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贵阳市环城林带建设、保护与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贵阳市环城林带的建设、保护现状,对环城林带的保护利用进行了技术探讨,提出了贵阳市环城林带建设推进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环城林带的目的是追求城市外围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型防护林地,缓解城市化进程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环城林带是有效抑制城市蔓延扩张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阐述了构建环城林带的意义和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环城林带的构建模式。    相似文献   

3.
环城景观林带作为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的主要成果,是武汉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样地调查方法,分析了武汉市环城林带主要林分的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林带树种较少,乔木多样性非常单一,林下灌木、草本生物多样性单一,有些样地无任何草本植物,武汉市环城林带生物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建议对现有林分应开展林分质量改造,促进...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提高晋中市环城林带管理质量,文章就环城林带养护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思想上重视不够,队伍素质亟待提升,林带管护资金缺乏,管护作业质量不高等。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提高对森林抚育工作的认识、重视抚育人员技术培训、加大抚育投入力度、提升环城林带抚育质量等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今年以来,石家庄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王东峰关于抓好我省环城绿化等重点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启动实施了环城绿化林带造林绿化建设工程。截止到4月中旬,石家庄市环城绿化林带完成造林6.16万亩,占年度计划任务的74.2%,占春季计划任务的123%,城区周边1000米宽的环城绿化林带工程建设已渐具规模,初步展现了良好的生态效应和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南阳市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造林树种的调查,找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化建议;结合生态景观作用及树种特性,分析并提出了南阳市环城林带及城郊森林适宜造林树种。  相似文献   

7.
罗布 《森林防火》2007,(1):42-43
介绍了广西梧州市的森林资源和森林防火情况,就环城景观森林生物防火林带的现状及市区范围内发生的森林火灾情况作了阐述,并对建设环城景观森林生物防火林带进行探讨研究及评价。  相似文献   

8.
从景观质量、生长质量和稳定性上构建了环城林带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权重确定了指标权重,在林带小班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对武汉市环城林带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综合权重更好地平衡了评价指标的客观信息和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准则层中景观质量所占权重最高,季相多样性、树种混交状况和灌木层盖度是反映林带综合质量的关键指标。武汉市环城林带的生长质量和稳定性较高,景观质量较差,林带的质量仍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林分密度过高、树种混交度低、季相变化不明显,林下灌草层盖度不高是影响武汉市环城林带质量的主要因素。以林带景观质量提升为重点,加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林分改造,提高树种混交度及灌草层盖度,增加林分的季相变化及结构完整性,合理地调整林分密度是提升林带质量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刘芸 《安徽林业》2010,(1):54-54
合肥市环城高速森林生态长廊工程,长丰段包括线路绿化、长廊林带建设、林业产业带建设等三个部分。林带内层为高标准的、永久性的生态林带;林带外层为产业林带。  相似文献   

10.
焦作市环城林带规划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城林带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 ,探讨了焦作市环城林带的规划原则与建设措施 ,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以确保这些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蒋静慧 《广东园林》2020,42(3):15-21
筏子溪位于我国台湾地区台中市区城市与乡镇结合的位置,有大面积的农田,常年多风害,农业生产环境不稳定。通过对农田林网的研究梳理及案例研究,归纳出林网的布局、林带的构成、树种的选择和作物的种植方式4个构建农田林网的要素。对筏子溪流域的农地从树种选择、林网构建、时序设计3个方面进行设计实践,完善农田林网景观的设计体系。最后,讨论了农田林网的生态效应、经济效益、文化服务3种景观服务功能。农田林网景观设计是农业生产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遥感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遥感技术是沿海防护林管理中的重要手段。文中概述了遥感技术在沿海防护林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介绍了沿海防护林遥感的主要技术系统组成, 包括遥感数据源选择、沿海防护林遥感分类方法和分类精度评价等; 阐述了遥感技术在沿海防护林资源调查、动态监测和病虫害监测等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当前基于遥感技术的沿海防护林的全球变化研究以及3S技术在沿海防护林管理中的综合应用; 指出目前存在的沿海防护林原始影像数据的选取、遥感分类精度以及沿海防护林遥感分类方法选择等问题, 展望了遥感技术在沿海防护林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深圳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包括生态风景林工程、林相改造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三大工程,工程建设始于2001年;截至2010年,10年间共营造防护林2.30万hm2,基本形成一道生态功能稳定的绿色屏障;总结深圳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提出深圳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梅州城区围城森林的建设,形成一个冬阻寒潮、夏调城温、生态功能齐全、稳定的围城森林生态体系。文章从建设规划、建设措施、建设原则等几方面概括了梅州城区围城森林工程建设,为其他城市围城森林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配置与优化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配置与模式优化的定位测试与调查研究,提出了轻盐碱地上用材林型防护林模式、中重盐碱地上生态经济型防护林模式及林粮、林草、林副复合型栽培模式。建立了杨树、白蜡与刺槐、紫穗槐、沙棘、沙枣混交林的10余种类型及林副林农栽培模式,银中杨、白蜡与田菁、苜蓿(2个品种)、大豆、月见草、牧草(10种)、蓖麻等林副抹农栽培模式及经济-景观-复合型防护林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景观生态学和森林生态学角度出发,探讨在防护林的建设中,在有限的投入下,引入"近自然"林的营造理念,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以粗放、生态的配置形式营造稳定、持久发挥生态防护功能的"近自然"防护森林。    相似文献   

17.
Wind velocity reduction of coastal shelterbelt system was monitored for 1 month in 3 weather stations in Nanhui,Shanghai,and the benefits of shelterbelt system and trunk shelterbelt forest we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The results showed the wind velocity at the first weather station(W1),which located in front of trunk shelterbelt forest by the seaside,was the biggest,with the average of 9.36 m/s;the wind velocity at the second weather station(W2) was lower than that at W1,with the range of 0 to 18.2 m/s and ...  相似文献   

18.
防护林健康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护林是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森林群落。文中通过分析森林健康的概念、内涵,并结合防护林的特点,归纳得出防护林健康的内涵;从防护林健康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出发,详细阐述了防护林健康评价已取得的成果,并提出当前研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9.
草牧场防护林对积雪厚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苏联在60年代就进行了农田、牧场防护林对积雪影响的研究[1],认为通风结构林带附近积雪较为均匀,11H(H=树高)处积雪比其它结构林带的要厚,即有效积雪距离长;营造3~5行,行距为2.5~2.7m,带间宽度为300~400m,疏透度为0.5~0.6的林带,不仅积雪厚度最大,而且在网格里呈均匀分布[2]。中亚林业研究所曾经在克日鲁马地区观测了草牧场防护林带的防护作用,认为透风系数为0.20~0.45的草牧场防护林带,对积雪分布的作用最好[1]。1978~1983年,库尔斯克州水土保持试验站还观测了幼龄杨树(Populussp.)林带的积雪作用。认为2~3年生的幼龄杨树林带对…  相似文献   

20.
农田防护林对农作物增产的试验与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试验地农田防护林网内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进行了全方位的测定和分析,比较了防护效益的大小,找出了最佳防护区域及农作物产量、品质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