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麦—簇毛麦杂种染色体的DNA原位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生物素标记的族毛麦基因组DNA作探针与小麦-簇毛麦杂种双二倍及异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旨在探索一种鉴定小麦中簇毛麦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首先试验了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DNA之含量比对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发现探针混合液中不加未标记的小麦DNA时,获得的原位杂交结果较理想。在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2n=56)中,14对簇毛麦染色体出现明显的棕褐色原位杂交信号,而小麦染色体不显标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的发展历史,基本原理和要点,评述了该项技术近年来在远缘要种染色体分析中的研究进展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以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DNA作探针与小麦-簇毛麦杂种双二倍体及异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旨在探索一种鉴定小麦中簇毛麦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首先试验了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DNA之含量比对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发现探针混合液中不加未标记的小麦DNA时,获得的原位杂交结果较理想。在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2n=56)中,14对簇毛麦染色体出现明显的棕褐色原位杂交信号,而小麦染色体不显标记,使这2个物种的染色体很易相互区分开来。进一步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簇毛麦6V染色体附加系体细胞杂交,也可检测出其中1对附加的6V染色体。由于该方法标记的簇毛麦DNA覆盖各簇毛麦染色体的整个染色体臂,由此,用其鉴定小片段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麦类作物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的原理和探针及其标记检测系统的发展,以及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与其它技术的结合应用情况,并综述了近年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麦类作物的外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的检测、基因定位、染色体组同源性的鉴定和染色体组空间分布等研究中应用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 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30% ̄50%之间,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4个品种  相似文献   

6.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主要介绍了该技术的产生过程、基本原理、探针类型和标记方法以及发展历史,并对该技术在染色体识别中的应用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株植物C-带技术”,对6x小簇麦与普通小麦的杂种F2和回交BC1世代的染色体结构进行观察,研究了簇毛麦染色体在杂种后代中 的传递行为。结果表明,在大多数杂种组合中,簇毛麦染色体通过雌配子的传递行为是随机的,并显著高于通过雄配子的概率,但在含有小麦亲本‘J-11‘的杂种组合中情况不同,簇毛麦染色体在这个杂种组合中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率都是随机的。说明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受杂种F1中小麦亲本的影响,推测在小麦亲本‘J-11‘中可能存在一个影响簇毛麦染色本通过雄配子传递的基因。单个簇毛麦染色体的传递与6x小簇麦作为父本或母本有关。通过雌雄配子传递中,以4V和7V染色体的传递频率最高,而3V的传递频率最低。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用6x小簇麦作为桥梁转移簇毛麦有利基因,创制杂种F1时,最好以普通小麦为父本,并且F3和BC1F2是关键的选择世代。  相似文献   

8.
以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为母本和奥地利黑麦(Secalecereale,2n=2x=14)杂交,对其杂交亲和性和杂种F1的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22个品种的杂交亲和性存在明显差异,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大于50%,其可能基因型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30%~50%之间,其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4个品种的杂交结实率介于10%~30%之间Kr1Kr1kr2kr2,7个品种杂交结实率小于5%;基因型可能为Kr1Kr1Kr2Kr2;杂种F1PMC的染色体配对能力与亲本杂交亲和性无明显相关,相关系数为0.0121,但不同组合存在一定差异,8641012/黑麦F1具有最好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1.3),而碧蚂4号/黑麦等具有较差的配对能力(平均交叉结数为0),其它品种(系)介于二者之间。8641012是具有较好亲和性和较高F1PMC染色体配对水平的综合性状优良的小麦品系,可进一步用于小麦的远缘杂交以转移外源遗传物质。  相似文献   

9.
普通小麦-簇毛麦2V染色体端体异附加系的选育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簇毛麦(Haynaldia villosa) 具有抗多种病害、耐旱、耐寒等优良性状,是可供小麦改良利用的优良遗传资源.本研究综合利用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Giemsa C-分带、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 及分子标记等技术,从普通小麦-簇毛麦2V(2D) 异代换系与含有Ph抑制基因的中国春高配对材料(pairing homoeologous inhibitor,Ph1) CO4-13的杂交后代中选了出分别含有簇毛麦2V长臂和短臂的普通小麦-簇毛麦2V端体异附加系.含有簇毛麦2V短臂的附加系在护颖颖脊上有刚毛,而在含2V长臂的附加系的护颖颖脊上没有刚毛,可将控制护颖颖脊刚毛性状的基因进一步定位在簇毛麦2V染色体的短臂上.筛选出町以追踪2V染色体短臂的SSR标记wmc25.该分子标记和护颖颖脊刚毛形态标记可用来追踪导入小麦遗传背景中的簇毛麦2V染色体短臂.  相似文献   

10.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直接、准确、便捷等特点,在生物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改进和完善,新的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不断涌现。本文对染色体原位杂交探针、染色体原位杂交靶DNA类型、染色体原位杂交新技术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以图像电脑自动分析技术研究了普通大麦(Hordeum vulgare L.)四个品种和栽培黑麦(Secale cereale L.)一个品种的染色体N-带和C-带,如染色体图像分割、单个染色体的提取、黑白灰度的调整、交叉染色体分离和弯曲染色体的拉直等.在此基础上对染色体特征带纹的提取和染色体电脑模式的建立,以及根据电脑模式而进行的同源染色体自动匹配方法均作了探索。证明这些方法和技术在植物染色体研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染色体原位杂交技术 (ISH)在植物亲缘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文中介绍了 3种基于不同探针类型的ISH技术 ,以及该项技术在植物供体基因组的识别、不同供体基因组之间关系和物种形成过程中供体基因组的变化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文章还指出了ISH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它存在的局限性 .  相似文献   

