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3个不同水稻品种上,研究江西南昌晚稻田内两索线虫对不同翅型和性别褐飞虱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同一水稻品种上,两索线虫对不同类型褐飞虱的寄生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寄生率的大小顺序为:短翅型雌虫长翅型雌虫短翅型雄虫长翅型雄虫。其中,在短翅型雌虫体内,最高寄生率达45.16%;而在长翅型雄虫体内,最低寄生率仅为2.15%。在水稻品种株两优120上,两索线虫对短翅型雌虫的寄生数量达3头的占9.68%,对短翅型雌虫和长翅型雌虫寄生有2头的分别占6.45%和8.33%;在丰华占和合美(丰)上,对短翅型雌虫寄生数量最多为2头,寄生率分别为5.25%和4.35%;对不同类型褐飞虱的寄生数量为1头的均较高。可见,两索线虫对田间褐飞虱种群具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可有效抑制褐飞虱的发生与危害。  相似文献   

2.
夏克祥 《昆虫天敌》1989,11(3):148-149
据调查,目前我国寄生于稻褐飞虱Nilapar vata的索线虫有两种。一种属于两索属(Amphimermis)。另一种属于多索属(Agamermis)。由于这两种线虫从幼虫到成虫在外形上差别不大,容易将两者混淆。索线虫从褐飞虱体内脱出者为寄生后期幼虫,无明显的辩别特征。因此,首先得鉴别该线虫是否成熟。成熟阶段者雌虫的阴门及体内的生殖器官,如阴道、子宫等清晰可  相似文献   

3.
稻飞虱是我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田间主要以白背飞虱、褐飞虱及其不同虫态造成危害,为准确预测预报稻飞虱对水稻产量的损失提供依据,开展了这项研究。一、研究方法:1、盆栽试验:A、处理:试验设①白背飞虱小若虫(二龄);②白背飞虱大若虫(四龄);③白背飞虱长翅型雄虫;④白背飞虱长翅型雌虫;⑥白背飞虱短翅型雌虫;⑥褐飞虱小若虫(二龄):⑦褐飞虱大若虫(四龄);⑧褐飞虱长翅型雄虫;⑨褐飞虱长翅型雌虫;⑩褐飞虱短翅型雌  相似文献   

4.
褐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线虫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的幼虫寄生于褐飞虱、灰飞虱等害虫的体内,使宿主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直至死亡。本文较详细地报导了湖北省褐飞虱寄生性天敌两索线虫的生活史。在实验室内用感染期幼虫作感染褐飞虱的试验获得成功。根据该虫的生活史和生态习性,在汉阳县的两索线虫孳生田里,采用与水稻高产栽培相结合的保护线虫措施,可以在褐飞虱中等发生量的年份,有效地控制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病原线虫对褐飞虱寄生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在浙北稻区常年发生严重,在中晚稻后期常暴发成灾。病原线虫是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之一。由于短翅型成虫数量与下一代发生和为害动态关系密切,故研究线虫对该虫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有助于剖析揭飞虱成灾的规律,也可为增强线虫这一重要生物因子对该虫的控制作用提供依据。作者调查了浙江安吉1985~1998年线虫对褐飞虱主害代前一代短翅型成虫的寄生情况,讨论了线虫对该虫主害代的控制作用。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南晚稻常规稻、杂交稻和超级杂交稻田的拟水狼蛛和褐飞虱进行调查,运用Taylor幂法和Iwao的回归分析法对拟水狼蛛、褐飞虱若虫及成虫的空间分布型拟合,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在3个水稻品种上都为聚集分布,拟水狼蛛为随机分布。采用HollingⅡ型拟合拟水狼蛛对褐飞虱若虫、短翅型成虫和长翅型成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拟水狼蛛对三者捕食功能大小顺序为若虫长翅雄虫长翅雌虫短翅雄虫短翅雌虫,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4.4、37.4、42.8、28.1头和35.1头。  相似文献   

7.
稻虱捻翅虫是我县稻飞虱的一种重要寄生性天敌,寄生于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若虫,被寄生的飞虱内部生殖系统受到阻碍,不能正常交配,失去有效的繁殖能力。一、稻虱捻翅虫寄生率根据我们于1989年7~9月在田间的捕虫调查,在本地区稻虱捻翅虫寄生率是比较高的,其中白背飞虱高于褐飞虱,后期高于前期,详见表1。  相似文献   

