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生姜是大田栽培的经济作物,山东省莱芜市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所近几年承担了省市级生姜栽培各方面的攻关课题,取得了一定成绩。本文是通过对生姜的群体结构  相似文献   

2.
生姜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也能作为药品使用,近年来栽培面积逐渐增加。荣昌是重庆市的三大生姜主产区之一,该区生姜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水平较高。本文就荣昌区生姜产业现状、优势特点、制约因素、对策建议进行了探究,以期为当地生姜栽培提供指导,助力生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栽培措施角度研究了生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不同生姜品种、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莱芜大姜周年高效栽培模式比普通栽培模式产量提高60%,莱芜小姜提高40%。地温24℃和在地温24℃下加热层与姜种距离5 cm处理的生姜生长均优于其他间距(15 cm和10 cm)和不同地温,该条件下生姜产量高,且生长量大,生长势强,品质良好,生姜株高、有效叶数、根茎鲜质量、茎粗、分枝数等农艺性状明显增加;周年3茬次栽培的产量最高。周年高效栽培模式对生姜生长的影响主要是为生姜提供适宜的生长因子尤其是地温条件,从而打破生姜自然休眠障碍,提高长势,实现周年生产,且对不同品种增产效应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陕西城固和南郑县生姜地方品种与栽培要点杜武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北京100081)一、概况生姜原产中国、印度及东南亚热带地区。我国栽培历史悠久。陕西汉中地区,是我国西北5省区生姜的供应地,以城固、南郑县为主。据查城固县栽培生姜有1300年以...  相似文献   

5.
安丘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偏东,是全国生姜栽培和出口大市(县),生姜常年栽培面积13333 hm2(20万亩)左右,其中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8000 hm2(12万亩).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安丘市推广应用,最初667 m2产量仅3000 kg左右,随着品种更新,加之新催芽、新播种、土壤熏蒸、化学除草、高架遮荫、水肥一体等一系列栽培新技术的集成应用,现在安丘市地膜小拱棚生姜平均667 m2产量6000 kg左右,是全国平均产量的2倍多,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地膜小拱棚生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黄杰 《果农之友》2012,(1):18-18
南召县位于豫西南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北缘。是一个以林为主的山区县,栽培板栗历史悠久,且素以"无虫板栗"著称,是河南省重点生产县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瓜菜》2016,(2):50-51
鲜食嫩姜早春促成栽培是安丘生姜栽培的一项创新技术。一是通过品种适合性试验确定了安丘黄姜这一当地传统品种最适合做鲜食嫩姜栽培,并通过改良栽培设施,开发应用了大拱棚4膜1苫的栽培模式,实现了大量鲜食嫩姜提前上市,填补了我国大陆早春没有鲜食嫩姜的空缺,满足了南、北方消费者对鲜食生姜的需求;二是该技术的应用将生姜栽培时间由210 d缩短110 d,为姜—姜、姜—葱1年2作栽培提供了充分的栽培时间,颠覆了生姜1年1作的传统模式;三是目前安丘种植面积达1 300 hm2以上,每667 m2产值达4万元左右,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生姜为喜温作物,在北方地区,只要温度条件适宜,生姜即可以持续生长.因此,在秋后生姜根茎迅速膨大的时期,人为的创造一个适合于生姜生长发育的温度条件进行秋延迟栽培,延长生姜的生长期,可大幅度的提高生姜的产量.近几年,我们在越冬大棚的蔬菜、西瓜等收获后,及时栽种生姜,并利用大棚设施进行秋延迟栽培,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秋延迟栽培生姜的增产幅度均在15 000 kg/hm2(公斤/公顷)以上,增产率平均高达46.7%,最高达60%以上(见下表).生姜秋延迟高产高效栽培主要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9.
覆膜生姜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姜是绥中县塔山屯镇主要经济作物之一,采用生姜覆膜的栽培形式,极大的提高了生姜的产量和品质,是一项高产高效益的栽培形式,(亩)效益可达1万元,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有效模式,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主要技术措施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谭光仙 《长江蔬菜》2013,(22):42-44
为推动凯里市生姜产业发展,开展了生姜适宜栽培密度探讨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生姜行距不宜低于50 cm,否则不利于培土,密度以调整株距为宜;生姜适宜的种植密度为8000株/667 m2,此密度下生姜产量高,产品品质优、商品性好;生姜不宜连作,连作病虫害严重,且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加重。  相似文献   

