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芥甘杂交选育甘蓝型黄籽油菜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蓝型黄籽油菜育种是当前油菜育种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但甘蓝型油菜中缺乏黄籽基因资源.利用芥菜型黄籽地方品种四川黄籽作为基因供体,与甘蓝型双低油菜品种进行种间杂交,在BC1F2代发现黄籽单株,经过3个世代的自交纯化,已获得高油分、双低或单低的黄籽甘蓝型油菜新种质.  相似文献   

2.
2225AB以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系98-116AB中优良不育株为母本,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株系2225作杂交父本,通过杂交、回交和兄妹交选育成功的高油分黄籽双低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黄籽不育系2225A的叶色浓绿、叶片较厚、抗寒性强,冻害指数8.5.该不育系群体的黄籽株率和黄籽频率均达100%,芥酸平均含量低于0.5%,硫甙含量低于20umol/(g·饼),含油量在45%左右,最高可达49.94%,恢复源广.  相似文献   

3.
杂交油菜品种黔黄油21号的全程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忠芬  王军  李德文  徐野 《农技服务》2009,26(11):18-19
黔黄油21号是贵州省油料研究所选育的高油分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为加速该品种在贵州省及全国适宜区域推广应用,发挥其优质、高产、稳产的特性,笔者从品种特征特性、保优栽培要求、稻田翻耕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免耕移栽高产栽培技术及免耕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杂交油菜品种黔黄油21号的全程保优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以甘蓝型低芥酸油菜自交不亲和系184与黄籽双低常规油菜品系878-8-1,737,3231,408等作为基础材料,经过5年8代的连续定向培育,育成了自交不亲和性基本稳定,黄籽率90%以上,芥酸<1%,硫甙<25.0μmol/g,含油量在44%左右,且综合经济性状较好的SI975002,SI975113,SI975218和SI975320等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分双低自交不亲和系,并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用于黄籽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的组配及筛选。  相似文献   

5.
为创制杂交油菜新育种材料,利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轮回群体遗传规律,不断向轮回群体中添加双低或黄籽双低常规品系与显性核不育株进行杂交,利用其保持原理全部进行混合繁殖,充实基因库以保证不断选育出新的隐性核不育恢复系,品质分析后选优株进行套袋自交,经6年7代成功选育出黄籽双低高油分恢复系YD57R。该恢复系芥酸含量0.77%,硫苷含量22.26μmol/g饼,含油量48.23%。  相似文献   

6.
常杂油9号是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黄籽油菜隐性核不育两型系168A与双低油菜恢复系P103配组育成的甘蓝型双低黄籽细胞核雄性不育两系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10—2013年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常杂油9号产量为2 316.9~2 445.3kg/hm2,产油量为983.1~1 133.6kg/hm2,平均生育期215.3d,千粒重3.69g。表现高产、优质、多抗及高含油量等特性,于2015年3月通过湖南省油菜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湖南省区域内种植。  相似文献   

7.
黄籽油菜含油量较黑籽油菜高,因而国内外都将黄籽油菜选育作为优质育种的目标之一[1,2,3,4]。我们课题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低芥酸黄籽油菜杂交种选育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成功选育了甘蓝型低芥酸油菜杂交种黄杂2000—4。为了进一步明确该杂交种的推广利用价值,我们对黄杂2000-4的特征特性进行了研究。1材料与方法1.1材料黄杂2000-4属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组合为1125A×1195C。其中1125A是由双低油菜D89与黄籽638杂交选育后代转育而成,1195C是由双低油菜84-16与黄籽油菜自交系杂交选育后代转育而成。1.2方法通过试验地和示范田的田间…  相似文献   

8.
宝油85是利用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系3945AB与具有相同品质性状的恢复系D4315R配制育成的高油分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在2005~2007年国家长江下游区试中,平均产量为2715 kg/hm2,比对照(秦优7号)增产0.83%;平均产油量为1253.85 kg/hm2,比对照增产5.04%。种子芥酸含量0.05%,菜籽硫甙含量19.6μmol/g(饼),含油量为46.05%。  相似文献   

9.
宝油517是以高油分黄籽双低不育系1528A为母本,黄籽双低恢复系17 R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组合。于2008年12月通过贵州省区试和生产试验并获审定。在2006—2008年度的贵州省油菜新品种区试中的平均产量为168.51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平均增产5.91%,比对照增产的点次占75%。在2007—2008年度贵州省油菜生产试验的平均产量为173.0 kg/667m2,较对照(油研10号)增产3.53%,较对照增产的点次占50%。  相似文献   

