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花生栽培品种04D893×79266杂交,经多代自交获得包含142个家系的F6∶7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分别在2011-2012年2个环境条件( E1和E2)下种植,对荚果和籽仁的6个产量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并进行其遗传参数的估算。结果表明,单果质量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2年平均为45.97%;单仁质量的遗传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67.54%;果壳厚度的遗传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63.24%;果长的遗传均符合3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1.14%;果宽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59.83%;单株生产力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平均为21.76%。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麦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了解中国地区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特点和遗传差异,从而探明影响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因素,并拓宽现有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归纳了遗传多样性的涵义和研究意义,从形态学方面、细胞学方面、生化水平方面、分子生物学方面总结了小麦作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与进展,分析了研究小麦遗传多样性不同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小麦作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种分子标记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得出的结果更可靠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水稻稻米Hg累积的遗传生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用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系),按完全双列杂交设计(6×5)配成一套亲本、F1和F2 3个世代的遗传材料。采用包括种子、细胞质、母体植株三套遗传体系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稻米汞含量性状的遗传特点。主要结果如下:遗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Hg元素含量除了受制于种子基因效应、细胞质基因效应和母体植株基因效应等遗传主效应外,还会明显受到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汞元素含量主要以遗传主效应为主。在各遗传体系中,汞元素含量以显性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为主,种子基因效应也有一定作用。遗传率和选择响应分析结果表明,汞总狭义遗传率较高,世代的遗传传递力较强,在鉴定筛选淘汰时,需要加大群体才能达到降低Hg元素含量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籼杂交稻亲本的DNA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何光华  裴炎  杨光伟  谢戎 《作物学报》2000,26(4):449-454
利用9个随机引物对42个中籼“三系”杂交稻骨干亲本(保持系和恢复系)进行了DNA遗传差异 分析。 结果表明: 恢复系、 保持系遗传多样性小。 恢保间遗传一致性高达0.87, 遗传 距离则为0.1377。 保持系已选育出较多的材料遗传差异超过了珍汕97B, 而恢复系选 育仍 未突破明恢63, 杂交稻遗传差异未明显大于汕优63。 双亲遗传差  相似文献   

5.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野生稻遗传资源是水稻育种的关键遗传材料,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分布着丰富的野生稻遗传资源。评述了野生稻遗传资源研究和利用的重要意义,从优秀种质资源的评价与鉴定、种质资源优异基因的定位和鉴定、及遗传资源多样性研究等方面综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情况,并重点结合水稻常规育种和杂交育种,简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利用情况。提出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野生稻遗传资源的研究与利用工作。  相似文献   

6.
东亚甘薯品种AFLP标记遗传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薯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新型能源作物,由于遗传背景知识的缺乏,甘薯遗传改良受到限制,东亚是世界上甘薯种植最集中的区域,因此有必要了解东亚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和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AFLP标记对43份来自东亚地区的甘薯育成品种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0对AFLP引物扩增出307条谱带,其中多态性谱带占71.7%,平均每对引物扩增22.0条多态性带,表明AFLP标记是一种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的高效方法。供试品种间遗传距离为0.0938-0.3359,平均为0.2302,利用UPGMA法可以将供试品种聚为5个组群,表明供试品种遗传多样性程度丰富,东亚甘薯育成品种之间具有较明显的遗传差异。不同国家或地区品种间的遗传距离高于国家或地区品种内的遗传距离。韩国品种与其它东亚国家或地区品种间遗传距离较远。供试品种中,中国大陆品种平均遗传距离最小。作者认为我国甘薯品种改良,应注重与韩国资源的交换,同时在亲本组配中避免少数品种人为过度利用,以保持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甘薯品种改良进度。  相似文献   

7.
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花生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模型,试验以6个花生品种组配的15个完全双列杂交组合为试验材料,进行3次重复的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主茎高和饱果数的遗传符合加性遗传模型;果枝数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侧枝长、总分枝数、秕果数、百果重、百仁重、出米率和单株果重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侧枝长和总分枝数表现为部分显性到完全显性,秕果数、百果重和百仁重的遗传表现为完全显性到超显性,出米率的遗传表现为部分显性,单株果重的遗传表现为超显性。此外,还分析了各亲本中控制各性状遗传的显隐性基因比例。  相似文献   

