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杨光圣  傅廷栋 《作物学报》1995,21(2):129-135
AB1是从甘蓝型油菜品系84-1与84-2杂交F3群体中分离出的雄性不育两用系。AB1在昆明或西宁夏播时表现为雄性不育,在武昌秋播时则表现为雄性可育。AB1雄性育性的变化是细胞质、细胞核基因(环境条件敏感基因)与环境条件(可能是温度)互作的结果。AB1的雄性育性恢复基因为一对主效基因,当细胞核内有一个显性基因时,环境条件敏感基因的作用被掩盖。环境条件敏感基因可能是微效多基因。  相似文献   

3.
胡萝卜雄性不育系及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胡萝卜雄性不育系配制43个杂交组合,对其花型、根重、根长和根色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胡萝卜正常花有3种类型,雄性不育花有4种类型,各不育系的遗传表现不同:单根重,根粗、根长性状在遗传中表现出较高比率的超高亲现象,根的颜色中黄心对于红心属于显性状遗传,且具有积极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植物雄性育性既受遗传影响,又受生态条件制约的事实,提出两系杂交植物的基础理论--生态遗传性不育理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植物雄性育性既受遗传影响,又受生态条件制约的事实,提出两系杂交植物的基础理论──生态遗传雄性不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冯义军  张天真 《种子》1992,(2):8-13
用我国发现的4个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核雄性不育系和6个常规品种配制了24个杂交组合,对19个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阆A在皮棉产量方面,81A在纤维品质和早熟性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为较理想的亲本。与常规品种相比,不育系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小。对产量因素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表明,多数产量因素以加性遗传效应为主,杂种一代表现为部分显性;而多数纤维品质性状则以显性效应为主,加性效应次之,这与常规品种×常规品种的遗传效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利用35对SSR引物分析40对不同的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每对引物扩增得到的条带数在2~12之间,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的平均值分别为2.306、0.891和0.519。采用类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并计算遗传距离。聚类结果显示,除供试材料22与其他材料的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单独为一类群;其余的供试甜菜品系可分为4个类群;共有14对甜菜单胚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完全聚合在一起,说明经过回交后,不育系和保持系的细胞核基因组之间几乎达到一致,纯度较高,今后可以直接应用于甜菜育种中;另有26对纯度较低,遗传距离较大,还需要继续进行回交至纯合。80份供试材料的遗传距离最大为0.462,最小为0.120。14对聚合在一起的原配组中的不育系之间遗传距离各不相同,今后可选择14对中遗传距离较大的不育系和其异型保持系配制二元不育系,用于杂交种中的母本。加大培育出甜菜新品种的可能性,同时减少了育种工作中的盲目性,有效的提高了甜菜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2A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甘蓝型双低油菜CMS22A是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利用384A中的雄性不育源、采用单株成对连续回交的方法育成的新型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其突出表现为雄性不育彻底且遗传稳定,配合力高,抗病抗倒,品质优良。对CMS22A育性遗传规律研究表明,该不育系属典型的败药型雄性不育系,其雄性不育的遗传受不育细胞质(S)和一对隐性核不育主效基因(rr)的共同控制,属孢子体不育,基因型为S(rr)。  相似文献   

9.
玉米C型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伟程  段韶芬 《作物学报》1988,14(3):177-181
对3个 C 型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和4个恢复系与这3个不育系组配的12个 F_1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以了解 C 型不育系雄性败育的细胞学机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核背景的不育系,其雄性败育的细胞学特点各异。Cms-C Mo17的花药绒毡层细胞为双核型。该层细胞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开始液泡化,并呈辐射状膨大,至小孢子的单核前  相似文献   

10.
高粱新胞质雄性不育遗传机理及三系配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研究了A1至A7胞质不育与1000余种品种资源的育性反应,从而建立了A1与A7种胞质不育恢保体系的创新体系,研究了A1,A2,A3,A5,A6胞质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机制,找到了A1,A2,A5,A6胞质不育的育性恢复基因的差异和有许多共同恢复系和保持系的原因,研究了A3甩质不育杂交种F2分离比率,分析了A3不育系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   