10.
将双低黄籽甘蓝型杂交油菜品种黔黄油21号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品质、抗性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方烟区土壤的普遍缺钾是影响中国烟草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缺钾的土壤特性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较大的改善。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烟草品种对钾素利用效率的不同选育钾高效品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寻找与钾素利用效率相关的农艺性状,从农艺性状的表现选育钾素高利用效率的烟草品种能够大大加快选育的进程。此项研究对7个亲本材料的烟叶运用盐酸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了钾含量。对19个基因型材料调查株高、茎围、节距、单株叶数、最大叶的叶长和叶宽等农艺性状,取各基因型平均值进行与烟叶钾含量性状的相关分析。发现除了最大叶宽与烟叶钾含量呈负相关外,株高、茎围、节距、叶数和最大叶长与烟叶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株高、茎围与烟叶钾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最大叶长与烟叶钾含量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以C731为材料,运用盐酸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烟碱含量,发现中、上部叶随着叶龄的增大,烟碱含量逐渐增加,在叶龄的第75d,烟碱含量达到最大值,随后呈现减少趋势;而烟叶钾含量随着叶龄的增大在不断降低。绝对钾含量由于受到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变化略有不同,但是总体上仍然是减少的。对于下部叶,烟碱含量在叶龄的第60d增加到最大值,随后呈现减小趋势,烟叶钾含量也随着叶龄的增大在不断地减少。上、中、下三个部位的烟碱与烟叶钾含量均呈负相关关系。其中,中部叶烟碱与相对钾含量(%)和绝对钾含量(g)显著相关,并且与相对钾含量的相关程度也很高(r=-0.7126)。这说明在烟叶的全生育期内,烟叶钾含量增加时,烟碱含量是减少的。因此,提高烟叶钾含量有助于降低烟碱进而改善烟叶品质,尤其对于中、上部叶来说是很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3.
我国主产烟区烤烟钾、氯、钾氯比与评吸质量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以我国主产烟区的292份烤烟样品为例,系统地分析了钾、氯、钾氯比与感官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①50.34%的样品钾含量2%,38.36%的样品烟叶氯含量0.3%,9.93%的样品烟叶氯含量0.8%,钾氯比的平均值为7.12±5.51。②钾氯比8时,氯含量偏低是造成钾氯比偏高的主要原因;钾氯比4时,烟叶的灰色和燃烧性均较差,且与其他三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钾氯比与评吸指标的相关性最大;钾氯比为8~12时,评吸总分最高,低分群比例在4个组中比例最低,高分群比例在4个组中比例最高,钾氯比与评吸指标的简单相关系数均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叶面喷施的方法,研究农田人参叶片对不同质量浓度Fe2+的吸收及吸收后的分配规律,以及喷施Fe2+对人参产量和总皂苷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农田人参叶片可有效吸收叶面供给的铁营养,并且吸收后可向根部运输,随着铁元素质量浓度的升高,人参叶片吸收铁元素的量增加,向根部运输铁元素的量也随之增加.喷施低质量浓度Fe2+ (...  相似文献   

15.
烤烟钾素和氯素含量及其比值与物理性状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以我国烤烟南方烟区122份烟叶中部叶样品为基础,系统地分析了烟叶钾含量、氯含量、钾氯比与物理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性状在供试材料间存在着广泛的变异。烟叶钾含量与叶长、叶面密度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相关;烟叶氯含量与叶面密度呈显著正相关;烟叶钾氯比与叶长、叶厚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南方烟区烤烟中部叶烟叶钾含量与叶长、叶面密度的关系可分别用逆函数■=7.803-343.262/x、复合函数■=4.612×0.991x进行描述;烟叶氯含量与叶面密度的关系可用二次函数■=1.268-0.034x 0.000 3x2描述;烟叶钾氯比与叶长、叶厚的关系可分别用复合函数■=0.023×1.105x、二次函数■=94.408-1 355.208x 5 897.907x2进行描述;且均达到5%显著水平,表明曲线回归一般较简单线性回归分析更有效。烤烟中部叶钾含量、钾氯比随单叶重的增加而降低,随叶长的增长而增加明显;氯含量随单叶重的增加而升高,随叶长的增加而迅速下降,随叶厚的增加而增加;南方烟区烤烟叶宽为23.5 cm、叶面密度为85.31 g/m2是两个敏感阈值。  相似文献   

16.
Studies were conducted over the effects of 1-methylcycolpropene (1-MCP) treatment on postharvest life of Suli pears (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stored at room and cold temperatures on nitric oxide (NO), 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activity, and hydrogen dioxide (H2O2).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1-MCP treatment had little effect on total soluble solids (TSS) at both room and cold temperatures. 1-MCP delayed softening of Suli pear fruits, decreased respiratory rate and H2O2 accumulation, and increased NO and NOS a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storage, while the effect of cold temperature storage was relatively inferio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NOS activity and NO cont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1-MCP had effects on endogenous NO content and accumulation of H2O2. Similarly, H2O2 acting as a signaling molecule via regulating NO level affects the ripening and senescence of Suli pears.  相似文献   

