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杆菌介导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油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蓝型油菜带柄子叶为转化受体材料,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GO)基因的转化,经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大量的不定芽.PCR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2株呈阳性.淀粉-KI染色结果表明在转基因植株中检测到H2O2.在转基因植株×非转基因植株(F1代)中,卡那霉素抗性筛选显示86%的株系呈现典型的孟德尔单基因显性遗传.F1代盛花期茎秆菌核病活体接种结果证实,转基因植株后代菌核病抗性明显提高.证实GO基因已转入油菜植株中并得到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转糖基转移酶基因SM-Ngt1的拟南芥T2代阳性植株接种油菜菌核病菌,鉴定其对菌核病的抗性,并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确定植株中SM-Ngt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拟南芥中SM-Ngt1基因对菌核病具有一定的抗性,且抗性的高低与体内SM-Ngt1的表达量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将拟南芥早花基因FPFI(flowering promoting factor 1)插入双元高效表达栽体pBI 121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Ubi-FPFI.以"双低"甘蓝型晚熟油菜品种2000F4102,2000F4153的下胚轴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抗卡那霉素的再生转基因植株,并探讨了影响油菜再生频率以及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对部分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其中70%以上的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表现阳性,初步证明FPFI基因已整合到油菜细胞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介导法将FPFJ基因导入油菜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将拟南芥早花基因FPF1(flowering promoting factor 1)插入双元高效表达载体pBI 121中,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BIUbi-FPF1。以“双低”甘蓝型晚熟油菜品种2000 F4102,2000 F4153的下胚轴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抗卡那霉素的再生转基因植株,并探讨了影响油菜再生频率以及遗传转化效率的几个因素。对部分经卡那霉素筛选得到的再生植株进行了PCR检测,其中70%以上的卡那霉素抗性植株表现阳性,初步证明FPF1基因已整合到油菜细胞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5.
结球甘蓝抗虫转基因植株及其后代的抗性表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 (CpTI)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结球甘蓝栽培品种春甘蓝“鸡心 2 3”和秋甘蓝“黑叶头”。对转基因当代植株 (T0 )及其自交后代 (T1、T2 、T3)群体进行卡那霉素抗性、抗虫性鉴定和分子检测。经PCR DNA分子杂交检测 ,确认抗虫基因———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的基因组中 ,并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传递给后代。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状在T0 代植株上得到表达 ;T1代植株中发生分离 ;T2 代中呈现出 3种不同类型的株系 :抗性纯合、杂合型和敏感性纯合株系 ;从T3 代中获得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纯合的株系。试验结果显示 ,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状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的表现基本符合显性单基因的分离规律。在T2 、T3 代抗虫性纯合的株系中 ,鳞翅目小菜蛾、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 1~ 2龄幼虫校正死亡率为 6 %~ 10 0 % ,从中选出一批校正死亡率达 80 %左右的单株  相似文献   

6.
为获得一种简便的筛选含有NPT-Ⅱ标记基因的转基因油菜种子的方法,对卡那霉素溶液叶片涂抹法、种子浸泡法以及卡那霉素MS培养基筛选3种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筛选方法的最佳卡那霉素选择压为200 mg/L;涂抹叶片法4~5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的4株植株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可靠性达100%;浸泡种子法2~3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的5株植株PCR检测全部呈阳性,可靠性100%;MS培养基筛选法一般10天可以明显识别植株对卡那霉素抗性与否,此法筛选到20株植株,移栽后存活5株,PCR检测3株呈阳性,2株是假阳性植株,可靠性为60%.因此,可以认为卡那霉素涂抹叶片和浸泡种子两种方法是转基因油菜进行大规模、快速的筛选及后代的遗传分析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油菜的盐胁迫的耐受性,文章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下胚轴为转化材料,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耐辐射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DR)的IrrE基因导入甘蓝型油菜84100-18(玻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系)中,经过卡那霉素的筛选培养,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再生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部分抗性植株多次重复检测显示为阳性植株,初步证实了IrrE已整合到油菜基因组中并且IrrE基因已经在这些植株中进行mRNA水平的转录。  相似文献   

8.
采用脉冲电泳技术将外源Bar基因和 B.t基因转化玉米种胚并直接成苗,对T0代、T1代经除草剂筛选的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T1代转基因植株频率明显低于T0代PCR阳性植株率,T0代植株的PCR阳性率与T1代转基因植株频率呈显著正相关(r =0.9874).T1代表现为PCR阳性的植株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脉冲电泳法介导的外源基因在受体中多为单拷贝,且能从T1代遗传到T2代,外源基因在T2代呈典型的孟德尔分离方式.  相似文献   

9.
外源基因在不结球白菜转基因植株后代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应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含有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和新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不结球白菜地方品种———“中脚黑叶”和“矮脚黑叶”中 ,获得抗虫转基因植株。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T1代植株中发生分离 ;在T2 代中出现 3种不同类型的株系 :抗性纯合、杂合型和敏感性纯合株系。卡那霉素抗性和抗虫性在转基因植株自交后代中的表现基本符合孟德尔显性单基因的分离规律。从T2 、T3 、T4代中选择出抗虫性纯合株系 ,并获得一批对 1~ 2龄鳞翅目小菜蛾、斜纹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达 6 0 %左右的单株  相似文献   

10.
CP基因转化的线辣椒抗卡那霉素和抗CMV特性的遗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利用根癌土壤杆菌 ,采用叶盘法转化线辣椒 (Capsicum annuum var.longunt)优良品种陕 82 12 ,建成了能同时表达 CMV和 TMV外壳蛋白基因 (CP基因 )的 T1 代纯合系。以其自交 T2 ~ T4代 ,以及 T2 代植株与未转化陕 82 12杂交的 F1 代和 F2 代群体为试材 ,研究了抗卡那霉素和抗黄瓜花叶病毒 (CMV)特性的遗传传递规律。结果发现 ,抗卡那霉素标记基因和抗病性基因在自交和杂交各代都能稳定地高效表达 ;两者在自交各代纯合 ;在杂交 F1 代抗药性和抗病性都表现为显性 ;在杂交 F2 代 ,抗药植株对敏感植株 ,以及抗病植株对感病植株的分离比都符合 3∶ 1的理论比例。表明抗药性和抗病性均为显性单基因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