13.
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生物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苹果DNA纤维荧光原位杂交(Fiber FISH)技术体系,从而为利用该技术确定苹果基因组DNA序列间的位置关系、构建精细物理图谱等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Florina’苹果幼叶为试材,通过液氮研磨,尼龙膜过滤和TritonX-100去除叶绿素等步骤提取细胞核。细胞核经碱裂解,采用盖玻片拉伸方法制备DNA纤维。比较细胞核不同裂解时间和在5种不同包被类型的载玻片上DNA纤维拉伸的效果。用碱裂解方法提取来自苹果‘Florina’自交不亲和S9基因座的4个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um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 34G16、 BAC 45M19、BAC 70J19和BAC 69A4。提取的质粒经PEG纯化,用地高辛或生物素标记探针。探针与DNA纤维制片经过80℃变性、37℃杂交2-3 d和洗片,采用“三明治”方法进行信号放大和检测,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试验结果。【结果】建立了以苹果幼叶为材料,液氮研磨提取细胞核,碱裂解细胞核和盖玻片拉伸制备DNA纤维的试验方法。提取的细胞核纯净、结构完整,细胞核浓度>5×103个/μL。试验结果表明,细胞核裂解4 min,在多聚赖氨酸包被的载玻片上制备的DNA纤维平直、伸展均匀,纤维量多、细长,效果好。经原位杂交和信号检测,获得了清晰的、具有Fiber FISH典型特征的“念珠状”杂交信号。对已知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两个BAC克隆BAC 34G16和BAC 45M19进行杂交信号测量和分析,得出BAC 克隆大小(Y,Kb)与信号长度(X,μm)的相关方程为Y=3.47X(R2=0.9215),其斜率即为该试验技术体系Fiber FISH的分辨率3.47 kb•μm-1。试验对未知大小和位置关系的两个BAC克隆BAC 70J19和BAC 69A4成功地进行了鉴定,它们大小分别为(112.1±18.4)kb和(133.2±16.3 )kb,之间有(90.2±7.3)kb的重叠区域。【结论】建立了以苹果幼叶提取细胞核,制备DNA纤维和原位杂交的方法,获得了高分辨率的苹果DNA纤维原位杂交试验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作为将簇毛麦种质导入普通小麦的桥梁亲本,进行了双二倍体与普通小麦的杂交。以双二倍体作父本时,平均结实率可达26.32%,而其反交结实率仅1.49%。F_1对白粉病免疫,自交高度不育,但与普通小麦回交平均结实率高达25.09%。MI染色体构型主要是14Ⅱ+14Ⅰ,平均值为14.35Ⅰ+13.75Ⅱ+0.05Ⅲ,其构型的组成为(13.59D.V+0.76AA.BB)Ⅰ+(0.20D.V+13.55AA.BB)Ⅱ+0.05Ⅲ。减数分裂构型分析还得出,D组与V组部分同源染色体配对频率仅为2.96%,说明D、V两染色体组间亲缘关系很远。  相似文献   

16.
用硬簇麦与普通小麦杂交,研究了簇毛麦抗白粉病特性在杂种后代的表现及分离情况,并筛选出2n=42的白粉病免疫单株。同时研究了杂种后代及各回交世代的育性表现,染色体组成及性状分离情况。  相似文献   

17.
继首次获得小麦─偃麦草─簇毛麦三属杂种后,又进行了小簇麦/小偃麦//小黑麦异源多倍体间杂交,首次获得了小麦─堰麦草─簇毛麦─黑麦四属杂种。杂种F1形态兼有四属亲本类型的特征,为中间型,生活力旺盛,株穗数、株高、穗长、主穗小穗数的平均值均高于亲本的平均值,显示出较强的杂种优势。根据F1植株颜色、芒形、颖形、颖肩、颖嘴及颖脊刚毛、茎基鞘毛、颈毛的有无等主要性状与亲本比较分析,确证我们用三种异源双二倍体或部分双二倍体之间杂交,已获得了真正的四届杂种。杂种F1能少量结实。  相似文献   

18.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及其在植物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作为植物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以其安全、精确、直观、信息丰富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杂种染色体分析,物种的起源、进化和亲缘关系探索,染色体行为考察等方面。文中就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局限性以及发展前景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以硬粒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AABBVV,2n=6x=42)为母本,荆州黑麦为父本,经杂交获得硬粒小麦-簇毛麦-黑麦三属杂种F_1代。杂交结实率为8.2%。杂种自交不孕。形态上呈双亲中间型,并保持双亲具有的优良抗逆性。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x=28,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平均配对构型为26.63Ⅰ 0.68Ⅱ 0.004Ⅲ。用普通小麦作回交亲本获得的回交一代仍自交不孕,染色体数目的变幅为37~49。本文对簇毛麦、黑麦的有用种质在小麦改良中的综合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大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凝线期→粗线期,偶尔也有在其他时期发生的。最近在研究八倍体节燕麦及其与中国春小麦杂交 F1 代材料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情况时,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及小孢子时期相邻细胞均出现染色质穿壁现象,并对核穿壁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核穿壁既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 又是其结果,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