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该地层剖面不同时期泥炭地层的孢粉类型、数量的变化,将该不同年龄段剖面中出现的孢粉划分为六个孢粉组合带。利用不同时段孢粉类型及数量变化所反映的森林生态环境,重塑了不同时期的古气候特征。可概括为:从距今1.6万年晚更新世晚期,经冰后期晚更新世与早全新世分界,再经中全新世至晚全新世直到目前,经历了冰后期一个短暂转暖期一寒冷一温冷到温暖一温暖微干一温凉一温暖这一变化趋势。雷波小海子地处凉山州东部边缘,临近金沙江河谷,由于受黄茅埂高山阻隔和金沙江河谷干热气候影响,故自1.6万年以来气候变化波动较小,而与布拖县西溪河火烈湖2.2万年以来古气候有不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该地层剖面不同时期泥炭地层的孢粉类型、数量的变化,将该不同年龄段剖面中出现的孢粉划分为四个孢粉组合带。利用不同时段孢粉类型及数量变化所反映的森林生态环境,重塑了不同时期的古气候特征。可概括为:从距今2.2万年晚更新世晚期,经冰后期晚更新世与早全新世分界,再经中全新世至晚全新世直至目前,经历了温暖、温凉-寒冷-热湿-寒冷、冷温-温度逐渐升高至目前的温暖湿润气候。与现在该地森林处于山地常绿阔叶林与暗针叶林过渡地段,属暖温带气候相一致。这一地史时期的温度变化大体呈现W型的变化趋势。该地距今6000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与《冕宁“古森林”的研究》中的古气候变化趋势一致,亦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3.
以甘肃祁连山哈溪保护站为主要研究区,选择1995年、2011年Landsat TM全波段遥感影像数据,以保护站1∶5万数字地形图及矢量化的林相图作为基本信息源,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图像裁剪处理,计算出2期影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祁连山哈溪林区植被覆盖度整体上呈增长趋势,植被覆盖度60%以上的高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明显增加,植被覆盖度60%以下的低植被覆盖或无植被覆盖区域面积明显减少,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呈逐步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甘肃中部山杏生长特征及主导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甘肃中部山杏人工林的生长形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45年生山杏平均高生长为9.04m,平均冠幅生长为4.58m。高、冠幅与年龄的9个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在0.6269~0.7834之间,冠幅与树高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413。同该地区11种主要造林树种相比,山杏的水势负值最大(-3.90mpa)。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海拔与地形是影响山杏生长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5.
一水土保持营林經驗自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了1956—1967年全国农業發展綱要(草案)之后,在合作化的基础上,甘肃中部各县已形成史無前例的羣众性的造林运动,尤其是在今年春季造林中,湧现出許多积極分子和模范事蹟。如蘭州市造林时从黄河背冰澆树;同时各地亦創  相似文献   

6.
甘肃中部地区位于黄土高原西部,西起古浪峡,东到六盘山,北抵内蒙古高原,南达秦岭山地和渭河谷地,包括定西地区、临夏自治州、兰州市全部和景泰、静宁、庄浪三个县及天水地区的漳县、武山、甘谷、秦安和天祝、古浪的部分地区,总面积6.61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7%,耕地2318万亩,占全省耕地43.3%,占全区总土地面积23.4%,农业人口662.9万人,约占全省农业人口42.5%,但天然森林面积不到200  相似文献   

7.
甘肃中部干旱区柠条生物量特征及利用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文学  于洪波 《经济林研究》1993,11(2):19-22,58
通过对甘肃省中部干旱区47个柠条样地生物量结构特征分析,选以丛生物量为因变量,丛高、冠幅为自变量的二元线性回归方程W=-1.7537+0.9637H+1.7144C 为估算该区丛生物量的有效模型,并依该模型编制生物量表。为保护柠条资源及提高其生产力,提出了合理的平茬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2009~2011年,定期、定点在1年生、3年生和7年生的枸杞树上调查了枸杞害虫及其天敌种类、发生数量.结果表明,甘肃中部引黄灌区枸杞害虫有55种,枸杞害虫天敌有34种,其中枸杞蚜虫、枸杞木虱、枸杞瘿螨是甘肃中部引黄灌区枸杞产区主要害虫.  相似文献   

