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2个心腔颜色不同的黄瓜自交系(14401F×14405F)为亲本,通过对6个基本世代群体(P_1,P_2,B_1,B_2,F_1和F_2)的联合分析,研究了黄瓜心腔颜色性状的遗传方式及模型。结果表明:黄瓜心腔颜色性状符合2对主基因控制并且表现为B-1模型;心腔颜色在F2世代主基因遗传力为68.85%,遗传力较高,而环境效应为31.15%,影响比较低。本研究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与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对黄瓜心腔颜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有助于发掘黄瓜心腔颜色的控制基因,为黄瓜果实性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青椒单果重、果长、果宽和果肉厚等4个果实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4个果实性状的Vg/Vs比值均大,说明这些性状受基因加性效应影响大.一般配合力较高的亲本参与的组合,其F_1在这一性状上的实测值也较高.各性状配合力总效应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②4个果实性状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因此这4个性状的变异,大部分可固定遗传给后代,由F_1表现可以预测F_2表现的趋势.③4个果实性状的亲子间呈显著正相关,可根据双亲的平均值(MP)推断F_1相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4.
《种子》2021,(8)
为明确紫色小麦紫粒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调控基因,采用贵紫麦1号(紫粒小麦)×贵农19或贵农麦30(白粒小麦)进行正反交,构建不同杂交世代(F_1~F_5和BC_1F_1)遗传研究群体,根据杂交后代紫粒性状的分离情况探究其粒色的遗传规律,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WGS)结合集群分离分析(BSA)策略对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进行基因定位。结果表明,贵紫麦1号的紫粒性状受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及标记筛选结果显示,控制贵紫麦1号紫粒性状的两个互补显性基因分别位于2 AL和7 DL染色体上,并将控制紫粒性状的基因命名为GZMpp1和GZMpp2;紫粒基因GZMpp1与标记chr 2 A 32的遗传距离为1.2 cM;GZMpp2与标记DY-7 D 6的遗传距离为0.5 cM。  相似文献   

5.
莫惠栋  徐辰武 《作物学报》1994,20(5):513-520
将二倍体质量—数量性状的遗传分析方法推广应用于受三倍体遗传控制的胚乳性状。给出了加性—显性模型下有关胚乳世代的平均数和遗传方差的分量。以稻米胚乳的糊化温度(以碱扩散值表示,简记为ASV)为例演示了分析程序。结果表明被研究组合ASV的遗传涉及一个主基因和基干微基因。根据分离世代中胚乳ASV的株平均数和方差,可  相似文献   

6.
以7个二棱大麦品种及其半双列杂交F_2种子的两年资料,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的麦芽品质性状遗传模型,对糖化力(DP)、α-淀粉酶活力(αAA)、β-淀粉酶活力(βAA)和麦芽N含量的胚和胚乳直接遗传效应及其环境互作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这4个麦芽品质性状既受基因型影响又受环境(年份)影响。DP和βAA的遗传主要受胚乳直接显性效应和胚显性×环境互作效应的控制,胚加性效应×环境互作以及胚乳加性效应×环境互作对其表现有一定的影响。αAA和麦芽N的遗传同时受胚和胚乳遗传效应的决定,但以胚直接显性效应和胚乳直接加性效应为主,并发现胚加性和显性与环境以及胚乳加性与环境均有显著的互作存在。DP与βAA有显著正相关(rc=0.5601)。麦芽N与DP的正相关主要在于二者都与βAA有密切关系。αAA和麦芽N含量的普通狭义遗传率分别为26.1%和27.8%。  相似文献   

7.
为了培育果穗不露顶玉米品种,以长露顶玉米自交系WZ06X97和不露顶玉米自交系WZ098杂交获得的6个世代(P_1、P_2、F_1、B_1、B_2和F_2)株系为材料,运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玉米果穗露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果穗露顶的最适遗传模型是E-0,即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均为4. 615,显性效应值分别是-0. 680和-0. 742,主基因遗传率在B_1、B_2和F_2中分别是60. 41%,81. 28%和83. 99%,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16. 74%,5. 90%和5. 04%,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分别为22. 85%,12. 82%和10. 97%;上述结果表明,玉米果穗露顶受环境影响较小,主要受2对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F_2世代主基因遗传率较高,因此育种上可在早期世代对果穗露顶性状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979—1982年对水稻P_n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净光合速率(P_n)属数量遗传性状,受微效多基因控制;水稻P_n主要受核基因组所控制,一般不表现细胞质遗传。控制水稻P_n的基因数目至少在10对以上;水稻P_n的遗传力因组合不同而异。广义遗传力为34.85—66.50%,狭义遗传力为24.40—34.00%;当选择率为5%时,群体所能获得的P_n遗传增量为1.62—3.01mgCO_2/dm~2·hr。  相似文献   

