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利用常规天气图、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等资料,综合分析了2021年5月3—4日出现在柳州市的一次较为典型的前汛期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高空槽、低空切变线、低空急流和地面冷空气;各系统配置良好,为大暴雨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条件;前倾槽、高层干侵入、地面冷空气的南下促发了不...  相似文献   

2.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卫星数据,对2014年10月27~30日湖北省出现的一次罕见的深秋季节大范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过程平均小时雨强约2~5 mm,合适的雨强配合较长的持续时间最终导致暴雨的发生;过程期间湖北上空500 h Pa呈西低东高的形势,副高较历史同期偏强、位置偏北,阻挡小槽东移,导致降水持续较长时间;这种形势也导致低空急流发展强劲,为暴雨区输送充沛的水汽,暴雨站数最多的28日湖北上空南风急流也最强,分别为700 h Pa 22 m/s、850 h Pa 16 m/s、925h Pa 12 m/s。850和925 h Pa南风急流还受到北侧东风急流的阻挡,利于低空形成较强的水汽辐合。高空分流场与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2种辐散作用叠加,导致较强的高空辐散,与低空辐合相配合出现了深厚的上升运动,这对于形成合适的雨强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中空西南水汽通道将孟湾水汽输送至暴雨区,低空偏南水汽通道将南海水汽输送到暴雨区;过程期间湿层深厚,200 h Pa至地面均为饱和湿层,湖北中东部暴雨区可降水量为40 mm以上,大暴雨区的可降水量约为45 mm以上;最强降水日的露点值700 h Pa 4℃、850 h Pa 10℃、925 h Pa 11℃。过程期间云团和回波具有"列车效应",但强度不及夏季的中尺度系统;回波组合反射率一般为35~40 d Bz,10 d Bz回波顶高在8~9 km,回波具有低质心特点。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风云卫星资料以及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15年8月16~18日发生在南充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进行分析,探讨强降水发生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低空切变线及前期不稳定能量释放引发强对流天气;第2阶段为西南低涡影响,影响时间较长。此次西南低涡生成属于高原切变类,低涡首先出现在500 h Pa切变线南侧下层的850 h Pa,后垂直发展到700 h Pa,深厚阶段正涡度柱伸展至400 h Pa,呈自下而上的近垂直结构。在西南低涡维持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云团是这次暴雨产生的重要系统。南充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加之低层辐合中心与西南低涡伴随的低空急流耦合发展,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和维持,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作用。南充受西太平洋副高西侧持续的西南低空急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充沛水汽,且中低层南充一直处在水汽辐合上升区域,有利于水汽的垂直输送。  相似文献   

4.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及地面加密自动气象站等观测资料,分析了2020年8月24日在盘锦地区出现的暴雨到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为高空槽与华北气旋冷暖空气交汇产生的暴雨天气,西南急流和台风北侧的东南气流为盘锦地区输送了大量暖湿气流,为本次降水提供充足水汽条件。500 hPa高空槽与台风西北部之前强位势梯度使得低空急流稳定维持,槽前正涡度平流的辐散作用使得低层减压。地面低压发展,低空急流中的切变涡度扰动是低空低涡形成的重要机制。卫星红外云图显示在急流轴附近有MCS生成并沿着槽前西南气流向东北方向移动,起到"列车效应"作用。低空和超低空急流在辽宁中部建立并加强,使得盘锦出现暴雨到大暴雨。  相似文献   

5.
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及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6—18日巴彦淖尔市南部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天气是200 h Pa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辐散、700 h Pa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辐合、500 h Pa副热带高压外围短波槽东移和700 h Pa暖湿切变共同作用下产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垂直叠置与700 h Pa暖式切变区和地面河套气旋顶部暖切变区交绥,是造成此次暴雨的主要原因。暴雨出现在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各物理量发展演变与暴雨均有较好对应。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中尺度自动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秋季台风"彩虹"天气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副热带高压西侧存在东南气流,推动强台风"彩虹"朝西北方移动;低空急流为强降水天气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和巨大的不稳定能量,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3日20:00至5日20:00 500~1 000 h Pa的相对湿度>80%,而850~925 h Pa的比湿数值仍为14~18 g/kg,有较好的水汽条件;暴雨区处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心,中低层垂直上升运动强烈,是暴雨增幅的直接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5年10月8—10日普洱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主要受孟家拉湾低压和冷空气共同作用,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700 h Pa西南风低空急流输送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北上,北方冷空气南下与切变线南侧暖湿气流在普洱市交汇,形成持续强降水;充足的水汽条件、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促使上升运动,为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EC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2月4日发生于广西的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水汽、动力条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一是本次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500h Pa南支槽、850h Pa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二是孟加拉湾和南海是本次暴雨过程的水汽源地,500~700h Pa中低空西南急流和850h Pa东南急流的加强,增强了暴雨区的水汽供应。三是此次过程垂直上升运动比夏季弱,是形成稳定性降水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相似文献   

