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颜勇刚  任纬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34-11438
综述了近年来育种工作者就玉米种质资源在遗传多样性、种质类群的划分、群体配合力、抗胁迫性、品质等方面所进行的研究及其进展,并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玉米种质资源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玉米杂交种质,又称玉米育种的原始材料或基础材料,它是玉米杂交育种工作的主要物质基础.所谓玉米杂交种质创新,就是采用各种杂交方法创造玉米新种质,这是搞好玉米杂交育种工作最主要、最基本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玉米种质基础分析与种质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山西省50年玉米生产状况、主要品种种质基础及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认为山西省主要玉米种质兼容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Reid、Lancaster、四平头和旅大红骨;主要杂种优势利用模式为Lancaster×四平头、Lancaster×旅大红骨、Reid×旅大红骨和Reid×四平头.玉米单产逐年提高主要得益于种质资源的不断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山西省玉米种质遗传基础仍十分狭窄,优良种质积累相当薄弱.因此需要加大山西省玉米种质资源的扩增、改良和创新利用研究力度.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995~ 1999年山西省大面积生产所用的杂交种、1994~ 1996年审 (认 )定的玉米品种和1994~ 1997年参加区域试验的玉米新组合的资料 ,着手分析山西省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表明山西省玉米育种有了很大的发展 ,但仍需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5.
糯质玉米种质资源的种质类群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聚类分析对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进行了种质类群划分。结果表明,29个糯质玉米品种资源可以划分为4个种质类群,第1类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粒的鲜食糯玉米品种、高产加工用糯玉米品种;第2类群用于选育白色籽粒品种较理想;第3类群品种应用价值不大;第4类可以进一步分为3个亚群,第1亚群淀粉含量较高可用于改良籽粒食味品质,第3亚群可用于选育长穗、大穗型品种和多彩玉米。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近年来玉米种质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研究的最新成果,着重介绍了利用热带玉米种质创新育种素材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用玉米近缘材料创造玉米新种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多年利用近缘材料创造玉米新种质的试验研究表明,玉米近缘属中的多数材料直接与玉米杂交,杂交率较低,可通过"中介"杂交方法、剪短花丝授粉等措施提高杂交率;玉米近缘材料以及导入了近缘材料基因的F1普遍表现出强的光敏反应,必须采用遮光进行短日照处理以提早开花授粉期;在玉米遗传育种应用上,杂交后一代应做2~3代回交,不直过早自交;同时,要注意选择本身农艺性状优良且配合力高的自交系,特别是优良杂交种为受体亲本,较容易获得理想的新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质资源抗南方玉米锈病鉴定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秋季和2009年秋季分别对1218份玉米种质资源进行了人工接种南方玉米锈病抗病性鉴定。在春玉米典型的病株叶上采集锈病的病原菌(夏孢子),经自然干燥后在6℃低温条件下保存备用。在秋季,当被鉴定的玉米材料8~9叶时,将备用的病原菌配成孢子悬浮液进行田间喷雾接种,在玉米乳熟期采用国内通用的病害分级及抗性评价标准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玉米种质材料间的抗感性存在明显差异。在1218份鉴定材料中,高抗(HR)的材料占鉴定总数的1.97%、抗病(R)的材料占3.20%、中抗(MR)的材料占12.81%、感病(S)的材料占21.35%、高感(HS)的材料占60.67%。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广西从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CIMMYT)引进大量玉米种质资源,通过对这些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鉴定,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墨白1号(Tuxpeno1)和墨白94(Tuxpeno1 P.B.C15)、墨黄9号(Amarillo Dentado-2)、CML161、CML285、CML268等;经改良利用,选育出一系列适宜广西种植的玉米品种如玉美头102、玉美头168、桂单系列、桂顶系列以及黄粒群体等。今后,需继续加强外来种质的引进、保存和利用,保持引进种质的原有种性,利用其有利性状改良本地品种;加强对外来玉米种质进行遗传类群划分,为自交系的改良、杂交优势的组配以及基础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以减少育种上的盲目性;协调对外来种质高产和优质性状的筛选,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对这些性状进行改良创新,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品系提供优异材料;通过与国内其他研究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加强玉米种质的交换,并进行异地培育或鉴定,扩大玉米种质的遗传变异,从而提高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效率。  相似文献   

