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林蛙雌性输卵管,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在养殖孵化的蝌蚪,雌性蛙仅占40%-50%。笔者经过3年试验,实现了中国林蛙蝌蚪向雌性诱变的定向培育。人工饲养的蛙群中,雌蛙的比率上升到8l%,平均增加了36个百分点,使蛙油的产量由原来饲养1000~1250只蛙产l公斤,变为饲养620只蛙就产l公斤,节省了大量的饲料,  相似文献   

2.
王春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008-10009
[目的]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寻找切实可行的性别控制技术。[方法]分别利用药物、温度、离子控制技术对中国林蛙进行性剐诱导,进而选出适用于人工养殖中国林蛙的性剐诱导技术。[结果]100μg/L雌二醇诱导的57只蝌蚪全部分化为雌性;500μg/L雌二醇诱导的32只蝌蚪中,有23只分化为中间性别,9只分化为完全雄性;1000μg/L雌二醇诱导的25只蝌蚪中,有21只分化为完全雄性,4只分化为中间性别。当离子含量为1500mg/L时,个体平均体长和体重增加最多,雌蛙的分化比例由46.7%提高到了82.4%。当离子含量高于或低于1500mg/L时,个体平均体长和体重增加值降低。蛙池水温,在5月上旬不超过12℃,在5月中旬不超过15℃。在6月上旬不超过18℃,在6月中旬不超过20℃。[结论]该研究为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沟养殖林蛙(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 David),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易造成大量蝌蚪死亡,甚至全场性毁灭.其主要原因有饲喂不当、管理不细、水污染、水中缺氧、放养密度过大及天敌、疾病危害等.该期饲养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因此,封沟养殖林蛙,蝌蚪期饲养管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主产于长白山脉,是蛙类中最有经济价值的种类.雌性蛙的输卵管,具有明显的延年、抗疲劳作用,市场称为田鸡油、哈士蟆油,是很有效的滋补佳品,是林蛙养殖的主产品.中国林蛙已经在"三北"地区成功地进行了半人工和人工养殖.  相似文献   

5.
林蛙亦称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rid)属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林蛙肉富含多种蛋白质、氨基酸等;蛙油(雌性输卵管)因含蛋白质、雌二醇、孕酮、睾酮等成为名贵天然滋补品,销售价格高。林蛙养殖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现已成为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  相似文献   

6.
蛙油是从雌性青蛙体内提取的名贵中药材,在医药保健等方面有广泛用途。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及美容养颜,抗衰老等功效。国内已生产出“蛙油精”、’“活性蛙油”、“丽人丸”、“冰塔王高级饮料”等药品或保健品畅销市场。蛙油成了国内市场的抢手货,日本、韩国、港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纷纷从中国进口。1公斤蛙油市场售价高达2000~3000元,国外1500美元。据业内人士分析,我国蛙油产量不足20吨,而市场需求量在100吨以上。过去,人们养蛙仅仅限于提供肉食,而忽视了蛙油的开发利用。据专业户反映,提取1公斤蛙油只需200~250只雌性青蛙,剥油后的蛙体还可食用。饲养1对林蛙1~2年后至少可提取蛙油1公斤~2公斤,可见,从事以蛙油产品开发为主的养蛙业经济效益十分显著。饲养青蛙,提取蛙油,技术简便,成本低廉,种源易得,尤以生长于山川石洞、沼泽土壤与枯木草丛中的林蛙更佳,采用网箱饲养,效益可提高5~10倍以上。开发蛙油前景广阔@蔡周良$湖南会同县潭城技术学校!418300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养殖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东北长白山区中国林蛙野外封沟的养殖技术进行了阐述。内容包括:养殖场地的选择与基本建设、蛙卵的收集及其野外孵化、蝌蚪与变态蝌蚪的饲养、变态幼蛙的管理、林中生活管理、成蛙的回捕与越冬。  相似文献   

8.
中国林蛙为东北林区重要的经济动物,其养殖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本试验观察了在实验室内条件下,温度、食物、饲养密度对中国林蛙生长发育及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0 ℃、采用动物性饲料、每m 21000 ~1200 只的饲养密度有利于蝌蚪的生长发育及变态后幼蛙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9.
近来,一些媒体刊登了网箱养殖林蛙能致富的广告,称网箱养殖林蛙在我国南北皆宜,室内、阳台、庭院均可饲养,每平方米可养700只,5个月产商品蛙25千克,获利3000元.果真如此?  相似文献   

10.
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David.),又叫哈士蟆、红肚田鸡、田鸡等,是重要的经济蛙类.肉味美,营养丰富,蛙油为高级名贵保健品.近几年由于市场需求增加,林蛙养殖在东北三省主要分布地全面展开.林蛙养殖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不同的技术都会有不同的效益.  相似文献   