11.
宜宾市翠屏区地理和自然条件非常适合生姜栽培,生姜常年栽培面积在400 hm2以上,总产量1万t以上,产值达4 000万元以上,是全区主要的蔬菜产业之一。近几年,我区改变传统栽培方式,采用专用工具在介于壤土至轻粘土的土壤上打蜂窝式深窝栽培生姜,栽培密度每667 m2由传统埂子姜的8000窝提高到10000窝,在常规管理条件下,平均单窝质量可以由传统埂子姜的0.36奴增加到0.40kg,667m2产量由传统埂子姜的3078.5kg增加到4257.5kg,并促进生姜的软化生长,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生姜品质,增加了菜农的经济效益,极具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生姜在四川盆地乐山、泸州和重庆等地种植较为普遍,以收获嫩姜为主.生姜双膜一网软化栽培是在正常栽培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栽培密度、地膜小棚双膜覆盖、深度培土和遮阳降温等措施,促进生姜软化,从而达到采收嫩姜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胡臻钰 《蔬菜》2023,5(5):40-47
摘要:中国是栽培生姜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生产利用经验。生姜在中国域内经2 000多年的栽培利用,纵观全国,其古今分布区域、生境与古代本草记载基本一致,南方因气候更适宜生姜生长等客观因素,自战国时期便有较高质量的生姜产出,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便初步形成特产区,生姜的种植区域在唐宋明清也逐渐发展扩大,如今已分布较广,且作为中心之一逐步向域外扩散。在中国生姜栽培进程中,古人在栽培、采收、贮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精耕细作和保暖措施为主的技术提升与现实社会需求发挥着重要的双重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徐漫 《吉林蔬菜》1999,(3):15-16
大蒜、生姜均为苍山县常年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大蒜套栽生姜的收入比单作大蒜或单作生姜提高80.2%~90.8%。因此,蒜套生姜的栽培模式倍受菜农的欢迎。1整地播种大蒜采用高畦栽培,大蒜畦宽1.2m,起高畦覆膜栽培。其中净畦面宽90cm,沟宽30cm,...  相似文献   

15.
生姜地膜覆盖与塑料大棚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坤  康立美 《中国蔬菜》2002,1(5):36-37
我国北方地区无霜期短 ,限制了生姜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 ,因此可采用保护地栽培生姜 ,提早播种 ,延迟收获 ,从而延长生姜的生长期 ,提高产量。生姜保护地栽培可采用地膜、拱棚、日光温室等多种形式 ,但考虑投入产出问题 ,除高寒地区应用日光温室栽培外 ,多采用地膜覆盖及塑料大棚栽培。地膜覆盖仅可提高地温 ,只能用于提早播期 ,且最多可提早播期30d(天) ,而塑料大棚既可提高地温 ,又可提高气温 ,因而既可用于提早播种 ,又可用于延迟收获。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据试验 ,华北地区生姜地膜覆盖栽培 ,播种期在4月上中旬为宜 ,产量一般较露地…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属高海拔区,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生姜栽培难度大。近几年在节能日光温室进行生姜试种栽培,取得了显著的效益。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将高寒区日光温室生姜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宿根植物。生姜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近年来,随着生姜的保健功能逐渐被人们认可,国内外生姜及其制品市场日趋广阔。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安市生姜生产发展迅速,到目前,全市栽培面积达800hm^2,产值8000多万元,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生姜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我省生姜栽培面积的逐年扩大,生姜产业化生产配套技术落后的问题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生姜生产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生姜根茎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生姜栽培历史悠久,种植面积较大,如莱芜、安丘等地生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种植区域集中,连作时间长,造成病害逐年加重,不仅产量损失大,而且影响了生姜的商品性。随着小拱棚和地膜覆盖栽培的普及,生姜根茎腐病的发生逐年加重。由于该病诊断困难,易与姜瘟病混淆,生产上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防治,给生姜生产带来较大损失,目前已成为生姜生产中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莱芜生姜是山东名优特产,在莱芜栽培历史悠久,1997年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生姜之乡”,在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连续被评为名牌产品。近几年立足当地自然与生产条件,针对莱芜市具有传统优势和地域特色的生姜产业,进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开发。通过大量的栽培试验  相似文献   

20.
夏立仁 《蔬菜》1997,(1):8-8
生姜日光温室栽培在龙山乡获得成功112000辽宁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农科站夏立仁根据北方地区对生姜需求情况,我乡于1990年开始进行生姜栽培试验。1990~1993年连续在日光温室中进行了栽培,平均亩产在2750公斤左右,今年又在露地进行了20平方米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