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同叶龄移栽对烤烟光合生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烟苗不同叶龄移栽对烤烟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在云南罗平烟叶产区,以当地主栽品种K236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不同叶龄烟苗统一移栽,测定移栽后大田各生育时期的光合物质生产及烤后烟叶产质量性状。结果表明: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烟苗成活率有先升高又降低的趋势,而大田生育期有增加的趋势;随着烤烟田间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在生育期LAD表现为先下降又升高,而各处理生育期总LAD最高的是5叶移栽烟苗,比6,8叶移栽分别高出20.14%,14.82%。群体平均叶倾角(MLIA)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有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消光系数(K)则呈增加的趋势;5叶烟苗移栽的烤后烟叶各化学成分含量适宜,品质最好,其次为4叶;6,7,8叶,因其还原糖、淀粉、钾含量不符合优质烟叶对化学指标的要求,品质较差;随着移栽叶龄的增加,经济性状是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因此,对于云南罗平烟叶产区的最佳烟苗移栽叶龄为五叶期,其在可以维持较好产质量值的前提下,提高上等烟和中上等烟的比例,改善烟叶等级结构;同时,可以缩短育苗期,减少剪叶和病虫害防治次数,达到降工节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稻47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叶龄、秧盘及穴距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龄和穴距相同条件下,最高分蘖数和有效穗数均为钵盘高于软盘,相同叶龄和秧盘条件下单位面积茎蘖数随穴距的增大而减少。4.1叶龄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5.7叶龄和2.5叶龄处理的产量。穴距20cm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11.84t/hm~2,显著高于穴距27cm处理,但与13cm穴距处理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钵盘育苗有效穗数较高,软盘育苗穗粒数、成粒率和千粒重均较高,从而更易获得高产。软盘育秧及钵盘育秧与4.1叶龄及穴距20cm的组合产量最高,分别为12.90和12.58t/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贡井地区水稻适宜移栽叶龄,采用对比试验,分析了不同移栽叶龄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最佳移栽叶龄为4.6叶,单产9.0t/hm~2以上,适宜移栽叶龄中苗为3.5~5叶,多蘖大苗为5.1~7.8叶。  相似文献   

4.
通过油菜不同叶龄免耕移栽试验,结果表明:4.2叶、5.2叶、6.2叶为适宜移栽叶龄。与7.2叶移栽相比,达显著水平。分别增产19.0%,18.3%,17.9%。  相似文献   

5.
水稻生育期对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明确水稻生育期与产量、品质的关系,对水稻高产优质育种和合理栽培措施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晚粳宁111和春江302经遮光(短日照)处理后获得的不同生育期水稻植株为材料,分析其产量和米质指标。结果表明,生育期152 d以上时,对产量无显著影响,而生育期短于152 d时,产量与生育期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生育期变化的趋势与产量表现基本一致。不同稻米的长度、宽度、蛋白质含量以及淀粉消减值,均以中等偏短生育期(131~132 d)最小,大于或小于131~132 d,均会使上述指标值增加;两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亦有相似的趋势,只是其最低值分别对应132和137 d的生育期;各处理稻米淀粉的崩解值变化与消减值趋势相反。对垩白粒率、垩白度及糊化温度,各处理均呈随生育期延长而降低的趋势;生育期变化对碾米品质影响总体上较小。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育苗期及不同叶龄移栽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玉米育亩移栽作为调节作物茬口,提早播种,抗旱播种,保证节令,趋利避害,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等,均是有效的农业技术措施,已在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为了探讨不同育亩期和不同叶龄移栽对玉米单产的作用,决选玉米育亩移栽适宜的育亩期及适栽叶龄,以用于我区大面积玉米生产,于1990~1991年度进行本试验。  相似文献   

7.
不同肥料配方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水稻生育关键时期不同肥料配方施肥技术,分析肥料配方对水稻产量及其品质影响,结果表明,以撒可富复合肥与碳铵为基施,尿素作分蘖肥,后期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产量最高,碾米品质好,垩白度低,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相对平衡,真正能实现高产优质,适合在水稻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9,他引:29  
试验结果表明,适宜的栽插密度有利于产量和稻米品质的提高。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水稻的群体结构来影响产量,对其品质的影响,以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整精米率及蛋白质含量等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7.5 ̄25.5万丛/hm2),栽插密度与垩白米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与整精米率呈倒二次曲线分布关系;与蛋白质含量接近线性正相关。从优质高产兼顾的角度考虑,在浙江地区的生态条件下,单季杂交籼稻的栽插密度以16.5 ̄21.0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方法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相似文献   

