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2.
3.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状况,于2015年6—10月在黄海北部辽宁省皮口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回捕调查,共采集样品1434尾,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虾W=8×10(-6)L3.0729,雄虾W=9×10(-6)L3.0729,雄虾W=9×10(-6)L3.057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对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体质量进行拟合,雌虾Lt=230.09[1-e-0.0098(t-29.54)]、Wt=144.87[1-e-0.0098(t-29.54)]3.0729,雄虾Lt=175.05[1-e-0.0151(t-34.73)]、Wt=65.98[1-e-0.0151(t-34.73)]3.0573;皮口海域中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雌、雄差异,前期雄虾体长生长速度快于雌虾,约74 d后,雌虾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出现在109 d前后,而雌虾则出现在144 d前后;与历史文献相比较,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的生长系数k值较小,显示出生长速度可能较其他海区有减缓的趋势,但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有增大趋势;皮口海域中国对虾摄食等级存在月份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大规模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现有中国对虾种群的自然状况及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海域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的生长状况,于2015年6—10月在黄海北部辽宁省皮口海域进行了6个航次的回捕调查,共采集样品1434尾,并对其生长指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和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雌虾W=8×10~(-6)L3.0729,雄虾W=9×10~(-6)L3.0573;采用Von Bertallanffy生长方程对皮口海域中国对虾体长、体质量进行拟合,雌虾Lt=230.09[1-e-0.0098(t-29.54)]、Wt=144.87[1-e-0.0098(t-29.54)]3.0729,雄虾Lt=175.05[1-e-0.0151(t-34.73)]、Wt=65.98[1-e-0.0151(t-34.73)]3.0573;皮口海域中国对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雌、雄差异,前期雄虾体长生长速度快于雌虾,约74 d后,雌虾体长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虾,雄虾体质量生长拐点出现在109 d前后,而雌虾则出现在144 d前后;与历史文献相比较,皮口海域中国对虾的生长系数k值较小,显示出生长速度可能较其他海区有减缓的趋势,但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有增大趋势;皮口海域中国对虾摄食等级存在月份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大规模增殖放流后黄海北部现有中国对虾种群的自然状况及制定相关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10份非洲红麻种质资源的发芽特点、生育期、光温特性、形态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和细胞学特性。结果表明,非洲红麻的发芽率决定于种子大小和种皮结构。其生育期与晚熟栽培品种相同,但后期要求更高温度,发现了2种对短日照反应特殊的类型。非洲红麻形态类型丰富,有些具特异性状,鉴定出几份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材料。非洲红麻染色体数目2n=36,属于红麻种,染色体具有较原始的对称结构特性。 相似文献
6.
1995年我国对非洲出口2.15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1.5%,在六大洲(南极洲除外,下同)中排名第4位。1997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亚洲、欧洲的出口值大幅度下降,但是对非洲的出口值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1997-2000年我国对非洲出口值年增长率分别为24%、35%、38%和12%,到2000年我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值达到4.58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2.9%,在六大洲中排名仍为第4位。 我国从非洲进口农产品的规模更小,1995年我国从非洲进口2.11亿美元,占我国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8.
9.
非洲大蜗牛(Achatina fulica)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全球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黑名单的一种陆生螺,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大部分湿热地区.通过文献查阅,研究分析了非洲大蜗牛在我国的发生历史、分布现状、生物学特性、危害现状和防治方法,并提出了今后关于非洲大蜗牛入侵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非洲大蜗牛自20世纪初传入我国,现已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等省(区)及港澳台地区均有分布,并在农业生产、病虫传播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造成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目前对非洲大蜗牛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检疫防治等方面,但尚未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12.
豇豆枯萎病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寻找豇豆抗枯萎病的抗病材料及其准确有效的抗病性鉴定方法,对胚根接种法和剪根接种法进行了分析比较,对广东省常种的28个豇豆品种(系)进行了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苗期剪根接种法最适宜进行豇豆品种抗性鉴定,该法发病快,方法简单、有效;(2)从28份豇豆品种(系)中鉴定出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12份,感病材料8份,高感材料5份,其中“丰产二号”为优质最抗枯萎病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不同荚色品种豇豆花青素和营养成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豇豆特色品种选育及其规模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白荚的苏豇1419、紫荚的苏紫41、青荚的苏青29和绿白荚的苏豇3号为材料,测定分析其不同发育时期嫩荚及商品荚的花青素、矿物质(钙、镁和铁)及常规营养成分(可溶性蛋白、可溶性总糖、纤维素、维生素C、淀粉、干物质和脂肪)含量.[结果]苏紫41商品荚的花青素含量为330.48 nmol/gFW,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不同荚色品种(P<0.01);苏豇1419的钙含量最高(1295.75 mg/kgDW),显著高于苏豇3号和苏紫41(P<0.05);4个不同荚色豇豆品种均有各自突出的常规营养成分.在豆荚发育过程中,苏豇1419、苏豇3号和苏青29的花青素含量(3.92~30.98 nmol/gFW)均有明显变化,但变化范围明显小于苏紫41(花青素含量为174.33~644.52 nmol/gFW);苏豇1419、苏豇3号和苏紫41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苏青29呈上升—下降—上升的变化趋势;苏豇1419、苏青29和苏豇3号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苏紫41呈上升—下降变化趋势;苏豇1419、苏豇3号和苏青29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值分别出现在前期荚(长30 cm)、后期荚(长40 cm)和前期荚(长30 cm),苏紫41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值出现在后期荚(长50 cm);4个不同荚色品种豇豆豆荚的纤维素含量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不同荚色品种豇豆的花青素含量与营养成分含量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协同或拮抗关系.[结论]紫荚的苏紫41花青素含量最高,青荚的苏青29纤维素含量较高、脂肪含量较低,白荚的苏豇1419钙和脂肪含量较高,绿白荚的苏豇3号营养成分含量一般,这些特征可供豇豆特色品种选育及其规模化生产参考利用. 相似文献
14.
Kerr RA 《Science (New York, N.Y.)》1985,228(4707):1520
15.
姜荷花(Curcumaailsmatifolia)属姜科、姜黄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泰国,是热带球根花卉,因其苞片酷似荷花而得名。姜荷花的花型独特、花色艳丽、花期长,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十分流行的切花和盆栽观赏花卉。国外已对姜荷花进行产业化生产,而我国则刚刚起步。现将其生长习性、栽培环境及规模化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18.
Improving technology delivery mechanisms: Lessons from bean seed systems research in eastern and central Afric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article addresses concerns of technology dissemination for small farmers, specifically focusing on the diffusion of new varieties of a self-pollinating crop. Based on bean seed systems research in Uganda, Rwanda, Burundi, and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it shows four commonly-held basic assumptions to be false, namely that: first, small-scale farmers do not buy bean seed; they mainly rely on their own stocks or obtain seed from other farmers; second, that small-scale farmers cannot afford to buy seed of newly introduced bean varieties or will not risk it; third, that farmer seed networks function efficiently in varietal diffusion; and lastly, that a good variety will sell itself. Grounded in the reality under which small farmers actually operate, the article offers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delivery of newly introduced bean cultivars by NARS and seed suppliers. Most of the recommendations are relevant to other self-pollinating crop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