9.
海岛植被覆盖情况,既是海岛植物资源赋存情况的反映,也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海岛生态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海岛植被覆盖率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揭示海岛生态环境的变化趋势以及全球气候变化、海岛土地利用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植物病虫害、极端天气现象等因素对海岛生态系统带来的短期的和累积的影响,进而为有效率、有效果和基于证据的海岛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以浙江海岛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NDVI(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RVI(比值植被指数)、DVI(差值植被指数)等3个植被指数对海岛植被乔、灌、草三种植被覆盖类型进行了提取,对全省和分县区市的2007、2017年海岛植被覆盖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变化分析,通过VCSI(植被覆盖结构指数)对乔木、灌丛和草丛的比例组合情况定量,用以反映海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性。2017年浙江省VCSI为0.26,较2007年的0.25增加了0.1,乔木林明显增加,表明浙江海岛植被整体构成上更加合理。NI(自然性指数)显示2007~2017年的10年间,浙江海岛整体上植被覆盖的面积不断增加,人类对海岛生态系统的干扰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0.
害鼠是农林牧业的大敌,是森林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搞清森林害鼠的种类、种群地理分布、区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活习性等是开展有效防治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4年的研究,基本摸清了辖区内森林鼠害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习性状况;划分出了3个主要危害区;确定了中华鼢鼠和达乌尔鼠兔为中部地区森林害鼠优势种;掌握了群落结构以及主要害鼠生态习性。为进一步研究有效的防治方法,指导生产和大面积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甘肃疏勒河流域植被退化与地下水位及矿化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兴华  王桑 《甘肃林业科技》2005,30(2):53-54,75
通过对疏勒河流域下游植被的调查,认为地下水位的下降是造成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上游用水增加。水质恶化也是造成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地下水补给量少,降低了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换作用和淡化作用,从而引起水质恶化。由于强烈的蒸发,加上水质矿化度高,造成土壤盐渍化,使造林成活率降低。因此在进行人工植被建设时,就要选择耗水量低、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的灌木树种,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00-2014年MODIS-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探讨了贵州高原植被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贵州省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从空间分布上看,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为东南部及北部地区高、西部地区较低。研究期间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区域为黔东南州和黔南州,植被覆盖度较低的区域为毕节市和安顺市。高植被覆盖面积比例最大,低植被覆盖面积比例最小。2000-2010年间,高植被覆盖面积在逐渐增加,低植被覆盖、较低植被覆盖、中度植被覆盖、较高植被覆盖面积逐渐减少;2010-2014年间,高植被覆盖面积出现下降趋势,其他覆盖类型面积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2000—2013年阿勒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2000—2013年的MODIS NDVI数据结合气象数据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等,探究阿勒泰地区生长季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以及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3年间,阿勒泰地区植被覆盖呈现出北部区域的植被NDVI值高于南部区域,山地、河流区域植被NDVI值高于荒漠地区的分布格局;2)植被NDVI变化存在空间差异性,表现为中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植被增加,北部地区植被减少;3)植被NDVI整体呈现出微弱的上升趋势,增长幅度为每10年增长0.002,在生长季4—9月中,各月的NDVI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性,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和降水量的增加是阿勒泰地区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4)年均NDVI与气温的相关系数高于降水,并且生长季各月的NDVI与前1~5个月的气温、降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相似文献   

