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省春季两次强降雪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NECP 1°×1°再分析资料,针对2006年3月10日和2011年3月13日黑龙江省2次强降雪天气,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和影响系统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次强降雪天气具有相似的特征,均是在高空槽配合地面蒙古气旋的有利环境条件发生的,低涡切变和辐合区的持续存在提供了动力条件,低空西南急流带来了充沛的水汽输送。物理量分布及冷槽、暖脊等的位置使得2次强降雪落区存在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2011年1月18—20日的一次降雪过程是上海地区冬季出现降雪的典型天气过程,横槽后部不断有小股冷空气扩散,中高空暖湿气流较强并且伴有急流。通过物理量诊断分析了降雪过程的动力和热力特征,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以及高湿区的配合为降雪提供了动力条件。高层西南气流的加强促使假相当位温脊区北顶加深。中低空逆温层结构有利于不稳定能量的累积,并且地面温度的变化对降雪开始时间、降雪量和持续时间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4.
5.
《现代农业科技》2017,(21)
2016年3月8—9日,位于河西走廊西部的酒泉市出现较强的降雪天气,其中玉门和肃州区达到大雪标准,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欧洲数值预报中心分析场等资料,对此次强降雪天气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此次酒泉市强降雪的环流形势为横槽南压型,在500 h Pa高空,中亚存在发展的高压脊,脊前冷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700 h Pa高湿区位于北疆沿天山一带,地面系统冷高中心均位于萨彦岭地区,高空地面系统配合较好。涡度场和垂直速度场的演变表明,强降雪天气出现时段区域内有较强的上升运动,大气层结处在不稳定状态下,为产生降水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水汽通量散度的演变可以看出,在酒泉上空水汽聚积,为强降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ECMWF 0.5°×0.5°的6 h再分析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2013年2月18日夜间至19日凌晨发生在江淮地区的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结果表明,高层低槽东移、中层在江淮之间有切变线东移南压,低层以及地面为冷高压控制,是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发生时的天气背景;此次雷暴是在稳定的层结下产生的,不再满足不稳定层结这一雷暴发生的三要素之一。中层有较强的西南急流带,急流带随着系统的南移而向南收缩,其辐合带南移的速度快于急流向南收缩的速度,雷暴主要发生在急流的北侧边缘附近的辐合带内,辐合位于800 hPa以上的气层内,主要位于650~600 hPa。此次雷暴过程中,近地层和中层出现了相反的冷暖平流交替,雷雨发生时段,近地层为冷平流控制,850 hPa以上暖平流迅速加强,这也导致在中层出现了较强的上升气流,暖平流和上升气流的突然加强为雷暴的发生提供了动力触发条件;西南急流为降水地区提供了良好的水汽输送环境,另外,对流的发展、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水汽向高层输送,整个中高层均有较为充足的水汽,为对流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次雷暴伴降雪天气过程中,对流回波的强度较弱,为30~35 dBz,顶高较低,大部分回波低于6 km,且干湿层边界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EC多种资料对阿荣旗2016年11月两次降雪过程的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都是高空槽和地面气旋的相互配置触发这两次降雪;西南低空急流的水汽输送及低层大量水汽辐合,为暴雪提供了重要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天气图、物理量场和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天气影响系统、物理量场、急流等方面,分析了2011年2月28日发生在山东省济宁市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是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是一次典型的回流降雪过程。中高层西南气流和低空急流源源不断向济宁市输送水汽;低层东北风使冷空气先从东北地区回流形成冷垫,暖湿气流沿着冷垫爬升形成降雪。动力和热力条件对强降雪的发生非常有利,假相当位温场的大值区为此次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结合数值预报产品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预报思路,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9.
应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FNL资料(水平分辨率为1.0°×1.0°,时间间隔为6 h),从环流形势、物理量场等方面对2014年2月18-19日呼和浩特市发生的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短波槽东移,中低层风场存在明显切变线以及地面倒槽相配合,为该次降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较强的上升运动为水汽的垂直输送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由南向北延伸至呼和浩特地区的暖湿空气为该次降雪积蓄了大量的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满洲里地区春季降雪预报方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降雪在春季是满洲里地区重要天气过程之一,有时和强降温、大风天气同时出现,形成寒潮天气,对农牧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民众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做好春季降水的预报是满洲里地区公众气象服务重要课题之一。文章在普查分析满洲里地区3-5月历史天气图,从500hpa、700hpa的高空和地面形势以及日本传真图(850hpa、782hpa、502hpa)进行了环流特征分析,从而总结出春季中雪以上过程的预报着眼点,为今后预报业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13.
