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果树植物寄生线虫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果树植物寄生线虫应用几种药剂进行防治研究,结果表明:铁灭克(法)4.6kg·666.7m-2、克线磷5.5kg·666.7m-2和霸杀脒3.2kg·666.7m-2对柑桔根线虫(Tylenchulussemipenetrans)、苹果根腐线虫(Pratylenchusscribneri)和梨穿刺根腐线虫(Pratylenchuspenetrans)的防治效果最佳,国产铁灭克4.6kg·666.7m-2、克线磷2.8kg·666.7m-2和铁灭克(法)2.3km·666.7m-2次之,而呋喃丹较差;5种药剂对3种线虫持效期测定结果,克线磷、铁灭克(法)和国产铁灭克最长为180d,其次是霸杀眯为120~180d,呋喃丹最短,仅60d。  相似文献   

2.
针对梨黑星病的夏季防治,选用4种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6 000倍液、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430 g/L戊唑醇悬浮剂4 000倍液4个处理对梨黑星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为89.13%~93.51%。  相似文献   

3.
梨黑星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病原菌、发病条件、抗病机制、抗性遗传等方面对梨黑星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梨黑星病的病原菌有2种,侵染中国梨的为纳雪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 et Yamamota),侵染西洋梨的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梨对黑星病的抗性呈显性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目前,梨树对梨黑星病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通过分子标记标记出的抗梨黑星病基因Vnk,和Vf一样均在第1连锁群;通过多种育种手段已培育出一些抗梨黑星病品种并在生产中得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用20%梨菌克800倍、1000倍、1200倍和2000倍液,分别对梨黑星病、梨轮纹病进行田问防治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梨菌克800—1200倍液对叶片和果实梨黑星病及轮纹病的防效均在91%以上,田间防治适宜浓度为800—1200倍。  相似文献   

5.
药剂防治梨黑星病试验结果表明:40%腈菌唑40mg/kg、10%苯醚甲环唑20mg/kg、400g/L氟哇唑44.4mg/kg、12.5%烯唑醇41.7mg/kg、430g/L戊唑醇107.5mg/kg对梨黑星病的防效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6.
用不同浓度的40%福星乳油防治梨叶片和果实黑星病,结果表明,其4000倍液和8000倍液防治效果在98.6%~99.7%,明显好于50%多菌灵800倍液的防治效果(77.3%~80.2%),建议使用浓度8000液。  相似文献   

7.
1 主要病虫害 1.1病害1)腐烂病、干腐病。2)梨干枯病。3)梨黑星病。4)梨锈病。5)梨白粉病。 1.2虫害1)梨小食心虫。2)梨星毛虫。3)梨二叉蚜(梨蚜)。4)梨木虱。5)梨象鼻虫(梨虎)。  相似文献   

8.
防治蔬菜小菜蛾药剂1种。虫螨腈:有效成份5~6g/667m^2(例如10%虫螨腈悬浮剂50~60g/667m^2),对水50L喷雾1次。建议在小菜蛾低龄期(2龄期前)用药。  相似文献   

9.
5%安福悬浮剂是英国捷利康公司生产的新一代三唑类广谱内吸性杀菌剂,为明确该药剂对梨黑星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筛选经济有效的使用浓度,1999年6月我们在陕西渭南市进行了安福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如下: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药剂。5%安福悬浮剂(英国捷利康公司提供)、10%世高水分散性颗粒剂(瑞士诺华公司生产)、20%粉锈宁乳油(江苏建湖农药二  相似文献   

10.
梨黑星病(Venturianashicola)是豫东地区梨树的主要病害,近几年,由于防治用药混乱,病菌抗性增强,发病呈上升趋势。故此,我们于1995~1998年对梨黑星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初步探索出一套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危害概况1996年开封市梨黑星病大流行,发生早,6月下旬达到发病高峰;波及了全市各梨产区,病果率、猴头果率高,落叶严重。开封市植保站曾对全市5县市作了调查,梨树种植面积为7600公顷,全部发病。病果率在30%以上的梨园面积4760公顷,占总种植面积的62.6%。梨黑星病危害果…  相似文献   

11.
50%多霉清防治梨黑星病试验徐金印(河北省植保研究所)梨黑星病是梨树生产中的一大主要病害,当前我国梨产区主要用波尔多液、代森锰锌、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等农药防治。为了寻求防治梨黑星病新型高效杀菌剂,我们利用保定市化工八厂生产的多霉清与上述几种常规农药进...  相似文献   

