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感受香港茶风中国茶叶博物馆吴胜天踏上香港的第一感觉是五彩霓虹包蕴下楼厦毗邻、车流不息的繁华。而本人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感受繁华经济中的自然气息,这一机缘的产生完全有赖于香港叶惠民先生为主举办的“全港茶艺大赛”。叶惠民先生对此活动所作出的精心竭虑的万般努力...  相似文献   

2.
话说浮梁茶     
浮梁,产茶历史悠久,远在汉朝就有僧人采茶。自唐代开始,浮梁就盛产茶叶了,据《新唐书·食货志》载,“各地产茶数量多少不一,以浮梁出茶最多。”又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浮梁“每岁出茶700万驮,税15万余贯”。当时的浮梁,茶多,茶好,再加上水陆交通发达,故成为我国茶叶的集散地之一。一些商贾富豪,云集浮梁,争购茶叶,转运销售。茶叶销售分为两路:一路走水运,一路走陆运.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脍炙人口的《琵琶行》诗中曾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据史料记载,那时的西域一带(今西北、华北各地)从浮梁运销的茶叶达十几万驮之多,《敦煌变文集》中的《茶酒论》即记录了  相似文献   

3.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21,(2):154-161
香港茶诗既继承延续了祖国大陆传统茶诗的优势,古风雅韵,情真意切;又具有香港的地域特色,中西交融,文商并蓄。作者大部分是香港人士,身份多样。香港茶诗具有存史、抒怀、言志、叙事、写景、唱酬等多种特色,内涵丰富。  相似文献   

4.
彭一万 《农业考古》2019,(2):143-148
香港产茶的历史比较悠长,如今也是重要的茶叶贸易港口。香港的茶联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这些茶联对于传播茶文化知识,促进茶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荣林 《农业考古》2005,(2):306-309
中国名胜文化中一个引人连目的风景就是楹联,不你游历哪一处名胜,几乎所有的建筑迎面而来便是一对楹柱,柱上留着历代名家题写的对联,历代名胜,何止万千,而奇异的是这些留下墨迹的先辈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受到中国茶风的熏陶,每每将茶事写入名胜,使得联语生辉,茶墨俱香,我们试以此演绎一篇楹联茶话。  相似文献   

6.
2000年9月14日,著名茶艺专家、香港茶人联合会会长叶惠民教授又一次来到婺源县,亲手将5万人民币交到副县长俞京红手中,用于婺源县段莘乡阆山村的饮水工程。香港茶人联合会是香港一个慈善组织,主要通过叶惠民传授茶艺、义卖茶叶和发动会员捐款筹措慈善资金。前不久,叶惠民来到婺源考察茶叶生产时,看到阆山村的村民生活贫困,心里非常难过,决定回香港筹集资金,长期扶贫。坐落在海拔900多米高山上的阆山村,山高路险,严重缺水,主要靠一口污浊的水塘和一口浅井解决生活用水。叶惠民首先想到了为村民们解决饮水问题,他出资5万元,加上…  相似文献   

7.
池宗宪 《农业考古》2002,(4):275-275
品茶可以是轻松平凡事。也可以用心喝出清香和品味。品茶要得好滋味 ,贵在好茶、好水之外 ,还要有一颗对茶的好心情才能凝精聚神细细的由茶的实体抽离出意象 ;才能穿透茶的种植、制作工序找到滋味与含脉 !那么 ,深深解构茶的每一细节 ,便成为茶痴的基石。可惜的是 ,短缺了一份深入浅出对茶的认识与解析 ,就少了一份对茶集合天时、地利、人和多元变化的了解 ,就无法深思品茶原来潜藏了婀娜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大系》是以一份尊敬茶的心情所编写 ,所筹划的 !是用最浅显的文字记述茶在多元变动因素中如何脱颖而出 ?并期待带给华人品饮艺术的一…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的草堂茶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年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书院,那是名播中外的。其全盛时,苹子康门的弟子则“数以千计,盖遍于各省美”。而书院生活所陶染他们的,非但有康氏的草堂学风,并还有康氏的草堂茶风,即属于中国茶道文化传统的那种清尚之风与雅尚之风。康氏亦被称作南海先生,只因他本是广州府南海县人。至于其喝茶习惯呢,则允嗜喝铁观音之类,这大概是从小受了潮汕工夫茶的影响之故罢。每次讲学之前,即由馆童先把铁观音茶沏好,置于讲席上。顿见那清馥的茶氛,袅袅然从壶中逸出,盘桓于讲席之上。这可是康氏讲席的一种独特布景:除了茶壶茶杯之外,馀…  相似文献   

9.
茶铭、茶诗     
明人李卓吾作《茶夹铭》云:“我老无朋,朝夕唯汝。世间清苦,谁能及子?”读而自谓:古人今人,于味同嗜。吾于陶都,得紫沙壶,坐而品茗,淡而不厌,怡性养神,正在此间。故铭之曰:壶中之茶,情同佳人。以茶之色,怡吾之心;以茶之形,悦吾之颜;以茶之味,修吾俭德;以茶之香,助我诗篇。总而言而,壶中香茗,酬朋而博雅,独啜而悟道。吾与茶相伴,乃人生之大味也。一、谢高梅经理赠新茶阳湖新月碧如春,采茶山姑断荤辛。遗余南宅火前茶,借得清苦咏诗文。二、茗秀园试茶茶友相邀茗秀园,花浮汤嫩齐品尝。人间仙境何方觅?春江花月共茶香…  相似文献   

