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然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洪锐民 《草业科学》1993,10(5):31-34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草地资源状况、提高管理水平,2018年河南省进行了第二次草地资源清查工作,以高分辩率卫星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利用NVDI建立数据模型并验证,最终计算出草地面积及产量等数据.结果显示,河南省现有天然草地面积5.224×105 hm2,干草产量1.024×106 t,理论载畜量1.364×106羊单位;未利用和...  相似文献   

3.
张芳 《草业与畜牧》2008,(2):13-14,22
对黄南州2000~2005年天然草地产草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经t测验,每一年的草地平均产量均高于上一年,但差异不显著,只有相隔3年后才有显著差异,说明草地生产力逐年提高,天然草地生态环境逐年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4.
天然草地不仅是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且也是不可缺少的生态安全屏障。但是,天然草地容易受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导致草地物质平衡破坏和生态功能减弱。遵义市有天然草地17.28万hm~2。为准确及时掌握草地资源现状、变化和生产力情况,为规划建设和保护利用草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13年-2018年,笔者选择60个(每年10个)天然草地样地,对植物种数、牧草及灌木高度、植被覆盖度、产草量等进行了连续监测分析。结果表明,遵义市天然草地呈现立体、零星分布特点,草地植被生长情况、生产力状况逐步改善,草地可载畜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祁连县草地牧草生产力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祁连县天然草地生产力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全县现有可利用草地面积84.9×104hm2,平均产草量为2515.10kg/hm2,其中冬春草地平均产草量2720.00kg/hm2,夏秋草地平均产草量2310.00kg/hm2。天然草地实际载畜量为144.04万个羊单位,与理论载畜量相比,冬春草地超载24.64万个羊单位,夏秋草地略有盈余。为此,提出了一系列合理利用、保护和提高天然草地生产力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正>新源县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北麓伊犁河谷东端,可利用天然草地面积为459296.3公顷,分为夏草场、春秋草场和冬草场。新源县优质、广袤的草地资源为草原畜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长期以来天然草原面临着超载过牧、退化等问题。近年来,通过国家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退牧还草工程等草原生态建设项目,使得天然草地植被、草地生态系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改善,极大地促进了天然草地资源的可  相似文献   

8.
1982—1988年7年间对呼伦贝尔四个草地类型进行初级生产力的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温度、降水、群落组成与垂直结构是影响天然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水热因子是决定草地初级生产力的主导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9.
对黄南州2000~2005年天然草地产草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经t测验,每一年的草地平均产量均高于上一年,但差异不显著,只有相隔3年后才有显著差异,说明草地生产力逐年提高,天然草地生态环境逐年趋于好转.  相似文献   

10.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资源生产力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青海省都兰县天然草地面积212.65万hm2,有荒漠草原类、山地草原类、高寒草原类、草原化荒漠类、干荒漠类、山地荒漠类、高寒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沼泽类、高寒沼泽类、灌丛草甸类、疏林类草地12类。各类草地在全县的分布、面积和生产力各不相同:高寒草原类面积最大,为75.25万hm2,而山地草甸类面积最小,仅为273hm2;高寒沼泽类年生物量最高,平均产可食鲜草10791kg/hm2,高寒草原类年生物量最低,平均产可食鲜草1945kg/hm2。全县可利用草地155.42万hm2,可载畜140.94万个羊单位。  相似文献   

11.
曹永林 《草业科学》2011,28(5):871-873
对甘肃省天祝县天然草地资源类型、分布规律和特点及生产力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发现,该区天然草地主要有温性草原、山地草甸、高寒草甸、灌丛草甸和疏林草甸5类;不同地区、年际和季节间的草地生产力与营养成分差异很大,草地饲用植物种类多,产量低.品质差.建议综合利用草地培育措施,实行草畜系统的半放牧半舍饲经营,以恢复草地植被,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青藏高原东缘珠芽蓼+线叶嵩草草地3年的定位监测研究表明:该草地群落主要以杂类草组成,杂类草占草群密度的89.6%,是高山带典型的杂类草草甸草地,群落共有植物104种,分属18科48属,珠芽蓼、线叶嵩草为优势种,草群构成中,珠芽蓼所占比例最大,在5.7~13.4,且随生育期的延伸呈逐步上升趋势,在整个草群地上植物量的变化中,珠芽蓼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增减变化决定其他类草比率的升降。草地生产力月动态变化呈单峰形曲线,6~7月是地上植物量增长最快的时期,产量高峰出现在8月(167.24g/m2)。全年单位面积载牧量(羊单位)为1.833个/hm2,青草期月理论载牧量(羊单位个/hm2)分别为:5月5.3个,6月11.0个,7月17.8个,8月21.6个9月17.3个,10月11.3个。  相似文献   