11.
四个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的数量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个陆地棉核雄性不育系与6个常规品种杂种一代的遗传分析表明,产量性状主要存在着加性基因效应,F1代表现为部分显性;对于纤维品质性状,则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部分性状甚至表现为超显性。除衣分和子棉产量外,其它性状与皮棉产量的相关均不显著;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与纤维品质性状间多为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5种(D型、K型、冈型、野败型、印尼水田谷型)不同类型质源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的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野败型和D型不育系花粉败育时间发生在单核期向双核期过渡阶段,这两种类型胞质不育系花粉败育过程基本类似;冈型不育系、K型不育系和印尼水田谷型不育系这3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时期略早于野败型和D型,一般在单核末期就全部败育,而这3种类型的胞质雄性不育系花粉败育过程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3.
8-8112AB是由甘蓝型油菜pol细胞质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AB1与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选育出的新型双低生态型pol CMS两用系,其在武昌秋播时表现雄性可育,在兰州或秭归高山夏播时表现雄性不育.在相对低温条件下,8-8112AB与正常油菜品系1141B(pol CMS保持系)的花器官形态特征表现相似,而在相对高温条件下,则与pol CMS不育系1141  相似文献   

14.
15.
作物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质雄性不育,即质核互作雄性不育是细胞质与细胞核相互作用产生的,是作物三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基础。自本世纪初,随着多种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现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开展,人们对于雄性不育细胞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主要综述水稻和小麦雄性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雄性不育胡萝卜遗传特性及主要经济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胡萝卜雄性不育性遗传类型表现有两种,即细胞质不育型和核质互作不育型。瓣化型雄性不育为细胞质不育型,是易于保持的不育类型,而褐药型雄性不育属于核质互作不育型,遗传复杂。根重、根粗性状在遗传中表现出较高的超中亲现象。  相似文献   

17.
18.
目前世界上被专家公认的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 7种 ,7个不同细胞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统间育性反应各不同 ,其败育程度依次为A1→A5→A6→A2 → 9E→A4→A3 逐渐减弱 ,育性恢复按A1→A6→A5→A2 →A4→ 9E→A3 的顺序愈来愈困难。研究认为 ,除目前利用的A1、A2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外 ,A5、A6、A3 3个细胞质可用于生产。中国高粱恢复系 (A2 恢复系 )对A5、A6仍有较强的恢复力 ,可直接用于A5、A6系统杂交种选育 ;A5细胞质则可开发利用印度种质用于A5不育系、保持系选育 ;A3 细胞质则可开发中国高粱资源用于A3 不育系、保持系选育。A1、A2 、A5、A3 细胞质的利用 ,可最大限度地解除核质互作限制。极大地丰富杂交种选配范围及其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9.
食荚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国内首例豌豆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度、遗传特点及稳定性进行研究。观察发现:在生育前期。不育株外部形态特征与正常株没有明显差异;现蕾后,剥开花蕾可看到不育株的花药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而可育株的花药呈橙黄色。用I2-KI染色法镜检花粉的可染性,发现不育株的花药内没有花粉粒,败育彻底,为典型的“无花粉型”雄性不育。用不育株作母本,与同品系的正常可育株进行姊妹交,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为3:1。用不育株作母本,其他品系作父本进行测交,同时用其他品系作母本,姊妹交F1作父本进行反交,正反交后代的育性表现一致。F1全部可育。F2可育株与不育株呈3:1分离。结果表明:该雄性不育突变体的不育性是可遗传的,属单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类型,与细胞质遗传物质无关。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下,不育性状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麦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大麦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途径张明生李安祥陶红吉颖陈富强(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盐城市224002)(江苏省新洋农场)提高大麦雄性不育系异交结实率是降低制种成本,利用大麦杂种优势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由于大麦是自花授粉作物,不育系的穗下节较短,并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