10.
从水稻种子繁殖角度看,小苗(2.5片叶)到大苗(≥5.5片叶)都可以从苗田移栽到本田,获得不同的种子产量。在吉林省无霜期138~140天的气候条件下,通常移栽叶龄4.5~5.5片叶,适宜的播种期为4月10—15日,适宜插秧期为5月25日左右。但是,生产上往往由于年度间制种地区的气候、灌溉水资源、栽培措施、引种日期错后等自然与人为因素的限制而出现播种期延后,插秧时低于适宜叶(苗)龄等的现象。为了明确不同秧(叶)龄插秧对水稻制种产量与种子质量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期播种所形成的不同叶龄秧苗进行同期移栽、  相似文献   

11.
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材料,塑料软盘育秧,进行落谷密度和施肥量二因素试验,并将各处理秧苗分3期插入大田,实收产量,测定其构成。主要结果如下:(1)3试验因素对苗质和产量的影响为秧龄>施肥量>落谷密度。(2)秧龄由16 d延至21 d,即使较密的落谷密度、少量施肥(处理编码M1、M2)或较稀的落谷密度、多量施肥(编码X3),均表现减产趋势,故适龄早栽至关重要。(3)秧龄21 d秧苗的发根力和茎鞘淀粉含量等指标均优于秧龄16 d的(差异显著),但因大田苗数和穗数减少,稻谷产量显著下降。可见机插秧的壮苗指标因秧龄而异。(4)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效应的通径分析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径系数为1.1112),每穗粒数次之(通径系数为0.6517)。说明机插稻以争穗数为第一要务。  相似文献   

12.
不同机插取秧量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杂交稻机插适宜取秧量,选取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品种Y两优1号及中浙优1号为材料,设置2,4,6,8,10档5个机插取秧量,研究其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杂交稻机插质量明显上升,漏秧率显著减小,田间基本苗数及群体茎粟数均有所增加。同时,机插取秧量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但其干物质主要集中在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量没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随着机插取秧量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较小的取秧量导致田间水稻有效穗数不足,而较大的取袂量则降低了水稻结实率。综合两品种试验结果,机插最适取秧量为6档,成穗率高的品种可降至4档。  相似文献   

13.
以超级稻宁粳1号为材料,研究穗肥施用时间对不同秧龄机插水稻产量及其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穗肥施用条件下,机插水稻在适龄移栽时其产量、各生育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光合势等均优于超秧龄移栽水稻。适龄移栽并于叶龄余数4、3 (D4-3)等量施用穗肥时,其产量、拔节至抽穗和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茎蘖成穗率、抽穗后的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及其比率、高效叶面积及其比率、上三叶的叶片披垂度均高于叶龄余数5、3 (D5-3)和叶龄余数5、4 (D5-4)时等量施用穗肥的处理。而超秧龄移栽时,D5-4处理的产量、抽穗至成熟阶段的群体生长速率、拔节后各生育时期的群体茎蘖动态、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后的群体光合势、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基部3节间长度及3节间总长占秆长比例均优于D5-3和D4-3处理。说明机插水稻适龄移栽对水稻高产的获得尤为重要。适龄移栽时,穗肥于叶龄余数4、3等量施用可以形成良好的群体获得高产,而在超秧龄移栽时,将穗肥施用时间适当提前到叶龄余数5、4,可以促进部分动摇分蘖转化为有效分蘖并最终成穗,适当弥补秧苗因超秧龄移栽而造成的生长量不足,但穗肥的提前施用也使得基部节间过度伸长,增加了倒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水稻不同秧龄移栽方式对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内香8518号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水稻小秧(3叶1心~4叶1心)直插和大秧(7~9叶)移栽方式大区对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从实际产量来看,大秧移栽时的水稻产量为9 381.0kg/hm2,比小秧直插时的9 252.0kg/hm2高129kg/hm2,增产1.39%,二者差异并不明显。而从经济效益上看,小秧直插方式投入的成本较少,虽然其产量略低,但由于减少了人工寄栽秧的环节,最终提高了经济效益,小秧直插比大秧移栽增效3 663.0元/hm2,节本增效达24.2%。  相似文献   

