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茶叶》2012,(7):39-40
5月8日至9日,第六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在宁波举行。本届评比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厅、宁波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并组成"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委员  相似文献   

2.
《茶世界》2008,(6)
春意盎然,名茶飘香。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在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期间揭晓。由浙江、江苏、福建、贵州、云南、四川、重庆、湖北、安徽、江西、广西等省送达茶样314个,经来自全国各地9位专家认真细致、公平公正的评审,评出金奖70个,银奖71个,优质奖51个。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任主任单位,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茶叶学会等单位共同举办。2010年将继续在宁波举行第五届中绿杯评比活动。  相似文献   

3.
正一、茶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国家"八·五"规划期间,贵州松桃县委、政府把茶叶列入全县的经济支柱产业,抓住省政府利用日本"黑字还流"贷款在松桃建立贵州省绿茶出口基地的机遇,在1990~1991年迅速连片开发新茶园4000亩,利用国家坡改梯项目在1992~1994年又再新建茶园4000亩,至1994年底,全县共新建茶园8000亩,加上原有茶园面积5200余亩,全县共建成茶园总面积1.32万亩。在"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贵州茶产业发展意见》[2007]6号文件,明确松桃首先列为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时下虽然春寒料峭,而在江苏省东海县农业专业合作社茶园大棚里的茶叶已悄悄抽芽,给茶园平添一份新绿。去年冬,东海县农业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追喂绿茶,不仅使大棚绿茶防寒保温和无公害,而且还确保了早春绿茶提前采摘。东海县茶场都建起了大棚沼气池,不仅可以用沼气来照明增温、炒茶和杀虫,而且还可以通过沼渣、沼液追喂绿茶,增加了东海县无公害  相似文献   

5.
为短期内快速扩大绿茶种植规模,推动福建省武平县茶业迅速发展,达到丰产优质高效,2009年以来,笔者在本县中山、桃溪、民主等地开展了高效茶园建设试验,初步取得一些成效,所产武平绿茶产品分别获得201 1年福建"省名茶"、"省优质茶"和2012年"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主要做法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茶世界》2009,(6)
为了进一步促进全国名优绿茶品质的提高,引导名优茶加工向标准化、清洁化、机械化方向发展,提升茶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树立中国名茶名企形象,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与信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2009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14,(2):43-44
正各有关单位:"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是中国绿茶领域内最高级别、最具权威的评比活动之一,与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同期举行,至今已连续举办六届,经批准,现已永久落户宁波。为做好第七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组织机构本次评比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浙江省农业厅和宁波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成立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委员会,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任主任委员单位。二、评比宗旨搭建中国名优优绿茶品牌建设平台,加强技术交流,促进绿茶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宁波茶文化促进会第三届会员大会于2012年12月17日举行,宁波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郭正伟担任新一届理事会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徐鸿道、宁波市副市长马卫光到会祝贺。宁波茶文化促进会成立于2003年8月,每5年一届。上届理事会自2008年以来,紧密配合政府中心工作,全力协办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创新茶文化活动。五年中协助市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办好三届国际茶文化节和"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展示宁波茶产业,弘扬宁波茶文化。如今,中国国际茶文化节和"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已经成为国内绿茶评比深  相似文献   

