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2010年参加广西区常规优质籼稻组区试的25个品种的12个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5个参试品种中没有1个品种7项指标全部达到国标一级(GB/T 17891-1999),垩白米率、垩白度偏高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是限制广西常规稻米质提高的主要因素,同时晚籼稻的稻米品质高于早籼稻。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常规籼稻品种的稻米品质的主成分为碾磨因子、蒸煮因子及外观因子。稻米品质性状间的聚类分析表明:广西常规籼稻品种的品质性状之间的同质性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2.
查学强  魏鹏  罗建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64-8465,8473
研究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图谱与铁皮石斛种质资源之间的关系。利用可溶性蛋白和同工酶电泳技术,对来自8个产地的8种铁皮石斛的可溶性蛋白、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进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电泳分析表明,8种铁皮石斛材料共得到119条谱带,特异性条带6条,多态性谱带占总谱带数的94.6%。在3种同工酶中,POD的谱带最为丰富,8种材料共得到36个条带;而PPO的谱带最少,8种材料只得到22个条带,说明其蛋白质和同工酶在种类和表达量上均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对8种铁皮石斛电泳条带进行的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产地铁皮石斛的遗传变异不同,可分为4类。该研究对铁皮石斛的引种、育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引进国际水稻所籼稻品系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资源,旨在更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方法】采用DPS软件对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18个籼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粒型、株高、粒重、粒长、结实和熟期这6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873%。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18份引进材料聚为3大类型:第1大类群为矮秆、多穗、长粒类型,共34份材料;第2大类群为高秆、迟熟、少蘖、长穗型,共49份材料;第3大类群为半矮秆、早熟、高实、小穗类型,共35份材料。【结论】在利用外引资源时,要利用主成分等信息,抓住主要因子进行聚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引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比较、评价从国际水稻研究所引进的籼稻资源,旨在更有效利用外引稻种资源。【方法】采用DPS软件对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的118个籼稻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粒型、株高、粒重、粒长、结实和熟期这6个主要因子对变异的累积贡献率达85.1873%。依据主成分向量将118份引进材料聚为3大类型:第1大类群为矮秆、多穗、长粒类型,共34份材料;第2大类群为高秆、迟熟、少蘖、长穗型,共49份材料;第3大类群为半矮秆、早熟、高实、小穗类型,共35份材料。【结论】在利用外引资源时,要利用主成分等信息,抓住主要因子进行聚类,这样能更有效地利用外引资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云南省德宏州籼稻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单相关、偏相关、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2020年德宏州品比试验中的42个水稻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有效穗数、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了穗数因子、粒数因子、粒重因子和穗长因子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29%。根据各品种主成分得分进行综合排序,锦两优906、泸优164、花优33分列前3位。聚类分析将42个品种聚为5个类群,第Ⅵ类可作为生产上高产栽培的优势品种,第Ⅴ类可作为早熟高产育种的优异资源。依据各类型品种的特征,笔者提出了针对性的高产育种目标和栽培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从斯里兰卡引进的65个籼稻品种(90系列14个、At系列20个、Bg系列18个、Bw系列2个、IR系列3个、SN系列5个、其他系列3个)进行了农艺性状、加工及外观品质性状分析,并对29个指标进行了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加工及外观品质各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受品种影响,各品种全生育期变幅为137~189 d,株高为82.1~139.7 cm,穗长为20.6~32.6 cm,有效穗数为5.9~17.3,千粒重为11.6~29.5 g,产量为0.3~1.0 kg/m2,多数品种加工与外观品质达到优质标准;多数品种属迟熟类型,株高相对较高,分蘖能力强,穗偏中大,结实率较高,但千粒重和产量偏低;主成分分析表明,粒数因子对稻米影响最大(贡献率为69.936%);聚类分析将65个品种归为3类,第I类具有较好的产量性状,但外观品质较差;第II类具有较好的加工品质,但产量性状较差;第III类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和外观品质。  相似文献   

7.
