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按照种植水稻的土质不同水稻种植可分为盐碱地种稻、白浆土种稻、黑土草甸土种稻等。为确保粮食安全、扩大耕地面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生态环境乃至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就盐碱地种稻及其改良措施论述如下,以共同探讨。1盐碱地种稻概述1.1盐碱地种稻盐碱地种稻是指在土壤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盐分、不利于作物生长的土地上进行水稻种植。  相似文献   

2.
盐碱地开发种稻应掌握盐碱活动规律,在配套工程的条件下,确定合理灌溉技术能保证水稻各生育期供水,淋洗盐碱,减少对地下水补给,防止次盐渍化.以水保温,以水洗盐,对盐碱地水稻高产稳产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盐碱地大部分属于苏打盐碱土,比氯化钠、硫酸盐土种稻难度大.盐碱地的主要特点有:可溶性盐含量高、酸碱度高、交换性钠的含量高、土壤分散性强;同时,低洼易涝,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因此,培育水稻壮秧对水稻产量构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引黄稻改的发展,临近黄河大堤的荒地越来越多被开垦种稻。为实现盐碱地种稻高产、稳产,在插秧前必须洗透盐碱,否则稻田会出现返碱、死苗,导致开荒种稻失败。水稻属于中等耐盐作物,其幼苗的耐盐能力最弱,盐临界浓度为0.09%,分叶、孕穗、开花结实期分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碳酸盐黑钙土区水稻的产量,稳定北林区水稻的种植面积,通过增施有机肥、选用耐盐碱品种、高台置床设隔盐层、利用水层洗盐调酸、选酸性肥等多项防盐、降碱、调酸技术,使盐碱地土壤pH降低,有机质提高,从而减少了盐碱对水稻的危害,提高了碳酸盐黑钙土区水稻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西部盐碱地稻田养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种稻是吉林省西部低洼易涝盐碱地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途径。为提高稻田的综合效益,通过借鉴盐碱地种稻新技术和传统稻田养鱼技术,总结出适合盐碱地,特别是苏打盐碱土井灌稻田养鱼的10项技术措施,并应用于生产。本文还探讨了稻田养鱼对盐碱土壤的化学性质、生物活性及养分平衡的影响,以及生物除草与灭虫、防病作用、生物增温作用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湖南农业大学1982年设置的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水稻生育期间红壤性水稻土有效锰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水稻生育期间,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早稻生育期间,插秧前土壤交换性锰含量最高,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下降;而土壤易还原态锰含量插秧前最低,随着水稻生育进展,含量逐渐升高.晚稻生育期间,从插秧前到孕穗期.交换性锰含量逐渐升高.到孕穗期达到最高.之后到黄熟期,交换性锰含量又逐渐降低;而易还原态锰含量则从插秧前到孕穗期逐渐降低,到孕穗期达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不同稻作制对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的影响差异最大,稻一稻一冬泡处理土壤交换性锰和易还原态锰含量明显高于稻-稻-冬绿和稻-稻-冬油两种水旱轮作处理.  相似文献   

8.
盐碱地种稻是寓改良和利用相结合的一种综合农业生产技术。在滨海盐碱地上种稻,结合排水工程,一年后,0~20cm土壤含盐量可由1%降低至0.2%以下,1m土层含盐量可由0.55%降低至0.25%以下,以后可逐渐稳定在0.1%~0.15%之间。地下水会逐渐...  相似文献   

9.
重盐碱地垦荒种稻难度大,掌握不好关键性的栽培技术就会以失败告终。重盐碱地垦荒种稻的难度在于土壤盐分多,养分少。要能成功并获得高产,必须紧紧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为从农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与水分胁迫下产量关系密切的生理生化指标鉴定水稻品种的抗旱性,在水稻的孕穗期和减数分裂期分别对水、旱两处理各种类型稻做了8项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并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将8项生理生化指标与旱作时产量进行分析,结果为孕穗期以失水速率入选方程,减数分裂期以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入选方程,可以认为,在水分胁迫下,孕穗期叶片的失水速率指标与减数分裂期叶片蛋白质含量指标与其产量的关系密切,这两个生理生化指标在两个水稻发育的重要时期能较准确地反映水稻品种的抗旱能力。可以作为鉴定水稻品种抗旱的指标与方法加以试用。  相似文献   

11.
