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全人工繁殖的胭脂鱼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蛋黄、轮虫、丰年虫三个饵料组。结果表明 :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 >丰年虫组 >蛋黄组。可以认为 :用天然饵料轮虫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能够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鳗鲡仔鱼微型胶囊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岳松 《水产科学》2001,20(5):8-10
制备了囊心物为液态的,含脂溶性营养物(lipidic solubility nutriment,LSN)及水溶性营养物(water solubility,WSN)的明胶(GT)-羧甲基纤维素(CMC)微型胶囊饵料。制备方法为将WSN和LSN分别溶入适量水和鱼油中,再将水与鱼油制成W/O乳剂,最后以GT、CMC为囊材将乳滴包裹成微囊。平均囊径为41.2μm。对鳗鲡(Anguilla japonica)仔鳗的投喂实验表明,微囊饵料加上天然饵料可使仔鳗存活15d,而只投喂天然饵料的仔鳗只存活了8d。  相似文献   

3.
鱼类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成德 《水产养殖》1990,(5):30-32,25
本文根据部分有关鱼类仔鱼开口摄食阶段的试验研究论文与资料,综合讨论了仔鱼开口摄食朝的形态特点、开口摄食的时间、开口摄食的饵料种类以及开口摄食的饵料数量。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6种不同饵料组合对孵化14d上浮开口细鳞鲑仔鱼进行开口饵料试验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10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仔鱼体长增长及成活率依次为轮虫+枝角类幼体组轮虫组颗粒饵料组螺旋藻组酵母及蛋黄组;经饲养10d后最高体长增加0.45cm,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8%。  相似文献   

5.
采用海水皱褶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淡水臂尾轮虫(Bruchionus sp.)(维持有小球藻(Chlorella sp.))、超微粒子饵料、水丝蚓(Tubifex sp.)肉糜、摇蚊幼虫(Chironomus sp.)肉糜五组不同饵料进行江鳕仔鱼开口饵料选择试验。经15 d培育,结果表明:淡水轮虫是江鳕仔鱼最佳开口饵料,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95.42%)。  相似文献   

6.
梁旭方 《水产科学》2005,24(4):24-26
日本通过40年对鳗鲡成熟控制技术的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来采用17,20β-dihydroxy-4-pregnen-3-one(DHP)的鳗鲡雌鱼成熟诱导技术,使高质量鳗鲡受精卵的取得具有相当高的把握性。日本水产厅养殖研究所采用以鲨鱼卵冷冻干燥粉末为主要成份并含有磷虾或其它鲜鱼虾抽提液的糊状饲料,喂食人工孵化的日本鳗鲡仔鱼取得举世嘱目的突破性进展,但柳叶状仔鱼全长达到30mm以后几乎不再摄食,出现生长停滞,并已变得十分衰弱。全面攻克日本鳗鲡人工育苗难题尚待时日,特别是研制能有效促进后期柳叶状仔鱼生长并变态的全价育苗饲料已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7.
三种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蓝星鱼 (Trichogastertrichopterous)和斑马鱼(Brachydoniorerio)是世界性淡水热带观赏鱼 ,其摄食都以动物性饵料为主。尤其在内源性营养转化到外源性营养的过渡阶段 ,开口饵料是其生长 ,存活的重要条件。实际养殖中各种原因往往造成鱼苗大量死亡 ,因此 ,这一过渡阶段 ,被一些学者称为“敏感时期”。观赏渔业的迅速发展 ,对鱼苗需求量增大、质量要求更高 ,开口饵料更加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关于不同开口饵料试喂蓝星鱼和斑马鱼仔鱼效果的研究尚未见报道。为此 ,笔者选用天然饵料、杨氏饵料和蛋黄…  相似文献   

8.
试验选用小型浮游动物、鱼浆、蛋黄和鳗鱼配合饲料等4种饵料作为黑莓鲈仔鱼的开口饵料,经20 d培育,结果显示,在不同饵料条件下,黑莓鲈仔鱼的开口摄食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型浮游动物组开口摄食率最高,为94.44%,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为0.43 mm,最终存活率为56.03%;鱼浆、蛋黄和鳗鱼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较低,平均日增全长分别为0.22、0.14、0.11mm,成活率分别为15.24%、12.80%、8.05%。4种开口饵料中,小型浮游动物是黑莓鲈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Logistic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开口饵料黑莓鲈仔鱼的生长曲线(R2≥0.96)。  相似文献   

9.
取脱膜 4d的鲇仔鱼进行开口试验 ,分别喂以轮虫、枝角类、蛋黄、豆浆等饵料 ,结果发现 ,鲇仔鱼开口时口裂宽为 0 90~ 1 0 0mm ,开口摄食枝角类的机会最多。分组喂养 10d的结果显示 ,使用枝角类喂养的鲇仔鱼 ,其生长速度、养殖成活率均高于其他饵料组。  相似文献   

