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了阿里山潜蝇茧蜂Fopius arisanus(Sonan)的老熟幼虫、不同日龄的蛹(1 d、5 d、9 d)以及不同日龄成蜂(1 d、7 d、14 d、21 d)的过冷却点和结结冰点,结果显示阿里山潜蝇茧蜂5 d龄蛹的过冷却和结结冰点最低,而老熟幼虫最高,且老熟幼虫的SCP、FP值变化幅度均最窄;不同日龄雌雄成蜂的过冷却点和结结冰点均是7 d龄最低,21 d龄最高;相同日龄,雌蜂的过冷却点和结结冰点均低于雄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老熟幼虫和蛹的抗寒能力,对柑桔大实蝇老熟幼虫、滞育蛹和滞育解除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同一虫态不同个体间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异,但其变异范围均符合正态分布。柑桔大实蝇不同发育状态间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已解除滞育进入发育状态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1.15℃和-9.76℃;其次为滞育蛹,分别为-8.93℃和-7.63℃;而老熟幼虫最高,分别为-7.09℃和-3.43℃。此外,老熟幼虫的结冰点和过冷却点之间的差值最大为3.24℃,显著高于滞育蛹(1.30℃)和滞育解除蛹(1.39℃)。表明,倒春寒对已进入发育状态的柑桔大实蝇蛹不会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梨小食心虫过冷却点及结冰点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Busck)是世界性的果树害虫,以老熟幼虫越冬。由于果树新品种的选育以及气候变暖等原因,梨小食心虫寄主植物的适生区扩大。为了明确梨小食心虫的耐寒能力,即是否可以随着寄主植物种植范围的扩大而向寒冷地区发生迁移,本试验对不同虫态、不同龄期幼虫、不同性别的蛹与成虫以及来源于不同环境下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测定,进而为判断梨小食心虫是否可以顺利越冬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梨小食心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结冰点和过冷却点表现为幼虫蛹成虫;(2)不同龄期幼虫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2.47±0.27)℃与结冰点(-8.21±0.41)℃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9.23±0.38)℃与结冰点(-5.06±0.37)℃最高;(3)雌雄成虫与蛹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不显著;(4)不同环境下幼虫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差异显著,外采幼虫的过冷却点(-24.42±0.69)℃和结冰点(-10.21±0.71)℃最低,室内幼虫经冷驯化后过冷却点降低。因此,在越冬过程中梨小食心虫老熟幼虫的抗寒能力较强,提前经历低温环境可提高其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4.
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是新疆棉田优势捕食性天敌。为明确不同发育阶段的多异瓢虫的耐寒能力,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仪对多异瓢虫的3龄、4龄幼虫,蛹,2日龄雌、雄成虫分别进行了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的测定,并对其频次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21.05±0.75)℃和体液结冰点(-17.45±0.89)℃最低;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5.02±0.55)℃和体液结冰点(-11.80±0.64)℃次之;2日龄雄成虫的过冷却点(-14.74±0.42)℃和体液结冰点(-11.26±0.42)℃与3龄幼虫的过冷却点(-14.07±0.68)℃和体液结冰点(-11.25±0.61)℃差异不显著;2日龄雌成虫的过冷却点(-12.97±0.40)℃和体液结冰点(-9.65±0.32)℃最高。结果显示,多异瓢虫蛹的耐寒性最强,2日龄雄成虫的耐寒性高于雌成虫,2日龄雌成虫的耐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的抗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并分析频次分布。结果表明,不同虫态的灰茶尺蠖间过冷却点差异显著,雄成虫的过冷却点最低,为-12.73℃,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5.06℃;不同虫态的灰茶尺蠖间结冰点的差异也显著,1龄幼虫的结冰点最低,为-9.85℃,5龄幼虫的结冰点最高,为-0.78℃;雌蛹的过冷却点为-11.93℃,显著低于雄蛹的-10.09℃;雄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2.73℃,显著低于雌成虫的-11.07℃。同一虫态不同个体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幼虫从低龄期(1~2龄)发育至高龄期(3~5龄),其过冷却点逐渐升高,抗寒能力逐渐下降。灰茶尺蠖雌蛹的抗寒能力强于雄性,但雌性成虫的抗寒能力弱于雄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雌性生殖系统结构、卵巢发育和卵子发生、卵子超微结构,并对15℃和23℃饲养条件下不同日龄的雌蜂卵巢管长度、卵巢管内卵室大小与成熟度进行了比较,揭示了该茧蜂雌性生殖系统结构与特征。