10.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玉米抗旱性鉴定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从作物抗旱机理出发,归纳了不同鉴定时期、鉴定技术方法、评判指标、抗旱级别划分的异同,从中分析了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玉米种质资源的抗旱性鉴定、抗旱性资源的发掘利用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际玉米种质库工作会议于1988年3月6—12日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简称(CIMMYT)召开。会议由该中心的玉米种质库主持,并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支持。参加会议的代表55人,分别来自29个国家,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也派员  相似文献   

12.
桑立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408+6425
[目的]研究热带玉米(Zea mays L.)种质资源的杂种优势,探讨其在高纬度温带地区的利用价值和利用方法。[方法]采用完全双列杂交法,以黄早四、丹340、Mo17和B73为测试种,分析已筛选出的5个热带自交系和4个我国分属4大类群的温带玉米种质自交系的杂种优势。[结果]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热带×温带的杂种优势大于热带×热带和温带×热带的模式。[结论]该研究可为热带玉米种质在辽宁省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质的选择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对目前生产上常用的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进行了血缘追朔分析,归纳总结出兰卡斯特种质类群,瑞德黄马牙种质类群,旅大红骨子种持类群,塘四平头种质类群四大系统及其他血缘关系的自交系谱,提出杂种优势模式,为创造玉米新种质,改良和提高我国原有种质,提高工作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的生产正面临着严峻的缺水现象,农作物减产在非生物因素中干旱是首要原因,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土地面积广,但我国近一半的耕种土地处于干旱、半干旱的状态,这严重制约着我国农业的发展。干旱、缺水的土壤环境会严重威胁农作物的生产。玉米耐旱性越好就越有利于玉米生产的稳定和产量的提高。本文通过对玉米种质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为玉米的抗旱性鉴定及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提出合理建议,为以后的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作物代谢调控与营养强化创新团队在高花青素玉米种质创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创制了高花青素紫玉米种质,该工作是双向启动子研究和紫胚种质创制工作的延伸,为花青素的功能性食品制造和着色剂生产拓宽新资源。  相似文献   

16.
为了了解我国玉米种质资源中的遗传多样性,从国家种质库中按不同的地理来源选取了27份玉米种质材料进行了表现型多样性观察。这些材料包括自交系和地方品种,还有少量是历年来从国外引进的种质材料。经过植株形态调查发现,这些材料中最早熟的是TC180,生育期只有101d,而最晚熟的则是一份爆裂玉米材料白爆裂,生育期长达142d。叶片数最少的有13片叶,最多的则达23片叶,相差达10片。20片叶的材料最多,占22.2%。穗位高为30~154cm,而株高为115~293cm。这些材料的穗部性状也呈现出了较大程度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84年~1993年陕西省种植面积在0.67万hm~2以上的玉米杂交种种质基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玉米杂交种的生产已基本达到单交种化;生产上使用的杂交种比较集中,省外系和国外系组成的杂交种面积较大;玉米杂交种亲本系利用更趋集中,种质基础狭窄;玉米自交系主要采用以窄基为主的选育方式;种质杂交模式主要是美国的瑞德黄马牙、兰卡斯特分别和中国的唐山四平头、旅大红骨的杂交形式。  相似文献   

18.
四川玉米杂交种的种质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优良玉米种质资源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玉米在山东已有450多年的种植历史,并且,广泛分布于全省各地不同的自然生态区域,由于长期的演化及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的种质资源。自五十年代起,我们在全省各地征集到农家品种近千份,经过归并、整理,现保存地方品种503份,国外资源100余份。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黑龙江省1985~1998年间种植面积在1.0万hm^2 以上的玉米品种,占玉米播种面积80%以上的玉米杂交种及亲本的分析发现,全省在80年代应用以吉单101、四单8号、东农248为主,主要种质集中在甸11、Bup44、东46、东237、吉63、吉818、大黄46等一批骨干自交系,进入90年代后逐渐转向应用以四单19、本育9号、龙单13为主,种质基础以M107亚群、综合种选亚群系为主。亲本过度集中,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遗传上存在较大的脆弱性和病害突发的隐患,并提出突破育种“瓶颈”应加强基础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