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Clinical mastitis)是由病原微生物进入乳池,而引起乳腺组织发炎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特点为:红、肿、热、痛,产奶量降低或无乳,乳汁中有絮片、凝块、颜色异常,触摸乳房硬或有硬块。临床型乳腺炎可引起奶牛丧失泌乳能力或永久性干奶,该病的发病率和淘汰率较高。据我们统计,奶牛临床型乳腺炎发病率为26%,  相似文献   

2.
主要致病菌引发的奶牛乳房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乳腺炎最主要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影响奶业发展的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临床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带菌率最高,其次是大肠杆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等。本文就奶牛乳腺炎的主要致病菌、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其综合防治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奶牛乳腺炎是乳腺组织受到物理、化学、微生物等刺激所发生的一种炎症变化,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中微生物因素是引发奶牛乳腺炎的主要因素,多种非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均能引起奶牛乳腺炎,如细菌、霉形体、真菌、病毒等。较常见的致病菌约为150多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为主,约占整个奶牛乳腺炎病例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4.
高庆田 《中国乳业》2001,(10):33-34
抗生素用于治疗奶牛乳腺炎已有50年历史,由于抗生素长期使用对人类健康产生严重危害,世界奶牛业和兽医界一直在寻找可取代抗生素治疗奶牛乳腺炎的药物。现在取代抗生素的天然药物已在中国研究成功,中药制剂的“乳炎消油剂”和“速效消炎膏”完全有把握解决绝大部分奶牛乳腺炎病例。但中药制剂与抗生素不同,中西医原理各异。因此,必须建立与应用中药相适应的新概念和新的用药程序,即“三早”方案。现代医学认为乳腺炎的发生与发展,是病原微生物感染起着决定作用,患病乳区的红、肿、热、痛是它的炎性反应,故用各种抗生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乳腺炎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及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严重阻碍乳业的发展。该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是奶牛饲养中的常见病。奶牛发病后造成产奶量下降,大量的乳腺炎阳性奶被废弃,以及兽医治疗时严重感染造成的奶牛淘汰给奶牛饲养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报道,在我国奶牛乳腺炎的阳性率在46.4%~85.7%,乳区阳性率在28%-59%,某些奶牛场乳腺炎的发病率为10%~20%,在每年7~8月份则达到60%-70%。  相似文献   

6.
奶牛临床型乳腺炎是由病原微生物经乳头进入乳房组织引发的一种疾病。其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产奶量降低或无乳,乳汁中有絮片、凝块、颜色异常,乳房触摸硬或有硬块。乳腺炎是奶牛四大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7.
奶牛乳腺炎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炎是常见的造成奶牛业严重损失的疾病。随着奶牛业和乳品工业的发展及人类对公共卫生的重视.奶牛乳腺炎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乳腺炎不仅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危害人体健康.因乳腺炎病牛乳汁含有大量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或经治疗后的大量抗生素,食用后可引起  相似文献   

8.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最常见疾病之一,它不仅影响泌乳牛产奶量,降低牛的经济效益,甚至影响到牛的泌乳功能,最终被迫淘汰,同时还严重影响乳的质量,影响人体健康。据国外报道,奶牛乳腺炎发病率为20%~60%,我国几个大城市调查,该病发病率为20%~70%,多年来影响我国奶牛业的生产发展。通过多年来对本区该病调查,结合2005年本人到某一奶牛户科技入户,对该病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防治技术进行了探索。现就该病防治谈一点认识。1病因1.1细菌性:奶牛乳腺炎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病原微生物疾病。这些病原主要是细菌、病毒、支原体和真菌,比较常…  相似文献   

