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黄软秀占是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应用水稻核心种质育种理论,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丰产、抗病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1年晚造广东省区试,比对照种优优122增产极显著;2012年晚造复试,比对照种深优97125增产不显著。米质鉴定为国标、省标优质3级。株型好,抗倒力强,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后期熟色好。2013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为粤审稻2013023。  相似文献   

2.
优质杂交稻广8优2168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优质杂交稻组合广8优2168(广8A/GR2168)属感温型、早、晚造均可应用。该组合2009年、2010年参加本省二次晚造区域试验、一次晚造生产试验,表现良好,于201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随后,汕头市种子管理站对该组合表证示范,其农艺性状、丰产性能、米质等方面均有较好表现,得到农业部门的好评和农户的青睐。为此,从2014年早造起列其为汕头市加快推广的杂交稻新组合。1产量表现该组合2009年、2010年晚造参加广东省区试,产量依  相似文献   

3.
桂育2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育的感温型优质常规稻品种.2008年3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可在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造种植,桂北稻作区作中、晚造种植,早稻生育期124d,晚稻全生育期103d。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用丰八占1号与华丝占杂交育成的常规稻新品种-丰华占,2002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底引入汕头市.2000年早造首次列入汕头市区试,同年晚造再试;2001年早、晚造复试,并表证、示范.其丰产性能较高,农艺性状较好、米质优,广受农业行政领导、专业技术人员、农民群众的好评.因而,种植面积迅速扩大:2001年早造800 hm2,晚造1200 hm2;2002年早造1400 hm2,晚造2700 hm2.已被汕头市列为"十五"重点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5.
特优6603是广西桂穗种业有限公司用不育系龙特浦A与自育的恢复系R6603配组而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高产、较抗稻瘟病等特点,2007~2008年参加桂南稻作区早稻迟熟组区试,2007年比对照特优63增产6.79%,区试平均比特优63增产5.91%,是近年桂审稻中稻瘟病抗性较好的品种之一。2010年5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f桂审稻2010008号)。  相似文献   

6.
泉薯9号系福建省泉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03年以泉薯268为母本,放任授粉选育而成。2007—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区试.2008年参加福建省甘薯生产试验.2009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8—2009年参加国家南方区和长江流域甘薯区试.2009和2010年分别参加国家南方区和长江流域生产试验.2011年通过国家甘薯品种鉴定。该品种适于我国南方和长江流域薯区种植.目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裕优油占是2020年通过广东省审定的高抗稻瘟病的感温三系杂交水稻品种,是以三系不育系“裕A”为母本、恢复系“黄广油占”为父本,测交组配而成。于2017年、2019年分别参加省区试和复试及生产试验,与对照品种比较,该品种抗性明显优于对照。适宜在广东省除粤北以外地区进行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8.
优质常规水稻新品种桂育1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育11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采用常规育种方法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相结合育成的早晚兼用型优质常规稻品种,产量高,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449.0kg/667m^2,比柳沙油占202(ck)增产6.83%,米质特优,符合部标优质一等食用长粒形籼稻品种品质规定要求,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5.8~6.3,2018年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生育期适中,建议适宜种植区域为:桂南、桂中早、晚造种植,桂北一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9.
振杰2号由武振杰研究员选育而成,山东汇德丰种业有限公司独家经营。2006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审定证号为:2006001号。2006年参加国家黄淮海区试及西北区试,该品种已申请国家新品种保护,申请号为:20060052.4。  相似文献   

10.
许农5号是许昌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2005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豫审麦2005005;2007年12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号为国审麦2007010。在河南省及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生产试验中均比当前黄淮麦区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对照品种产量高出5%以上.增产效果显著.推广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1.
正甜糯8010是甘肃省张掖市农科院选育的双色、鲜食甜加糯玉米杂交种。2010年通过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甜糯8010是甘肃省张掖市农科院以自育糯玉米自交系N19为母本,以引进改良的甜玉米自交系T2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双色、鲜食甜加糯玉米杂交种。2005年试配组合,2006年进行种植鉴定,2007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08~2009年参加甘肃省区试。2010年通过甘肃省  相似文献   

12.
白金糯玉系湖北省种子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选育而成的高产、综抗、营养好、风味佳的杂交糯玉米新品种.经过几年的区试、示范,表现突出.2010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玉201005.  相似文献   

13.
博Ⅱ优6636优质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博Ⅱ优6636是三亚中种种业有限公司配组而成的弱感光杂交稻新组合,2008年5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琼审稻2008001。该组合具有米质优,带香味,大穗,分蘖力强,株型、叶型好、抗倒性强,是目前海南省晚造值得推广的优良品种。2006年晚造参加海南水稻超高产组初试,产量7170kg/hm2,名列第一,比博Ⅱ优15(对照)增产2.46%,  相似文献   

14.
<正>贺优328是恒德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用自选恢复系R328与贺家山原种场自选不育系贺50A杂交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迟熟晚籼新组合。2010年参加湖南省晚稻迟熟组预试,2011年进入湖南省晚稻迟熟组区试,2012年进入湖南省晚稻迟熟组续试,同时进行生产试验示范,2013年5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湘审稻2013020。1品种选育1.1父本选育2000年8月在湖南桃江用恢复系密  相似文献   

15.
优质稻新品种耐德60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同平 《中国种业》2014,(11):73-73
耐德606是柳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以南宁紫米为母本、广东高产优质香稻玉香油占为父本进行杂交,经6代系谱选育而成的感温型常规优质香稻品种。该品种表现高产、稳产,适应性广,米质优。2014年6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稻2014038号),适宜在广西各稻区作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6.
漯麦8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漯麦8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培育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05—2006年国家黄淮区试结果,平均单产7657.5~7833.6kg/hm^2.增产显著;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8。  相似文献   

17.
1 品种来源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特青2号与三二矮杂交,1989年育成。1990年早造在广东汕头湛江等地少量种植,1990年晚造面积迅速扩大,到1991年广东省推广面积已达109万亩,中稻区的安徽、四川、湖南等地种植约8万亩。1992年3月广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  相似文献   

18.
巴禾丝苗是利用粤禾丝苗与巴太香占杂交后,运用改良组群筛选法选育的感温型优质抗病常规籼稻新品种,2021 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稻 20210045)。该品种米质达部标优质 1 级,抗稻瘟病,高感白叶枯病,抗倒力强,耐寒性中等,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  相似文献   

19.
杂交水稻新组合金农3优3号系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院用金农3A与金恢3号配组选育而成的中籼三系杂交稻,该组合2010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2011年续试,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12006)。该品种糙米红褐色,具有产量高、米质好、营养高的特点,适合在福建省稻瘟病轻发区种植。2012年,福建省上杭县种子管理站引进该品种做烟后晚稻试种,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江苏省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展了农作物品种区试审定工作,1980年成立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以来,已审定通过了629个农作物新品种,使全省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换了3~5次,大大提高了主要农作物品种的品质和产量,为江苏省农业生产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为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区试审定工作在选育和推广应用优良新品种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江苏省加大了区试审定工作的改革力度,区试审定工作正逐步朝着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