结果表明:1)红颈常室茧蜂生殖系统结构主要包括一对卵巢、2条输卵管、中输卵管等;2)雌成虫在羽化前期(1~3 d)卵巢内的成熟卵粒较少,卵巢管内含有大量的卵原细胞,卵子内充满了大量的脂滴,中后期(5~11 d)随着脂肪体的降解吸收,卵子内逐渐新生一些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其内存在滋养细胞、卵母细胞,并且滋养细胞无细胞膜存在。3)同一温度不同日龄红颈常室茧蜂卵粒数、成熟卵子数均差异显著,23℃下红颈常室茧蜂每条卵巢管内的日均卵子数20.70粒,显著高于15℃的日均卵子数18.65粒。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抗寒能力的影响,本试验对取食人工饲料及小麦、玉米和高粱等三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部分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人工饲料饲养的草地贪夜蛾不同虫态间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16.71±0.26)℃和(-5.04±0.21)℃,显著低于其他虫态;3~6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不同寄主植物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显著低于幼虫和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之间,取食玉米的草地贪夜蛾蛹的过冷却点最低。除取食高粱的4龄幼虫外,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幼虫的过冷却点均随龄期增大而升高。取食3种寄主植物的雌成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但取食高粱的雄成虫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取食小麦的。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茶银尺蠖Scopula subpunctaria越冬虫态及其抗寒能力,利用过冷却点测定仪测定各虫态茶银尺蠖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表明茶银尺蠖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3.21℃和-22.52℃,均显著低于其他虫态,5龄幼虫的过冷却点最高,为-5.86℃,预蛹的结冰点最高,为-1.79℃。随着幼虫龄期增加,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逐渐升高。同虫态不同个体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变异均符合正态分布。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1.07℃和-4.57℃,均显著低于雌蛹的-7.82℃和-2.10℃。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13.39℃和-7.82℃,显著低于雌成虫的-9.60℃和-3.69℃。在蛹和成虫阶段,茶银尺蠖雄性个体的抗寒能力要强于雌性个体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9.
为明确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定位寄主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时利用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源,利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红颈常室茧蜂雌雄成虫对绿盲蝽3龄若虫及其为害寄主植物棉株以及雌性红颈常室茧蜂成虫、绿盲蝽成虫对苗期和花期的棉花、蓖麻的选择行为。结果表明,与干净空气(空白对照)相比,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绿盲蝽3龄若虫、健康棉株的选择行为无显著差异,绿盲蝽3龄若虫为害的棉株对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具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但在为害后去虫和未去虫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雄性红颈常室茧蜂对各处理均无明显的选择行为。与健康或为害后去虫的苗期棉花相比,雌性绿盲蝽成虫显著趋向花期蓖麻;而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只趋向于为害后的花期蓖麻。雌性红颈常室茧蜂对为害后去虫的花期棉花和花期蓖麻的选择行为显著高于相应的苗期植株。这表明雌性红颈常室茧蜂主要利用绿盲蝽若虫为害后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物质来定位寄主绿盲蝽,且其对花期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与绿盲蝽成虫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不同释放密度下红颈常室茧蜂对冬枣园绿盲蝽的寄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是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若虫的重要内寄生性天敌。2013-2014年,在山东省沾化县冬枣园开展应用红颈常室茧蜂控制绿盲蝽若虫的田间释放技术研究。