籼稻新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农业行业标准NY147-88《米质测定方法》,对福建省选育和引进的10个籼稻品种的碾米品质、外观品质、蒸煮品质、营养品质进行测定。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0种引种籼稻的品质进行综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A.B.T.6关联度最大,综合品质最好,Iari-10697、光农1号、IR28、龙紫2号的综合品质较好,其余品种综合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8.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杂交籼稻恢复系恢复基因的遗传及等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大丽轮枝菌在棉花品种上的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 1 9个大丽轮枝菌菌株对 1 6个品种的抗、感反应 ,可以将大丽轮枝菌划分为落叶型和非落叶型两个基本类群。在落叶型类群中 ,根据 8个落叶型菌株在 R0 2、R0 4、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 8个陆地棉品种上的综合抗、感表现首次将其分为强致病力 ( XS4为代表 )、中等偏强致病力 ( T9为代表 )和中等致病力 ( VD8为代表 ) 3类。通过对 R0 5、R0 6、R0 8、R0 9、R1 1、R1 4等品种的抗病鉴定 ,可以有效地把原产于江苏南通的落叶型菌株 VD8和原产于美国的落叶型菌株 T9相互区分开来。在非落叶型类群中 ,利用 R1 5、R1 4、R1 3、R1 0等 4个陆地棉品种 ,可以鉴别出 XJ4、XJ1、AY、VD40 4、VD32 6、LY、BP2等 7个菌株的致病基因不同 ,并将其分别定名为 1~ 7号小种。陆地棉 R0 1能抗所有试验用菌株。陆地棉 R1 2能有效地鉴别出强致病力菌系 ,该品种在鉴别强致病力菌系菌株方面有特异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小麦品种的Rht1、Rht2矮秆基因鉴定及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赤霉酸不敏感性作为矮秆基因的遗传标记,通过系谱分析和基因等位性测验,认定了我国76个优良矮秆小麦品种或材料的赤霉酸不敏感矮秆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在所认定的76个品种中,Rht1基因型的16个,占21%;Rht2基因型的55个,占72%;Rht1+Rht2基因型的5个,占7%。表明我国优良矮秆小麦遗传资源中,Rht2基因型占绝对优势,Rht1基因型次之,Rht1+Rht2基因型较少。(2)Rht1基因型遗传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和河北等省;Rht2基因型遗传资源以山东最多,河北、河南和北京次之,其它省较少。(3)Rht2基因在生产上的累计推广面积为Rht1的2倍;Rht1基因在生产上的累计推广面积以河南最多,安徽、江苏和陕西次之,其它省较少;Rht2基因以山东累计推广面积最大,河南次之,江苏也有较大面积,其它省较少。但它们的利用与育种密切相关。因此,Rht1和Rht2在我国的利用可能没有特殊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13.
两套水稻DH群体的形态指数和同工酶的籼粳分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形态指数和同工酶标记对两套籼粳交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 DH)群体进行分类,结果两套群体均表现为从籼到粳的连续分布,大多数为偏籼或偏粳的中间型。DH系的中间型表现主要是因为籼粳基因组交换重组增加了群体平均基因多样性及降低了群体的非随机组合R#+2值。6个形态性状与8个同工酶位点间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鉴别籼粳的分类方法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相关关系。两套群体的同工酶Pj值和形态指数总分均与基因组的亲本比例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这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反映整个基因组的籼粳分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以若干常规早籼稻品种 (系 )和 3种CMS不育系 (珍汕 97A、协青早A、II 32A)为材料 ,研究了籼稻雄性不育保持性的遗传。结果表明 ,不同保持系对 3种CMS不育性保持力有差异 ,保持系对不育性的保持力随回交次数递增而明显增强 ,保持不育的临界期发生在BC5 6代 ;轮回亲本选择对后代的育性分布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籼型杂交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针对我国钾矿资源短缺、但作物种质资源非常丰富的基本国情 ,从作物遗传多样性的角度 ,以稻株的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和生物量等为评价指标 ,用业已建立的水培快速筛选方法对 2 8种不同组合的籼型杂交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无论是吸钾速率、钾素利用效率还是生物量 ,不同组合的差异十分显著。威优 6 4的吸钾速率最大 ,达 6 84.9nmolK+ ·plant-1·h-1,而协A/ 90 9的吸钾速率最小 ,仅 45 7.2nmolK+ ·plant-1·h-1,相差 49.8%;五叶期汕A/ 90 9钾素利用效率最高 ,达 81.8kg/kg,而汕优 6 4钾素利用效率最低 ,仅 5 5 .9kg/kg ,相差46 .3%;汕A/46 6 3 5的生物量最大 ,达 10 0 .8mg/ plant,协A/ 46 6 3 4生物量最小 ,仅 5 9.1mg/ plant,相差 70 .6 %。  相似文献   

16.