8.
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ISSR标记分析了中国62份甘薯主要亲本的遗传多样性, 明确了其遗传差异。结果表明, 1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490条多态性谱带, 平均每条引物检测出28.8条多态性谱带, 说明ISSR标记是评价甘薯遗传多样性的有效途径之一。62份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距离为0.158~0.924, 平均为0.574, 通过UPGMA法, 可以聚为2大类, 一类为国内自育亲本, 一类为外引亲本, 说明中国甘薯主要亲本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其中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之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亲本遗传多样性高于非洲和美洲亲本, 并且与其他亲本间遗传距离较远; 亚洲品种中, 中国大陆亲本遗传距离最小, 为0.419, 与来自中国台湾的亲本差异较小, 但与外引亚洲亲本遗传距离较远。因此, 中国在未来甘薯育种中, 可以国内自育亲本与外引亲本以及外引亚洲亲本与外引其他亲本配制组合, 拓宽中国甘薯品种的遗传背景。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山核桃的遗传,本研究采用MSAP (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标记分析了山核桃30个半同胞子代群体及薄壳山核桃29个无性系,并在山核桃亲子代间及山核桃与薄壳山核桃间比较了遗传及甲基化水平。研究发现,山核桃半同胞子代群体非甲基化遗传位点(Non-methylation loci,NML)的比例较高,占33.69%,随后依次是内部胞嘧啶甲基化位点(15.18%)、半甲基化位点(9.25%);其遗传多样性(0.110 3±0.028 4)极显著地小于表观遗传多样性(0.568 5±0.112 3)(p<0.000 1);半同胞子代群体间存在显著的遗传与表观遗传分化,且大部分遗传变异和表观遗传变异存在于群体内,说明亲本间存在遗传差异。甲基化水平在山核桃亲子代间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甲基化存在代际遗传。山核桃中NML的比例远大于薄壳山核桃,两物种表观遗传多样性相当,但薄壳山核桃的遗传多样性要高于山核桃;两物种遗传和表观遗传差异极显著(p<0.000 1),供试个体基于物种的遗传位点可以分别聚类,说明两物种各自个体间有遗传差异。甲基化敏感位点(Methylation-sensitive loci, MSL)及NML在两物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变异主要存在于物种内,两物种有明显的分化,但从各遗传参数值来讲,两物种又十分相像,正反交基于亲缘关系可行。不同于山核桃,薄壳山核桃遗传位点对甲基化位点影响极显著。  相似文献   

10.
农民土地上的植物遗传资源所有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中国农民利益分享的权利,并为加入《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做好法律上的准备,文章分析了遗传资源的国家主权与产权、自然资源与农民土地上的植物遗传资源的不同,并研究了美国、欧盟和印度关于农民土地上的植物遗传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指出对植物遗传资源的主权不能替代植物遗传资源的所有权制度安排,农民(社区)土地上的植物遗传资源应归农民或社区所有,农民、社区对其土地上的植物遗传资源权利应该得到国家的承认。  相似文献   

11.
草鱼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从形态学标记、DNA分子遗传标记和蛋白标记这三个水平上综述了近年来学者们对黑龙江、长江和珠江三大水系间、长江水系内、野生群体与养殖群体间的草鱼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情况。得出了如下结论:草鱼的遗传多样性较低,野生群体较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高。通过研究草鱼的遗传多样性,最终以达到通过不同的标记方法来筛选遗传多样性高的标记位点,用于草鱼的分子辅助育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庆文  黄娟 《作物学报》2013,39(4):580-588
普通野生稻是亚洲栽培稻的祖先,中国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普通野生稻资源。为了揭示中国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分布状况,探索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变异规律、居群遗传结构以及演化途径等,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进化研究、品种改良和普通野生稻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普通野生稻开展了大量的遗传多样性研究,获得了丰富的研究结果。本文分别从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普通野生稻与亚洲栽培稻遗传多样性的比较、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措施和栽培稻基因渗入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中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特征,提出了未来我国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不同来源大豆种质为材料进行基因组SSR分析,探讨大豆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旨在为科学评价大豆种质资源提供参考。当取样比例相同时,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但两省大豆遗传多样性指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当取样量相同时,利用随机取样法比较,湖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显著高于湖北,而利用聚类取样比较,两省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没有显著差异。在遗传多样性指数相同情况下,湖北大豆的遗传丰富度显著高于湖南大豆。取样数与三个遗传多样性评价参数(等位变异数、Shannon指数、He)之间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相关。以湖南大豆为例,估算出在大豆SSR遗传多样性分析中,至少需要50~60个样本,即占总体9.0%~10.8%的取样比例,才能代表总体的遗传变异。提出在评价大豆遗传多样性时,应用大豆样本数对其遗传多样性指数计算公式进行修正,建议将Shannon指数计算公式改为H=-lnN ∑Pi lnPi (N为样本数)。根据修正公式分析,结果表明,湖北大豆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湖南大豆。  相似文献   