8.
李福春 《植物保护》1980,6(5):10-11
利用寄生线虫消灭农作物害虫已引起国内外重视。1976年,我们在教学实习中发现有大量的飞虱被线虫寄生,寄生率高达93%(短翅型的寄生率高达100%),为了利用线虫防治水稻害虫,我们进行了初步调查,了解到复索线虫[Complexomermis sp.]属雨虫科[Mermithidae],对稻褐飞虱、白脊飞虱、灰飞虱、稻叶蝉、稻食根叶甲等害虫感染快,寄生率高,在农业生产上有利用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乳白色、半透明,体形细长如线,一般雌虫长而粗大,雄虫比雌虫纤细短小,雌雄虫均有较厚的角质膜和肥大的脂肪体,身体光滑而富有弹性,头部稍尖细,尾端稍钝圆。根据雄虫10条和雌虫6条测量的平均数如下: 雄虫体长23.120毫米,中宽0.262毫米,后部最宽0.217毫米,角质层厚0.017毫米,食道长0.292毫米,交合刺一对,为淡棕色,两交合刺中部稍有旋曲,两刺形态相似,大小相等,但也有靠内侧的刺稍短小,刺长为0.227毫米,刺宽为0.061毫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筛选云南传统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的抗、感性差异,为进一步研究白背飞虱的抗虫水稻种质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分析比较了13个来自云南元阳的地方水稻品种抗白背飞虱等级,不同品种对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白背飞虱在各个品种上的取食量和产卵差异.[结果]在13个传统品种中,‘红皮糯谷’、‘绿脚谷’和‘车甲谷’无论在苗期还是分蘖期对白背飞虱的抗性等级均较一致.上述品种中,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绿脚谷’和感虫对照‘TN1'上24 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45 mm2,单雌产卵量超过90粒,孵化率高于80%;而在‘车甲谷’和抗虫对照‘RHT’上24 h的蜜露斑面积测定结果均<20 mm2,单雌产卵量均低于60粒,孵化率不足57%.白背飞虱若虫的发育历期在各供试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明显.[结论]白背飞虱在‘红皮糯谷,和‘绿脚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高,可以初步确定为感虫品种;而在‘车甲谷,上的取食量、单雌产卵量和孵化率均较低,初步确定属于抗虫品种.  相似文献   

10.
高静  吴承媛  李秀霞 《植物保护》2024,50(2):356-360
采用稻苗浸渍法分别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雌雄成虫的生物活性,以期明确这2种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烯啶虫胺对灰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的LC50分别是其雄成虫的2.88倍和3.09倍,说明雄成虫对烯啶虫胺的敏感性均高于雌成虫。三氟苯嘧啶对灰飞虱雌成虫的LC50是其雄成虫的1.79倍。2种飞虱雌雄成虫对其他几种药剂的敏感性无显著差异。2种飞虱的雌成虫体型均大于雄成虫,灰飞虱和白背飞虱雌成虫体重分别是雄虫的1.88倍和1.85倍。综上,灰飞虱和白背飞虱成虫对烯啶虫胺和三氟苯嘧啶的敏感性存在性别差异,但个体大小差异并不是雌雄虫对杀虫剂敏感性不同的唯一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乙烯响应因子(ethylene responsive factor,ERF)在植物诱导抗虫反应中的作用,通过克隆1个水稻ERF转录因子基因OsERF7,并结合分子生物学、反向遗传学及生物测定,探究其在水稻防御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为害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机械损伤处理与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均能在中后期诱导OsERF7的表达。沉默OsERF7能显著降低水稻上褐飞虱及白背飞虱卵的孵化率,并延长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与野生型水稻相比,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沉默突变体品系R1和R30上的卵孵化率分别只有野生型水稻上的62.5%~68.3%和68.0%~76.0%,褐飞虱卵的发育历期则延长0.37~0.45 d。沉默OsERF7不影响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水稻防御相关信号分子—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和过氧化氢(H_2O_2)的含量。表明转录因子OsERF7作用于防御相关信号途径的下游,并且负调控水稻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  相似文献   

12.
褐飞虱与白背飞虱为害诱导水稻防御反应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2种稻飞虱——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l)和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诱导的水稻防御反应差异,于室内测定了水稻在分别受褐飞虱或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其茉莉酸、水杨酸、乙烯、H_2O_2以及挥发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尽管褐飞虱和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的为害均可以诱导水稻茉莉酸、水杨酸、乙烯和H_2O_2等防御相关信号分子以及一些水稻挥发物含量的增加,但是二者的诱导作用存在差异。水稻在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茉莉酸的含量在3 h时就显著升高,12 h时含量达到最高;而受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时,6 h时茉莉酸含量才显著升高,72 h时含量达最高;并且在2种稻飞虱为害的3~48 h内,白背飞虱为害诱导的茉莉酸含量始终显著高于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受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24 h后诱导的水杨酸含量、为害48 h后诱导的乙烯含量、为害72 h后诱导的H_2O_2含量及为害24 h后诱导的挥发物释放量分别是褐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诱导的1.28、1.45、4.10和1.77倍。表明水稻能识别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为害,从而做出针对害虫种类特异性的防御反应;并且水稻对白背飞虱产卵雌成虫为害所做出的防御反应比对褐飞虱的更强烈。  相似文献   

