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0 毫秒
1.
论黄土高原山川秀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介了黄土高原山川秀美的由来,论述了山川秀美的基本内涵和黄土高原山川秀美建设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进行了简要述评,指出了其优缺点,并提出了黄土高原山川秀美建设的进一步设想。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进展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川秀美工程是陕西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首场战役。通过对陕西山川秀美工程建设进展情况的调查,明确了陕西省在贯彻落实朱rong基总理“退耕还林(草)”的重要批示中,创出了融退耕还林(草)于综合治理之中,走林牧双赢之路等工程建设的好经验。进一步明确了什么是山川秀美,以及实施山川秀美工程的总体布局问题。指出了当前山川秀美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有关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1 山川秀美的含义 着眼于黄土高原乃至于全国生态环境及其建设的问题和症结,总结数十年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工作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学习体会江总书记"山川秀美"的批示和"西部大开发"的指示精神实质,我们认为"山川秀美"的基本含义是: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  相似文献   

4.
<正>1 防治工程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997年9月,国务院在陕北召开了全国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现场经验交流会,学习贯彻江泽民总书记和李鹏总理关于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批示,号召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把水土流失区变为秀美山川.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水土保持工作做这么长的重要批示,是少有的,这说明党和政府对水土保持这项关系到当代和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精神,千方百计做好这项再造秀美山川的跨世纪工程.  相似文献   

5.
西部开发问题是中国经济空间发展的协调化及至中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难点,尤其是当前中央政府作出发展战略重点向西部转移的崭新态势下,面对西部区情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审慎地选择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再造一个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以绿色财政为主题,分析了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制约因素和实施绿色财政的理论依据,阐明绿色财政政策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寻求建设西部秀美山川的绿色财政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保持与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川秀美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水土保持是实现山川秀美的基础 ,因地制宜采用适宜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实施综合治理是山川秀美的基本内涵。在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 ,进一步阐明了水土资源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系。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实现黄土高原地区山川秀美、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少入黄泥沙的根本性战略措施。针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近期水土保持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7.
依靠科学技术再造延安秀美山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延安的基本情况和实施山川秀美工程总的思路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坚持依靠科学、走"高标准、高起点、高技术"的路子是实现宏伟工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以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山川秀美工程 ,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 ,而且也是现实生产力。实施该工程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改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的迫切愿望的集中体现。要树立经济社会发展 ,生态建设先行的思想 ,实施 6大工程 :绿色屏障工程、生态农业工程、经济林果工程、基础设施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和产业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9.
秀美山川与西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对人类活动极为敏感 ,这成为西北各省区改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性障碍。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在改善投资软环境的同时 ,陕西省积极实施山川秀美工程 ,并将其作为改善投资环境 ,建设经济强省的长远大针  相似文献   

10.
开展城乡水环境整治,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是当前开展城乡环境整治的重要内容,在分析水环境面临的短缺、污染、流失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水环境生态建设的目标、工程措施与防污节水措施、资金筹措等措施,以实现山川秀美、河水清澈、鸟语花香、环境宜人的新威远。  相似文献   