为菜籽饼肥在镉污染地区的安全利用提供参考,在镉污染程度为1.33mg/kg的土壤中施用不同添加量[0(对照)、0.5%和1.0%]的菜籽饼,进行水稻(湘晚籼12号和威优46号)种植盆栽试验,测定水稻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和成熟期5个时期的土壤孔隙水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和土壤可溶性镉含量及各时期水稻各部位的生物量和镉含量。结果表明:1)施用菜籽饼后,土壤孔隙水中DOC、DON和土壤可溶性镉含量均迅速显著上升,在水稻分蘖期达到最大值,之后在分蘖期到孕穗期显著下降,并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趋于稳定。2)施用菜籽饼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水稻生长并增加水稻对镉的吸收和累积,与对照相比,施用0.5%~1.0%的菜籽饼,湘晚籼12号和威优46号两个水稻品种体内镉累积量在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和成熟期分别增加0.09~1.94μg/株和0.71~0.44μg/株、0.86~2.53μg/株和1.16~1.12μg/株、3.54~4.65μg/株和2.19~0.49μg/株、2.30~3.26μg/株和0.70~1.08μg/株、3.07~8.72μg/株和1.01~7.54μg/株。3)土壤孔隙水中DOC、DON与可溶性镉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的镉污染稻田土壤中种植水稻,施用菜籽饼可能会通过增加土壤孔隙水中可溶性镉的含量,促进水稻对镉的累积,增加稻田中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滨海滩涂盐碱地开展八硫体改良剂脱盐效果试验研究,并试种甬优1540水稻,以研究八硫体改良剂在降低土壤盐分和保障水稻正常生长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八硫体改良滩涂盐碱地盐分效果显著,而且对不同深度的土壤都有降盐作用,降盐效果与土壤深度呈反比;改良1 a后的土壤基本能够实现水稻种植,产量比常规种植略低,品质达到常规种植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杂交晚稻需水量在浙江省境内的空间分布特性,以期为浙江省水稻的节水灌溉和合理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地统计与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杂交晚稻丰优9339各生育期需水量的空间变异性。【结果】①浙江省杂交晚稻丰优9339各生长阶段需水量为22.40~82.79 mm,以成熟收获期水稻需水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以拔节孕穗期的变异系数最小。②杂交晚稻丰优9339各生育期需水量的C_0/(C_0+C)值在0.20~0.50。其中分蘖期需水量的C_0/(C_0+C)值最少,为0.2,播种育苗期需水量的C_0/(C_0+C)值最大,为0.5。各生育期需水量的变程在84 600~2229 900 m,以拔节孕穗期需水量的变程最小,以播种育苗期需水量的变程最大。③浙江省杂交晚稻丰优9339大田生长期水稻需水量大于323.50 mm的高值区位于浙江省的西南部、中部和北部的一部分地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1.29%,大部分地区的水稻需水量为270.83~323.49 mm,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6.43%。【结论】在水稻各生育时期中,分蘖期时水稻需水量最大,其次是拔节孕穗期。需水量高值区在浙江省的西南部、中部一带,这与生产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水稻的一生喜欢生长在微酸性或中性的水土环境,幼苗期阶段尤其喜欢微酸性的环境,苏打盐碱地含有较多的苏打和小苏打是种植水稻失败的根本原因,本文在分析苏打盐碱地基本特点基础上,着重对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种稻的关键技术进行综述。1苏打盐碱地的基本特点松嫩平原盐碱土多属苏打盐碱土,松嫩平原的盐碱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土壤盐碱化监测的传统方法,阐述了盐碱地土壤中水盐运动的监测方法,方便实现对盐碱地土壤水盐运动进行定性、半定量和定量分析,有利于建立区域水盐模型,预测盐碱地水盐运动规律,提高监控效率,实现更大区域、更大范围的监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N方式对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及酶活性的变化规律,阐明水稻-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方法】设总施N量为225 kg/hm2,按基肥+分蘖肥与穗肥的施N比例设N1、N2、N33种处理,对应的施N比例分别为8∶2,7∶3和6∶4,并以全生育期不施肥为空白对照(N0),对不同施N方式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生态效应进行研究。