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湖南隆回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资料及水文雨量点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湖南隆回2006年6月25日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区中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均大于周围区域,中低层为对流不稳定层结;大气层结的强烈不稳定,强烈的垂直运动,是形成暴雨的主要因素;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hPa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动;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加强低空辐合,促使暴雨发展.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和建阳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2013年5月16日闽北大暴雨过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次强降水过程是发生在高层有低槽东移和低层为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并有西南风急流配合)、切变南侧的风速辐合的有利天气形势下.从物理场看,该次强降水过程暴雨区有充足的水汽供应,暴雨区上空有强的上升运动(涡度场上为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配置;散度场上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从雷达资料看,上游地区不断有对流单体补充并入主体回波,回波移向与强核回波带走向一致,产生明显的“列车效应”,是导致该次强降水持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叶东 《农业与技术》2013,(4):165-166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对2011年6月7-8日发生在河南中北部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这次高温过程是由于500hPa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晴好,东北冷涡位置偏东,高空形势稳定,中低层受暖脊控制有明显暖平流,地面处于低压带内;物理量场上中低层湿度较低,有利于温度快速升高;垂直速度场上有明显下沉运动,有利于绝热增温,而涡度场和散度场的垂直结构表现出高层辐合低层辐散的特征,有利于下沉运动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2008年江淮东部台风低压特大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德育  刘诚  任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71-707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2008年“凤凰”台风低压造成的江淮东部特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低槽和高层低涡是该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值系统非常深厚是其重要特征;充沛而又深厚的水汽辐合、低层正涡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构成了特大暴雨的有利环境场条件;暴雨区位于正涡度中心西侧的强梯度区和上升运动中心的下方;暴雨期间有3个中尺度回波带汇入江淮东部的回波主体中,造成合并区域对流发展强盛。  相似文献   

5.
2006年6月25日邵阳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常规探空资料、地面观测资料、T213数值预报资料和卫星云图等,对发生在邵阳的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欧亚中高纬度两槽一脊型的环流形势中产生的,槽线和切变线是主要影响系统;700hPa的水汽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850和500hPa的水汽来自南海;大暴雨发生前,低层有较强的水平能量输送和较强的能量积聚,同时整个暴雨区的大气运动由下沉运动转变为上升运魂;中低层Q矢量的辐合和大暴雨的落区、发生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与低层强辐合、高层强辐散完全一致,“抽吸作用”和反馈作用对大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提供的相关资料,对2010年11月10日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发生的大范围大风、沙尘暴天气的高、低空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及高空测风进行分析。分析表明:500hPa、700hPa高度,40°N附近形成高空急流区且平均风力≥28 m/s,冷平流不断沿着偏北气流向河套地区输送,高度场与温度场的交角≥45°;蒙古气旋控制内蒙古大部,低压中心〈1000.0 hPa,冷锋前后3h变压差≥9.0hPa,平均风力≥12m/s;前期降水偏少、气温高、空气干燥也是发生沙尘天气的重要条件之一;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垂直环流建立,上升与下沉垂直速度增强,且低层垂直速度中心值≥-28×10-3hPa/s,为大风、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卫星云图上,蒙古涡旋云系前、后部的上升、下沉气流急剧加强,是形成大风沙尘天气的必要条件;临河单站高空测风,沙尘暴天气发生前或发生中,从低层到高层以西北或偏西风为主,风力急剧增大。垂直湿度场850hPa以上T-Td≥10℃,即干燥为主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7.