15.
单本密植机插对杂交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对杂交稻分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辐射利用率和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在湖南省浏阳市以杂交稻泰优390、五优308为材料和在广东省肇庆市以五优308为材料,进行印刷播种和常规播种的秧苗素质比较以及单本密植机插和常规机插的大田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点印刷播种的叶龄、白根数、总根数、茎基宽、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均明显高于常规播种。单本密植机插的最高分蘖数和有效分蘖数显著低于常规机插,但单本密植机插的每穗粒数、总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常规机插,增产10.28%~13.96%,达到显著水平。从穗部性状来看,单本密植机插的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穗长、着粒密度和单穗重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在生长前期,单本密植机插的干物质积累和叶面积指数低于常规机插,而成熟期干物质量比常规机插高0.61%~9.45%,且收获指数显著高于常规机插。此外,单本密植机插的截获辐射量和截获率低于常规机插,而辐射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机插。由此可见,杂交稻单本密植机插不仅可以降低用种量、提高秧苗素质,还能增加每穗粒数、总颖花数、千粒重及提高结实率、收获指数和辐射利用率,从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以汕优63(杂交籼稻)和武育粳3号(粳稻)为材料,自抽穗至成熟期,设盆钵内土壤水势5个处理为0(对照)、-15、-30、-45、-60kPa,研究了土壤水分对产量和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时,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较对照显著增加。结实期土壤水分对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粒长/粒宽、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汕优63土壤水势为-15kPa和-30kPa处理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15kPa处理的整精米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降低,淀粉谱的最高粘度和崩解值则显著增加。汕优63土壤水势为-45kPa和-60kPa处理以及武育粳3号土壤水势为-30kPa、-45kPa和-60kPa的处理的结实率、千粒重、产量、整精米率、胶稠度、碱消值、最高粘度和崩解值较对照显著降低,垩白米率、垩白度和消减值较对照显著增加。建议将土壤水势为-15kPa与-30kPa和-15kPa分别作为汕优63和武育粳3号结实期优质高产节水灌溉的低限土壤水势指标。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水浇地高产麦田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加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各产量构成因素的水平,因而产量增加,过量施用氮肥虽可以增加公顷穗数,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而导致产量降低。增加氮肥的施用量能够改善强筋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改善的幅度降低。综合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品质性状的影响效应,认为在较高土壤肥力的麦田适宜施氮量为240kg/ hm2左右。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质育秧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探究目前常用的不同育秧基质对机械化水稻生产的影响,以便找出具推广价值的育秧基质。以‘金早47’为试验材料,梯度试验法研究基质母剂的适宜用量,并以‘金早09’和‘甬优9号’为试验材料,比较无机基质、母剂、壮秧剂、客土(对照)4种育秧基质对机插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母剂的适宜用量为母剂与客土1:3。基质试验结果显示,3个处理培育的秧苗叶龄、基茎宽、干物质量三项指标均比对照增高,并以无机基质条件下最高。产量方面,3个处理条件下有效穗数和产量增加,‘金早09’在无机基质条件下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2.88%,‘甬优9号’则在母剂条件下达到最高,比对照增加8.86%。3种基质均具有壮苗增产的功能,但以无机基质和母剂的效果更佳,在生产上极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不同强筋小麦产量和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以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肥料运筹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及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0~300 kg/hm2施氮范围内,随施氮量增加产量逐渐提高,处理间差异显著,但每公顷施用300 kg氮素仅比施225 kg的处理增产3.1%,因此,中产条件下施用氮素以225 kg/hm2左右较为适宜。施氮处理对清蛋白和球蛋白(可溶性蛋白)影响小,对醇溶蛋白和谷蛋白(贮藏蛋白)影响大。施氮可显著提高贮藏蛋白和总蛋白含量,进而改善加工品质。在一定范围内,小麦的主要加工品质性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与对照相比,湿面筋、沉降值、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重要烘焙品质指标均有改善。但品种之间有一定差异,有些品种的某些指标差别较大,但其面包体积和评分接近。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 (中氮,MN)和360 kg hm-2 (高氮,HN) 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三种施氮量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 t hm-2、5.89~5.93 t hm-2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 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中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 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