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香蕉束顶病的研究:V.病株的空间分布型及其抽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3m(4=0.9875^**)和lgS^2=-0.181+0.7933lgm(r=0.9618^**),理论抽样数可由n=(1.0389/m-0.2387)/D^2来估计。植物保  相似文献   

2.
在福建香蕉种植区,香蕉束顶病的介体──香蕉交脉蚜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高度世代重叠.它主要分布在蕉株的假茎及吸芽上,密度大时可遍及心叶基部、叶片以及果轴上.可以有翅蚜飞迁以及无翅蚜爬行方式在株间迁移.在田间除为害香蕉外,在其高峰季节.还见少量寄生粉芭蕉、大蕉、姜、姜黄、芋.室内饲养在粉芭蕉、大蕉(柴蕉)、姜、姜黄、芋、芭蕉芋和美人蕉等上能少量繁殖.在香蕉园中一般在每年的9—12月份有一明显的发生高峰.香蕉束顶病株处理不当时,还促进香蕉交脉蚜的扩散和传病.香蕉交脉蚜在蕉园中的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m-m和lgS2-kgm的直线回归式分别为。m=7.5854+7.937m(r=0.9771)和lgS2=1.0879+1.6003lgm(r=0.8597)  相似文献   

3.
稻粒黑粉病病株田间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聚集度指数(I、C、M^*、CA、K、Iδ)和Iwao及Taylor法,研究了稻粒黑粉病病株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病株在稻田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分布。在此分布型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病株密度,比较了平行线、单对角线、棋盘式及“Z”字型抽样法,最后肯定平行线抽样法最好。理论抽样数量通过Iwao法计算公式得出不同发病率(X)所需最大的抽样稻丛数为:n=3.46/X+0.71。  相似文献   

4.
对稻秆蝇一代卵在田间的分布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一代卵在秧田呈聚 发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根据Iwao方法拟合,确定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其模型分别为:N=(t/D)^2(1.3135/^-X+0.126);T(N)=(D^2/1.4478)^1.13.n^-0.135。  相似文献   

5.
组建暗黑齿爪鳃金龟生命期望表和生殖力表表明,在室温下,该虫的内增长率r_m为0.0106,周限增长率λ为1.0107,净增殖率R_0为2.2277。世代种群存活率曲线为Weibull分布曲线Ⅰ型:S_p(t)=exp[-(t/2.7082) ̄(4.6827))。种群自然增长过程符合二次三项式经验曲线方程:logY=-0.6689+0.3264X-0.0243X ̄2。  相似文献   

6.
黄潮土长期施用磷肥的肥效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1 ̄1998年在黄潮土上进行肥力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黄潮土连续18年施用磷肥(每年施150kg/mh^2P2O5的过磷酸钙),磷肥的年表观利用率随施肥年限延长增长,试验13年后趋稳定;磷肥在小麦、玉米上的养分生产力(Y)与施肥年限(x)呈二次方程关系:Y小麦=-15.002+11.077x-0.553x^2(r=0.9532^**);Y玉米=-8.503+5.621x-0.274x^2(r=0.9801^**),显示出磷肥残效的叠加效应。在该试验条件下,由于NP处理配施有机肥带入的磷量较高,磷肥肥效则有年下降,黄潮土中磷肥肥效与土壤速效磷(olsen P)含量呈极显著负样关:Y(小麦当季表观利用率)=199.409x^-0.709(r=-0.9382^**);Y(小麦增产)=65.894-2.605x(r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油菜田看麦娘的空间格局及取样技术。结果表明其分布为聚集分布,且属于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其理论抽样模型为:n=1.8+69.2/x,田间抽样以五点取样和棋盘式取样为佳,抽样数量以50抽样单位(0.11m2)为宜,抽样精度可达96.5%。  相似文献   

8.
小麦散黑穗病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6块田间调查结果,经频次概率拟合,小麦散黑穗病田间分布既符合Neyman分布,也符合负二项分布,有两块同时还符合Poisson分布。聚集指标的测定结果其表明为聚集分布,其聚块面积为1m^2左右,经Iwao回归和Taylor指数拟合,前者为m=0.4597+1.0830X(r=0.8507)后者为logS^2=log1.5944+0.9517logX。4种抽样方法与抽样总体比较,差异均不显著,但  相似文献   

9.
麦田硬草经济防除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 ~1998 年度的研 究结 果 表明, 硬草 密 度 x( 株/0 11 m 2) 与小 麦 产量 损失 率 概 率单位 ^p 存 在 着 定 量 关 系 :^p = 2 .5 5 + 0 .73 lg x , 且 相 关 系 数 为 0976 ; 硬 草 的 生 态 经 济 阈 值 为x = 10 ( p- 2 .55)/0 .73( 株/011 m 2) 。  相似文献   