“96.8”邯郸特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96.8"邯郸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方法]利用1996年8月上旬的实况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造成邯郸"96.8"洪涝灾害的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了解此次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结果]先后发展北上的2个中尺度对流云团造成了邯郸"96.8"特大暴雨;台风倒槽是引发的邯郸洪涝灾害的主要天气系统;低空急流在北上过程中,受副热带高压的阻挡,使水汽和能量在邯郸积聚,为特大暴雨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中纬短波槽的发展东移以及低层回流弱冷空气的不断入侵,是触发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发展,进而导致暴雨持续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上空湿层深厚,湿区的经向分布比纬向更宽广,暴雨区的水汽源地为南海和孟加拉湾。整个暴雨时段,暴雨区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是正涡度、高层为负涡度,且降水强度随辐合、辐散的增减变化;暴雨区为强烈上升运动区,随上升运动强中心的加强向上抬升、强降水也增强,暴雨中心位于最大垂直速度中心附近,强降水随垂直上升运动的增强而增强、减弱而减弱。[结论]该研究为防灾减灾、决策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MICAPS资料,对2015年3月31日发生在甘肃酒泉的大风沙尘暴从气候背景、天气形势、气象要素特征及相关物理量场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本次沙尘暴过程类型为新疆热低压东移型。蒙古冷高压东移南压,南疆西部冷空气侵入,使南疆热低压东移到河西西部,蒙古冷高压后部回流冷空气倒灌进入河西走廊西部,由于河西走廊狭管效应造成河西西部大风、强沙尘暴天气。另外,沙尘暴发生时从低层到高层出现一致的上升运动,垂直上升运动区与沙尘暴天气发生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NCEP/NCAR 6 h 1°×1°北半球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21日和2012年7月26日发生在华北地区的2次极端降水过程进行环流形势和物理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2次极端降水过程均由副高与冷空气相互作用造成,发生在低槽受副高阻挡、典型的"东高西低"的形势之下,台风"维森特"通过维持副高强度和低层水汽输送对极端降水产生间接作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涡度场配置,有利于对流和极端降水的发生发展;2次极端降水都具有深厚的湿层、强烈的上升运动,以及水汽通量辐合条件,并具备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0.
辽宁局部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杰  孙莹  王浩  万丽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317-6320,6352
利用高低空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9年8月18~20日辽宁的局部大暴雨的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切断低涡中短波槽分裂东移,引导冷空气东移南下,与副高西侧西南风引导西南暖湿气流北上,在华北、东北地区相遇,辽宁位于低层气旋东南象限。此次降水时间演变和空间分布上都具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使辽宁底层水汽通量辐合,为暴雨提供充足的水汽;中层干冷空气侵入,致使大气层结处于对流不稳定状态;低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强度同时加大,抽吸作用明显,触发了对流运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风云卫星资料以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南充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探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空切变线及前期不稳定能量释放引发强对流天气;第2阶段为西南低涡影响,影响时间较长。此次西南低涡生成属于高原切变类,低涡首先出现在500 h Pa切变线南侧下层的850 h Pa,后垂直发展到700 h Pa,深厚阶段正涡度柱伸展至400 h Pa,呈自下而上的近垂直结构。在西南低涡维持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是这次暴雨产生的重要系统。南充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之低层辐合中心与西南低涡伴随的低空急流耦合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作用。南充受西太平洋副高西侧持续的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充沛水汽,且中低层南充一直处在水汽辐合上升区域,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12.
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雷达回波产品等,对2012年9月7—8日鄂北一次暴雨天气过程的物理条件和可能机制进行了分析,发现此次暴雨属于比较典型的湖北省秋季9—10月暴雨天气形势,暴雨的发生在有利的高低空系统配置下,暴雨出现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和深厚上升区域中。暴雨发生前期副高的稳定维持,为暴雨区水汽的聚集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暴雨发生过程中低层急流的建立和加强,为暴雨的维持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阳高县2015年7月27日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50 h Pa低空,阳高县2015年7月23—26日受暖气团影响,前期降水天气较少,温度较高,大量不稳定能量集聚,有利于后期暴雨天气发生发展;降水开始前,低层西南气流风速逐渐加大,为阳高县源源不断输送水汽;降水天气过程中,整层湿度值明显加大,下湿上干结构逐渐变化,强辐合中心位于中高层;降水开始前,中高度层以上和以下均为明显的下沉和上升运动,低层到高层强上升运动明显,为降水天气提供了有利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诊断分析方法,对2010年7月15-18日四川盆地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的强盛阶段和持续阶段,盆地内的上升气流均非常强盛,达300 hPa以上;在暴雨强盛阶段,气流的辐合层并不十分深厚,气流的辐合运动在500 hPa以下;此次过程中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大值中心与暴雨区对应的相对较好,气流辐合辐散强度较旋转强度大一个量级,散度在系统变化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暴雨强盛阶段,对流层低层非平衡值U〈0,较强的非平衡振动有利地激发辐合运动发展,对流层上层非平衡值U〉0,激发高层辐散运动发展,高层辐散带动低层辐合,形成强烈的上升运动。  相似文献   

15.