10.
贵池、石台是地处长江以南的两个市县,与太平、青阳、祁门相毗邻,解放前后,都是盛产茶叶的地方。一九五一年,单贵池一县,就有十五个红毛茶收购站,五个红茶精制厂,直接生产苏销祁红。固定职工不下六百余人,每年收购干红毛茶,超过十万担以上。我曾经到过殷家汇、牌楼、高坦、小河、丁香、七里、东山、横店、香口,横渡、鼓楼墩、城安、兰关、小河口、广阳等地不少茶区,所看到的士、农、工、商,人人皆嗜茶成瘾。客来敬茶递烟,是常规传统礼节,人们不但在家习惯喝,出门办事,也忘不了带上茶叶和茶杯,大有无茶胜断粮的气慨。百分之…  相似文献   

11.
茶令、茶谜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1,(2):348-349
我国的茶文化极为丰富多采 ,如茶令、茶谜即为其内涵之一。茶 令喝酒有酒令 ,饮茶也有茶令。茶令情趣盎然 ,构思巧妙 ,其乐融融。最早流行于茶区 ,一般在逢年过节 ,婚庆喜事宴请宾客时 ,在品茗之余以茶行令而助兴。据《中国风俗辞典》记载 :“茶令流行于江南地区 ,饮茶时以一人为令官 ,饮者皆听其号令 ,令官出难题 ,要求解答或执行。做不到者以茶为赏罚”。挨罚多者也会酩酊大醉 ,脸青心跳 ,腹饥脚软 ,此谓“茶醉”。但比起酒醉要好受得多了 ,只消进食一些“茶点” ,就可“解醉”了。南宋时 ,龙图阁学士王十朋学写有 :“搜我肺肠著茶令”之…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07,(3):F0003
最近几年来,南靖县在把“高山茶”当着一项产业来发展.积极通过引进外资、吸纳民资双管齐下创办茶叶产业化项目,推动高山茶提升品质。全力打造“丹桂”品牌,拓宽了销售渠道,从而提高了南靖茶叶的知名度。2005年,南靖县还专门出台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在县城嘉盛路建设漳州市首家县级茶叶市场“南靖茶市”。目前“南靖茶市”已落户茶商86位。开办茶店112间。总面积达5000平方米.总投资680万元。该市场实行步行街管理,内设服务中心、整条街典雅、宽敞、整洁是南靖茶叶的集散中心.也是购物、休闲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梳理了晋代至宋代中外文献记载的代用茶、混合茶、药茶,并指出这些茶都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江西婺源是绿茶产区,婺源人喝茶,吓煞人也!早晨起床,万事皆空,唯有煮水泡茶是头等需要。大把茶叶投入杯中,三沸水冲去,叶一半,水一半,盖杯之后,细细揣摩那青花名瓷,双手不断在杯边抚摸,心也净了,情也寂了,待到茶叶入水,品啜几口,认可便开始饮喝。好在喉似三江,肚容四海,嘴皮子又练就不怕烫的本领。冲水三四次,喝到五六程度,似已吞下仙丹甘露,精饱神足八九,于是,一天伊始。鄙人客籍,几十年耳濡目染,够得上茶桶一级。然而与当地诸君相比,自惭形秽,只能列入另册。其实.能列入另册者,亦非寻常之辈。晨起、睡前、饭后、酒余,工作学习会议谈话之间,舞文弄墨搔首搜肠之时,须臾不能离开此物,否则,魂不守舍,昏昏然不所事事。唐、卢仝  相似文献   

15.
一 自古茶通六艺,六艺所指为:琴,棋,书,画,诗和金石古玩鉴.这里的琴代表着音乐,儒家认为修习音乐可培养人的情操,提高人素养,使自己的生命过程更加快乐美好,所以音乐是古代文士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16.
《农业考古》2007,(2):67-67
2007年3月13日至15日,由香港行政总署委托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茶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城市大学举行,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30多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就茶的历史文化、茶产业和饮茶健康等主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适应广大群众祛病强身的需要与追求,把握“寓健康于日常生活”的信条,湖南科技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一套由中科院院士陈可冀担任总主编的“自然疗法丛书”。该丛书各册敦聘各路权威与名家担纲撰写,其中主笔《茶与茶疗》的是首批国家级著名老中医、福建中医学院教授盛国荣先生。盛老在长达70个春秋的行医历程里,妙手起沉疴,蜚声海内外,治愈病人无以计数。然而更令人敬仰的是他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常年夜夜笔耕,日积月累,发表论文百余,出版论作十部,可谓著作等身,为中华医学宝库贡献良多,成为行医、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不可多…  相似文献   

18.
茶史、茶俗与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良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究竟饮茶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地区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又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都是传说。有确切记载的为西汉...  相似文献   

19.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称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的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  相似文献   

20.
范增平 《农业考古》2004,(4):202-208,215
范增平先生于2001年3月24日应北京大学品茗爱好者联谊社、禅学社邀请,公开向全校师生演讲,下午14时至15时演讲《源远流长的中华茶文化》。晚上19时至21时30分演讲《谈禅、说理、味茶》。本记录稿是晚上演讲部分,由社会学研究所博士生包胜勇同学作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