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蟹田稻由于播种、移栽期、栽培方式、水肥管理、生态环境等与常规稻相差较大,病虫发生以条纹叶枯病、三化螟较重,其他病虫均轻于常规稻。根据2a试验,提出了秧田期狠压病虫基数,中、后期主攻纹枯病、三化螟和稻飞虱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施药时间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我市地处江苏里下河,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随农业结构调整,无公害稻米的蟹田水稻面积逐年扩大,2003年达10.4万亩。蟹田水稻的播栽期、品种、栽插方式、水肥管理、生态环境等与常规移栽水稻差别较大,故病虫害防治技术与常规稻也有差异。原因一是蟹田水韬除螟虫、条纹叶枯病外.大部分病虫发生较轻;二是蟹田稻以养蟹为主,必须保证蟹的安全;三是蟹田水稻的水浆管理与常规稻不同,因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中华绒螯蟹、日本绒螯蟹及其杂交种成体肌肉、性腺和肝胰腺中的主要矿物质元素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1)3种群绒螯蟹雄体肌肉中,K、P和Zn的含量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螫蟹的Na、Mg和Cu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但Mn和Fe含量最低;日本绒螯蟹肌肉中的Ca含量最低.就精巢而言,3种群蟹精巢中的Na和Mg含量无显著差异;日本绒螯蟹的Mn和Fe含量最高,杂交种的K、P和Zn含量最低,而中华绒螯蟹的Ca和Cu含量最低.就肝胰腺而言,3种群蟹的Mg、Ca和P含量无显著差异;杂交蟹的Na、K和M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蟹,但其Fe含量最低;中华绒螯蟹和日本绒螯蟹则分别具有最高的Cu和Zn含量.(2)3种群绒螯蟹雌体肌肉中,5种常量元素的含量均无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的Cu、Zn和Mn元素含量最高,而日本绒螯蟹的上述微量元素含量最低.3种群绒螯蟹卵巢中的9种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华绒螯蟹卵巢中的Na、P、Mg和Zn含量高于其他种群,除杂交种的Na和中华绒螯蟹的K含量最低外,日本绒螯蟹卵巢中其他6种元素含量均最低.肝胰腺中,3种群绒螯蟹的矿物质整体含量排序为:日本绒螯蟹>中华绒螯蟹>杂交蟹.整体上,3种群绒螯蟹肌肉中的Na、Mg、Cu和Zn含量低于海水蟹类,但Ca、P和K含量高于大部分海水蟹;3种群绒螯蟹矿物质元素组成模式较为接近,但仍存在一定的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鱼粉、豆粕、玉米粉为蛋白源配制对照饲料,用生物发酵料替代部分鱼粉配制3种与对照饲料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其中生物发酵料用量为5%、10%、15%,分别替代全鱼粉对照组鱼粉12.5%、25%、37.5%,饲喂中华绒螯蟹幼蟹56 d[初始均重(5.92±0.23)g],研究生物发酵料替代部分鱼粉对幼蟹生长、饲料利用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生物发酵饲料可改善中华绒螯蟹幼蟹生长性能,提高饲料利用率,幼蟹在10%生物发酵饲料组中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高于全鱼粉对照组;随着生物发酵饲料添加量的提高,幼蟹血清和肌肉组织中T-AOC、SOD活性呈递增趋势,15%生物发酵饲料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胰腺中T-AOC、GSH-Px活性随生物发酵饲料添加量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均在10%组达到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添加比例生物发酵饲料对幼蟹血清和组织中CAT活性影响不显著。结果表明,生物发酵饲料可以替代部分鱼粉运用于中华绒螯蟹幼蟹饲料中,适宜添加量为10%。  相似文献   

5.
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性腺发育及营养品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地理纬度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养殖性能和常规营养成分差异,通过连续采样和生化分析研究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生殖蜕壳率、肝胰腺指数(HSI)、性腺指数(GSI),并进一步比较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肥满度(CF)和可食组织的常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无论是雌体还是雄体,中华绒螯蟹体质量与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均呈幂函数相关性,头胸甲长和头胸甲宽则呈线性函数相关。雌体平均体质量始终小于雄体,且7—9月差异显著(P0.05);雌雄蟹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雌体生殖蜕壳略早于雄体,生殖蜕壳高峰出现在8—9月,9月中旬成蟹全部完成生殖蜕壳。8—10月,雌雄蟹GSI显著增加,HSI则为下降趋势(P0.05)。9月上市成蟹雌体平均体质量集中于60.00~99.99 g,而雄体则集中于100.00~139.99 g。(3)10月上市成蟹雌体GSI和TEY显著高于雄体(P0.05),而MY和CF则以雄体为高(P0.05)。成蟹雌体可食组织中粗蛋白和总脂含量均高于雄体,而水分含量则以雄体为高,灰分含量两者差异不大。综上,山东东营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生殖蜕壳高峰集中于8—9月,雌雄成蟹总可食率均较高,分别为46.47%和44.81%,可食组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6.