【结果】(1)各处理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在水稻移栽后缓慢上升,到分蘖期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渐下降,到孕穗期达最小值;之后随着水稻继续生长(孕穗期~齐穗期)又逐渐回升。根际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在水稻移栽后逐渐增强,到孕穗期达最高值;之后又逐渐下降,到成熟期达最小值。随着水稻生长,真菌、反硝化细菌、反硫化细菌数量逐渐减少,在孕穗期均达最小值;然后随着水稻继续生长,其数量又增加。(2)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N含量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不施肥处理水稻根际土壤真菌数量显著高于施肥处理。(3)在孕穗期至齐穗期,施肥处理间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均是N3处理最大,N2处理次之,N1处理最小。【结论】适当增加水稻中、后期施N比例,有利于促进水稻中、后期的根际土壤细菌、放线菌、氨化细菌、硝酸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生长,间接地提高根际土壤中脲酶、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为稻株的快速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根际营养环境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王礼焦  胡曙鋆  孙皓  倪丹 《现代农业科技》2010,(24):276-277,283
根据连云港市滩涂盐碱地的分布状况,对其粳稻生产潜力进行分析。指出滩涂盐碱地种植水稻必须以脱盐培肥、防治返盐、熟化耕作层为目标,在排盐、隔盐、防盐的同时,采取生物改良和物理改良相结合措施,培肥土壤。探讨了粳稻生产必须在政策支持的基础上,引进选育适宜连云港市滩涂种植的耐盐水稻品种,同时进行滩涂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的试验和集成研究,以为当地滩涂盐碱地水稻种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白银市沿黄水稻产区的自然资源与水稻生产概况及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科技投入 ,加大研究力度 ;建立统一的繁、供种体系 ;引进耐盐抗旱新品种 ,开发利用盐碱地种稻 ;发展优质产品 ,创建地方名牌 ;培植龙头企业 ,实行产业化经营的水稻生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前郭县水稻面积110万亩,其中盐碱地水稻面积占40多万亩,主要是后开发的小井稻,分布在蒙古艾里、八郎、海勃日戈、平凤、宝甸等以草甸盐碱土壤为主的水稻田。由于盐碱地治理水稻费用大,目前治理仅限于栽培技术的更新,如增施有机肥、施用酸性肥料(硫酸铵)、种植抗盐碱品种等,近两年单位试验从改良土壤上,如施加土壤调理剂,硫酸铝改良剂、福建的光合效素等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但仅处于试验阶段、面积较小。本文旨在阐述前郭县盐碱地种稻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20.
微咸水灌溉滩涂稻田盐分动态及其水稻产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洗盐后连续种植4年、洗盐后第1年种植水稻的滩涂地块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滩涂荒地为对照,开展全生育期稻田土壤耕层(0~20 cm)、浅层水、以及灌溉水源中盐分的动态观测,并进行不同种植年限(1年和4年)的水稻产量比较。结果表明,种植1年、4年的稻田耕层土壤盐分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高点均出现在抽穗期,耕层含盐量分别为1.83 g/kg和1.38 g/kg,全生育期平均值分别为1.07 g/kg和1.01 g/kg;浅水层盐分含量表现为前期(分蘖期)较低,中后期(拔节孕穗期后)较高,这与水稻生长期间雨水分布、灌溉水含盐量有密切关系。连续种植4年的水稻较种植1年的增产46.3%,主要原因在于生物量、收获指数和单位面积穗数的显著增加。水稻收获后1 m深土层土壤盐分测定结果表明,滩涂种稻利用微咸水灌溉不存在盐渍化加重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