结果发现,田间单株罩笼以蜂虫比1:50、1:100和1:200连续3次释放红颈常室茧蜂成蜂,2年对绿盲蝽的平均寄生率分别为77.8%、63.8%和39.5%;2年3种放蜂比例连续3次放蜂对绿盲蝽的平均寄生率达60.4%,显著高于单次放蜂的寄生效果;大田3次释放红颈常室茧蜂蛹,按蜂虫比1:20连续3次放蜂,后续3个月调查结果表明放蜂园的平均寄生率为32.2%,是对照枣园的9.5倍。说明人工释放红颈常室茧蜂可以持续、有效地控制枣园绿盲蝽种群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为初步明确钩纹皮蠹Dermestes ater De Geer不同虫态的抗寒能力,本文运用智能昆虫过冷却点测定仪及配套软件测定钩纹皮蠹幼虫、蛹和成虫的过冷却点及结冰点,比较不同虫态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差异,以期为钩纹皮蠹的越冬区划分、发生期预测和虫害防控等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钩纹皮蠹3日龄蛹的平均过冷却点最低,为-24.31℃,1龄幼虫平均过冷却点最高,为-16.34℃,其余虫态平均过冷却点依次为老熟幼虫(-24.04℃)5日龄蛹(-23.84℃)1日龄蛹(-23.01℃)7日龄蛹(-19.53℃)7龄幼虫(-19.16℃)5龄幼虫(-18.75℃)3龄幼虫(-18.43℃)成虫(-18.25℃);老熟幼虫的平均结冰点最低,为-18.41℃,5龄幼虫平均结冰点最高,为-10.84℃,其余虫态平均结冰点依次为3日龄蛹(-18.26℃)1日龄蛹(-17.13℃)5日龄蛹(-16.87℃)1龄幼虫(-14.66℃)成虫(-14.55℃)7日龄蛹(-13.20℃)3龄幼虫(-12.96℃)7龄幼虫(-12.38℃)。钩纹皮蠹蛹和老熟幼虫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但幼虫和成虫的抗寒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不同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耐寒能力的差异,本研究利用过冷却点仪对不同温度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频次分布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温度(16、20、24、28、32、36℃)条件下饲养的草地贪夜蛾,各虫态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龄幼虫、6龄幼虫以及2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体液冰点均为在16℃下饲养时最低,3龄幼虫分别为(-13.48±0.53)℃和(-8.97±0.35)℃;6龄幼虫分别为(-8.94±0.28)℃和(-4.99±0.28)℃;2日龄蛹分别为(-18.09±0.50)℃和(-12.17±0.37)℃。5日龄蛹过冷却点在16℃饲养时最低,为(-17.76±0.49)℃,体液冰点在32℃和16℃饲养时最低,分别为(-11.72±0.56)℃和(-11.02±0.39)℃;成虫过冷却点在16℃饲养时最低,为(-17.87±0.55)℃,体液冰点在28℃和16℃饲养时最低,分别为(-11.23±0.61)℃和(-10.98±0.44)℃。本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对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具有一定的驯化作用,同时适当的高温也可以提高草地贪夜蛾的耐寒能力。该研究结果有助于预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域,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初步探明黏虫的耐寒能力,对室内饲养黏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蛹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与性别及蛹重的关系。结果表明,黏虫不同发育阶段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幼虫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平均值分别为-4.79℃和-1.57℃;蛹期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的平均值分别为-14.05℃和-6.12℃。幼虫的过冷却点随龄期增加逐渐升高,即4龄幼虫(-6.23℃)5龄幼虫(-4.38℃)6龄幼虫(-3.58℃)。蛹期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存在日龄和性别上的差异,但与蛹重无明显的相关性。本研究表明,黏虫蛹的耐寒性强于幼虫。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不同环境温度对星豹蛛过冷却能力的影响,采用热敏电阻阻值法研究了其在不同月份及高低温诱导后的过冷却能力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星豹蛛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存在显著的季节性规律,即过冷却点:越冬后(3月份)<越冬前(10月份)<夏季(7月份),雌蛛<雄蛛;结冰点:越冬前(10月份)<越冬后(3月份)<夏季(7月份),雄蛛<雌蛛。室内模拟高温诱导后,星豹蛛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高于对照;低温诱导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呈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且只有4℃诱导的过冷却点低于对照,达到了-9.03℃,结冰点为-6.1℃。表明高温诱导没有使星豹蛛的过冷却能力升高,而适宜的低温诱导可使过冷却能力升高,耐寒性增强,与田间测定结果一致,说明外界环境温度的诱导是影响星豹蛛过冷却能力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