10.
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柳凌  张洁明  郭峰  张涛 《水产学报》2010,34(12):1800-1811
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h30min,总积温为885.50℃·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其数目为6~9对不等;以及形态不断变化的尾垂体等生物学特性。分析认为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孵化环境可能相对较稳定,以及仔鱼摄食方式可能为触碰后咬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铁柱  李慷  吴嘉敏  刘利平 《水产学报》2023,41(6):069609-1-069609-13
为了解日本鳗鲡玻璃鳗的早期营养需求,分别对中国近海6个不同地点玻璃鳗体组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玻璃鳗体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8.62%±2.03%,干重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69.08%±0.64%、粗脂肪含量为11.96%±1.33%、粗灰分含量为11.45%±1.30%。在台州、舟山、南通和东台4个采样点的样品中,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粗蛋白含量以舟山点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且舟山点样品肠道内发现可见内容物。玻璃鳗样品中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高,半胱氨酸最低;除舟山点外,各采样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洄游地点玻璃鳗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均以C16:0、C18:1n9、C20:5n3(EPA)、C22:5n3、C22:6n3(DHA)为主要成分,其中EPA和DHA共占脂肪酸总量的31.59%±1.00%,不同洄游地点样品必需脂肪酸含量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对于玻璃鳗的正常生长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比不同地点营养物质组成及稚鱼饵料理论需求量分析,推测舟山点海洋环境中包含更适合玻璃鳗稚鱼摄食的食物,需进一步研究分析,为日本鳗鲡开口饵料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日本鳗鲡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的过敏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日本鳗鲡皮与肌肉组织为研究对象,采用碱溶、酸溶、盐析、冻干等方法纯化得到胶原蛋白,采用加热、饱和硫酸铵分级盐析、DEAE-Sepharose阴离子交换层析等方法纯化得到两种亚型的小清蛋白(PV-Ⅰ和PV-Ⅱ),纯化的目标蛋白经动物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印迹实验确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显示,纯化的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分别与鱼类过敏患者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且二者之间无免疫交叉反应。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和SDS-PAGE分析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均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结果提示,日本鳗胶原蛋白和小清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稳定性和免疫原性,二者可引发不同患者的IgE介导特异性超敏反应。  相似文献   

13.
李铁柱  李慷  吴嘉敏  刘利平 《水产学报》2023,47(6):069609-069609
为了解日本鳗鲡玻璃鳗的早期营养需求,分别对中国近海6个不同地点玻璃鳗体组织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野生玻璃鳗体组织中水分含量为78.62%±2.03%,干重基础下粗蛋白质含量为69.08%±0.64%、粗脂肪含量为11.96%±1.33%、粗灰分含量为11.45%±1.30%。在台州、舟山、南通和东台4个采样点的样品中,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粗蛋白含量以舟山点最高、粗脂肪含量最低,并且舟山点样品肠道内发现可见内容物。玻璃鳗样品中氨基酸含量以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最高,半胱氨酸最低;除舟山点外,各采样点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差异。不同洄游地点玻璃鳗组织中脂肪酸含量均以C16:0、 C18:1n9、 C20:5n3(EPA)、 C22:5n3、 C22:6n3(DHA)为主要成分,其中EPA和DHA共占脂肪酸总量的31.59%±1.00%,不同洄游地点样品必需脂肪酸含量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必需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对于玻璃鳗的正常生长存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对比不同地点营养物质组成及稚鱼饵料理论需求量分析,推测舟山点海洋环境中包含更适合玻璃鳗稚鱼摄食的食物,...  相似文献   

