20%。鄱阳湖刀鲚体长L(cm)和体重W(g)幂函数方程为:W=0.0019L3.1378(R2=0.8997;n=986;P0.01)。湖口水域刀鲚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高峰期在6月,7月很少见;单船渔获数量NB为(3.2±4.1)尾/d,单船渔获重量WB为(0.12±0.11)kg/d。湖口水域刀鲚单船渔获重量WB与该水域水位、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WB与水位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与历史资料相比,鄱阳湖刀鲚渔获规格以小个体居多;渔汛稍有推迟,持续时间大幅度缩短;种群规模急剧缩小,表明刀鲚资源正在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6.
<正>长江刀鲚,俗称刀鱼,是长江三大名贵江鲜之一。多年来,受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及涉江渉海工程建设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洄游性长江刀鲚资源急剧衰退,其价格一路飙升,近年大规格刀鲚已达每千克越万元的天价。从2007年起,江苏省泰州市积极探索长江刀鲚人工养殖技术,先后突破长江刀鲚苗种捕捞技术、运输技术、驯养技术、繁殖技术、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及商品刀鲚养成技术,为长江  相似文献   

7.
<正> 插网stick-net用插杆定置在潮差大的浅滩上,以拦截捕捞对象为目的的网具.敷网lift net预先敷设在水中,等待、诱集或驱赶捕捞对象进入网内,然后提出水面捞取渔获物的网具。掩同cast net将网撒开,由水面向下罩捕捕捞对象的网具,俗称撒网。  相似文献   

8.
安徽无为长江段刀鲚生殖洄游群体年龄结构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分析我国名贵鱼类长江刀鲚(Coilia ectenes)数量不断减少的趋势及原因,从而提出资源保护与恢复对策,2006年3~7月在安徽无为长江段,对捕捞刀鲚的渔具、渔法和刀鲚渔获量、种群年龄结构、平均体长、体重进行了野外调查.结果表明,86个网次共捕获刀鲚536尾、34.57 kg,最高网次捕获量仅0.85 kg;经抽样,对100尾刀鲚进行测定,体长为21.7~42.1 cm、体重为20~235 g;体长、体重相关式为W=0.0011L3.3312(R2=0.969);种群年龄组成中以2+龄和3+龄个体为主,也能捕获1+和4+龄个体,5+和6+龄个体较少;与1972年相比,捕获量由41.56 t降至2~3 t.分析认为,刀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水文条件的变化使刀鲚产卵场受到破坏,不断升高的市场价格引起对刀鲚的过度捕捞,而水质污染程度的日趋加重也不利刀鲚的生长繁殖.保护与恢复刀鲚资源的对策应该是建立刀鲚繁殖场保护制度,取缔网目5 cm以下的网具或禁捕2~3年.  相似文献   

9.
闽江口鳓鱼生殖群体的生态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闽江口海域鳓鱼的生殖群体结构、生长特性、死亡参数和繁殖、摄食习性等生态学资料。阐述了鳓鱼的捕捞死亡系数、捕捞努力量及单位网产的变化,分析讨论了捕捞努力量对捕捞死亡系数和单位网产的影响。针对目前沿岸定置网作业对鳓鱼幼鱼损害的严重性,指出8~10月保护鳓鱼幼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子母兜地曳网是在拉网和百袋网的基础上设计而成的,其下纲比普通拉网和百袋网多一道(即子兜纲)在对比捕捞试验中,使用子母兜地曳网,鲤鱼渔获物占捕捞量的52.65%,比普通拉网提高23.74%,而且不影响其他鱼的起捕率。  相似文献   

11.
2020年刀鲚(Coilia nasus)繁殖高峰期4—6月,在鄱阳湖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都昌县和永修县等水域设调查区,用网目约2 cm的单层丝网(网长约300 m,网宽约1 m,每次捕捞约10 h/网次)获得909尾鄱阳湖刀鲚样本,测量分析刀鲚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刀鲚平均体长为(26.2±3.0)cm,平均体质量为(55.6±26.2)g,平均丰满度为(0.29±0.06)(0.08~1.35),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W=0.0007L3.4416(R2=0.872)。禁捕后鄱阳湖刀鲚体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禁捕对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仍然明显。关于禁捕后鄱阳湖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仍需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12.
2018年9月25日至2018年11月15日对乌苏里江抚远抓吉江段和饶河四排江段的经济鱼类进行了资源调查。采用三层流刺网(10 cm网眼)共作业86网次(其中:抓吉作业19网次;四排作业67网次),定置网(5 cm网眼)作业3 d。共获得渔获物2 309尾,重量为342 587 g,平均体重为148.4 g/尾。其中:定置网(5 cm网眼)共获得渔获物2 082尾,重量为52 312 g,平均体重为25.1 g/尾;三层流刺网(10 cm网眼)共获得渔获物227尾,重量为290 275 g,平均体重为1 278.7 g/尾。其中抓吉上滩捕获鱼类66尾,重量为135 900 g,平均体重为2 059.1 g/尾;四排捕获鱼类161尾,重量为154 375 g,平均体重为958.9 g/尾。总的渔获率为1.32尾/km,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1 687.6 g/km。两个捕捞滩地的渔获率和单位捕捞努力量分别为:抓吉渔获率1.74尾/km,单位捕捞努力量3 576.3 g/km;四排渔获率1.20尾/km,单位捕捞努力量1 152.1 g/km。本次调查到乌苏里江鱼类共28种,隶属9科25属。其中:鲤科16种,占57.1%;鲑科4种,占14.3%;鲿科2种,占7.1%;茴鱼科、狗鱼科、鳕科、鮨科、鲇科和鲟科各1种,各占3.6%,其中冷水性鱼类7种,占比为25%。  相似文献   