14.
翟英 《分子植物育种》2019,17(1):264-269
番茄的颜色和色素含量是决定果实品质的两个重要特性。在本研究中,使用绿色和紫色番茄植株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分别产生了6个遗传群体,即P1、P2、F1、BC1、BC2和F2。通过数量性状的多代联合分析研究果实颜色和色素含量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绿色和紫色果之间的果实颜色的最佳遗传模型为MX1-AD-ADI。BC1、BC2和F2代色度值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9%和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10%和13%。番茄红素含量的遗传符合MX2-ADI-AD模型,BC1、BC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74%和93%,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0%、0%和0%。叶绿素的遗传模型为MX1-AD-ADI,BC1、BC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74%和59%,多基因的遗传率均为0%。胡萝卜素的遗传符合MX2-ADI-ADI模型,BC1、BC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4%/5%和54%,而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0%、0%和13%。  相似文献   

15.
126份花生品种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种质资源是花生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来源。为了解花生栽培种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利用来源于5个国家的126份花生栽培种为试验材料,对126个花生品种的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2个分级性状和17个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均值分别为0.813和1.947;17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均值为22.17%,其中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大于20%,达到较高程度变异;遗传参数方面,主茎高等8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大于75%,而结果枝数和单株果数等4个性状的广义遗传率较低,小于50%。进一步分析发现,公斤果数和出仁率的相对遗传进度分别为1010.15和475.26,可获得的遗传增量分别可达到101.74和722.88。以上说明这126份材料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农艺性状的改良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新疆陆地棉育种遗传组分拓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新疆自育和主要历史栽培品种遗传系谱、遗传组分演变规律研究分析,阐明了新疆陆地棉育种遗传基础现状及特点,提出了新疆陆地棉育种基础遗传组分和功能遗传组分拓展方向,为新疆棉花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建立提供遗传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粒用高粱F2群体农艺性状数量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高粱F_2群体农艺性状进行数量遗传分析,确定各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并掌握其遗传规律,为田间选育遗传稳定的农艺性状提供参考。以粒用高粱品种忻粱52和美引-20的杂交F_2分离群体为试验材料,根据单个分离世代群体的遗传模型方法 -主-多基因遗传分析模型对F_2世代6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6个农艺性状中株高、穗柄长、主茎茎节数、平均茎节长符合遗传模型,受主效基因控制;而穗长和旗叶鞘长不存在主基因,受微效多基因遗传。株高符合Model B_1,受2对主基因控制,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88. 65%;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符合Model A_1,为受1对主基因控制的加性-显性混合遗传模型,遗传率分别为61. 58%和68. 94%;平均茎节长符合Model A_4,受1对主基因控制,符合负向完全显性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49. 24%。株高、穗柄长和主茎茎节数的主基因遗传率较高,说明这3个性状在后代遗传中受环境影响较小,遗传较稳定,可以在育种早代直接进行选择;而平均茎节长的遗传率较低,说明该性状在后代中遗传不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大,需在育种高代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8.
桔黄大牛角椒的果皮色遗传及雄性不育系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选育黄果皮牛角新品种,利用本课题组转育成的牛角椒红果皮雄性不育系、红果皮保持系、美国大牛角高代自交系探讨生理成熟时牛角椒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牛角椒雄性不育性与果皮颜色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牛角椒的果皮颜色的遗传,由1对等位基因控制,红色对黄色为显性遗传;牛角椒雄性不育性与果皮颜色的遗传属独立遗传。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黄果皮保持系材料为轮回亲本,转育黄果皮牛角椒雄性不育系的遗传模式,为转育黄果皮牛角椒新品种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DNA指纹技术进行玉米亲子鉴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DNA指纹分析技术 ,分析了同母异父 5个杂交组合分别与其父母本之间的遗传距离 ,结果发现 ,每个杂交组合与其相应的父本之间的遗传距离最小 ,所有组合完全一一对应。因此 ,可以通过计算遗传距离来进行玉米亲子鉴定 ,只需计算出玉米杂交种与所有可能父本自交系之间的遗传距离 ,与其遗传距离最小的自交系就是该杂交种的真正父本。  相似文献   

20.
植物表观遗传变化与环境压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观遗传学研究的是生物可遗传的染色质修饰。目前,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DNA甲基化、翻译后组蛋白修饰、组蛋白组成变化。小分子RNA在调控生物表观遗传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环境压力下,植物发生了复杂的表观遗传变化。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脱甲基化反应,以启动压力相关基因表达。同时,翻译后组蛋白修饰和组蛋白组成也发生变化。而且,甲基化与翻译后组蛋白修饰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部分表观遗传修饰在压力去除后可以发生可逆性回复,还有一部分表观遗传修饰是可以遗传的。本文介绍了植物表观遗传变化与环境压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