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通过106d的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撑绿竹新造竹林的平均发笋率为89.7%,竹笋出土萌发经历3个时期,即初期、盛期和末期,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节律经历了4个时期,即初期、上升期、盛期、末期,单株竹秆高生长平均经历73d,1年生竹高生长量平均为153.83cm,每竹丛出笋1秆到4秆.  相似文献   

2.
连续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荔波县引种的撑×绿杂交竹即撑绿竹竹林,在造林当年其竹笋的出土萌发经历了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6月为其出笋初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12.8 %,7、8月为出笋盛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9.5 %,9月为出笋末期,出笋数占总出笋数的7.7 %.撑绿竹林经营至第3年,每丛竹平均有新竹1~9秆,其平均胸径为3.49 cm,平均竹高6.2 m,新竹胸径大于3 cm小于等于4 cm的株数占44.61 %,此时竹林的结构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3.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4.
绿竹笋期生物学特性观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三年观察研究表明:(1)绿竹秆基笋目数量在4~10个之间,笋目萌动始于二月底,总萌动率79.3%,发笋数占萌动数的73.0%。(2)绿竹笋期长达5个月,可分为初期、盛期、递减期和末期四个阶段,盛期出笋株数和重量分别占72.0%和75.9%,比其他竹种更为集中。(3)绿竹一年生母竹发笋量占总重量的92.1%,二年生占7.9%。(4)竹丛的总出笋数和重量与座底竹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r_1=0.7582,r_2=0.7279。株平均出笋数和重量与座底竹数量具有负相关关系,r_3=-0.6124,r_4=-0.6418。(5)绿竹幼竹高生长历时85天左右,总生长量达950cm,日均生长量11.2cm,日最大生长量24cm。幼竹夜间生长量比白天快1.7倍。  相似文献   

5.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34-36,39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7.6 % ,笋重占 1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72 .1% ,笋重占 78.1%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5 .13cm。  相似文献   

6.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2):30-32,58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 7.6 % ,笋重占 1 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72 .1 % ,笋重占 78.1 %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1 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 ,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 ,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 5 .1 3cm。  相似文献   

7.
调查分析了武汉地区引种雷竹2年生竹林出笋期、竹笋高生长、出笋量以及幼竹高生长、地径生长变化等指标.结果表明,竹笋高度连日生长量平均最大值为24.16 cm,单株平均出笋量为18株,竹秆高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每天高生长量为12.47 cm.表明在武汉地区引种雷竹,竹笋产量较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黄纹竹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将野生黄纹竹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黄纹竹出笋规律呈偏正态分布,出笋期在3月底至6月底;成竹率高达94.02%,退笋率为5.98%,退笋高度在40 cm以下不同高度均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10~30 cm;黄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缓慢—快—慢的过程,分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笋—幼竹高生长夜间生长量是昼天生长量的1.17倍,但生长末期昼天生长量高于夜间生长量;野生黄纹竹耐干旱,造林成活率高,造林第二年平均每株发笋数3株,成林快。  相似文献   

9.
撑绿竹出笋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富县引种的撑绿竹出笋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撑绿竹出笋期在5月下旬至9月下旬左右;退笋多出现在末期;高生长的logistic曲线模型为:H=867.168/(1 e4.793-0.735);昼夜总生长量达7.09cm,夜间生长量几乎是白天生长量的1.76倍.  相似文献   