9.
奶牛乳腺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引起奶牛乳腺炎的致病菌,其致病菌可分为接触传染性病原微生物和环境性病原体;乳房的防御能力,包括乳头管、乳中免疫球蛋白;其发病率与饲养管理,环境卫生,季节,胎数,泌乳月等的关系;各种类型乳腺炎表现出不同的症状;患病奶牛的乳腺的变化及其乳汁成分发生变化;另外还介绍了乳腺炎的各种诊断方法;摘好环境卫生、改善技术设备、增强乳腺的天然防御能力、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乳腺炎,列举了乳腺炎的各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无乳链球菌检测及其奶牛乳腺炎防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在无乳链球菌的鉴定、检测方法、防御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综述,为控制该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蔓延和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奶牛乳腺炎的防治提供参考。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属于B群链球菌,是影响人畜健康的重要病原微生物之一。它可以引起新生儿脑膜炎、肺炎、败血病等,又是奶牛乳腺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1.
奶牛乳腺炎是世界奶牛养殖业中发病率最高、流行最快、造成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引起奶牛乳腺炎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病原菌的感染,能引起乳房炎的病原微生物有100多种,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和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12.
前言 乳腺炎是影响乳牛生产的一种常见病,主要产奶国家的一份调查显示,每年有15%-20%的奶牛患乳腺炎。抗菌素治疗乳腺炎不是一个好办法,除了抗菌素残余和影响牛奶质量外,还会产生耐药性菌株。生态农业上通常不准使用抗菌素,但仍有许多预防、治疗乳腺炎的措施,现简介如下: 一、引起乳腺炎的微生物 奶牛乳房上和乳腺内约有137种微生物。多数种属于正常的,不引起乳腺炎,90%的乳腺炎是由少数几种微生物引起,主要有传染性微生物(无乳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  相似文献   

13.
乳腺疾病是奶牛最常见、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奶牛乳腺炎是指因微生物感染或因外因刺激引起的奶牛乳腺炎症,其特点是乳中体细胞,尤其白细胞增多,以及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乳腺炎不但使乳的品质和产量下降,治疗成本增加。同时,还造成乳中化学药物和抗生素残留,危急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4.
包头地区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临床型奶牛乳腺炎主要是由多种非特定病原微生物引发的奶牛乳房及乳汁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的一种乳腺疾病。从包头地区5个奶牛场33头奶牛的77份乳样中分离得到98株病原菌,主要病原经生化试验鉴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乳链球菌、牛链球菌、粪链球菌、棒状杆菌属、酵母菌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志贺菌属、肠杆菌属、沙门菌属。研究结果可为包头地区临床型奶牛乳腺炎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乳炎消肿灵和抗生素药物治疗奶牛临床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抗生素治疗奶牛临床型乳腺炎用药方便,见效快,但复发率高(达27.8%),治愈率低(59.1%);中草药乳炎消肿灵的疗程较长,但由于复发率低(为5.0%),因此总治愈率相对较高(86.4%),而以乳炎消肿灵为主的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对奶牛隐性乳腺炎有显著疗效,治愈率达到83.1%。  相似文献   

16.
奶牛乳腺炎是一种多因素性疫病,是奶牛饲养中花费最高的疾病之一。乳腺炎的发生与病原微生物、环境卫生和挤奶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本文主要介绍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发病症状、诊断、治疗及综合预防等,为预防和治疗该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乳腺发生的一种炎症,它在奶牛临床中最为常见、危害最大、发病率极高,给奶牛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奶牛乳腺炎的发生,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病原微生物、环境与饲养管理以及年龄、应激等因素。本文就奶牛乳腺炎的发病原因进行系统介绍,旨在为广大奶牛饲养者及兽医工作者从根本上防治乳腺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奶牛乳腺炎(mastitis)是指奶牛乳腺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是所有奶牛疾病中发病率最高,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根据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可将乳腺炎分为两种类型:临床型乳腺炎和隐性乳腺炎。前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被发现并及时治疗,后者则因缺乏任何肉眼可见的临床症状,诊断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19.
奶牛乳腺炎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最多发的疾病之一,乳腺炎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对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危害严重。在奶牛乳腺炎患牛中,约有90%的病例是由外源性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病原主要是经乳头管口侵入乳腺组织发生感染。由于奶牛乳腺炎病因极其复杂,仅致病病原微生物就有150多种,常见病原多达20多种,再加之菌株变异及耐药性等因素,致使很难快速准确地筛选出高效治疗药物,因而给奶牛乳腺炎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很大困难。此外,由于奶牛一旦发生乳腺炎,就会造成乳腺损伤,降低产奶量,因此,挤奶后将乳头管口封闭,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是预防奶牛乳腺炎的良好途径。为此,笔者研制了奶牛乳头液体保护膜,并测定了其预防奶牛乳腺炎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奶牛乳腺炎是指因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因理化刺激的一种奶牛乳腺炎症。其特征是乳中体细胞尤其是白细胞增多,以及乳腺组织发生病理变化。1病因引起奶牛乳腺炎的病因复杂,可能是由下列一种或多种因素所致。1.1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乳腺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引起奶牛乳腺炎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病毒和支原体等,共有130多种,比较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来源和传播方式,通常分为传染性微生物和环境性微生物两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