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农村》2016,(3)
正在微信流行的今天,有媒体做了一项调查:如果父母发来微信验证,你会不会将他们加为好友?会不会在朋友圈将他们拉黑?结果发现多数子女拒绝将父母加为好友或将父母"踢出"自己的朋友圈。这项调查还真切合实际!女儿就曾把我"拉黑"过。当时我感到很伤心,老伴却很豁达,他对我说:"在朋友圈里分享的内容很多都会暴露自己的行踪和心情,子女潜意识里害怕被父母束缚,他们渴望自由,把父母拉入朋友圈的黑名单完全可以理解啊!"老伴的  相似文献   

2.
一老汉捕得一只大甲鱼,六年后这只甲鱼给他带来了丰盈家产。这不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是发生在江西赣县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老汉名叫赖世江,是赣县梅林镇章贡村农民,老实憨厚,年逾花甲。1996年6月的一天,赖老汉像往日一样来到贡江捕鱼,捕了大半天,只有几条小鱼。失望之余,他撒了最后一网,没想到,他竟捕起一只重2.1公斤的大甲鱼,全家人乐开了花。赖老汉捕得大甲鱼的消息不胫而走,商贩纷至沓来。为争得这只甲鱼,有一商贩竟喊出了每公斤1000元的天价。老伴儿媳都说卖掉,赖老汉不同意。老伴又听说甲鱼可防癌,又与儿子…  相似文献   

3.
一只手     
在于村,一只手是个穷光蛋。他的那只手是小时玩火药炸掉的,落下“一只手”的外号,他有残疾,找个女人是个瘸子。别看他女人走路一摇一摆,生育功能很强,四年下了三个崽。队长说:“一只手,再叫你女人下崽,就把你劁了。”一只手不愿自己动刀,就把瘸子拉到医院里结扎了。男人一只手,  相似文献   

4.
江超 《湖南农业》2005,(3):26-27
我年近70岁,有2个儿子,我和妻子有共同积蓄10万元和三居室房屋1套。在2001年,我和老伴考虑年岁已高,经反复商量,决定订立夫妻共同遗嘱。遗嘱中明确:一方先死亡的,存款归另一方所有,在两个人都去世后,房屋归小儿子所有。2004年老伴去世,我拿出共同遗嘱给小儿子看,他说既然房子迟早都是他的,要求搬过来住,可是我觉得自己身体不好,需要请人来照顾,小儿子搬过来怕不方便,不知我可以拒绝他的要求吗?  相似文献   

5.
练惜 《新农村》2011,(11):38
编辑同志:2010年年底,儿子要结婚,我和老伴商量后,便将自己的一套住房送给他作为婚房。可让我和老伴想不到的是,儿子自结婚后就对我们不管不问了。前不久,老伴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必须住院治疗,医疗费需要数万元。于是我跟儿子商量,要求他拿一部分医疗费。  相似文献   

6.
编辑同志:我是一位七十岁的无业老人,有三个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这些年的生活全靠老伴的退休费维持,因有这些经济来源,多年来未向三个子女要过赡养费。去年老伴去世后我就没有了任何经济收入,三个子女开始还给付部分赡养费,可是几个月后就不再给了。为此,我想通过法律程序给以解  相似文献   

7.
炒股故事     
入市之初 股市在中国兴起之初许多人都在观望,人们并不知道股票为何物.有朋友拿来几千股川盐化的原始股让我买,说买嘛,肯定要发,但我坚决不买,说花几千元买一张纸飞飞我不干.那时我生怕把钱陷进去,后来川盐化一上市股价翻了十几番,我大眼瞪小眼,弄不明白这耍的什么把戏.朋友对我好一阵埋怨,说你当时如果买了,现在岂不是大发特发了?我说那你为什么不买?生怕票脱不了手,四处推销,可见我们这些人都是"命里只有八颗米,走遍天下不满升"的货色,注定发不了财,那怕钱到嘴边也要被我们吐掉.只可惜那几千股原始股,朋友实在销不出去就买给了守门的大爷,守门的大爷把票藏在一双棉鞋里被他老婆子当成废品处理给了收荒匠,这是后话不提.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2016,(6)
正小区楼下看门的是一对夫妻。男的姓高,六十多岁,人们都称他"老高"。老高待人和善,与街坊邻居相处得非常和睦。老高的脚在很多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受了伤,现在行动不是很方便,便受雇了看门这活儿。儿子在外地工作,一家人的里里外外全靠老伴来张罗。他们除了看门,老伴白天还在小区里卖点鸡蛋、辣椒之类的副食品来补贴家用。生活虽然过得简朴,但老两口非常恩爱,从来没看见他们红过脸、吵过架。我每天下班回来都喜欢和  相似文献   

9.
《新农村》2020,(1)
正做妈妈好做,事实上,做一个好妈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孩子每天妈妈长、妈妈短地喊着,我随心所欲地答应着。有时,被他喊烦了,甚至大声吼他。当时,我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当我在电脑旁忙着敲字时,孩子在我身旁没完没了地  相似文献   

10.
去年12月的一天 ,作为一名《论丛》的特约记者 ,我前往上饶县枫岭头镇一村庄搞宣传 ,随身带着宣传画与部分杂志 ,在一农民家 ,我曾把1999年《论丛》实用版第19期给了他。事隔几个月 ,今年5月的一天 ,这位农民在上饶市与我不期而遇 ,当时 ,他称呼我小甘 ,我还愣了一下。他拉着我的手激动地说 :“小甘谢谢你 ,上次给我一本《论丛》使我省了48元钱。”哦 ,原来是他 ,想起来了 ,我忙问是怎么个原故 ,这位农民便从头到尾给讲了起来 :“你给我《论丛》后不几日 ,乡村干部来收上调款 ,我村里的生猪屠宰税是按人头12元征收的 ,我家5口…  相似文献   