10.
达来 《北京农业》2013,(12):142-143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天气雷达资料等对2011年7月18日发生在内蒙古巴林右旗的突发性局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得出:高空槽、中低层切变以及高低空急流是形成此次局地大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暴雨发生的有利的动力条件;南海丰沛的饱和水汽层向北输送为大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多普勒天气雷达可识别和分析低空切变线以及逆风区等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应用基本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一次漏报的鲁西南致灾暴雪天气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是由700 h Pa上西南急流携带暖湿空气和850 h Pa上东南气流携带水汽分别与各自高度上的冷空气结合造成的;主要影响系统有西南低空急流、切变线、西风槽、地面高压。  相似文献   

12.
王桂春  宋若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33-18336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对2010年7月19~22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区域性大暴雨、局地特大暴雨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南涡、副热带高压是此次大暴雨产生的主要天气系统,低涡、高空槽、切变线是产生大暴雨的动力机制。大暴雨与低空急流有密切的关系,低空急流是通过中尺度脉冲的形式向下游传播动量、热量和水汽,充足的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本溪地区2014年3月3—4日降水天气过程中的地面加密自动站资料、常规探空资料及T639、日本、欧洲数值产品输出资料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环流背景分析及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揭示了大尺度环流背景、高低空急流、地面气旋的演变等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大到暴雪过程是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产生的,东北冷涡与乌拉尔山高压脊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冷空气持续南下,使辽宁西部低值系统建立和发展,为本溪地区的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了有力的环流背景;本溪地区3月降水相态主要包括雪、雨夹雪和雨,在降水的预报中根据850 h Pa、925 h Pa、地面温度以及0℃层高度可以作出降水相态的预判;在低空急流的影响下,暖湿西南气流沿低空急流倾斜上升,与高层冷空气形成下暖湿、上干冷的大气不稳定层,低空急流作为低层能量和水汽的集中输送带对此次大到暴雪过程的产生和维持起到重要作用;切变线、高低空急流及地面倒槽的共同影响,为此次大雪到暴雪天气提供有力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4.
采用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7月25日~26日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本次降水是一次混合性降水过程,持续时间长,降水量大,降水过程中伴随有降水形态变化。分析表明:850h Pa环流场调整引发降水从不稳定向稳定转变;低空急流的建立保证了充足的水汽输送;副热带高压的维持延长了本次降水时间;物理量分析一致表明,不稳定能量和对流天气时段吻合;关注抬升条件的变化有助于对降水形态的把握。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8月3—4日发生在辽宁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本次过程水汽条件较好,主要受低涡前部分裂出的短波槽的影响;辽宁地区200 h Pa高空急流不明显,低空急流明显;水汽输送主要来自黄海,水汽通量输送明显,水汽条件较好,比湿较高;辽宁地区均存在水汽的辐合,均处在高能舌内,降水开始前,大气潜在不稳定,在有利的触发条件下,能量暴发,有利于暴雨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2010年7月1日济宁市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日济宁市普降暴雨,从环流形势、地面填图、水汽条件、物理量场、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该次降水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天气过程低空急流是主要的水汽输送通道,850~700 hPa中低层的西风带急流给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加之本站前期具有高温高湿条件,有出现大暴雨的可能;并对日本传真图、欧洲形势预报等数值预报进行了实况检验。  相似文献   

17.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7月9日河南濮阳地区局地大暴雨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局地大暴雨天气是在副高稳定,稍有西伸北抬,高空有低槽东移,弱冷空气扩散南下,中低层有低涡、切变线、低空急流、地面倒槽、中尺度低压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水汽充沛、湿层深厚,为暴雨区提供了水汽条件。暖云层厚度较厚,大于4 km,有利于高降水效率的产生;多个中尺度对流雨团先后经过同一地点,产生的"列车效应",提高了降水效率;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的形成,在水汽输送和聚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探空曲线中CAPE值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上升运动的强弱,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利用多普勒雷达产品可以较好地预报强天气路径、强度及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6月14—15日锦屏县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锦屏县位于低空急流左前方,为水汽输送和低层暖湿平流输送提供有利条件;对流层中上层被高湿区控制,充足水汽输送和强烈上升运动推动强降水天气出现;暖湿气流以上存在干冷气流,上干下湿对流不稳定状态,700 h Pa以上大气对流稳定,不利于暖湿气流扩散;锦屏县位于高空强辐散区内,利于水汽持续垂直输送,这也是锦屏县强降水天气持续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产品等对2007年3月4日大连地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高空500 h Pa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型;西南涡、江淮气旋是本次降雨过程的主要天气系统;暴雨出现在江淮气旋发展的强盛时期;大气的斜压性是江淮气旋存在发展的启动机制;西南涡形成的低空急流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热量和动量条件,同时与南侵的强冷空气交汇于大连上空,形成上升气流,为此次降水提供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应用常规天气图、探空等观测资料,对2012年12月20-21日鲁中的暴雪天气从天气形势演变,水汽、动力等物理量场、降水相态进行分析,研究形成此次暴雪的发展过程,研究发现: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为高空槽、暖切变线和地面倒槽;低空西南急流和超低空东西急流源源不断地向鲁中输送水汽,暴雪大致出现在急流顶端的位置;物理量条件为暴雪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水汽和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