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铜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浓度情况下,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悬液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黄棕壤外,含铁量越高,由于吸附铜离子后所引起的土壤ΔpH最大值越小。加入的铜离子浓度为10-4 mol L-1时,铜离子吸附对中和曲线形状没有根本影响。在较低浓度时,铜离子吸附时氢离子的释放较少;而在较高浓度时,当体系pH大于一临界值时,开始释放大量氢离子。氧化铁是引起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在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对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中和曲线变化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含铁量越高,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后的氢离子释放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不同铜离子浓度、不同电解质浓度情况下,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对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悬液pH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除了黄棕壤外,含铁量越高,由于吸附铜离子后所引起的土壤ΔpH最大值越小。加入的铜离子浓度为10-4molL-1时,铜离子吸附对中和曲线形状没有根本影响。在较低浓度时,铜离子吸附时氢离子的释放较少;而在较高浓度时,当体系pH值大于一临界值时,开始释放大量氢离子。氧化铁是引起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在吸附铜离子时氢离子释放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电解质浓度的变化对恒电荷土壤和可变电荷土壤吸附铜离子后中和曲线变化影响有很大的区别,含铁量越高,电解质浓度对土壤吸附铜离子后的氢离子释放的影响越小。  相似文献   

3.
以不同浓度的Ca(NO3)2电解质溶液为水源,在大雨强高坡度下进行降雨模拟,研究紫色土水土迁移特征,试图探索在较强的物理破坏下电解质作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来水降雨对土壤中的电解质产生很强的稀释效应,改变土壤表面电场而产生强大的化学分散力(水合斥力和静电排斥力),因而产生土壤强烈的分散.降雨中加入的Ca(NO3)2电解质屏蔽了土壤电场而减弱了这种化学分散力,因而减弱了土壤分散,增加了渗透,减缓了水土流失的进程,这种作用随着降雨中Ca(NO3)2浓度的增高而增强.因此土壤侵蚀的根本原因是土壤电解质及其浓度控制下的化学分散力.  相似文献   

4.
可变电荷土壤中铜离子的解吸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我国四种可变电荷土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和铁质砖红壤以及二种恒电荷土壤黄棕壤和黑土中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的一部分铜离子可以被去离子水解吸 ,而且在pH~解吸率曲线上在一定pH值时出现解吸率最大值。在最大值时不同土壤中铜离子解吸率的大小与土壤中氧化铁的含量有关。氧化铁的含量越高 ,在最大值时铜离子的解吸率越大。当用中性电解质解吸可变电荷土壤吸附的铜离子时 ,电解质的浓度越大 ,解吸率越低。与此相反 ,恒电荷土壤吸附的铜离子不能被去离子水解吸 ,只能被中性电解质解吸 ,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 ,解吸率越大。这表明 ,可变电荷土壤中吸附性铜离子的解吸规律 ,完全不同于恒电荷土壤中者。本文初步讨论了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本工作选用二种可变电荷土壤粘粒(<2μ),分别含有0.35×10-4-1.3×10-4mol/L的不同电解质,在不同含水量下,在5—50℃范围内测量其直流电导率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热散法是研究土壤粘粒与离子相互作用的有用手段;电导率-温度曲线上的折点温度是随含水量、电解质种类和土壤类型而不同。在相同含水量下,含有不同电解质的红壤体系的折点温度具有如下的变化顺序:CaCl2>Na2SO4>KCl>Ca(NO3)2>NaNO3;砖红壤体系的折点温度明显高于红壤体系。折点温度的高低是土壤粘粒与离子相互作用强度的反映。  相似文献   