13.
<正> 对虾流网属漂流刺网,依网片层数分单层刺网和三重刺网两种,以捕捞对虾为主,其捕虾量已占对虾总捕捞量90%左右,兼捕斑鰶黄姑、鲬鱼、黄鲫等,渔期自9月初至11月中下旬,渔场在渤海及黄海北部。目前,我国对虾流网的主网衣是用无色透明的尼龙胶丝编织的,而渔业技术先进的国家已普遍使用彩色尼龙胶丝流网,流网的色彩对捕捞效果有何影响,国内报告很少。 1989年秋季本所使用橘黄、浅蓝、水绿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用3种市售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幼甲料(CX组)、甲鱼粉状配合饲料稚甲料(HH组)和鱼苗专用微粒饲料(SS组)分别饲养刀鲚79 d,分析和比较3个组刀鲚幼鱼的生长、成活率、肌肉营养及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结果显示,HH组和CX组幼鱼的增重率、增长率、体长和体质量的特定生长率以及成活率均显著高于SS组(P<0.05);3个组幼鱼的体长和体质量的增长从试验第16 d开始分化,且均为HH组>CX组>SS组。CX组和HH组刀鲚肌肉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SS组(P<0.05);HH组刀鲚肌肉中灰分含量显著低于CX和SS组(P<0.05);HH和SS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CX组(P<0.05);3个组刀鲚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X和SS组刀鲚肝脏中SOD和CAT的活性显著高于HH组(P<0.05);3个组刀鲚肝脏中GSH-PX的活性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刀鲚能摄食配合饲料,不同配合饲料对刀鲚幼鱼生长、肌肉营养组成及肝脏中抗氧化酶活性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由于每公斤渔获物的耗油量增加,捕捞的燃料消耗业已成为渔业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渔业生产中,除沿岸定置网渔业外,燃油消耗都占总能量消耗(直接的和间接的)的80—90%,而燃料的成本与总成本的比例很高。作为定量分析的重要因子单位能耗,其定义是:单位质量渔获物所消耗的燃料(L/kg)。  相似文献   

16.
张网是我省群众渔业的传统作业之一,沿海均有分布。它在我省海洋捕捞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10年来,其捕捞产量从1981年的14.3万吨增加到1989年的31.4万吨。占全省海洋捕捞产量的40.84%—40.50%,居全省五种主要海洋捕捞作业(拖、围、张、流、钓)的产量之首。由于它的渔获物中,经济幼鱼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张网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破坏渔业资源较为严重的渔具。  相似文献   

17.
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淡水池塘养殖条件下,对全人工繁育刀鲚幼鱼的摄食和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刀鲚为白天摄食类型鱼类,在白天晨昏阶段出现两个摄食高峰,夜间很少摄食。河虾、轮虫和桡足类是刀鲚幼鱼较理想的天然饵料,虾类和轮虫在其食物中的占比分别为37.52%和43.87%,在养殖池配套投放河虾能改善刀鲚在冬季饵料缺乏时期的摄食状况。刀鲚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方程为:W=0.095 7L1.536 6,R~2=0.803 2,呈不等速增长;随着养殖时间的增加,体长和体质量上升趋势减缓,体长(L)与养殖时间(t)表现为线性相关:L=-0.0004t~2+0.127 6t+2.798 6(R~2=0.990 3),体质量(W)与养殖时间(t)的相关方程为:W=-0.000 2t~2+0.056 4t+0.370 9(R~2=0.995 7)。试验期间,随着温度的下降,刀鲚的特定生长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建议在人工饲养刀鲚过程中,冬季可适当添加浮游生物及河虾等天然饵料。  相似文献   

18.
《内陆水产》2004,29(2):17-17
凤尾鱼,俗称毛花鱼、七丝鲚、刀鲚,为溯河鱼类。每年春末夏初,凤尾鱼亲鱼由江河进入湖泊产卵繁殖;秋末,成群随湖水游入长江,因而形成了凤尾鱼渔汛。2003年10月,在鄱阳湖与长江接口的江西省湖口等水域出现了继1998年来少见的凤尾鱼渔汛。此次渔汛11月9日结束,汛期20d,品种以短颌鲚为主,占渔获物重量的98%。  相似文献   

19.
1991年对女山湖28次捕捞群体渔获物的组成进行统计分析,鲤种群中0+龄组占844%,3+龄组仅占11%;鲫鱼种群中0+龄组占802%,3+龄组仅占090%,起捕规格和年龄结构不合理,已明显趋向小型化和低龄化,整体产量逐年下降。必须设立禁渔区和禁渔期,取缔密眼网簖,禁捕幼鱼,保护产卵场,才能使更多的补充群体得以生长、育肥、繁殖。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刀鲚仔稚鱼的数量分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2007年5-10月,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用小型拖网各采样1次.195次拖网共采获刀鲚(Coilia nasus)仔稚鱼9 358尾,体长范围为3.0~61.2mm,优势体长为6.0~25.0 mm,以10.0~16.0 mm的弯曲期和13.0~21.0 mm的后弯曲期仔鱼为主.采获数量以7月最高,占总数55.0%,主要分布在长江口南支和北支上游,有3个站位(St.5、St.7、St.10)数量较高.其中有1个站位(St.7)刀鲚仔鱼的平均体长按月呈递增趋势,表明刀鲚仔稚鱼有利用沿岸碎波带作为早期生长场所的习性.根据刀鲚仔稚鱼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分布和数量变动的调查结果,结合目前刀鲚成鱼资源量贫乏的现状,建议有关部门限制鳗苗定置网等作业,并加强对沿岸碎波带保育场的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