17.
铁肥品种对苹果叶片叶绿素和铁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筛选适合矫正缺铁失绿症苹果树的铁肥品种。[方法]采用断根输液法,对缺铁失绿症的苹果树分别施用不同浓度的Fe-Citric acid、EDTA-Fe和自制的Fe-N3种铁肥,研究不同铁肥品种对苹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铁含量及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断根输液法施用铁肥能在较短时间内提高苹果树叶片叶绿素和铁含量,提高叶片光合速率,从而获得较好的复绿效果。5.99×10-3mol/L N-Fe处理的苹果树复绿效果明显,且没有肥害。苹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最多的是5.99×10-3、4.00×10-3mol/LFe-N和1.20×10-3mol/LEDTA-Fe处理。5.99×10-3、4.00×10-3mol/LFe-N处理的叶片活性铁含量增加最多,5.99×10-3mol/LFe-N处理的叶片全铁含量增加最多。苹果叶片光合速率提高最多的是5.99×10-3mol/LFe-N和3.60×10-3mol/LFe-Citric acid处理。[结论]Fe-N是适合根系输液的矫正缺铁失绿症苹果树的铁肥品种。  相似文献   

18.
19.
杨桃的酚类成分含量及其生物可及性与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杨桃果实中酚类物质的组成、含量、生物可及性及其抗氧化活性,为杨桃的鲜食消费和深加工利用提供参考。 【方法】 以广州红杨桃(GZ)、香蜜杨桃(XM)、台湾蜜丝杨桃(TW)3个品种的果实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检测杨桃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选用ABTS +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氧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两种方法测定其抗氧化能力,采取体外模拟胃肠消化法分析各杨桃品种果实在消化过程中消化液总酚、总黄酮、单体酚物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变化,并计算其酚类物质生物可及性。 【结果】 从杨桃果实提取物中检测到了3种酚酸(原儿茶酸、对香豆酸和阿魏酸)和3种黄酮类物质(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异槲皮苷),其中原花青素B2和表儿茶素是含量最高的单体酚。供试杨桃品种的总酚、总黄酮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234.41—293.30 mg GAE/100g FW和165.75—278.97 mg CE/100g FW。模拟胃消化后,杨桃消化液中生物可及性多酚和黄酮的总含量分别为151.57—180.45 mg GAE/100 g FW和113.06—164.45 mg CE/100 g FW,总酚和总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54.05%—76.98%和47.58%—93.88%。进一步经肠消化后,释放入消化液中的生物可及性酚类成分有所减少,生物可及性多酚和黄酮的总含量分别为116.64—155.76 mg GAE/100 g FW和78.47—148.44 mg CE/100 g FW,总酚和总黄酮的生物可及性分别为46.57%—66.45%和40.12%—84.75%。胃消化释放入消化液的原花青素B2和表儿茶素分别达到56.60%—87.54%和65.33%—85.92%,而胃肠消化液中检测到的原花青素B2和表儿茶素含量分别为杨桃果实提取物的51.90%—80.94%和32.81%—37.50%。杨桃胃消化液的ABTS和ORAC抗氧化值分别为杨桃果实提取物的97.56%、102.42%、92.36%和122.73%、118.50%、107.14%,而经进一步肠消化后消化液的ABTS和ORAC值分别降低12.33%—26.60%和37.95%—43.28%。 【结论】 杨桃中主要的酚类物质包括原儿茶酸、对香豆酸、阿魏酸、原花青素B2、表儿茶素和异槲皮苷,其中原花青素B2和表儿茶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种酚类物质。杨桃果实经模拟胃液消化后消化液中有较高的酚类物质含量,而肠消化过程使生物可及性的酚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科学》2019,(9):79-86
利用7份在莱西鉴定的高油酸花生材料,在4个地点种植,估算了含油量、脂肪酸含量、油亚比和碘值的广义遗传力。结果表明,含油量以小区或品种(系)重复平均数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分别为低、高;油酸含量、油亚比、棕榈酸、花生酸、十七碳烷酸、花生一烯酸、棕榈一烯酸含量以小区或品种(系)重复平均数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均为高;硬脂酸以小区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为低或高,以品种(系)重复平均数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为高;亚油酸、山嵛酸、二十四碳烷酸、十七碳一烯酸含量以小区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前三者为低,后者为中或高,但四者以品种(系)重复平均数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均为高;碘值以小区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为中至高,以品种(系)重复平均数为单位的广义遗传力为高。认为必须注重低油地区高油资源创制,并在多环境(多地点、多年份、多季节)中评价其高油性状的稳定性,高油酸品种亚油酸含量的稳定性亦须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