13.
我国西南稻区白背飞虱,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西南稻区的地理位置、地势、地形、气候和水稻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的迁飞和发生情况与我国东部稻区相比较,有其不同的特点: 迁飞特点有:贵州东南部迁入期较早,全区迁入虫量大,白背飞虱为春季迁入的优势种;云南境内,从南向北地势逐步抬升,迁入期和主要为害时期亦逐渐推迟,虫种由褐稻虱较多而变成白背飞虱为优势虫种;四川盆地迁入始期和主要迁入期由东向西推进;主害代的迁入虫源路径多;夏季短、中距离的迁飞频繁,有的年分在中稻上常造成两次主害时期等。发生特点有:常年三省的东、南部地区发生程度重,三省的西、北部地区发生程度轻;近期迁入虫量是中稻或晚稻上主害代的主要虫源;虫量相应集中,加重为害程度;另方面天敌种类多,数量较大,对飞虱种群数量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上述迁飞和发生特点可作为拟定西南稻区对两种稻飞虱预测预报和防治策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5.
杂交稻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我国南方稻区的38个杂交稻组合进行了对褐稻虱和白背飞虱的抗性测定,结果有9个组合兼抗褐稻虱和白背飞虱,仅抗其中1种飞虱的各占6个。采用经过改进的生存率及蜜露测定法,研究了杂交稻组合对两种飞虱的抗性机制,证明:杂交稻多数组合对白背飞虱的抗性机制以耐害性为主,其中部分组合兼有一定程度的抗生性;而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多数组合表现以抗生性为主。对白背飞虱在某些地区推广杂交稻后上升为主要害虫的原因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模拟稻飞虱迁入和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褐飞虱增殖倍数与迁入基数关系不显著,而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最高虫量在孕穗至齐穗期。白背飞虱最高虫量在分蘖末期,其数量和结构变化与水稻生育期无明显关系。若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虫态。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选用虱纹灵防治稻飞虱可兼治纹枯病,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防治1次以水稻孕穗初期施药(均在低龄若虫高峰时)为好。防治2次以始穗期为适期。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Anagrus nilaparvatae Pang et Wang生态适应性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6000模拟干旱生境,研究了干旱胁迫对稻虱缨小蜂生长发育、繁殖的影响,并观察了稻虱缨小蜂对感虫品种TN1和抗虫品种IR36水稻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卵的选择情况。结果表明,稻虱缨小蜂幼虫的发育历期随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延长;成虫寿命则随着PEG6000浓度的升高而缩短,经20%PEG6000处理7 d后雌蜂寿命最短,在TN1和IR36水稻上分别为25.1 h和25.4 h;经20%PEG6000胁迫处理7 d后,在TN1、IR36水稻上稻虱缨小蜂的平均卵寄生量最低,分别为10.9粒和8.1粒。与20%PEG6000处理相比,稻虱缨小蜂对未经干旱胁迫处理水稻上的褐飞虱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研究表明,模拟干旱胁迫能降低稻虱缨小蜂生态适应性,且降低对褐飞虱卵的寄生力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空中迁飞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为了研究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迁飞规律,作者于1977~1979年夏季和秋季,在华中地区,用运五型飞机,携带自行设计的活动型捕虫装置,进行空中捕捉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试验。三年间共飞行91小时58分,计13000公里,共捕获褐飞虱、白背飞虱1915头,占捕虫总数的53.71%。试验结果证实了这两虫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的中、长距离的迁飞特性,并探明了其空中迁飞的垂直高度、水平分布、虫口密度和迁飞种群的型式、姿态、生理状况、回迁动态以及迁飞起飞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1978~1982年,作者对两索线虫(Amphimermis sp.)进行了研究,认为是调节当地褐稻虱种群数量的优势天敌。这类线虫分布区域较广,与害虫同一季节发生。感染线虫的褐稻虱寿命缩短,为害力减低,丧失繁衍后代的机能,在自然情况下的控制作用与寄生率(x)基本呈对应的线性关系,y=2.1845+0.9691x,r=0.9751(P<0.01)。因此,两索线虫是影响褐稻虱繁殖的重要因子。研究表明,早秋平均最低气温(x_1)和褐稻虱雌虫的线虫感染率(x_2)与褐稻虱繁殖系数(y)问的关系十分密切,复相关系数 R=0.9146,(P<0.001),y=24.9376+0.1820x_1-0.2823x_2±2.3892。根据此预测模式,可用以中期预测单季稻田穗期褐稻虱地方种群的发生量和发生程度,提高了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玉米能否作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过渡寄主,采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白背飞虱在玉米上的取食行为进行监测,并测定其取食玉米后的营养物质和繁殖力变化.结果 显示,不同生育期玉米处理组中,N4-a波和N4-b波的总时间分别超过37.88 rain和87.15 min,平均持续时间分别超过5.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