针对辽宁2011年11月22—23日旬初大雪到暴雪过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逐6 h分析资料,从环流形势、物理量诊断、降水相态和雷达资料等入手,对此次暴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是冷暖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系统是蒙古气旋和高空槽;2此次降水过程持续时间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结构表明对流发展旺盛,动力和不稳定能量强,降水以对流性降水为主,多短时强降水;3充沛的水汽输送是强降水发生的必要条件,此次过程的水汽源地为黄、渤海地区,强降水区域与高湿区、垂直速度大值区相对应,并且跟降水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台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9年3月20—21日吉林省的一次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极涡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极锋锋区加强,锋区上的偏西急流和中纬度地区的西南气流交汇后向东移动,进入新疆北部,因冷暖空气交绥剧烈,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高低空急流的相互作用、低层辐合及高层辐合的配置使得整层上升运动不断加强,再加上地形和锋面强迫抬升,使得垂直运动进一步加强,为强降雪天气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在吉林省强降雪天气出现的过程中,西南方向的水汽输送强度加强,再加上水汽的持续维持,使得降雪强度不断加大;在降雪天气还没有出现之前,偏东急流是主要的触发机制,在提供水汽供应的同时,还提供触发条件,再加上低层偏北气流的影响,使得不稳定条件较强,有强烈的扰动出现,为强降雪天气的出现了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地面暖锋是造成吉林省此次强降雪天气的主要原因,中低层锋生过程明显,锋区朝着东北方向倾斜,在地形的影响下使得垂直上升运动加强,强降雪天气出现时段同中低层暖锋锋生的对应关系较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2013年12月18~20日和2014年1月20日2次较明显冷流降雪天气过程,在简要分析天气形势及影响冷流降雪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卫星云图对这2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次过程高空均有系统配合,前一次过程是冷涡和横槽带来的冷空气先后在山东半岛汇合,造成降雪天气,后一次过程是横槽带来的冷空气造成的降雪;2次过程海里均有气旋配合,前一次过程地面处于高压前部、气旋顶部,地面风场为北到西北风,后一次过程地面处于入海气旋的后部,地面风场也为北到西北风,后一次过程比前一次过程气旋更明显,位置更偏北,气旋曲率也较明显;2次过程冷平流较强,850 hPa温度降温幅度均较明显;从雷达反射率因子图可以看出,降雪时多为西北—东南走向的条状或弧形回波带发展,相应的径向速度图上有一条风速辐合带;从卫星红外和可见光云图可看出,降雪时,离海岸一定距离的海面上是一条无云带,这是由于冷空气进入海面加热形成云需要一定时间的缘故,以后才出现云区,云区走向与地面等压线弯曲方向比较一致。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2020年12月1日青海东部城市群一次弱降雪过程漏报成因,发现此次过程是低层充沛水汽条件配合中层弱垂直运动,在受地形影响的风场辐合抬升作用下产生的一次降雪。在高空系统不明显的客观条件下,预报员主观预报补充不足,缺乏对锋生、局地水汽条件和地形影响下的风场辐合、中尺度系统协调等方面的充分认识,是导致漏报的主要原因。同时,使用数值模式时,将24 h预报时效内的降水量消空量控制在0.1~0.2 mm,以降低降雪预报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8.
2014年3月20-22日受北方强冷空气和南支槽共同影响,巴中市出现了日平均气温普遍下降了7.0~9.0℃,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500.0 hPa两槽一脊形势,中高纬为阻塞高压形势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在新疆北部地区堆积;(2)500.0 hPa和700.0 hPa在过程前为弱脊,有利于本地近地层增温;(3)过程中受南支槽影响出现了降水,有利于降温;(4)冷空气从北面进入巴中市,水平气压梯度较大,是巴中市出现5~7级阵性大风的原因;(5)过程中低层正的水汽通量,负的水汽通量散度、冷平流、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温和降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