11.
两个香烟头     
在我国西南部的一个省会城市住着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他的一子一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也在前几年去世了,只留下老人自已在家。因为不能待在父亲身边照顾,老人的子女每月都寄给父亲一笔可观的生活费。老人用这些钱改建了自己的住房,又做了装修,安享晚年。然而,这平静的生活,却被飞来横祸所击碎。  相似文献   

12.
方园 《新农村》2012,(6):37
编辑同志:半年前的一个傍晚,我老伴在散步时被一辆小车撞到。肇事者当即驾车逃逸。约半小时后,我老伴才被路人送往医院,可惜途中死亡。在事发后的半个月时间里,警方一直未找到肇事者,我遂四处张贴广告,公开悬赏2万元征集破案线索。过了三天,有人向我提供了线索,警方随之将肇事者钟某缉拿归案。  相似文献   

13.
正一个仅有三根手指的贫困残疾人,居然在短时间内实现自主脱贫,过上了自食其力的生活,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这看似不可思议的故事,就真实发生在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孙埠镇刘村。故事的主人叫林德胜,现年41岁。命运多舛,始终不服输"1993年出事就失去了一只手,另一只手上仅剩下三根手指。当时,我想死的心都有了。"说起自己受伤的事,林德胜已经淡然。谁能想到,这个坚强的男  相似文献   

14.
让地     
正王大伯和李大伯的恩怨始于十二年前。那年秋天,王大伯说李大伯侵占了他的地畔,于是两家人闹得不可开交,最后还动了手,王大伯被李大伯用锄头把儿打了两下,去药铺抓了好些药,然后去生产队告状,生产队出面调解,让李大伯认了药费了事。由此,十二年了,两家人从未说过话。不管是春种,还是秋收,两家人你种你的,我种我的,哪怕是两家人都在地畔锄头挨着锄头干活,  相似文献   

15.
《百姓》2003,(10)
成都市双流区黄龙溪的府南河与鹿溪河的交汇处,有一只小渔船,与这条河风风雨雨相伴了二十年。船上有一对老人,男的叫袁怀仁,80岁,老伴倪学彬,77岁。袁老伯和老伴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上船。子女们不时地送来米、油、菜、肉,也曾多次来接他们回家养老,但都未果,他们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渔船上风雨飘摇,行船不止,子女们都不放心。再说长期生活在船上,乡亲们的议论给晚辈的压力也不小。当初老人决定在船上生活并非为生活所迫,也不是子女们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大庆市大同区祝三乡日新村 (邮编:163000)的李占国和他老伴靠养大鹅挣回了成沓的钞票。李老汉养大鹅较早,前几年,每年都孵20-30只, 不但能解谗,还能对付儿个零花钱,近两年,政府实行“农转牧”战略,有了优惠政策,李占国扩大了养殖规模,每年都养上百只大鹅,挣上3000-5000  相似文献   

17.
《百姓》2003,(7)
雄鹰、白鹭、群鹤、寿带鸟、黑猫、白猫、红花、白花、群雀、殘荷、翠鸟……每一个景物都那么栩栩如生,光彩夺目。但这不是自然美景,而在当代著名画家王挥春教授的画室的墙上,王教授以他的充满创造力的画笔活了天地万物,一个个艺术形象仿佛获得了生命,成了有血有肉有灵魂的精灵。多年前就想拜会王挥春教授,“非典”稍过,终于有了机会,6月的一天上午,造访成行。当我走进画室,握住王教授的手,难以相信,眼前的他已是一个七十多岁高龄的老人。他双目炯炯,满面红光,腰板笔直,话语举止像年轻人一样,透出朝气。  相似文献   

18.
问:我和老伴置有6间私房。十年前老伴去世,其后不久,我对这6间私房进行了分割。分给两个儿子每人2间。我现已年近70,丧失了劳动能力。本想两个儿子会孝敬我的,不料他们不但不孝,而且很少尽赡养义务。倒是25岁的大孙女宣萍对我很好,不但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元给我作生活费,还经常来问寒问暖。因此,我想让大孙女继承我现有的2间私房。请问,在我死后,宣萍能否作为法定继承人来继承我的2间私房。答:我国《继承法》第10条规定孙子女不在法定继承人的范围之内。不过,《继承法》第14条还规定:“对继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继承人抚养的缺乏劳动能力  相似文献   

19.
起初王军只对养殖奶牛着魔,后来参透了牛"道",将村里的奶牛养殖发展成产业。"牛魔"成"王",是一个艰苦创业的故事。1999年,王军任大安市四棵树乡腰围子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的落后面貌依然没有多大改变,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开始找项目。恰逢市里召开发展奶业动员大会,王军的神经被触动了,一个大力发展奶业,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的规划在脑海中形成。"着魔"是在他充分调研之后:首先本地有充足的饲料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上世纪80年代,我读小学,农场还没有理发店,要想理发得去城里,很不方便。大多时候,我的头是邻居何叔为我理的,何叔家有个手推子,专为左邻右舍的人义务理发。记得有一次,我去找何叔理发,何叔不在家,他15岁的儿子把我当了一回试验品。结果可想而知,理得跟狗啃似的。上学后同学都嘲笑我,让我又羞又气。1990年春天,农场开了第一家理发店,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