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乐果在茶叶中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介绍有机磷农药乐果及其主要代谢物氧乐果在茶树上的残留降解动态。根据实验结果,在自然条件下,乐果在茶树芽梢上的降解速度中等。喷施800倍和1600倍药液后,芽梢中的乐果含量10天后可降至<0.5ppm和<0.05ppm。干茶中的乐果含量5天后降至<1.0ppm以至0.7ppm,9天后降至<0.1ppm。在喷施乐果的茶树芽梢上可检出其氧化物一氧乐果。喷药后3—5天达最高值,以后渐降,6—9天后即降至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稻壳中残留的噁霉灵用丙酮溶液提取,浓缩至干用乙酸乙酯定容,用配有NP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糙米残留的噁霉灵用丙酮溶液提取,浓缩,经乙酸乙酯萃取,用进配有NP检测器的气相色谱测定,DB-FFAP色谱柱;温度(℃):进样口:230;柱温:200;检测器:230;气体流量(mL/min):氮气:2;氢气:3.5;空气:50;尾吹:5。进样量:1μL;外标法定量,方法简单、准确,精密度和重现性良好,回收率范围为80.43~103.18%,变异系数2.27~4.05%, 相似文献
11.
12.
为控制水稻籽粒中农药的残留量,提高稻米食用的安全性,研究了稻谷中三唑磷、毒死蜱、丁硫克百威和氯虫苯甲酰胺4种杀虫剂从农田到餐桌的残留消解规律,阐明了水稻生长后期4种农药的施药期、用药量、采收间隔期与籽粒中农药残留分布的关系,并结合食用加工过程,分析了稻米入口前农药的残留消解情况,评估了稻米食用的安全性。田间试验参照农药登记残留试验准则进行,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4种农药在稻谷不同加工过种中的残留量。结果表明:脱壳和碾米2种稻谷加工过程对4种农药的去除具有促进作用,其加工因子 (PF) 均小于0.5;稻米食用加工过程中淘洗2次结合高压蒸煮可有效降低4种农药在稻米中的残留量,PF<0.2,可进一步提高农药摄入的安全性。农药种类、施药剂量与采收间隔期和稻米的安全性密切相关。氯虫苯甲酰胺和丁硫克百威主要分布在稻壳和谷糠中,两者占总含量的85%以上,因此即使蜡熟期施药1次,采收间隔期21 d,2种农药也均未检出;而毒死蜱和三唑磷在收获后的籽粒中仍有检出,残留量范围分别为0.032~0.043 mg/kg和0.053~0.073 mg/kg。精米中三唑磷含量分配比随采收间隔期延长先降低后增加,其累积具有显著的滞后性,使得三唑磷残留量高于中国国家标准中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 (MRL) 0.05 mg/kg,应适当延长采收间隔期以降低其最终残留量。即使在乳熟期施药,所有剂量处理收获后的大米经淘洗2次结合高压蒸煮后,4种农药的残留水平均低于MRL值。因此,适当的食用加工方式能够有效降低稻米中农药的残留量,提高稻米食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三唑锡(Azocyyclotin),又名倍乐霸,是一种广谱性杀螨剂,防治柑桔、苹果、葡萄、茄子等果树和蔬菜上的害螨,且防效好,药效长,对光和雨水较稳定。为探明该药在柑桔上使用后的残留情况,为制定其在柑桔上安全使用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在浙江杭州、湖南长沙两地作了为期2a的试验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三唑锡在柑桔上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法测定了桔皮、桔肉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结果:柑桔生长期喷施20%三唑锡胶悬剂1000倍液1次,桔皮药后14d内、桔肉药后7d内和土壤药后21d内均有残留检出,但消解都较快。根据原始沉积量推算,消解半衰期… 相似文献
17.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7,(11)
为评价嘧菌酯在枇杷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2016年开展了250g/L嘧菌酯悬浮剂在枇杷上的残留田间试验,以期为嘧菌酯在枇杷上的合理使用和制定最终残留限量提供参考。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枇杷中嘧菌酯的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当嘧菌酯在枇杷中的添加浓度为0.05、1.0、2.Omg/kg时,平均回收率为112.4%~117.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6%~6.4%,符合农药残留试验要求。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嘧菌酯在枇杷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7.9~12.2d,属易降解农药。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50g/L嘧菌酯悬浮剂按有效成分416.7和625.05 mg/kg,施药3次和4次,,末次施药后7、14、21d,枇杷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147~2.051mg/kg、0.145~1.379mg/kg、0.015~1.004mg/kg。建议在枇杷上使用250g/L嘧菌酯悬浮剂时,有效成分用药量321.5~416.7mg/kg,最多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21d。 相似文献
18.
19.
二氯喹啉草酮是经中国农业农村部批准登记的茎叶处理除草剂,迄今为止对其潜在的环境污染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 (HPLC-MS/MS) 联用技术检测二氯喹啉草酮在水稻植株、稻谷和土壤中残留的方法,并采用该方法测定了二氯喹啉草酮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结果表明:二氯喹啉草酮的进样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R2>0.99;其在植株、土壤、田水、稻壳和糙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8%~9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3.9%~11%之间,在植株、土壤、田水、稻壳和糙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均为0.002 mg/kg。二氯喹啉草酮在水稻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6.7~12.8 d。以有效成分900~1 350 g/hm2的剂量于水稻苗期施用1次,在施药96 d后采集的土壤、稻壳和糙米中均未检测出二氯喹啉草酮。本研究结果可为水稻中二氯喹啉草酮最大残留限量值和田间使用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三唑醇在麦苗中消解较快,半衰期为3.82~4.94d,土壤中消解相对缓慢,其半衰期为17.17~20.91d;15%三唑醇可湿性粉剂按最高推荐剂量(商品)60g/mu和最高推荐剂量的2倍120g/mu施药2、3次,采收距末次施药间隔7、14、21d,三唑醇在小麦籽粒中残留量为0.029 1~0.153 0mg/kg,麦杆中残留量为0.029 1~0.153 0mg/kg,土壤中为0.005 9~0.046 0mg/kg。该药属于低毒农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