11.
东北黑土区不同地形垄向坡度的相对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玉明    姜洪涛    王世界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28-34
垄作是东北黑土区一种非常普遍而重要的耕作措施,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益,但几乎没有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探讨黑土区不同地形垄作方向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具有的水土保持效益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黑龙江省宾县为研究区,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提取168个野外调查单元并进行实地填图调查,根据坡度因子和垄向坡度计算公式,利用ArcMAP、SPSS和Excel等软件进行了室内数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平均地面坡度分别为1.92°,6.20°,8.27°;平均垄向坡度分别为1.33°,4.52°,6.45°,分别为平均地面坡度的70%,73%,78%;垄作坡度引起的平均土壤流失相对量分别为地面坡度的55%,69%,67%,垄作的相对水土保持效益明显。在此基础上,对垄作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东北黑土区不同地形耕地垄作方向的分布情况及其水土保持效益状况,对当地水土保持措施的布设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现有土壤流失控制值确定方法能否满足多元的现实需求,尝试提出可以维护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控制值确定方法,为进一步细化控制值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北京市为例,选择易获取的容许土壤流失量和背景土壤侵蚀模数作为依据制定土壤流失控制值,分析它们在不同区域维护生态服务功能的优缺点,提出一个可以维护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控制值确定方法。[结果]基于容许土壤流失量确定的土壤流失控制值,在山区可以同时满足维护供给和文化服务功能的需求,但在平原和部分水土保持敏感区不能充分满足维护文化或调节服务的需求。基于背景土壤侵蚀模数确定的土壤流失控制值,在平原和部分水土保持敏感区能满足维护文化和调节服务功能的需求,但在山区不能满足维护供给服务功能的需求。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确定北京市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控制值,能够同时满足维护山区和平原区供给和文化服务功能的需求。[结论]维护多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产建设项目土壤流失控制值的确定方法弥补了单纯依据容许土壤流失量确定土壤流失控制值的不足,为完善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分析山地平原过渡带代表区太行山低山丘陵区西岭底试区农业资源条件和所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该区发展资源节约型生态农业的主要技术开发原理是发展以节水为主的集约型生态种植业、以生态保护为主的经济型林果业、以节粮为主的小规模型畜牧业和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非土地资源开发,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安康耕地土壤速效钾现状与钾肥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普查14年后,安康川道和中高山区作物出现缺钾症面积不断增大.对此,我们对全市不同区域耕地土壤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速效钾与土查时相比,平均下降37.06mg/kg,水稻土下降32.27mg/kg,旱地土壤下降34.5mg/kg;速效钾<100mg/kg的水田占60.68%,旱地占59.59%,川道占78%,中高山(镇坪、平利)占96.43%;土壤钾素下降趋势是中高山>川道>丘陵.钾肥试验表明:施1kgK2O,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油菜分别平均增产13.83,8.1,26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河西走廊东部气象干旱预测预警水平、防御干旱灾害、降低农业经济损失。以河西走廊东部5个自动气象站1960—2019年气温和降水量为基础,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的气温、降水和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河西走廊东部年和农业季气温均为荒漠区和绿洲平原区明显高于浅山区,浅山区明显高于高寒山区; 年和农业季降水均为高寒山区多于浅山区,浅山区多于荒漠区和绿洲平原区。年和农业季气温随年份、年代呈显著升高趋势,年和农业季降水随年份、年代呈增多趋势。河西走廊东部年景干旱年数为北部浅山区多于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多于高寒山区,高寒山区多于荒漠区; 农业季干旱年数为高寒山区多于荒漠区,荒漠区多于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绿洲平原区和南部浅山区多于北部浅山区。年景和农业季干旱年随年数代呈先减少后明显增多趋势。年景和农业季各级别干旱年数变率较大,随着干旱级别的加重,干旱年数总体在减少,特旱年数最少。使用Д·A·ⅡeДb提出的大气干旱指数识别出的气象干旱事件和实际干旱事件基本一致,干旱等级也相对一致,说明该指数能够较好地监测到河西走廊东部干旱年份及干旱等级。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野外调查和根据TM影像、数字坡度模型、NDVI模型及气候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SL190~96“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的总体要求,分析和评价了土默川平原南部低山丘陵区土壤水力侵蚀因子及水力侵蚀强度,结合水力侵蚀分布区域差异,讨论了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石家庄地区夏季高温日数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家庄地区17个地面气象观测站极端最高气温≥38℃的高温日数,分析了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求为精细化预报提供一些参考。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或多项式拟合曲线、墨西哥帽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石家庄地区5个代表站高温日数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家庄地区高温日的出现次数表现为山区及丘陵地带高于平原地带;高温日线性增多趋势在市区及西南部山区偏强,西北部山区、东南部平原相对较弱,而东北部平原高温日呈弱的线性减少趋势;21世纪以来高温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增多的开始时间平原地带晚于山区及丘陵地带,并且,10a以下短周期内各站均处于高温日偏多期,而东南部平原在长周期内处于高温日偏少期。通过对典型高温日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特殊地形下的焚风效应、中低空暖气团的维持以及城市化效应,均对高温强度有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影响新疆核桃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最低气温≤-25℃日数、最高气温≥40℃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10℃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有“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特点,夏季最高气温≥40℃日数为“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的格局。在上述气候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作用下,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平原;次适宜区在塔里木盆地大部和吐哈盆地南部;北疆大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以及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为核桃不适宜种植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5a新疆≥10℃积温、最高气温≥40℃日数和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分别以64.7℃·d·10a-1、0.48d·10a-1、0.120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增多趋势,冬季日最低气温≤-25℃日数以-0.980d·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减少趋势。上述各要素分别于1986年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受其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明显扩大,而不适宜区明显减小,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水土流失面积达40393km2,占全省总面积的19.07%,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从地理、气象、人为等因素对湖南省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高北低的地理特征,降雨量山地大于平原的气候条件,植被破坏的人为因素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从山地到平原,从支流到干流,从生态集雨到灌排结合的治理模式,从而达到防止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Data on the taxonomic and trophic composi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biomass of invertebrates in the soils of the main mountain vegetation zones of the Khibiny Mountains—taiga, subalpine, and alpine—are obtained. The degree of similarity between soil faunal complexes in different vegetation zones within the studied slope is higher than that between zonal biocenoses of Murmansk oblast. The mountain tundra zone differs from the zonal tundra in a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taxonomic diversity of invertebrates, which are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northern taiga podzols. At the same time, invertebrate complexes in the mountain taiga zone are poorer than those in the zonal plain taiga soils. The analysis of invertebrate taxa present in all the studied mountain vegetation zones demonstrates similar effects of the altitudinal and latitudinal zonality on the species composition of invertebrates. A conclusion is made about a higher functional activity of saprotrophs in the high-humus soils enriched in biogenic elements of the Khibiny Mountain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functional activity of saprotrophs in the zonal plain podzo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