11.
变态lO天左右的蝌蚪(幼蛙)可离开池塘,进入森林放养,每垧有效林地可放养幼蛙10~25kg(1800只/kg)。每亩放养1年生幼蛙500~600只,2年生300只左右。幼蛙在森林活动期为5月下旬~9月下旬,成蛙下山冬眠期为9月末~翌年3月下旬。秋后,气温下降到10℃以下、河水温度8℃以下,林蛙开始下山入河,此时处于不稳定冬眠状态。11月初~11月中旬进入稳定冬眠。回捕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山区林蛙分布广泛。由于养殖技术不科学、不规范,养殖参数不明确,导致孵化率低,蝌蚪瘦弱,变态后登陆幼蛙的适应能力差,存活率低,林蛙的蓄积量减少。本文可以帮助业户明确目标,规范养殖,提高孵化率,增加蓄积量,增加养殖收益。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俗称哈蟆,主产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著名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  相似文献   

14.
<正>一、养殖概况中国林蛙地方名有蛤士蟆、田鸡、油蛤蟆等,在动物学属两栖纲、无尾目、蛙科、蛙属动物。中国林蛙是一个亚种,分布在东北地区的蛤士蟆分类上为中国林蛙长白山亚种。随着人们食用、药用和滋补保健需求的不断增加,林蛙及其产品逐年紧俏,价格不断提高。由于人们对林蛙的过度捕捉,使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  相似文献   

15.
蝌蚪培育是寒露林蛙异地保护的基础,国内对寒露林蛙蝌蚪人工培育技术研究较为薄弱。为实现对寒露林蛙进行有效的异地保护,本文从寒露林蛙种蛙选育和配对、蝌蚪人工孵化、蝌蚪饵料选择及配比、蝌蚪越冬管理等方面对寒露林蛙蝌蚪人工培育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人工圈养条件对林蛙输卵管脂肪酸成分的影响,利用成年野生林蛙(Rana dyowskii)和成年圈养林蛙按传统剥油法获取输卵管并进行脂肪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蛙油与圈养蛙油中C18:0和C18:1的质量分数不同(野生蛙油分别为8.14%和12.85%,圈养蛙油则为10.12%和10.84%),野生蛙油中4种不饱和脂肪酸总相对含量比圈养蛙油的高3.51%;3种亚油酸的总质量分数为野生蛙油24.01%,圈养蛙油23.07%.  相似文献   

17.
林蛙解除冬眠,气温稳定通过10℃以后,开始取食。林蛙在一个饲养年度内,生长期(取食期)长,生长越快,加速了商品蛙出栏。但在气候条件方面必须具备二个资源,一是在蛙卵孵化期的10天左右和蝌蚪变态期的50天,共计60天左右的时间内,孵化池和蝌蚪饲养池水温不能超过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单因子急性毒性实验法,研究水环境pH对中国林蛙蝌蚪的急性毒性效应,探讨蝌蚪对pH的适应能力,提高蝌蚪养殖效果及其雌性比例。结果表明,pH对蝌蚪96h存活率没有影响,其急性毒性效应的24h、48h、72h和96h半致死值(LpH50),碱性范围分别为10.30、10.15、10.01及9.94,酸性范围分别为3.92、4.07、4.11及4.15。中国林蛙蝌蚪对pH的适应范围为4.27-9.74,最高耐受限为10.73,最低耐受限为3.72。蝌蚪养殖及其雌性诱导的水环境pH宜控制在6.0-8.0。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长白山中国林蛙生态综合养殖发展迅速,已成为东北三省东部山区半山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它不仅使一部分农民走上了致富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而且对保护长白山区的生态平衡有重大意义。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蛙农科技意识淡薄,技术水平较低,管理不善。笔者就此走访了桦甸、白山、和龙、敦化、舒兰、盘石、集安、靖宇等市县的近百个生态综合养殖蛙场,发现了许多技术管理上的问题。下面是比较常见的几点。(一)自配蝌蚪饲料不全价,蝌蚪营养状况差长白山中国林蛙蝌蚪是杂食性水生动物,它以水中蓝藻、绿藻、鞭毛藻等藻类和水蚤、枝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林蛙的繁殖生态及其资源恢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是栖息在温带森林中的主要两栖动物,其体内的“哈士蟆”油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为了明确影响中国林蛙成活率的主要因素,采用野外生态观察、室内定量分析和人工养殖等方法,研究了其繁殖生态特性。结果表明,蝌蚪期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寒冻、水体干涸和食物贫乏;而成蛙种群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其的狂捕滥杀。采用人工养殖与自然增殖相结合的方式,可促进中国林蛙种群数量的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