13.
新疆乌昌草地分区与资源合理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做出了加快推进乌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从而促进了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两地发展融合型经济。根据这两个区域草地资源调查资料,将乌昌地区草地划分为2个区,6个亚区。此分区是草地自然地理条件与类型的区域组合,是草地类型的自然综合体,反映了草地类型地域组合与分布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对乌昌地区草地资源的合理配置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0-2050年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预测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分析了中国草地资源的面积变化动态和生产力现状及主要问题,探讨了未来50年中国草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增长的主要途径和措施。在此基础上预测分析了至2010年、2030年和2050年中国草地资源生产能力的增长趋势和潜力空间及其地域分布状况,并简要论述了中国草地畜牧业在未来50年国民经济发展、西部开发和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中所应具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南方地区,西部天然牧地的营养价值与东部比较接近;生产力后者较高;生产量前者显著高.中高山地带天然牧地的营养价值高于丘陵低山地带,但生产力和生物生产量低于后者;营养生产量,西部以前者高,东部以后者高.与北方牧区比较,南方地区天然牧地的生产力较高,营养价值和生产量较低.从开发潜力看,南方地区西部高海拔地带以人工牧地较大;东部以农林用地生产饲用植物的较大.  相似文献   

16.
昭苏军马场草地资源利用优化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靳瑰丽  安沙舟  孟林 《草业科学》2004,21(12):42-45
在全面了解昭苏军马场草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其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景观生态学、草地资源学和生态置换理论为指导,以变革传统的落后生产方式为前提,提出该场草地资源利用的时空优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实地调查技术的结合运用,将阿勒泰的历史资料(1985年前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放牧利用图)与2002年遥感影像资料、野外测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系数、可食牧草系数、草地利用系数,建立了各季节牧场产量模型,计算出阿勒泰地区的产草量、理论载畜量、季节牧场载畜量和草地分级资料,对理论载畜量、临界载畜量和实际载畜量进行了对比分析,提供阿勒泰地区草地生产力变化的信息和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和地面实地调查技术的结合运用,将阿勒泰的历史资料(1985年前草地类型图、草地等级图、放牧利用图)与2009年遥感影像资料、野外测产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阿勒泰地区可利用草地系数K1、可食牧草系数K2、草地利用系数K3,建立了各季节牧场产量模型,计算出阿勒泰地区及各县市草地的产草量、理论载畜...  相似文献   

19.
北疆牧区山地草甸草地生产力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柴琦  李霞  梁天刚 《草业科学》2009,26(4):12-15
研究采用实地样方测量法,分析了北疆山地草甸草地盖度、草层平均高度和鲜草产量的季节和年份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草地盖度、平均草层高度和鲜草产量在年内呈单峰变化,在6月中旬或7月中旬达到最高,分别为96%、36.4 cm和8 422 kg/hm2;年际间的变化受水、热条件影响,其中鲜草产量对水、热条件响应最为敏感,2004-2006年草地盖度、平均草层高度和鲜草产量的变幅分别达到2.94%、3.36%和42.5%。  相似文献   

20.
论实施草原生态移民搬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阐述了实施草原生态移民的必要性、可行性、困难和需要遵循的原则。失去赖以生存草地的牧民,居住在不适合人类居住草地区的牧民,严重荒漠化草地治理区的牧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的牧民,大江、大河源头水源涵养区的牧民需要从天然草地迁出。实施生态移民需坚持以人为本、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生态保护区、源头区、水源保护区的草地生态移民要尽快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