孙仲毅  李继华  岳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39-16842
[目的]分析河南省中北部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方法]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河南省气象台站降水量资料,对2010年7月19日出现在河南省中北部的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大气热力学和动力学诊断分析,研究暴雨发生时河南省中北部物理量场的特征和天气形势演变。[结果]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加强西伸,中低层低涡的动力抬升和西南低空急流强盛的水汽输送,造成河南省中北部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物理量诊断结果显示,深厚的湿层和持续的水汽辐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正涡度平流中心自西北向东南发展和传播,有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中低层正涡度、中高层负涡度结构的维持,为这次区域性暴雨的产生提供了动力条件;中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抽吸作用有利于低层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中低层露点锋的抬升作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冷暖空气形成对峙,是造成区域暴雨的重要原因之一。TBB特征分析表明,整个强降水时段河南中北部TBB在-60~-50℃,其移动速度与西南涡移速相当;这条TBB低值带与河南暴雨发生的区域相对应,TBB最低值中心与降水最强中心基本一致。[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短期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常规天气图、NCEP全球分析资料及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16年8月22—23日海东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副高边缘西南暖湿气流同南下冷空气共同作用,大尺度高低空环流系统的有利配置,地面辐合线促进水汽辐合及垂直输送,成为强降雨有利发展机制。海东市水汽充足;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的高低空配置促使低层产生强烈辐合上升运动,为强降雨天气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500 h Pa与700 h Pa的Δθse≥10 K,K指数达36℃,SI<0℃,CAPE值为786.3 J/kg,具备热力及不稳定能量条件。Δθse700-500≥10 K、K指数、SI及CAPE均可作为海东市强降雨天气预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王晓勤 《宁夏农林科技》2013,(10):93-96,115,F0002
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NCEP每6小时再分析资料、物理量场对2011年6月18发生在武汉的一次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暴雨产生期间南压高压稳定,500hPa贝加尔湖附近形成明显的阻塞高压,冷空气从北方侵袭而至,青藏高原南侧的南支槽加深发展,850-700hPa有低涡形成东移;低层低空西南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暖湿空气,中层有来自北方干冷空气的输送,导致梅雨锋上空有冷空气入侵,形成不稳定层结;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此次暴雨过程发生发展的特征和机理.发现此次暴雨过程从动力学上来看,中低层的正涡度中心与辐合中心随低涡的东移而东移,而武汉的暴雨出现在正负涡度交界处,即涡度平流最大的地方,低层辐合及高层辐散的几乎垂直结构造成了强烈的上升运动。这也是暴雨发生的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对2012年4月23日发生在铜川市的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的落区与低层暖湿区配合较好,低层辐合中层辐散高层再辐合相互耦合加剧了低层水汽抬升凝结潜热的释放,为强对流天气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高层的冷平流和低层的低涡切变对此次对流天气的触发具有重要作用;对流天气发生前对流层中低层的显著增温是此次春季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前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9.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3年5月25~27日鲁西南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高空急流轴右后方低空急流轴的左前方以及江淮气旋顶端;充沛的水汽条件、相对湿度从地面到300 h Pa均达到饱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导致强烈的上升运动触发了强降水;高低空急流的耦合和地面气旋配合较好;大气散度、涡度和垂直速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暴雨主要是由层状混合性云系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兰州降尘的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旭  周海  王式功  尚可政  杨德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339-1342,1420
利用兰州降尘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气候诊断分析的方法对兰州降尘进行分析。通过对60年的垂直运动场及涡度场诊断分析发现,兰州地区冬季中低层下沉运动强而明显,且兰州冬季处于采暖期,在沙尘暴及盆地气候影响下,兰州冬季降尘明显;春李兰州处于下沉运动边缘区,上升运动较弱,但沙尘源区存在上升运动,有利于尘粒向上输送,兰州位于沙尘暴多发区河西走廊下风向,外来沙尘加速粉尘沉降,造成兰州春季降尘居各季之首;夏季兰州受地面加热源影响,低层上升运动明显,由于雨水对颗粒物的清洗作用,兰州夏季降尘较秋季为高;多年平均涡度场形势与多年平均垂直运动场存在较好的一致性,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各季影响兰州的主要系统的演变情况,合理地解释了兰州地区降尘季节分布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