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渭县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而这有限的天然降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玉米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的延伸和突破,该技术在我县两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其节水、抗旱、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渭县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依靠天然降水进行农业生产,而这有限的天然降水并未得到充分利用。旱地玉米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玉米常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基础上的延伸和突破,该技术在我县两年的试验示范表明,其节水、抗旱、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为了探讨在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的推广,寻找在不同的地域适宜的最佳品种,尽最大水平发挥土壤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3.
旱地马铃薯秸秆覆盖增墒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旱地玉米半耕整秆半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玉米半耕整秆半覆盖栽培技术可蓄水保墒、改土培肥、减少水土流失,是旱作农业中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一项技术措施。因此,概述了该技术操作规程,详细介绍了其各个栽培技术环节和具体要求,并着重指出了在推广应用该技术时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总结宁夏西吉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成效与示范园区的模式及其在农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的基础上 ,介绍了以种薯脱毒为主的旱作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以麦套地膜玉米为主的立体复合种植技术、旱作地膜玉米标准化栽培技术、旱地膜侧条播栽培技术、以节能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高效配套技术、旱地农作物良种的配套推广技术等关键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6.
通过玉米栽培技术的改进,对我县玉米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安全有重大意义。寻找不同地域、不同海拔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品种,为推动我县旱地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正> 旱地玉米整秆及整秆、地膜二元覆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于1990年以来从制约旱地玉米高产的水、肥、土等基础因素出发研究成功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此项技术简便易行,省工、省力,节省投资,保本保土培肥地力,增产  相似文献   

8.
为了发展我县节水农业,充分利用玉米、幼龄果树行间的土地资源,开辟一条旱地生产优质、绿色(有机)稻米新途径,根据多年高寒粳稻水旱两用稻的品种选育与试验、示范结果,拟定以下水旱两用稻旱地栽培技术,供相关乡镇和农户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9.
秋玉米生产是通江县玉米生产的重大补充,是做大做强玉米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近年来,通过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探索,我县秋玉米生产有了较好较快的发展,全县秋玉米种植面积约2万亩,为我县晚秋生产增产增效、打造玉米产业强县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旱地秸秆覆盖栽培技术对土壤墒情和水分利用率,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丰富旱作农业技术内容。2006年在华岭乡进行了马铃薯秸秆覆盖栽培技术试验,研究了在秸秆覆盖条件下,对旱地土壤水分、马铃薯产量的影响,验证秸秆覆盖的抗旱增产效果,为今后大面积推广秸秆覆盖技术,提高旱地综合生产力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镇雄县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在85万亩左右,近年来,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农业科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随着玉米杂交良种的推广和各项增产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县的玉米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正朝着技术集成化和生产集约化方向发展。镇雄县玉米生产发展慨况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初期的1983年,镇雄县玉米种植80  相似文献   

12.
旱地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的保墒、增温、增产、增收效果均好,其玉米籽粒折合产量最高,为12691.9kg/hm^2,较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增产46.1%,纯收益达17358.86元/hm^2,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旱地免耕不同秸秆覆盖量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0年和1991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旱地免耕条件下,每亩整秸秆覆盖500~1000kg 均有增产作用,随着秸秆覆盖量增加,土壤蓄水和玉米产量均有增长趋势。但从增产效果和生产实际的可行性看以每亩覆盖500kg 为宜。  相似文献   

14.
旱地玉米全覆膜方式的增产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山西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特别是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等问题,在山西忻州进行了旱地玉米不同覆盖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顶凌全地膜覆盖的产量最高,为11 926 kg/hm2,比对照增产4 426 kg/hm2,二者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顶凌全地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可有效利用冬春降雨,解决春旱难题,是解决山西省旱地玉米高产稳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5年攻关,甘肃省农科院国家"旱地集雨高效用水技术研究与应用"创新团队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人员研究成功"旱作地膜玉米密植增产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有望使旱作地膜玉米从种植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称为旱作农业技术的一场革命,为全省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项技  相似文献   

16.
通过2004—2014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对旱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旱作区高效农耕措施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处理相比,垄作覆盖有利于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而对于冬小麦和夏玉米穗数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旱地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平均增产达17.0%;对冬小麦而言,长期垄作覆盖处理较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7.4%,增产效果表现为欠水年平水年丰水年,极端干旱的年份垄作覆盖则表现出明显的减产效应,减产幅度为8.9%;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夏玉米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传统耕作处理,平均增产24.4%。不同降水年型垄作覆盖处理冬小麦、夏玉米及周年的平均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14.8、23.7、19.6 kg/(hm~2·mm),较传统耕作处理极显著提高了6.99%、32.82%、22.2%。综上,长期定位垄作覆盖在不同降水年型下对夏玉米的增产效果优于冬小麦。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探索川中丘陵地区旱地高产、节本、高效的种植模式,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大英县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开展校县合作,因地制宜在我县示范推广了"麦/玉/豆"新种植模式。这一成功模式得到了全国、全省农业部门和科技部  相似文献   

18.
山旱地全膜覆盖玉米套种黄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山旱地大力推广种植全膜覆盖玉米套种黄豆栽培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和经济效益,达到了豆茬肥田种地养地相结合的能源开发型和持续发展农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正>玉米覆膜集雨技术是具有集雨保墒、提高地温、抑制杂草和提高产量等作用,可以有效解决旱地缺水和低温问题。从2004年开始在我国甘肃等地区试验和推广,并取得了飞跃式的进展,成为一种实用的旱作农业生产技术。延庆县是北京市严重缺水的区县之一,也是一个玉米生产大县,常年玉米平均种植面积是2万hm~2,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但具有灌溉条件的不足十分之一。为此,引进覆膜集雨技术在延庆县进行试验,探讨玉米增产效果,为提高  相似文献   

20.
正赤峰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高产高效创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15年赤峰市安照农业技术推广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要求,在喀喇沁旗继续实施旱地玉米增产模式攻关,形成了新型主体易于接受、高产高效广泛复制的"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水肥双节"旱地玉米绿色增产技术模式,为全市粮油生产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高产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实施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引领了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的深入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