10.
吊丝单笋期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夏秋季笋用良竹吊丝单的笋期生长特性和提高竹笋单产,通过多年的定时定位测试,系统研究了该竹的林分笋期.竹丛笋期、出笋数量的时间分布,发笋与母竹基础的关系,退笋规律。成竹规律、幼竹生长的季节变化和昼夜变化节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①笋期15/6~18/10,历时126天,其中大暑至立秋为出笋盛期,发笋量占总数的40%。发笋数量的时间分布为偏正态。②丛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增加,r=0.99;株母竹发笋数随竹丛的增大而减少,r=—0.711。以丛留母13~15株的竹笋最有利于竹笋单产的提高。全林的丛发笋数和株发笋数分别为6.21和0.79株。③湿笋数与出笋数的相关系数r=0.783;全林退笋率14%,其中以盛期为低;退笋高度60cm以下,多在10~20cm之间,占54.1%。④高生长历期113天,累积生长量、日均生长量分别为894.1、7.91cm,其中昼夜分别贡献77.6%、212.4%。生长以立秋至白露期间为快,在1/3生长期内,生长量占2/3。夜间生长速率是昼间的三倍多。⑤高生长量(y)与日均温(x1),日温差(x2)、降雨(x3)间的回归方程式为y=2.729+0.268x1—0.184x2+0.032x3,其中湿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复相关R=0.463。  相似文献   

11.
苦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苦竹从出笋至成竹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①出笋期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弱期和末期四个阶段。②竹杆高生长发育划分为四个时期,即生长初期、上升期、旺盛期和末期。③竹笋高生长停止后,竹杆开始抽枝、发叶、平均抽枝时间为19天,平均发叶时间为23天,竹笋从出土至成竹平均生长需98天。  相似文献   

12.
在极度濒危物种毛环方竹的天然分布区(中国贵州斗蓬山),对毛环方竹的出笋规律、退笋数量分布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毛环方竹的出笋期从9月初—9月底,历时25 d;出笋的数量呈少—多—少的动态变化规律,9月13—21日为出笋盛期。对于整个出笋期而言,退笋数量占出笋总数量的83.3%,盛期退笋最多,其数量达总出笋数的58.5%。在出笋盛期当期出笋数量有85.7%退笋,初期和末期当期的退笋率分别为77.8%、75.0%。人为因素是退笋的主要原因。自然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均在40 cm以下,主要分布范围为10~19 cm;人为因素引起退笋的高度在7个高度级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分布于40~99 cm。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现慢—快—慢的高生长规律,Logistic方程的拟合度为0.9959。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屏边空竹的发笋、退笋和幼竹生长规律。[方法]定点观测了30丛屏边空竹周年的出笋、退笋、秆高及地径生长数据,运用SPSS软件分析评价了不同季节出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1)屏边空竹笋期历时9个月左右(从9月至次年5月),根据出笋量的差异可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春季最多而夏季最少;其中5丛(16. 67%)每季出笋,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2)退笋率随着笋期逐渐增加,在出笋末期达到最高,为87. 76%。(3)笋-幼竹高生长约130 d完成,平均秆高达6. 36 m;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生长曲线可用三次曲线方程描述:H=0. 806-0. 029t+0. 001t2-5. 894×10-6t3,R2=0. 980。(4)地径的生长历时16 d左右,平均地径为18. 50 mm,也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结论]屏边空竹发笋期长约9个月,具有四季发笋的习性,但各季节出笋量差异显著;秆高和地径呈现"慢-快-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14.
长沙地区3种优良观赏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沙地区观赏竹的引种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这3种竹的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竹发笋期在4月初,花秆早竹和花毛竹在3月中下旬,历期均为20~25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同一竹种不同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的平均每株母株发笋数分别为1.09、1.85和1.16株;造成3种观赏竹退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初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盛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为机械损伤和营养缺乏等,而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主要是营养供应不足;3种观赏竹3个不同时期萌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均较好地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过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3种观赏竹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均优于末期,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萌发笋为宜;3种观赏竹幼竹昼夜生长均呈现一定节律,且夜间增长量均高于白天增长量。  相似文献   