10.
应用SpinlabHVI900测试仪和X射线衍射谱的计算分峰法测量了棉纤维品质性状和取向参数。初始弹性模量(M,N/tex)、3.2mm隔距比强(T,gf/tex)、2.5%跨距长度(L,mm)与微原纤螺旋角(φ)、纤维素微晶取向离散角(α)存在如下关系:M=3.73-0.04φ-0.06α,r=0.762;T=58.08-0.30φ-1.33α,r=0.876;L=63.23+0.57φ-1.88α,r=0.905。陆地棉原棉纤维的50%X射线角ψ对φ的比ψ/φ约为2.04,ψ/φ值对于不同棉种具有高度的单一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m,C_A。C 和 K 等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粉虱座壳孢菌子座在柑桔园的空间分布属聚集分布,其 Iwao 和 Taylor 的线性回归关系分别为=1.720 2+1.313m(r=0.787)和1gV=0.500 8+1.035 6 1g m(r=0.912 9).同时,本文还给出了在允许误差 D=0.1,0.2,0.3,平均子座密度在0.5—10个7叶,间隔密度为0.5情况下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和树、叶之间最佳配额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聚集度指标研究稻负泥虫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1、幼虫分布型是聚集分布;2、根据 m~*~m 的回归关系,可得线性回归方程 m~*=3.164+1.347m(r=0.890~**),属于聚集分布。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四种抽样方式,均适用于田间调查。文中分析并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估计了抽样精确度。结果表明,幼虫的种群密度愈高,理论抽样数就愈少;密度愈低,理论抽样数就愈多。  相似文献   

13.
甘蔗二点螟幼虫空间分布型测定结果表明:(1)频次分布检验为负二项分布和核心分布;(2)聚集度指标测定为聚集分布;(3)m~*—m 的线性回归方程为 m~*=0.290 9+1.330 8m,属于最普通的聚集分布(负二项分布).在分布型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文中比较了植保上常用的4种抽样方式的精度;计算了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描述了 Kuno 种群序贯抽样的模型:T_=1.290 9/(D~2-0.330 8/n).  相似文献   

14.
麦黑斑潜叶蝇幼虫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 :麦黑斑潜叶蝇幼虫在小麦田属于聚集分布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大 ;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最适抽样公式为 :N =t2 ( 2 .90 3 3 /m +0 .3 2 73 ) /D2 ;有虫株率与平均虫口密度关系式为 :m =-0 .0 62 6+0 .0 3 67p(r=0 .992 4 )。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不同的聚集度指标测定了以黄毛鼠为优势种的旱作花生果荚鼠害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结果表明:旱作花生果荚鼠害的空间格局均属于聚集分布;花生果荚鼠害的田间调查理论抽样数和序贯抽样值可分别用N=1/(D_2)((2.3842)/m+3.5437)和T_0n=0.14n±1.04n~(1/2)来估计;植保上常用的5种抽样法均适用于田间调查.  相似文献   

16.
工厂化组培香蕉分化芽中病毒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间接ELISA法和PCR方法对组织培养的香蕉分化芽中黄瓜花叶病毒(CMV)、香蕉线条病毒(BSV)和香蕉束顶病毒(BBTV)分别进行了检测,用间接ELISA法抽检香蕉分化芽中的CMV,带毒率为2.5%左右;PCR法检测香蕉分化芽中:BSV和BBTV、40个送检样品中带BSV的为12.5%,22个送检样品中未检测到带BBTV的香蕉分化芽。  相似文献   

17.
对7个板栗园小蛀果斑螟幼虫空间格局调查结果表明: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的分布是遵循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分布.其中Iwao的m*-m同归模型为m*=2.2825+1.0471m,Taylor幂模型为Ig(v)=0.4467+1.12871g(m).对各聚集度指标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板栗园中的小蛀果斑螟幼虫彼此之间互相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个体群为聚集分布,且在任何密度下都是聚集的.聚集强度随着密度的升高而增大.导致小蛀果斑螟幼虫在板栗园中呈聚集分布的原因是由该虫本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造成的.小蛀果斑螟幼虫虫口密度调查的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3.2825/m+0.0471).  相似文献   

18.
恩施天然红椿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椿Toona ciliata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红椿为优势种的天然种群十分少见。对湖北省恩施州4个不同红椿天然种群设立样方调查。编制了红椿特定时间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对种群龄级数量进行动态预测,并对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以研究不同种群空间结构和分布格局的成因。结果显示:4个种群的人为干扰强度:T4>T1>T2>T3;4个种群结构动态指数Vpi分别为23.8%, 34.0%, 27.8%和 32.3%,均为增长型。由于不同外界干扰强度,不同种群死亡率(qx)出现在龄级上推迟的现象;最高进入x龄级个体的生命期望(ex)值T3>T4>T1>T2。存活曲线不符合Deevey曲线,模拟符合三次函数曲线。25,50和100 m2取样面积上,方差/均值比率法的t检验、Morisita指数I参数的F检验、负二项参数K值均表明:T1和T4种群为聚集分布,T2和T3种群为泊松分布。聚集强度T4>T1>T2>T3;拥挤程度:T1>T4>T3>T2。研究表明:红椿种群在自然状态下处于增长状态,潜在干扰影响时,仍表现为稳定种群。红椿天然种群以泊松分布为特征,聚集分布主要来源于人为干扰。适当人为干扰,可以促进红椿种群更新、物种保护和生态效益最大化。图2表5参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