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卫星TBB资料,对2020年5月20-21日西藏强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以及其中尺度特征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此次西藏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中高纬地区为两槽一脊型,巴尔喀什湖附近不断有低槽分裂冷空气南下影响高原,500 hPa上的高原槽与高低空急流的配置,是此次...  相似文献   

2.
使用实况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对吉林省2008年8月1日的暴雨过程进行天气形势分析以及物理量场的诊断,寻找暴雨的形成机制,以期对提高今后的暴雨预报有所帮助。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良好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西风槽不断东移加深,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同时减弱台风北上加入到西风槽中。高、低空急流的有利配置及相互作用,对该次暴雨过程的产生有着很大影响。深厚的湿层和强烈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导致的深厚而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强降水出现的主要动力条件。暴雨发生时,高能舌与湿舌的位置与走向一致,这样的环境场十分有利于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08年6月12日河池地区出现的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雷达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地面冷锋、低空切变、高空槽的配合有利于暴雨的产生,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大气不稳定能量为暴雨产生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4.
5.
6.
利用自动气象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对2020年5月中旬扶绥县一次极端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过程中,500 hPa形势场上蒙古低涡促使高空槽逐渐朝东边区域移动,推动冷空气扩散南下;高原一带存在短波移入广西扶绥县一带;西太平洋副高十分强盛,对短波持续维持比较有利,导致强降水天气的发生;700 hPa形势场上,广西中部区域分布着切变线,切变线南边的西南气流较大,比较适宜水汽和能量的补充;850h Pa形势场上广西西南部一带属于低涡环流,长时间维持强辐合环流是扶绥县发生暴雨天气的主要原因;地面形势场上,暴雨天气中心和中小尺度辐合中心相符。此次极端降雨天气的主要水汽来源为西南气流。扶绥县一带属于高能区,总温度正变温中心与极端强降水区相对应;从探空资料来看,降水期间降水落区上空不稳定能量均较大,低空存在暖平流,西南气流越来越大,湿层非常深厚,对流层中高层有干冷空气侵入,有利于大气层结的不稳定能量积聚。雷达与卫星云图资料对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齐义君  李延江  葛红萍  周耘翁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09-10215,10344
利用Micaps、物理量场剖面及海岛自动站等同步资料,对2009年11月8~12日发生在河北区域性大暴雪高影响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雪成因为3个不同时空尺度系统影响所致:8日降雨与强锋区弱切变南压及前期大雾抬升有关;9~10日暴雪是在天气尺度锋区的特定环流背景下,不同层面的温、湿场的"三支"气流辐合区恰好覆盖河北东部;11~12日中-大雪为环流快速调整后新生低槽东移所致;物理量诊断分析表明,9~10日石家庄地区强降雪时段850 hPa以下为下沉气流即升压降雪,渤海至太行山区偏东风和比湿大值区从8日持续到10日;11~12日新一轮低值系统垂直速度大值区中心为-10.0 hPa/h,12 h后倾45°,中心值为-7.0hPa/h,明显系统降雪时比湿中心高度达600 hPa,移到河北东部降雪时高度回落至700 hPa,与850 hPa的高比湿区形成上下叠加的形式,并随着系统快速东移入海,到20:00河套冷空气已进入太行山区西部降雪逐渐停止,低值系统迅速东移至华北东部出现中-大雪天气。华北东部降雪前渤海大于16 m/s偏东风维持时间大于18 h,950 hPa以下渤海中心区域主导风向水汽输送对强降雪落区动态变化具有指示意义;相对不同地区衍生的灾害性天气与持续降雪、持续低温及地形有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7年5月2—3日发生在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市的极端大风天气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和动力、热力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大风天气是由于北方冷空气不断堆积,北部强大的冷高压所致的温度梯度、气压梯度及大气极强的斜压性和动量下传作用造成。乌山脊不断发展加深,而太梅尔半岛冷涡中心横槽不断旋转使强冷空气南下堆积,地面高压持续加强,锋面东移,冷锋后强冷平流导致极端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9.
利用NCEP1°×1°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自动雨量站加密资料及卫星资料,对2010年6月初广西来宾、都安极端暴雨过程的环流背景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前无急流建立,850 hPa2支气流在暴雨前明显加强。过程中副高北抬,利于降水系统长时间停留在桂中桂北一带。特大暴雨区位于广西θse线相对密集区及拐点上,具备了高温高湿的不稳定条件。强降水发生在云顶亮温TBB低值中心及TBB等值线密集区,且常发生在不断激发出的中β、γ云团中,小时雨量与TBB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0.
选取高空、地面等气象探测资料,对2020年2月中旬秦皇岛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过程发生前,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为“1槽1脊”型,有1个冷中心为-36.0℃的切断低涡分布于蒙古一带,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国华北。在高空槽、中低层切变线、地面倒槽等系统的影响下,产生了降雪天气。降雪期间秦皇岛有明显的湿区,在低空西南风将南方的水汽持续输送,同时东北风将渤海海面的水汽持续输送,提供了丰富的水汽条件。近地层偏东风具有冷垫作用,使得925 hPa以下低空温度急剧下降至-6.0℃,气温下降幅度较大,有利于降水向降雪的现象转换。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促进垂直运动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降雪发生初期,雷达速度产品存在显著的急流特征,急流带来的强水汽输送和强垂直风切变是此次降雪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顺市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分析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7-29日安顺市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过程,此次降水过程造成安顺市关岭县岗乌镇山体滑坡。利用常规天气资料、T639、TBB提供的物理量场,对此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在高空500 hPa两脊一槽形势稳定维持的情况下,副高北抬形成东高西低的形势,巴湖和贝湖之间的宽广的低压区内分裂小槽东南移,使贵州西部的低槽加深,配合中低层的低涡切变,以及地面静止锋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高空系统和地面系统的共同影响,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产生这次暴雨的云团有MCC特征,强降水区域与TBB低值中心对应较好。有利的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强烈的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造成了强而持久的上升运动,增加了局地对流不稳定,为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动力条件,有利于MCC的发生发展。另外关岭滑坡现场特殊地形与周围环境明显的海拔高度差和温度差造成的热力差异,是造成此次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利用NCEP2.5×2.5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内蒙古西部1971~2014年共44年冬季逐月降水资料,对内蒙古西部冬季一次极端降雪过程进行气候背景分析,结果表明:2月极涡强度强,中心位置偏向东半球,形成深厚的阻高系统,高低空风场在欧亚范围呈现西北"+"、东南"-"分布,内蒙古西部从低层到高层主要受偏东、偏南气流影响,为降水创造了水汽输送的背景;2月平均降水量与平均环流场在欧亚范围存在强相关区域,呈现"-,+"分布,也是造成2月降雪异常偏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资料等对2016年7月24—25日乌兰察布市大到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属于槽前暖区降水,热力不稳定条件较好;副高边缘偏南气流构成水汽通道,强降水发生在水汽最强辐合前;大到暴雨落区在MCS云顶,TBB在-53~-43℃的冷云覆盖区内,强回波中心始终对应云图TBB低值中心。  相似文献   