稻米淀粉RVA谱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研究了稻米淀粉粘滞性谱(RVA谱)的3个特征参数(最高粘度、热浆粘度和冷胶粘度)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RVA谱的遗传变异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另外还受到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主要表现为胚乳基因型×环境和母体基因型×环境互作,而不存在细胞质× 环境互作。RVA谱的遗传力在 65.3%~74.8%之间.其中胚乳遗传力比母体遗传力和细胞质遗传力之和都大。不同亲本遗传效应的线性对比表明直链淀粉含量对稻米RVA谱的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7.
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采用数量性状的加性 -显性发育遗传模型分析了按NCⅡ交配设计的 2套籼型三系杂交水稻茎蘖数的发育遗传规律。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中 ,茎蘖数均以显性效应基因的表达为主 ,环境和基因型互作会影响茎蘖数加性效应基因的表达 ,而对显性效应基因表达的影响不明显 ;随着发育进程的推进 ,茎蘖数在生长中期的杂种优势最强 ;加性效应基因和显性效应基因在茎蘖数发育的全过程中有选择地表达。分析不同发育阶段茎蘖数与有效穗数之间的相关性 ,发现优势强的群体紧密相关的时期提早 ,反之 ,则推迟 ;利用分蘖中期的杂种优势会导致最终生物产量的提高而降低成穗率。  相似文献   

18.
小豆种质资源同工酶遗传多样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 5 8份野生小豆和 2 4 9份栽培小豆种质资源进行了酯酶 (EST)、过氧化物酶 (PER)、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超氧歧化酶 (SOD)的检测分析 ,共检测到 6个基因位点 ,33个等位基因。小豆等位酶基因在野生种中的分布频率高于栽培种 ,在国内地方种中的分布频率高于日本地方种。 4种同工酶的 6个基因位点的平均杂合度为0 .6 5 1,其中野生小豆的杂合度 (0 .6 36 )低于栽培小豆 (0 .6 6 4 ) ,说明小豆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已经发生了遗传上的变异。依据同工酶谱带信息 ,把供试种质聚类并划分为 5个组群 ,野生种明显聚为 1类 ,栽培种聚为 4类 ,类群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 ,但同工酶等位基因的多样性与地理区域的差异似乎看不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水稻深层根系对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在穗分化期和开花期采用切根方法 ,研究了土表 15 cm和 30 cm以下根系对杂交水稻组合 6 5 0 0 2和汕优 6 3的生长和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与对照相比 ,在穗分化期切断土表 15 cm处根系 ,6 5 0 0 2和汕优 6 3穗长分别下降 2 .7和2 .4 cm,每穗总粒数下降 36 .0 %和 2 6 .6 % ,对结实率影响不大 ;切断土表 30 cm处根系 ,对穗长影响较小 ,每穗总粒数分别下降 17.2 %和 7.8% ,结实率下降 11.7%和 5 .8%。开花期切根使结实率显著降低 ,切断 15 cm处根系使 6 5 0 0 2和汕优 6 3的结实率分别下降 17.2 %和 11.8% ,切断 30 cm处根系使结实率下降 14 .4 %和 7.3%。切根对大穗型品种籽粒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小穗型品种的影响 ;在穗分化期切根的影响大于开花期。穗分化期切根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以倒 3叶最显著。穗分化期和开花期切根还显著降低了倒 1叶的光合强度  相似文献   

20.
 比较了我国不同地区的 6个高产水稻品种在生育后期 (抽穗—成熟 )自然条件下剑叶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膜脂过氧化产物及叶绿素 (Chl)衰减的表现 ,结果表明 ,水稻剑叶在衰老过程中叶片的Fv/Fm逐渐下降 ,过剩的光能形成活性氧O2 ·-、H2 O2 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的积累 ,导致叶绿素衰减 ,发生光氧化早衰。这种现象在品种间有明显差异 ,与耐光氧化的粳稻相比 ,对光氧化敏感的籼稻汕优 6 3剑叶的Fv/Fm明显下降 ,活性氧积累多 ,Chl急剧衰减而表现“黄化”早衰 ,影响水稻灌浆结实。籼稻易于早衰机理与灌浆期温光条件有关。在适温 (2 5℃以上 )晴天 ,PSⅡ反应中心表现可逆失活的动态变化 ,中午强光下籼稻PSⅡ功能有明显的下调和光抑制 ;在低温强光下PSⅡ遭受光破坏 ,表现早衰。这与PSⅡ D1蛋白的降解及内源保护系统叶黄素循环和活性氧清除酶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