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2015~2018年间安徽省16市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16市近4年农用地利用效率状态稳定,共7个市农用地平均利用效率达到有效状态,利用效率最高的为黄山市(1.163),最低的为淮北市(0.623);(2)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与各市地理位置无关,仅与对农用地的投入量及投入因素种类有关;(3)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促进因子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膜使用量,主要抑制因子为化肥施用量与农业从业人数,气温、降水等因素对农用地利用效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对2015~2018年间安徽省16市农用地利用效率及影响利用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安徽省16市近4年农用地利用效率状态稳定,共7个市农用地平均利用效率达到有效状态,利用效率最高的为黄山市(1.163),最低的为淮北市(0.623);(2)安徽省农用地利用效率与各市地理位置无关,仅与对农用地的投入量及投入因素种类有关;(3)影响农用地利用效率的主要促进因子为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膜使用量,主要抑制因子为化肥施用量与农业从业人数,气温、降水等因素对农用地利用效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的综合测度与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选取2000和2012年山东省17地市农用土地投入、产出数据和相关指标,对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整体水平偏低;农用地利用效率地区差异明显,利用效率较低地区主要集中在山东西部和南部等欠发达地区,而且这些地区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出不足问题突出;农用地利用效率有效地区农地利用尚有很大潜力;技术进步在山东省农用地利用中的贡献呈增长趋势。在分析影响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进一步提高山东省农用地利用效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选取安徽省所属的17个城市为样本,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安徽省农民收入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各城市在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3个方面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安徽省经济逐年增长,但与此同时,省域内部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日益显现出来。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该文通过建立经济社会综合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地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得出安徽省各市的经济发展综合排名,分析了各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根据统计数据,运用泰尔指数对2005—2014年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明显,组内经济差距贡献率比较大;资源禀赋和地理位置、历史人文因素、区域经济政策等方面存在的差别是产生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安徽省应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互动机制,采取适度倾斜的协调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有机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江苏省有机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区域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从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探讨了空间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环境虽然是影响一个地区有机农业开发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主导因素,经济和政策因素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缩小有机农业开展的区域差异,实现各地区有机产业共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地处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内部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采用安徽省17个地级市2007年的数据,选取了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等20个指标,对安徽省17个主要区域经济进行研究,从而得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建建  甄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9):2633-2635,2704
以安徽省典型年的县域人均GDP数据为基础,县域为基本单元,基于ESDA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从空间相互作用角度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九五")以来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安徽省县域总体空间差异变化趋势出现波动,县域间空间相互作用不强.大部分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呈现出较低层次的空间均衡.  相似文献   

10.
中小型工业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其用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对提高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度,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获取山西省11个地市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情况相关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山西省中小企业工业用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西省各地市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效率水平各异,太原市、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4个地市的综合用地效率水平较高,忻州市和阳泉市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影响山西省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效率的宏观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人口规模、工业化率、外商投资比和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这6个影响因子与山西省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利用效率均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人口规模、人均GDP、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3个因子对现阶段山西省中小型工业企业用地效率的影响相对较大,工业化率、人均财政收入和外商投资比3个因子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1.
人口多、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土地利用粗放、农田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发,是安徽省土地的基本省情,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又在客观上造成了对土地的巨大需求,加上管理不严,致使土地被乱占滥用,耕地锐减的状况日趋严峻,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以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思想为指导,采取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加强土地资源监管力度;严格管理土地;集约经营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以实现人地和谐的用地关系。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居住环境的改善,支持了美好乡村建设。但也存在没有项目实施主体、目标要求高、投入标准低、重建轻管、工程效益低等问题。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安徽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建设和管理:明确实施主体;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高标准农田“软实力”的建设水平;因地制宜地建设特色高标准农田模式;注重建管并举。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和生态补偿理论对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量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1.614亿元增长到2015年15.498亿元,每公顷耕地的补偿则由38.3元增长到263.7元;耕地生态补偿整体呈现出“北高南低”和各地级市呈现出“中心城市低,周边县高”的空间格局;耕地生态补偿价值总量主要受到生态赤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水平的影响,且三者对耕地生态补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生态系统被破坏的潜在可能性在增加。进行耕地生态补偿研究,对保护耕地生态,提高农民耕地生态保护意识,保护农民权益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并为安徽省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吉林省耕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obit二阶段法,第一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模型对吉林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通过Tobit回归模型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96~2010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纯技术效率表现出稳定的较高水平;技术效率表现不佳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表现不佳所致;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项锦雯  陈利根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9):8334-8336
以皖江示范区为例,采用文献资料法、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江示范区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相关系数为0.92,区域产业转移对土地利用集约产生较强的正向驱动作用。在未来发展中,皖江示范区应重视区域产业转移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区域土地资源,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利用2002-201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技术,研究我国各地区农药施用效率,并进行区域比较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东、中、西部地区农药施用效率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东部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2002-2006年中、西部差别较小,而2007-2012年西部明显高于中部并形成差距;东部各地区间农药施用效率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而西部各地区间差距以2007年为临界年呈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趋势,中部各地区间差距总体较小.2)农村居民知识文化水平、参与技术培训比例、农产品商品率及农产品价格对农药施用效率的正向作用显著,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却抑制农药施用效率的提高,药械覆盖率的作用尚未显现.提出了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乡村转型度及其区域格局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乡人口流动和经济社会发展要素的重组与相互作用,导致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形态和地域空间格局的重构,包括村镇空间组织结构、农业产业发展模式、就业方式、消费结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和城乡差别等方面。从非农人口比重变化、产业结构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乡村消费结构变化、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变化、复种指数变化等指标评价安徽省乡村转型度,进一步分析得到安徽省乡村转型的区域格局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安徽省整体的乡村转型度偏低,各市均呈现出M型变化趋势,各市的乡村转型度有明显的区域格局分异,社会经济与乡村发展基础明显影响转型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水资源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水资源定义及其特征的分析比较,针对安徽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措施和方法,并初步提出解决干旱缺水问题和洪水处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安徽省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将全省划分为1 999个计算单元,以浅层地下水为主要评价对象,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类裂隙水采用补给量法,基岩裂隙水采用径流模数法,计算了全省多年平均天然补给资源量,采用生态环境约束法计算了全省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并对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全省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区位熵等指标,以2005—2014年各地市旅游总收入、旅游人次及GDP为研究对象,分析测算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5—2014年示范区旅游经济总体水平逐年提高,但旅游经济总量的差距在拉大,出现相对差异逐渐缩小,绝对差异越来越大的局面;从空间来看,2005—2014年黄山和池州2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分别达到3.521 6和2.583 0,而芜湖、宣城、马鞍山、安庆和铜陵5市的旅游区位商均值均小于1,表明示范区旅游经济主要靠少数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存在着较大的不均衡;从累积因果理论分析来看,示范区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旅游资源赋存、交通状况及地区经济水平等因素密不可分,建议政府通过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改善交通环境、增强旅游优势地区辐射带动来进一步改善区域空间格局,促进各地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区域经济水平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