6.
马占龙  肖雁  黄娟  韦慧  杨钙仁  何铁光  邓羽松 《土壤》2023,55(3):596-604
为研究电解质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及为喀斯特石灰土地区的土壤结构改善和该地区的农林生产提供理论参考,选取广西南宁马山县3种用地的石灰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团聚体在各浓度(0.00、0.05、0.10、0.20、0.50、1.00 mol/L)电解质(KCl、NaCl、MgCl2)溶液中的稳定性和破碎过程。结果表明:(1) 电解质浓度<0.10 mol/L时,随着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大,破碎团聚体中5–3 mm粒径组分含量著降低,<0.25 mm组分含量均明显增加。(2) 破碎实验中团聚体基本在第1 min内完成大部分团聚体的破碎,纯水中的团聚体破碎速率明显慢于电解质溶液。(3) 本研究在MWD值的基础上提出“团聚体动态稳定指数”概念,根据团聚体动态稳定指数可得,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大小表现为:柑橘园>桉树林>坡耕地。综上,电解质显著影响喀斯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且在<0.10 mol/L时团聚体稳定性随电解质浓度增大而先快速降低后缓慢降低;电解质溶液会显著提升团聚体的破碎量和破碎速度。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电解质的响应情况,该文研究湖北省2种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耕地)的3种类型土壤(黄褐土、黄棕壤、棕红壤)团聚体,在不同浓度(0、0.005、0.01、0.02、0.05、0.08、0.10、0.20 mol/L)电解质(KNO_3、Ca(NO_3)_2)溶液中快速湿润时的稳定性和破碎过程。结果表明:1)浓度低于0.1 mol/L时,团聚体稳定性随电解质浓度增大而减小;2)团聚体稳定度AS随湿润时间呈双指数衰减,与纯水相比,棕红壤和林地黄褐土的破碎过程受电解质溶液影响尤为显著,黄褐土和耕地黄棕壤在电解质溶液中迅速全部破碎;3)初始阶段团聚体破碎能量与土壤粉粘比和有机质含量呈负相关,与铁铝氧化物含量呈正相关。总之,团聚体稳定性随电解质溶液浓度增大而减小,且相对于纯水,团聚体在电解质溶液中破碎更快。  相似文献   

8.
为了得出不同电解质(CaCl2和KCl)对混合试剂(EDTA和柠檬酸)去除土壤重金属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盆栽淋洗实验.结果表明,含电解质CaC12的混合试剂有利于去除酸性污染土壤中重金属;而含KC1的混合试剂有利于去除中性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含电解质CaC12和KC1混合试剂[EDTA-+-CA+ 1/2(CaC12+KCl)]对土壤重金属的淋洗效果不明显;但电解质用量的增加(如EDTA+ CA+ CaCl2+KCl)提高了酸性土壤中Cd、Zn、Pb和Cu的去除率,提高幅度分别达22%,16%,18%和9%.Cd和Zn污染的酸性土壤,可用CA+ CaCl2+KCl混合试剂淋洗;但Pb和Cu的去除还要靠EDTA.中性重金属污染土壤可采用EDTA+ CaCl2+ KCl混合试剂淋洗.  相似文献   

9.
土壤动物与土壤健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动物与土壤健康息息相关,土壤动物多样性和功能能够灵敏反映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引起的土壤扰动.同时,土壤动物还通过与生物和非生物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对地上生态系统产生反馈作用.当前土壤动物在土壤健康评价体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土壤线虫、节肢动物和蚯蚓等类群,仍缺乏基于土壤动物的系统性评价指标.因此,本文围绕土壤动物...  相似文献   

10.
pH对土壤吸持磷酸根的影响及其原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选择了浙江、江苏15个性质变化范围较大的土壤样品,研究在两种支持电解质、不同pH条件下对磷酸根的吸持反应。结果表明,加碱提高强酸性土壤的pH值,导致交换性铝的水解和羟基铝聚合物的生成,增加对磷的吸持。磷酸根同酸性土壤的反应,可促进交换性铝的水解,释放出H+,降低体系的pH。在CaCl2介质中,当pH>6时,可能有磷酸钙类盐形成,使溶液中磷浓度显著降低。有机质对土壤吸持磷有重要影响。在低pH下有机质通过与Al3+形成络合物,阻碍溶液中A13+的水解,并与磷酸根竞争羟基铝化合物表面的反应点位,从而降低酸性土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  相似文献   

11.
土壤—植物体系中的铅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自70年代以来,关于土壤-植物体系中铅的行为特征研究有了很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新近有关文献报道。介绍了造成土壤铅污染的原因,铅在土壤中的化学行为特点和土壤中活性铅的化学浸提方法的选择;重点阐述了植物对铅的吸收积累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讨论了土壤-植物体系中铅的迁移规律与动,植物及人体铅危害的可能性,铅的土壤临界值和环境容量制订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钟凯  徐仁扣  赵安珍  姜军  李航 《土壤》2011,43(2):312-316
选择海南岛北部3个不同年代喷发的玄武岩发育的土壤研究了其对铬酸根(CrO42-)和磷酸根(PO43-)的吸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母岩年龄的增加,土壤发育程度提高,土壤游离氧化铁和表面正电荷数量增加,对2种阴离子的吸附量增加。土壤CrO42-的解吸率在19.8%~39.6%之间,表明土壤对CrO42-的吸附涉及静电吸附和专性吸附2种机制,且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CrO42-静电吸附所占比例增加。土壤对PO43-的吸附以非静电吸附为主,吸附的PO43-的解吸量非常低,其解吸率不超过6%。吸附PO43-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在0.1 mol/L NaNO3和KNO3中的解析量,KNO3体系中的解吸量低于NaNO3体系中的,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胶体表面离子吸附面上的静电电位影响PO43-的解吸。  相似文献   

