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鱼苗鱼种阶段,生长迅速,食料也随着鱼体成长而不同,各种鱼的食性分化,也出现差异,在观察和分析中,了解到几种主要养殖鱼类的幼鱼,在天然水域中的食物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2.
我厂为解决采用多机组、中速高增压动力系统的中型艉滑道渔轮实现轮机集中计测管理和控制,在上海第三电表厂等单位的协作下,设计和研制了数字显示自动巡回测量、故障自动报警、数据自动记录装置,实现对轮机设备中主机、付机、电站及有关动力设备的各种热工参数、电量参数能自动巡回测量,参数越限自动报警,并能由控制室模拟屏直接显示故障点,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生产中.鱼种放养时的鱼体消毒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技术措施.一般多在春季低温期进行。经过一个冬季.鱼体存储的能量物质消耗很大.体质较弱.抵抗病害能力较低。鱼种放养时的各项操作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机械性创伤以及其他不良应激性反应.容易引起继发性感染,形成水霉病等病害.继而发生死鱼.造成经济损失。鱼种放养时。通过实施消毒措施.可以有效地控制鱼类病害发生,降低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4.
观赏鱼养殖中,由于劣质苗的存在,在养殖到一定规格后,需要用人工的方法筛选,达到“除劣留优”的目的,这个过程称之谓“选别”。笔者在多年从事日本锦鲤、金鱼和观赏鲫鱼(红鲫、红白鲫及蓝花鲫等)池塘养殖的基础上,把选别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通过8周的生长试验,研究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幼鱼(初始体重约4.5 g)的最适投喂频率。试验饲料为自制配合饲料,粗蛋白38%,总能19.0 kJ/g。设计了1~5次/d(M1-M5)5种投喂频率。结果表明:M2、M3、M4组摄食率均显著高于M1和M5组(P<0.05),其中M4组最大。M3、M4、M5组的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其中M3组最大。M2、M3、M4、M5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组(P<0.05),M3和M4组的蛋白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3组干物质含量显著高于M1和M2组(P<0.05),M2、M3、M4和M5组的粗蛋白、粗脂肪和能量含量均显著高于M1组(P<0.05)。因此,本研究建议,斑点叉尾鮰幼鱼养殖的最适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一种水车式鱼类自动采集装置--捕鱼水车,并对其工作原理进行了描述.捕鱼水车可以自动采集洄游性鱼类,其优点是:对鱼类选择性小;活体采样,对鱼类无大的损伤;可长期自动运行,成本低廉.本文总结了该装置在鱼类资源研究中的主要用途,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内陆水域的鱼类生态研究及资源保护介绍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