15.
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石竹出笋退笋规律的研究表明 ,石竹出笋时间始于 5月 1日左右 ,历时约 36d ,出笋初期出笋少 (持续时间 12d左右 ,占 11 1% ) ,盛期出笋数较多 (持续时间 18d ,占 83 9% ) ,末期出笋数迅速下降 (持续时间 6d ,出笋占 5 0 % ) ,初期出土石竹笋退笋少 ,以后退笋率不断增加 ,但末期退笋率又有所下降。随着笋期的推移 ,退笋高度不断增加 ,退笋生长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
花绿竹是近年选育的浙南夏秋笋新品种。与当地传统主栽种绿竹相比,有以下特点:(1)秆色为花色,绿底黄条,传统主栽种绿竹竹秆为绿色。(2)物候上抽枝发叶早,当年生新竹于高生长停止后即萌芽抽枝,抽枝率达80%;而传统种绿竹当年抽发枝叶相对较少。(3)习性上分枝低,多数竹株只要光线合适,即从地上部分第2~3节就开始抽枝,节间长度为两头小,中间长,11~32cm不等。(4)成竹高3~7m,胸径2.7~4.4cm。高生长期历时45~70天,夜生长量大于日生长量。径生长历时14天。高生长满足三次曲线方程:y=0.000 09x3+0.014 6x2+1.238 1x(R2=0.989 1)。(5)在浙南地区,花绿竹在海拔300 m以下、最低气温-5℃以上均可生长并形成经济产量。出笋初期6月初,末期10月中旬,7—8月为盛期,出笋量占总量的83%以上。(6)丰产早产性能好(3~4年生竹丛,产量在5.25~6.00 t/hm2,较对照种高25%),笋体品质优(糖分含量高、出土笋苦味轻)、质地脆、口感佳。花绿竹可作为笋用竹推广应用,也可考虑兼作笋用、观赏竹开发。  相似文献   

17.
竹笋是竹林生产的一个重要指标,观察竹笋的地下分布规律,将可为笋用竹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5亩毛竹丰产笋用林进行观察分析,表明出笋株数随土层从上至下呈少—多—少logistic曲线分布,其产量与出笋株数呈正相关;单株笋重呈小—大—更大幂函数分布。随出笋时间推移,出笋株数和产量由浅土层向深土层增加,各土层出土的竹笋均在出笋盛期个体达到最大,末期次之,初期最小,竹笋产量主要分布在20~40cm间。因此培育竹笋要做到:增多株数为主,以大个体为辅,浅挖冬笋,深挖春笋,盛末之交养竹,初期、末期挖笋。  相似文献   

18.
乌哺鸡竹梅季造林成效及其出笋成竹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正确掌握技术要领,梅雨季节移栽乌哺鸡竹,可获得成活保存率高、发笋成竹快,新竹质量不断提高等良好成效。据笋期观测统计:乌哺鸡竹自然笋期始于4月23日,终于5月7日,历时15天;出笋盛期出笋成竹量占绝大部分,初期和后期则少;成竹率顺序为:盛期〉初期〉后期,早期退笋率相反。初期成竹径粗略大于盛期,后期最细;距母竹近则出笋早,远则迟。出笋成竹和早期退竹量随距母竹远近而表现出中距〉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寿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寿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寿竹出笋从5月初开始,出笋盛期为5月8日到5月21日,盛期出笋数量占84.7%,出笋全部持续时间约30天。寿竹的高生长持续60天左右,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引起寿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虫害,占退笋的比例74.7%,造成退笋的主要害虫是竹笋泉蝇。该地区寿竹整个出笋期平均成竹率仅为11.7%。  相似文献   

20.
四季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表明:四季竹发笋期在4月下旬至10月下旬,6月发笋数最多,9月次之。6月出笋占总出笋棵数的35.56%,笋重量占总重的39.14%;9月出笋占总出笋棵数的20.78%,笋重量占总重的17.83%。四季竹幼竹高生长表现为生长初期和后期相对缓慢,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12.7 cm。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15~35 d,平均日生长量19.2 cm,最大日生长量25.4 cm。四季竹日高生长量方程式为y=-3.785 5 1.791 8 t-0.018 t2-0.000 5 t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