9.
以旱稻非糯性基因型远FH 2-1(旱稻65×长芒稗)为母本,高粱非糯性基因型沈农133为父本进行属间杂交,F2分离出糯性胚乳新性状.据群体1712株调查,糯性植株为340株,非糯性植株为1 372株.X2分析结果,该性状受两对显性基因互作影响,符合133抑制作用分离比例,不同于前人水稻糯性胚乳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结球甘蓝自交系抽薹与开花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6个甘蓝自交系的抽薹期与开花期性状配合力进行分析,并估算其遗传参数,为筛选时耐期抽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Ⅳ对6个结球甘蓝优良自交系的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自交系05521-2和04M9-2的一般配合力均较好,具有作为耐抽薹亲本材料的潜力;抽薹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6%和50.04%;开花期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分别为92.09%和67.28%,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基因控制,在早世代着手对结球甘蓝的抽薹期和开花期性状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以2个组合的DH群体,应用Choo和 Reibergs提出的模型及公式,研究了粒宽在寒地水稻在DH群体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水稻粒宽的遗传变异分为两种遗传模式,第一种遗传模式为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无主效基因互作。第二种遗传模式为多个主效基因加微效多基因混合数量遗传,主效基因间存在互作,为互补作用;粒宽在DH群体的遗传力为0.61;控制粒宽的基因为7.8-12.3对、平均9.9对。因此,在寒地花培品质育种中有目的对粒宽进行低世代严格选择,对提高粒重及选育适宜粒型的优异种质是十分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广占63S分别和籼粳型父本测交配组,通过对两种类型F1代的产量性状表现的比较,对两种组配方式32个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与籼型父本配制的组合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上优势明显,其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粳型父本配制组合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两种组配方式后代组合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也不相同,进而提出了利用广占63S与籼型材料配组比直接利用粳型材料配组更有利于选育出强优势实用型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3.
旨在分析热带糯质资源在高粱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及对杂种优势的影响,以商丘市农林科学院自有种质作为研究对象,导入热带糯质资源,选育出稳定的不育系,并对所配组合的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17A’所配组合的产量、穗粒重、单穗重等性状与其他组合比较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组合8的小区产量最高,为15.17 kg;穗部各性状与产量间的相关系数依次为穗粒重>单穗重>穗长>千粒重>轴长>着壳率>角质率,穗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957,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高粱高产育种中,应重点选择穗大、结实率高的种质;‘M17A’所配组合的淀粉含量与其他组合比较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高粱淀粉含量受遗传基因控制。对于热带种质的利用应选择大穗型,角质率低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此文以茎秆含糖量(锤度)较低的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茎秆含糖量(锤度)较高的甜高粱品系Rio(P2)及其杂交后代F1、F2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的遗传进行了联合分离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性状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和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分别为-4.004和-2.116,显性效应分别为0.084和-0.462,主基因遗传力为83.27%,多基因遗传力为7.38%。这说明锤度性状主要受2对主基因的作用,而且2对主基因均以加性效应为主。这一研究结果为茎杆含糖量性状的基因定位和育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典型相关分析在高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个高粱品种为试材,根据生物学意义将19个性状归纳为4个性状组,对性状和性状组进行基因型值相关分析和典型相关分析。同时,建立了由多个农艺性状间接改良多个品质性状的综合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对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单穗粒重,其次为穗粒数。而穗粒重与穗粒数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因此,在高粱丰产育种中,以提高单穗粒重为选育目标;而在以提高淀粉含量为主要目标的品质育种中,应选择茎秆粗壮单穗粒数多、株高适中的材料;在相关性上起作用的性状主要有抽穗期、开花期、株高、茎粗、叶片数、穗粒重、穗粒数、蛋白质含量、容重、角质率等,为了选育丰产、优质的高粱品种,应重视对这些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估算了胡麻主要经济性状的广义遗传力、遗传相关系数、遗传进度和选择指数等遗传参数.结果表明;千粒重、株高、工艺长度的遗传力、遗传进度较高,遗传变异系数较大,在早代进行一次选择即可;每果着粒、开花期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也较高,而变异系数较小.对其也应加强早代选择,并加大选择群体;单株粒数、主茎分枝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中等,应进行几代连续选择;单株粒重、单株结果的遗传参数值均较小,直接选择效果差,可通过显著相关的性状进行间接选择.特别是对于单株粒重,还可以用相对效率高的选择指数进行间接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半冬性小麦矮源开95016的遗传特性,2003—2005年对开95006的遗传特性进行初步分析,从开95016(株高50cm)与7个高杆亲本(平均株高75cm)杂交F1株高结果可知,开95016矮杆基因为隐性遗传。从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及其反交F1株粒重结果可知以矮源为母本的正交,且父本为分蘖力强,多穗,中杆类型的品种,F1杂种优势最强。  相似文献   

18.
高粱数量性状的多元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多元遗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高粱18个性状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多数性状都与穗粒重呈显著和极显著表型相关,千粒重与旗叶宽相关极显著,穗粒数与穗径、穗柄径、茎粗、一有枝梗数、二级枝梗数和旗叶宽都极显著相关。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的方向趋势一致,前者一般大于后者。18个性状分别载荷在4个主因子上,第一主因子为穗部因子,包括8个与穗部结构有关的性状;第二因子为生长因子,包括生育期、茎粗及有关的6个性状;第三因子为旗叶因子,包括旗叶的3个性状;第四因子为穗长因子,只有穗长一个性状。聚类分析把18个数量性状分成三大类,第三类又可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类,聚类结果与因子分析完全一致。性状间的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数量性状遗传的“一因多效”和“多因共效”特性及相关性间的协同变异趋势。  相似文献   

19.
利用籽粒大小差异较大的2个苦荞品种的杂交后代开展了与产量具有密切关系的粒形相关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2和F3群体的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表现值范围都超过亲本的表现值,并且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10%。另外,粒长、粒宽、长宽比和千粒重的加性方差均大于显性方差,广义遗传率在F2和F3代中分别为0.77~0.82和0.82~0.85,固定遗传率都达到0.80以上。粒形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千粒重相互间都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粒宽和千粒重,粒长和长宽比的遗传相关系数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具有较高遗传率的粒形相关性状可以在后代早期进行选择,但由于这些性状是数量性状而且受多个基因的控制,因此建议继续繁殖后代到基因型稳定,同时考虑性状间的相关性选拔最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