14.
15.
凌露露  梁英  黄文树  聂品  黄贝 《水产学报》2023,47(8):089414-089414
为探究鱼类TRAF3在鱼类抗病毒免疫应答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实验利用逆转录PCR克隆获得了日本鳗鲡TRAF3转录本 (AjTRAF3),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了AjTRAF3的结构特征,利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PCR)、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以及免疫共沉淀等方法对其表达规律、功能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AjTRAF3的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707 bp,编码568个氨基酸。序列结构分析结果显示,AjTRAF3由N端的环结构域2个锌指结构域以及1个螺旋结构域和C端高度保守的TRAF-C (MATH)结构域组成。qPCR结果显示,AjTRAF3在日本鳗鲡各组织中均有表达,脑组织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头肾,心脏中的表达量最低。Poly I:C刺激6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15.83倍。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24 h后,日本鳗鲡脾脏组织中AjTRAF3上调倍数最高,为对照组的31.47倍。此外,本研究构建了AjTRAF3真核表达质粒,发现过表达AjTRAF3能显著上调炎症及抗病毒相关基因的表达,可显著增强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并能显著上调由AjRIG-INAjMAVSAjIRF3诱导的AjIFN2、AjIFN4和NF-κB启动子活性。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jTRAF3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且与AjMAVS存在共定位。免疫共沉淀结果显示,AjTRAF3通过MATH结构域与AjMAVS相互结合,缺失该结构域后,其与AjMAVS的相互作用消失,推测AjTRAF3可通过介导RIG-I/MAVS信号转导途径调控鱼类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鱼类TRAF3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徐元凯  彭欣慰  林鹏  王艺磊  冯建军 《水产学报》2023,47(12):129413-129413
为了阐明鱼类TANK结合激酶1 (TBK1)在免疫应答密切相关的NF-κB、I型IFN及MAPK信号通路中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SMART RACE)从日本鳗鲡中克隆了TBK1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jTBK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了在体和离体状态下不同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MPs)及嗜水气单胞菌对日本鳗鲡AjTBK1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通过构建绿色荧光蛋白pEGFP-TBK1和pCMV-TBK1真核表达质粒对Aj TBK1亚细胞定位以及Aj TBK1过表达对NF-κB、AP-1、IFN-β启动子荧光素酶活性的激活作用进行研究。蛋白质序列分析显示,日本鳗鲡AjTBK1编码731个氨基酸,其三维丝带空间结构与人类TBK1相似,具有保守的激酶结构域(KD)、泛素样结构域(ULD)、二聚化支架结构域(SDD)以及C端结构域(CTD),在系统发育树中与其他鱼类TBK1家族聚为一支。qRT-PCR检测发现AjTBK1在多种组织中广泛表达,且在肝脏和肠中高表达。经LPS、poly I:C、嗜水气单胞菌免疫注射后,AjTBK1基因表达水...  相似文献   

17.
不同开口饵料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丰年虫、冰冻轮虫、水蚯蚓、人工配合饲料4种开口饵料投喂四川裂腹鱼( Schizothorax kozlovi Nikol-sky)仔鱼30 d,研究其对四川裂腹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水蚯蚓和丰年虫能保证四川裂腹鱼仔鱼具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较高的成活率。而人工配合饲料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其他组,且成活率最低。结果表明,4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四川裂腹鱼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8.
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及视觉发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出膜后第1~9 d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早期幼苗,在不同光强度下趋光性分布及视觉发育组织学特征。结果显示:在8900 lux的强光条件下,日本鳗鲡早期幼苗随着发育,表现出明显的负趋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52.2%的幼苗都集中在最暗的110 lux区域;而在2300 lux的弱光条件下,表现出趋弱光性。到9 d时,占存活幼苗44.6%的幼苗都集中在25 lux区域。视网膜发育的组织学观察发现,日本鳗鲡幼苗的视网膜发育首先出现的是外界膜和内界膜,最后出现的是外丛层。幼苗的整个视网膜结构到9 d时,发育为9亚层结构。视网膜中最发达的是外核层,由3种细胞构成。发育最快的是内核层,由2种细胞构成。结果表明,与日本鳗鲡早期幼苗趋光性有关的因素包括视网膜分层、视网膜厚度、内核层细胞数等多种因素。另外,本研究还探讨了日本鳗鲡幼苗在自然界可能生存的水深和光环境。  相似文献   

19.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low-salinity water on the growth, survival, and activity of artificially reared Japanese eel larvae (Anguilla japonica), proceeding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such water quality saves energy due to lower cost for osmoregulation. We reared 5-day-old larvae in 0%, 10%, 30%, 50%, 70%, and 100% seawater (SW) with or without diet for 13 days. All larvae reared in 0% and 10% SW died within 6 days, while larvae in 70% and 100% SW survived until 9 days. Larvae in 30% and 50% SW further survived until 13 days without diet. Significant growth in body depth was observed in 30% and 50% SW after 7 days rearing with diet (0.65 ± 0.02 and 0.62 ± 0.02 mm,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with the initial size (0.49 ± 0.03 mm), while no significant growth was observed under the other salinity conditions examined. Larvae swam actively in the light (about 2000 lx) in 50%, 70%, and 100% SW, while they were apparently inactive in 0%, 10%, and 30% SW. The long-term rearing trial showed a 2.2-fold higher 2-month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 in 50% SW (18.2%) than in 100% SW (8.2%). The body depth of larvae in 50% SW (1.58 ± 0.47 mm)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arger than in 100% SW (1.32 ± 0.35 mm).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intermediate salinity can result in better growth and survival performance in Japanese eel larva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