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的营养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活体解剖和生化分析方法,研究闽江水系野生绒螯蟹(Eriocheir sensu stricto,简称河蟹)成蟹的性腺指数(GSI)、肝胰腺指数(HSI)、出肉率(MY)、总可食率(TEY)和可食部位的常规生化成分、脂肪酸和氨基酸组成,并比较雌雄间的性别差异。结果显示:(1)雄蟹的平均体质量和MY均显著大于雌蟹,雌蟹的GSI显著高于雄蟹(P0.05),两者的HSI和TEY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雄蟹性腺中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雌蟹性腺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显著高于雄蟹(P0.05);雄蟹肝胰腺的水分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肝胰腺的总脂含量显著高于雄蟹(P0.05);雌雄蟹肌肉中的水分、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雌蟹和雄蟹肝胰腺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雌蟹性腺中的总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性腺中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及∑n-6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雌蟹(P0.05);雌蟹肌肉中的∑MUF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雄蟹肌肉中的∑PUFA、∑HUFA和∑n-6PUFA含量较高(P0.05)。(4)雌蟹性腺中大部分氨基酸及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雄蟹,仅脯氨酸含量以雄蟹较高(P0.01);雄蟹肌肉中的半胱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雌蟹(P0.05),其余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雌蟹性腺和肌肉中大部分必需氨基酸评分(EAAS)高于雄蟹,雄蟹性腺苏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和肌肉色氨酸、蛋氨酸+半胱氨酸的EAAS高于雌蟹。综上,闽江水系河蟹雌雄个体的总可食率无显著性差异,各可食部位的比例存在性别差异;雌雄成蟹均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脂肪酸营养价值,雄蟹性腺和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优于雌蟹,雌蟹性腺和肌肉中的氨基酸组成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单个体养殖实验和生化分析技术,研究了纯化饲料(A组)、活饵料(章鱼和缢蛏, B组)和混合投喂(纯化饲料和活饵料有规律地交替使用,C组)对三疣梭子蟹幼蟹(初体重0.5 g左右)成活、生长性能、肝胰腺指数(HSI)和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 3组幼蟹的成活率并无显著差异,均在70%~80%之间; (2) A组和B组幼蟹的增重率、蜕壳周期、特定增长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C组幼蟹的第二次蜕壳周期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其它两组,其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3) 3种投喂方式的饵料对幼蟹的肝胰腺指数及其蛋白和脂肪含量影响显著,A组幼蟹肝胰腺指数及其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组,但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它两组;(4) 就脂肪酸组成而言, A组肝胰腺和躯体中的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均高于其它两组,多不饱和脂肪酸和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显著低于其它两组。因此,研制的纯化饲料可以使三疣梭子蟹幼蟹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为进一步开展梭子蟹幼蟹营养需求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与常规稻田相比,稻渔(蟹)共作稻田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发生危害均较轻,条纹叶枯病发生略重于常规稻田,三化螟发生较为严重,草害发生较轻.稻渔(蟹)共作稻田具备较多农业防治的便利条件,耕翻灭茬、春季灌水可有效压低越冬及冬后三化螟残留基数;选用抗病避虫品种可有效抵御条纹叶枯病等常见病虫的危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应注重浸种与秧田期防治,狠压移栽前病虫基数;在大田期放松对次要病虫害的防治标准;乙酰甲胺磷及其与印楝素复配使用,可有效防治三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9.
与常规稻田相比,稻渔(蟹)共作稻田纹枯病、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发生危害均较轻,条纹叶枯病发生略重于常规稻田,三化螟发生较为严重,草害发生较轻。稻渔(蟹)共作稻田具备较多农业防治的便利条件,耕翻灭茬、春季灌水可有效压低越冬及冬后三化螟残留基数;选用抗病避虫品种可有效抵御条纹叶枯病等常见病虫的危害。在药剂防治方面,应注重浸种与秧田期防治,狠压移栽前病虫基数;在大田期放松对次要病虫害的防治标准;乙酰甲胺磷及其与印楝素复配使用,可有效防治三代三化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免疫力和肌肉风味影响,选取同一批次稻田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在5月和10月对其肠道菌群、免疫酶活和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季节和养殖模式均对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对菌群变化的影响更大。从5月到10月,稻田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出现上升趋势,而池塘养殖模式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两种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5月的活性均高于10月,在10月池塘模式下的免疫酶活性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稻田模式。各组肌肉中均检测出14种呈味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含量(TSAA)>总苦味氨基酸(TBAA)>总鲜味氨基酸(TUAA),且池塘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肌肉中TSAA和总游离氨基酸TFAA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含量。因此,池塘养殖模式较稻田养殖模式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时间上更稳定,免疫酶活更强,肌肉风味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