14.
利用Micaps高空环流、自动站和卫星云等常规资料,对2017年2月20—23日出现在西藏日喀则市南部边缘易漏报的降雪(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南支槽上高原南压、南部低海拔辐合,近地面空气湿度大,冷暖空气在南部边缘一带交汇是出现此次雨雪天气过程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2011年11月18~19日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发生暴雨到大暴雨过程,漳州、鼠州多个台站11月累计雨量打破近50年同期历史极值。也打破了11月份无暴雨和大暴雨的历史记录。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对此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成因作初步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低压环流的存在以及对流层中低层持续的大量水汽输送为这次暴雨过程提供了背景务件。高空200HPA急流南侧有一明显辐散区,低层辐合加强上升运动。高温高湿的能量存在,是暴雨到大暴雨天气维持的一个重要的热力条件。强的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共同作用则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加强。  相似文献   

16.
利用常规站点观测资料与EC模式资料,运用天气学分析,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2017年4月7日-4月10日,嘉峪关市持续4天的连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冷空气的共同作用造成的,各物理量场的变化趋势,对于天气系统的预报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卫星、雷达、自动站等资料,对玉溪市2014年6月17日强降水天气过程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强降水过程是在孟加拉湾低压外围西南暖湿气流引导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向云南省上空输送,高原低槽东移、低涡切变线南下、冷锋西进到哀牢山,使得强冷、暖气流在云南中部交汇的背景下发生的。切变前后的高度场北高南低形势明显,切变线南压,高原低槽东移南压后的偏北气流加强了大气的斜压性,使得低层辐合加强,上升运动加强。卫星云图上,孟加拉湾低压外围对流云团发展,雷达回波以积云层状云混合型回波为主,并有回波不断从普洱向玉溪发展东移,呈列车效应,径向速度上有逆风区相对应,最终造成2014年16日20:00至17日20:00玉溪大范围强降水过程。数值模式预报天气学检验表明,模式对本次降水有很好的预报能力,但各模式之间存在显著的预报差异。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以及MICAPS业务平台常规资料,使用天气学诊断方法,剖析了2016年6月1日引发酒泉暴雨天气过程的降水特征环流背景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这次暴雨高、低层均为"东高西低"的流场配置,高压脊的阻挡作用使上游低值系统在河西西部滞留时间较长,柴达木低涡发展缓慢,形成了类似于"北槽南"的流场形势。暴雨发生时高层辐散、中低层辐合,对流层内出现强烈的上升运动,这种流场的配置有利于水汽的输送和汇聚。此次暴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中小尺度系统。  相似文献   

19.
黄菊梅  陈静静  唐杰  袁泉  余文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272-1127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1°×1°NCEP再分析资料、FY-2C静止气象卫星TBB图像以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造成湖南2009年6月8~10日强降水过程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是在西太平洋副高的一次增强北抬并迅速南落,中低空切变线长时间维持及摆动,温湿能配置下形成的。分析发现雷达产品和卫星TBB图象、低层θse和CAPE高能区以及强的辐合上升区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对应关系较好。T639和EC对500hPa西太平洋副高的西脊点位置的预报,都随着时效的延长,位置都偏东,强度偏弱,导致湖南强降水预报的落区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面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资料等,对2013年5月14~17日湖南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是由天气尺度系统和中尺度系统共同作用引发的;强降水期间,低空急流的加强、等熵面的下凹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两支水汽通道的建立等是强降水形成的物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