14.
1982—2013年准噶尔盆地植被长势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业资源管理》2016,(5):39-46
利用准噶尔盆地1982—2013年的GIMMS NDVI3g数据,以及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因子数据,结合当地防沙治沙工程等人类活动,分析近32年来该区域的植被变化状况,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33.0%的区域呈现植被退化现象,约20.0%的区域呈现植被恢复现象。2)植被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干旱区域,植被覆盖稀疏,为半荒漠地带;植被显著恢复的区域主要位于植被较浓密区域。3)近32年来温度的上升使得干旱区的蒸发量增大,因降雨量变化不明显,因此干旱趋势加剧,植被的长势变弱;而准噶尔盆地南部区域,因区域供水平衡稳定,温度的上升促进了植被的生长。4)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的植被长势变化影响不明显。土地沙漠化治理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应该不断加强该区域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及治理成效的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中蒙两国草原区域毗邻,但受气候变化、国家有关草原管理政策以及社会因素等影响,两国生态环境质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基于1982—2015年中蒙两国中部边界草原区域植被动态以及同一区域气候变化数据,探究影响中蒙两国生态环境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中蒙中部边界草原区域年际NDVI均值增长趋势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982—2015年中国的NDVI值均高于蒙古国。夏季、春季和冬季NDVI均呈增长趋势,秋季NDVI呈降低趋势,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两国草原区域NDVI趋势波动相似。1989—2018年间中蒙中部边界草原区域年均气温均呈增长趋势,中国变化幅度高于蒙古国。两国研究区最高年平均气温分别为中国7.4℃、蒙古国6.9℃;中国年极端最高气温和年极端最低气温均高于蒙古国,变化幅度中国高于蒙古国。气温与NDVI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1989—2018年中蒙中部边界草原区域年均降水量呈增长趋势,中国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高于蒙古国,两国趋势变化速率中国高于蒙古国。中蒙中部边界草原区域降水量均与NDVI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量对中蒙中部边界草原区域NDVI...  相似文献   

16.
一、准确掌握造林季节 1、春季造林。土壤开始解冻到苗木萌芽以前是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早栽的苗木先扎根后发芽,苗根愈合快再生能力强,可以给枝叶的生长提供足够的水分,所以成活率比较高.相反,栽植过迟苗木就会“跑秧”,水分散失快而根系来不及供应导致枯死。既使处于垂死的状态还没有死掉,也因受过外界不良条件的严重影响,生长不好很容易变成“小老树”。从甘肃中部大部分地区来讲,一般从3月中旬到4月上旬是春季造林的最佳季节,这一时期特别宜于植苗造林和插干造林.  相似文献   

17.
从甘肃马鬃山地区自然、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概述了植被分布环境,分析了马鬃山地区植被种类及分布状况,重点对马鬃山地区天然梭梭林资源状况、分布面积和特点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该地区植被恢复基本原则、植被恢复技术、具体封育措施,这对马鬃山及西北地区天然梭梭林繁衍恢复,发挥其防风固沙和保护生态功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林分植被覆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林分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其时空变化是林分生态系统发展方向的判断依据。对玉溪市2010—2019年林分植被覆盖的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回归模型探索了林分植被覆盖改善与退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林分植被覆盖整体呈向好趋势,各驱动因素与斜率均不是简单线性关系;道路和居民区与林分植被覆盖改善速度呈负相关、与退化速度呈正相关;DEM、坡度、大型水体、公益林管护与林分植被覆盖改善速度呈正相关、与退化速度呈负相关;坡向与林分植被覆盖改善速度呈正相关,地形起伏度与林分植被覆盖退化速度呈负相关。林分植被覆盖改善与退化的驱动力不尽相同,影响机制也存在差异,这为更好制定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利用全国2005—2014近10年的MODIS遥感卫星数据,通过对最具代表性的归一化植被指数的提取,对我国荒漠化地区近10年的植被长势进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荒漠化地区近10年植被长势整体呈现持续好转趋势;近5年(2010—2014年)植被指数均值0.26,较前5年(2005—2009年)增加5.4%;呼伦贝尔、内蒙古东部和中部植被长势向好,阿拉善高原和河西走廊、青海北部植被长势略显增加,新疆趋势平稳。  相似文献   

20.
<正>1引言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严重且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植被覆盖能客观的反映地表植被基本情况,在许多研究中常将其作为基本的参数或因子,也是评价荒漠化程度的要素之一。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其变化关系到净初级生产力、生物量、植被叶面积指数等生态指标,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其中一个综合量化指标是发射率、反射率、土壤湿度等这些地表参数,也是区域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指示。遥感技术能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