13.
隋红建  张家炳  刘昌  饶纪龙 《土壤》1996,28(1):30-33
本文研究了江苏、江西5种性质变化较大的土壤样品,在不同磷酸根溶液浓度,不同支持电解质浓度,振荡及磁搅拌两种实验条件下土壤磷吸持动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4.
程程  姜军  徐仁扣 《土壤学报》2011,48(3):557-562
研究了离子强度对2种可变电荷土壤中磷酸根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分别大于3.7和4.0时,红壤和砖红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pH分别小于3.7和4.0时,红壤和砖红壤对磷酸根的吸附量随离子强度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电解质主要通过改变离子专性吸附面上的电位来影响磷酸根的吸附。Zeta电位的测定结果表明,当pH大于土壤胶体的等电点(IEP)时,吸附面上电位为负值,且随离子强度增加数值减小,对磷酸根的排斥力减小,土壤表面对磷酸根的吸附量增加;当pH小于IEP时,吸附面上的电位为正值,它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减小,不利于磷酸根的吸附。解吸实验的结果表明,吸附于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的磷酸根在去离子水中的解吸量高于0.1 mol L-1NaNO3体系中的解吸量。这同样由于电解质浓度对土壤表面吸附面上的电位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表面活性剂强化去除土壤中NAPLs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评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表面活性剂去除土-水系统中非水相流体(NAPLs)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其作用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大量研究表明,表面活性剂能促进NAPLs从土壤颗粒中解吸,并通过增溶和增流作用改善NAPLs在土壤中的溶解和迁移能力,进而提高抽出处理法的去除效率。同时,表面活性剂对NAPLs的生物降解也有一定影响。表面活性剂对NAPLs去除效率与其种类和投加浓度、土壤异质性、电解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张凤荣  王秀丽  王数  郑重  吴昊 《土壤学报》2013,50(2):419-422
对土壤进行科学分类是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础,也是土壤调查制图的基础,在农业生产、土地利用的决策和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标志着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目前国际上土壤分类主要有《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ST》)[1]和《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以下简称《WRB》)[2],我国从1984年开始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也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以下简称《CST》)[3]成果.这三个分类体系都是以定量化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多阶层土壤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7.
李航  薛家骅 《土壤学报》1998,35(3):321-327
土壤是一个非均一的带电体系,因此土壤中离子扩散的推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浓度梯度,二是电位梯度,同时土壤作为一个非均一的带电体系,其离子的分布极为不均,可见土壤中的离子扩散不能直接用Fick扩散定律来描述,有必要建立起适合于土壤这个不均一的带电体系的离子扩攻的基本方程,本文从热力学及物质扩散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导出一组描述土壤中离子扩散的基本方程,并在实验的给定条件下,通过求解基本方程,对土壤中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壤质量标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美军  段增强  林先贵 《土壤学报》2011,48(5):1059-1071
简要介绍了建国以来我国与土壤质量相关的标准研究和标准应用工作。目前与土壤质量相关的国家标准有26个,正在制修订中的有34个,主要是土壤质量的化学分析方法,少量涉及标准、术语评审和整理、生物方法和物理方法,缺少土壤采样方法、土壤质量评价和土壤修复及培育等方面的标准。虽然我国土壤质量标准有了一定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我国土壤质量标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十二五"科技规划,本文初步提出了我国土壤质量标准化体系框架及未来我国土壤质量标准化的方向,为土壤科学研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综述了土壤调理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土壤调理剂目前尚无统一定义,且存在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主要功能包括改良土壤质地与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调节土壤酸碱度、改良盐碱土、改善土壤的养分供应状况、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等。在土壤改良过程中,针对不同土壤障碍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土壤调理剂将达到较好的改良效果。然而,土壤调理剂在推广应用中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潜在的环境风险、功能定位和认识问题、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包装标识混乱等,因此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土壤调理剂科学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富铁铝土壤的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我国富铁土和铁铝土分类的历史。我国控工土壤分类开始于30年代,从50年代开始,我国土壤分类深受前苏联地理发生分类的影响。在地理发生分类体系中,按生物气候气候条件,热带、亚热带地速性土壤分别为燥红土、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从80年代,我国土壤科技工作者结合我国实际,引入了土壤系统分类。这一分类的虽根据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划分土壤类型。据此,这一区域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铁土和铁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