9.
卷曲形绿茶是我国绿茶的重要品类。在"机采机制"的行业发展大趋势下,以松阳香茶为代表的质优价廉的卷曲形绿茶得到了大力发展和广泛推广。本文对卷曲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作了梳理介绍,并对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旨在为卷曲形绿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茶世界》2012,(4)
正2012年4月15日,中国名茶之乡·邓村绿茶开园节在夷陵区邓村乡初级中学隆重举行,正式拉开了邓村绿茶国家原产地新茶开园的序幕。活动以"绿色生态·和谐共赢"为主题,由湖北省茶叶学会、湖北省民营企业发展协会和夷陵区人民政府主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的故乡,杭州是中华茶和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2005年,8家"国字号"茶业机构授予杭州"中国茶都"称号.西湖龙井茶被誉为"绿茶皇后",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中国名优绿茶中的翘楚.文章阐述西湖龙井茶在杭州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对西湖龙井茶产业新格局的发展提出对策和建议,为进一步巩固杭州"中国茶都"的地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吴力科 《作物研究》2009,(Z1):111-113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鼓励农民采取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流转"问题成为了"三农"工作的热点。因此,要通过"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建设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来实现农村新一轮机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探讨了农民走专业合作社道路的必然性,认为发展"一村一品"是创建专业合作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3.
包建丰 《茶叶》2008,34(1):45-48
本文论述了松阳县茶叶产业的现状,发展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松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目标和对策,及其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把松阳建设成茶业强县一些举措。  相似文献   

14.
正各有关单位:"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是我国绿茶领域内规模大、参评地区和茶样多、具有权威性的评比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并授权永久落户宁波,与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同期举办,自2004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七届。通过举办"中绿杯"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绿茶生产加工水平的提高,为一批名优绿茶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参与"中绿杯"评比获奖已成为获取市场认可的"金名片"。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关于举  相似文献   

15.
正各有关单位:"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是我国绿茶领域内规模大、参评地区和茶样多、具有权威性的评比活动,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并授权永久落户宁波,与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同期举办,自2004年起已经连续举办七届。通过举办"中绿杯"评比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绿茶生产加工水平的提高,为一批名优绿茶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参与"中绿杯"评比获奖已成为获取市场认可的"金名片"。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关于举  相似文献   

16.
正本刊讯近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的第八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上,由江西遂川县汤湖玉山茶叶专业合作社选送的狗牯脑绿茶荣获第八届"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活动金奖。该县另外一家茶企——遂川县安村茶厂选送的狗牯脑绿茶也获得了银奖。据悉,"中绿杯"中国名优绿茶评比是目前我国绿茶领域内规模最大、参评地区和茶样最多的评比活动,至今已经  相似文献   

17.
《中国茶叶》2011年第5期《浅谈名优绿茶加工的标准化问题》(张正竹、夏涛、方世辉、宛晓春),笔者阅后深感启发,名优绿茶加工的标准化,不仅仅是一项加工工艺的标准化,更重要的是提高名优绿茶的品质,关系名优绿茶产业的经济效益及产业稳定大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基本情况江西婺源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茶业是婺源传统特色产业、富民产业、朝阳产业。近年来,婺源县因势利导,调整茶叶产业结构,提出"大力发展有机茶产业,全力抓好婺源绿茶品牌整合,引导茶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加快茶产业从资源经济向品牌经济、产茶大县向茶业强县转变",把茶产业发展定位"有机"高度,推进经济新常态下的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9.
名优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优绿茶集保健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是中国的特色产品 ,近几年来 ,出口量和国内消费量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其产值占茶叶总产值的 40 %~ 50 %。据统计 ,发达国家人均茶叶年消费量在 2 kg以上 ,而我国的人均茶叶年消费量不到 0 .3 kg,并且名优绿茶消费占到 3 0 %~ 40 %。名优绿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类高附加值的茶叶产品 ,是各茶叶企业创品牌、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产品之一。然而名优绿茶的生产和加工集中在春季 ,使得大部分产品需经一个受温度、光照、氧气、水分等因素影响的货架期 ,造成品质劣变。结果去年…  相似文献   

20.
日照市茶产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日照已发展成为山东省茶叶主产区和我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优质绿茶生产基地,被誉为"北方绿茶之乡",与韩国宝城、日本静冈并称为"世界三大海岸绿茶城市"。"日照绿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11.87亿元。茶叶是日照市重点打造的"八大城市名片"之一,是惠民工程、富民产业。当前,日照茶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包括:茶叶品牌化、市场化程度较低;茶叶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支撑薄弱;茶叶技术推广体系、服务网络不健全。为此,必须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努力推动茶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