12.
“世高”是瑞士诺华公司在我国推出的一种防治梨黑星病新农药。今年7月13日我们给房山区窑上乡五间房村的赵铁锋送去4509(10%世高水分散粒剂),让他试试这个农药对梨黑星病的防治效果。8月引日我们来到老赵的果园查看防治效果。一见面,他就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世高这个药真好,防治梨黑星病的效果真是一百一”。去年他家的梨团黑星病几乎没有收获,今年用了三遍“世高”,结果整个梨园几乎找不到黑星病果。我们问他是怎样用的。他说:“一共喷了3次。7月15日喷第1次,以后在8月2日和21日又各喷了1次。每次用15…  相似文献   

13.
45年生华脐第一次生理落果初期(5月10日),根施PB015g/株,平均单株产果21.03kg,比对照株产4.63kg,增产354.22%,每666.7m2增产1155.9kg,增值4583.6元,效果十分显著。固形物亦比对照高0.43%,可食率提高2.61%。在16年生朋娜脐橙开花前10天根施PBO25g/株,单株产果6-75kg,单产2000kg/ 666.7m2,超过历史最高产量的30%~40%,且果大皮薄色艳,品质佳良。  相似文献   

14.
1.5%苦参碱水剂作为生物源农药,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3000倍的防效达到65.19%(叶片)和67.95%(果实),平均病情指数由7.82(叶片)和3.60(果实)降到2.72(叶片)和1.15(果实),可以应用于梨黑星病的防治。使用时间以梨黑星病初始发生时为宜。应根据病害发生程度与其他农药配合(交替)使用,以免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5.
从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病原菌、发病条件、抗病性及抗病机制等方面对梨黑星病的抗病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表明,梨黑星病的病原菌有2种,侵染中国梨的为纳雪黑星菌(Venturia nashicola Tanaket Yamamota),侵染西洋梨的为梨黑星菌(Venturia pirina Aderh);梨对黑星病的抗性呈显性遗传,抗病性对感病性为显性;目前,对梨黑星病的抗性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1998年春夏,由于厄尔尼诺现象,黄河故道地区,春雨连绵,夏雨不断,使梨黑星病在我地砀山酥梨上暴发流行。5月10日调查,管理粗放的园片,梨黑星病的病叶率达80%,病果率达50%;管理一般的园片病叶率达10%,病果率达15%,还有逐渐蔓延扩大的趋势。针对梨黑星病,我们用多种常规杀菌剂防治,收效不  相似文献   

17.
梨黑星病是陕西梨区的主要病害,据1998年梨黑星病爆发后调查,病叶率达90%以上,病果率达80%,经济损失严重。生产上果农喷药时常因药剂选用不当、时期不准等造成防治效果较差。10%世高水分散粒剂是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一种广谱、高效、无公害杀菌剂。为了进一步明确世高对梨黑星病的最佳使用浓度以及大田应用效果,2001~2002年笔者进行了10%世高防治梨黑星病的田间药效试验和大田示范,现将其主要  相似文献   

18.
晚熟、耐贮红梨新品种‘云红梨1号’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陶磅  舒群  张文炳 《园艺学报》2003,30(4):497-497
 ‘云红梨1号’是从云南地方品种中筛选出的优良红色梨品种,结果早,丰产,果皮红色艳丽,果形端正,汁多味甜,含可溶性固形物13.5% ,可溶性糖7.42% ,可滴定酸0.3-4% ,维生素C31.2 mg/kg,品质佳。对土壤适应性强,抗黑星病、腐烂病。在昆明地区9月下旬至l0月上旬成熟,货架期6o~70 d。适合在云南海拔1 700~2 2OO Ill的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了筛选苹果黑星病的有效防治药剂,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测试了9种杀菌剂对苹果黑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啶胺、氟唑菌酰羟胺和吡唑醚菌酯3种药剂对苹果黑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好,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03 0、0.004 6、0.008 2 mg/L。在病菌侵染前使用,9种药剂都能有效保护苹果叶片防止苹果黑星病菌的侵染,施药5 d后保护效果都在70%以上;其中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和20%吡噻菌胺悬浮剂3种药剂的保护效果较好,施药5 d后接种,防效仍在90%以上。病菌侵染后使用,9种药剂中只有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40%嘧霉胺悬浮剂、25%吡唑醚菌酯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种药剂能有效抑制侵染病菌的扩展致病,病菌接种4 d后施药,防效在80%以上。9种测试药剂中,氟唑菌酰羟胺、嘧霉胺、吡唑醚菌酯和苯醚甲环唑4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主要推荐药剂,克菌丹和吡噻菌胺2种药剂可作为防治苹果黑星病的保护性药剂推荐使用,在病菌侵染前或侵染后的5 d内使用可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20.
高允旺 《食用菌》2004,26(3):37-38
采取“两增大”(增大氮肥配比,增大培养基料的用量)的创新技术。突破50-60kg/666.7m^2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